原典
恭儉謙約,所以自守。
意譯
做人處事上恭敬、勤儉、謙遜、節約,這樣才能修身自省,守住家業。
修身智慧
老子曾說:「吾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意思是:「我有三件法寶,第一件是慈愛,第二件是節儉,第三件是不敢居於天下人的前面。」其中「節儉」是老子的「三寶」之一。縱觀歷史,我們會發現很多明君都是提倡節儉的人。比如歷史上最著名的漢文帝,一生節儉,從不敢鋪張浪費。正是從他開始才締造了「文景之治」,為後來的漢武大帝創造了豐厚的物質基礎,奠定了百姓安居樂業的天下局面,因此歷史上說「德莫高於漢文」。
除了漢文帝之外,我國古代的許多帝王都非常重視節儉美德,並且以身作則,昭示天下。
唐太宗李世民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使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唐太宗也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既能打天下又能治天下的明君。唐太宗非常注重節儉,深知物力維艱。一個新王朝的君主一般來說都會大興土木,以顯示自己的威嚴。但唐太宗認為這樣會勞民傷財,所以一改以往新君登基大興土木的風習,仍然住在隋朝時期的舊宮殿裡面。在他的帶領下,朝廷上下逐漸形成了崇尚節儉的風氣,並出現了一大批以節儉聞名的大臣。
唐太宗常常對臣下說:「人君依靠國家,國家依靠百姓。剝削百姓來奉養人君,就像割自己身上的肉來食用,肚子雖然飽了,但身子也就毀了,人君雖然富了,但國家也就亡了。所以人君的災禍,不是來自於外面,而是由自己造成的。我常想這個道理,所以不敢奢侈縱慾。」唐太宗還經常教育太子李治要奉行節儉。比如在吃飯時,太宗會告誡說:「你知道了耕種的艱難,就會常常有飯吃。」在騎馬時,太宗又說:「你體會到馬的勞逸,不一次耗盡它的體力,就能經常有馬騎。」
其實,節儉並不複雜,所需的只是隨手關緊水龍頭的細心、轉身關掉燈的小節,於一點一滴之中漸成節儉的美德。
現代人已經過慣了「舒適的好日子」,或許早已忘記了「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的道理,又或許雖記得卻已無法回到那種「苦日子」了。但無論是誰都無法保證自己能享有一世的榮華富貴,因此,養成節儉的良好習慣對一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是好日子還是苦日子,都要把節儉進行到底,細心地品味這一食不完的道德美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