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6 佳豫
東方有佳人,豫雲聖賢道
幸福大先生,逍遙女作家
《未來學院》院長
《佳豫太空站》站長
豫見生命,綻放天性
因上精進,果上隨緣
《恭、寬、信、敏、惠》(解讀論語第330天)
日經第667篇(陽貨第十七)
經典原文: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仁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子張向孔子問仁。孔子說:「能夠處處實行五種品德。就是仁人了。」
子張說:「請問哪五種。」
孔子說:「莊重、寬厚、誠實、勤敏、慈惠。莊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寬厚就會得到眾人的擁護,誠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任用,勤敏就會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夠使喚人。」
恭則不侮,孔子告訴我們:為人處事,對任何人都恭而有禮,自然人家也就恭敬你。正所謂,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
凡是遇到被人欺侮,那都是因為先是自己失掉了恭敬心,所以,做事各方面不周全。
寬則得眾,寬厚待人,必定讓人覺得非常喜悅,很服你,因此就得人心。千萬不要吹毛求疵,別人有過錯,要以恕道待人。
看到人家的錯誤就抓住不放,那只會傷害人。真正君子都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信則仁任焉,凡出言,信為先,信近於義,言而有信,這個就能夠得到別人的信任,別人就可以委以你重任。
敏則有功,講做事很敏捷,絕不拖泥帶水,雷厲風行,效率高。當然做事是以仁為標準,是利他的,不是為利自己。
有的人為自己做事很敏捷,效率很高,但是為別人就拖拉,那是自私自利。
所以敏者未必有仁,但是仁者一定會有敏。
惠則足以使人,給人以恩惠,對人厚道,這樣人必定會感恩圖報,就足以使用人了。
人在一起叫團夥,心在一起叫團隊。大事都不是一個人完成的,需要大家的力量,齊心協力才能做得到。所以我們要以:功歸於人,過歸於己的心態做事。
如果事情成功了,領導得獎賞,他把獎賞都歸別人,推功於人,歸咎於己,那這就是厚道。別人心裡反而對你更加佩服,同時下一次再合作,會更努力,辦事更敏捷,這你就能夠得人。
案例人物:上海灘響噹噹的人物杜月笙,他就做到了財散則民聚。
恭、寬、信、敏、惠是仁表現的相,否則仁只是一個概念,虛無縹緲。即使心已了達仁的妙義,還是要去力行。功夫才真實,境界才不會虛妄。
心仁,天下就歸仁,道理是這樣講的,但是事上沒做到,就變成執空。
行文至此,突然明白為什麼老師總要說某某老師了。能夠為天下,能夠度眾生,就是在自度。而不是只修自己的仁心,等到自己成為聖賢了,再出來幫助天下,只能說明還是沒有歸一。
就像你左手被夾傷了,你的右手肯定去撫摸它,這是關懷、照顧,這就叫仁。仁就是一體,右手幫助左手是不講條件的,想都沒有想。
如果說這右手自己想,我現在回去閉關修仁,等到我修成功了,我再出來幫助你,這叫不仁。
有一個成語叫:麻木不仁,就是說肢體的某一塊已經麻木掉了,沒感覺了,叫不仁。
比如這次疫情,國家有難,那只要有條件,肯定幫,是還是不是,除非沒有這個條件,幫不了。
講經說法,要講究法緣,就是有人聽你的,這就有法緣。只有學生準備好了,老師才會出現。
沒有緣法,當然只能躲到深山裡面,繼續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等到以後法緣成熟再出來;如果有緣不做,那實際上是在攀緣。
所以,真正要行仁道,就是有十足的仁愛。自己首先要提升自己的境界,然後才能夠更好的幫助別人。自己境界不夠,幫助的效果就有限,所以首先自己要努力的去修。
凡人心裡牽掛特別多,猶豫、憂慮特別多,做起事來就拖拖拉拉,甚至畏首畏尾、猶猶豫豫、不能決斷,這是凡人的表相。
聖賢君子他們放下分別執著妄想,心裡不牽掛任何事情,是空的,事情一來立刻提起來,就將仁做出來了。
帶班管理讀書會,我終於有一些體會了,每天像個巡邏警察一樣,爬很高的天梯,儘量關注到每個同學,大把時間都在線上,沒有疲勞感,只有幸福感。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看到書珍姐以及很多的家人都付出自己的大愛,特別感動,所以,仁就在我們一念之間。
陸九淵說: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這個心不是指我們身體的一個臟腑,而是我們的自性。
宇宙是一體性的,合一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來修自己。一切友情眾生,我們都要利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