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6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注釋】
▲居:處在,處於。
▲寬:寬厚。《陽貨篇》17.6 子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敬:嚴肅、恭敬;慎重,不怠慢。《子路篇》13.19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臨喪:親臨喪禮。
▲哀:悲哀。
▲吾何以觀之哉:「何以」,用什麼,怎麼。「觀」,觀點,看法。
【譯文】
孔子說:「居於上位不能寬厚待人,為禮時做不到嚴肅恭敬,面臨喪禮時沒有悲哀之情,我還有什麼可說的呢?」
【知識擴展】
居上不寬:
《漢書·卷六十五東方朔傳第三十五》:「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統絖[kuàng]塞耳,所以弇[yǎn]聰。明有所不見,聰有所不聞,舉大德,赦小過,無求備於一人之義也。」
(水太清澈了,魚就無法生存下去,人太精明了,就沒有人跟你走了。所以歷來帝王的冠冕前懸垂著一串串玉,正是用來警惕自己,不可看得太明察了;以黃色絲綿塞住耳朵,不可聽得太精細了。眼睛明亮還有看不見的東西,耳朵聰靈也有聽不到的事情,嘉獎大德,赦免小過,不要苛求一個人的仁義完備無缺。另見《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篇》)
《春秋繁露·仁義法篇》:「君子攻其惡,不攻人之惡。不攻人之惡,非仁之寬與!自攻其惡,非義之全與!此之謂仁造人,義造我,何以異乎!故自稱其惡,謂之情,稱人之惡,謂之賊;求諸己,謂之厚,求諸人,謂之薄;自責以備,謂之明,責人以備,謂之惑;是故以自治之節治人,是居上不寬也,以治人之度自治,是為禮不敬也;為禮不敬則傷行,而民弗尊,居上不寬則傷厚,而民弗親;弗親則弗信,弗尊則弗敬;二端之政詭於上而僻行之,則誹於下;仁義之處,可無論乎!夫目不視,弗見;心弗論,不得;雖有天下之至味,弗嚼,弗知其旨也;雖有聖人之至道,弗論,不知其義也。」
(君子責備自己的過失,不去攻擊別人的錯誤。不指責他人的過失,難道不正是表示仁愛與寬恕嗎?責備自己的過失,不正是全面的實行義嗎?這就是以仁來造福別人,用義來造就自我,《論語》中所闡述的觀點,與《春秋》所立之仁義法之間沒有任何不同。所以說出自己的過失,叫做坦白;指責別人的過失,是對他人的傷害;對自己要求嚴格叫做篤厚,苛求他人叫做刻薄;對自己能求全責備,叫做明智;對別人求全責備,則是一個糊塗人。所以用要求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別人,是居上位而不能寬厚待人;用要求別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那是為禮不敬。為禮不敬會損害自己的品行,百姓也不會尊重他。居上不寬則有傷忠厚,百姓也就不親近他。百姓不親近他,也就不信任他;不尊重他也就不敬畏他。那些身居上位的人顛倒了自治和治人的標準而歪曲地去實行,就會遭到下層民眾的批評。仁義二字各自所處置的對象怎麼能不假思索呢?不用眼睛去看,就見不到事物;不用心去思考,就不能知道真理。即使有天底下最好的美味,如果不用嘴去咀嚼,怎麼能品嘗出其中的美味呢?即使有聖人最高明的道理,如果不去認真地思考,那就不可能知道它所包含的深遠意義。)
為禮不敬:
《左傳·僖公十一年》:天王使召武公、內史過賜晉侯命。受玉惰。過歸,告王曰:「晉侯其無後乎。王賜之命而惰於受瑞,先自棄也已,其何繼之有?禮,國之幹也。敬,禮之輿也。不敬則禮不行,禮不行則上下昏,何以長世?」
(周襄王派遣召武公、內史過以榮寵賜給晉惠公。晉惠公接受瑞玉的時候精神不振作。內史過回去,向周襄王報告說:「晉侯的後代恐怕不能享有祿位了吧!天子以榮寵賜給他,他反而懶散地接受瑞玉,這就是先自暴自棄了,他還會有什麼繼承人?禮,是國家的軀幹;敬,是載禮的車箱。不恭敬,禮就不能實施;禮不能實施,上下就昏亂,如何能長久?」 )
《左傳·成公十三年》:十三年春,晉侯使郤錡來乞師,將事不敬。孟獻子曰:「郤氏其亡乎!禮,身之幹也。敬,身之基也。郤子無基。且先君之嗣卿也,受命以求師,將社稷是衛,而惰,棄君命也。不亡何為?」
(十三年春季,晉厲公派遣郤犫[xì chōu]來魯國請求援兵,處理事情態度不嚴肅。孟獻子說:「郤氏恐怕要滅亡了吧!禮儀,是身體的軀幹;恭敬,是身體的基礎。郤子卻沒有基礎。而且作為先君的嗣卿,接受命令而來請求出兵,想保衛國家,但卻怠惰,這是不顧國君的命令,不滅亡還做什麼?」 )
《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會於商任,錮欒氏也。齊侯、衛侯不敬。叔向曰:「二君者必不免。會朝,禮之經也;禮,政之輿也;政,身之守也;怠禮失政,失政不立,是以亂也。」
(魯襄公和晉平公、齊莊公、宋平公、衛殤公、鄭簡公、曹武公、莒子、邾子在商任會見,這是為了禁錮欒盈。齊莊公、衛殤公表現得不恭敬。叔向說:「這兩位國君必然不免於禍難。會見和朝見,這是禮儀的常規;禮儀,是政事的車子;政事,是身體的寄託。輕慢禮儀,政事會有失誤;政事失誤,就難於立身處世,因此就會發生動亂。」 )
臨喪不哀:
《八佾篇》3.4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喪,與其易也,寧戚。」
《子張篇》19.14 子遊曰:「喪致乎哀而止。」
喪也可理解為國家遇到災難事故,當政者要真心實意為百姓解決問題,而不是虛情假意裝樣子。比如災難現場官員還面帶微笑是臨喪不哀;發生地震,不去救援,反而剋扣救援物資,發國難財,也是臨喪不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