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八佾篇》3.26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

2020-12-24 莫遠憂

3.26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注釋】

▲居:處在,處於。

▲寬:寬厚。《陽貨篇》17.6 子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敬:嚴肅、恭敬;慎重,不怠慢。《子路篇》13.19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臨喪:親臨喪禮。

▲哀:悲哀。

▲吾何以觀之哉:「何以」,用什麼,怎麼。「觀」,觀點,看法。

【譯文】

孔子說:「居於上位不能寬厚待人,為禮時做不到嚴肅恭敬,面臨喪禮時沒有悲哀之情,我還有什麼可說的呢?」

【知識擴展】

居上不寬:

《漢書·卷六十五東方朔傳第三十五》:「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統絖[kuàng]塞耳,所以弇[yǎn]聰。明有所不見,聰有所不聞,舉大德,赦小過,無求備於一人之義也。」

(水太清澈了,魚就無法生存下去,人太精明了,就沒有人跟你走了。所以歷來帝王的冠冕前懸垂著一串串玉,正是用來警惕自己,不可看得太明察了;以黃色絲綿塞住耳朵,不可聽得太精細了。眼睛明亮還有看不見的東西,耳朵聰靈也有聽不到的事情,嘉獎大德,赦免小過,不要苛求一個人的仁義完備無缺。另見《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篇》)

《春秋繁露·仁義法篇》:「君子攻其惡,不攻人之惡。不攻人之惡,非仁之寬與!自攻其惡,非義之全與!此之謂仁造人,義造我,何以異乎!故自稱其惡,謂之情,稱人之惡,謂之賊;求諸己,謂之厚,求諸人,謂之薄;自責以備,謂之明,責人以備,謂之惑;是故以自治之節治人,是居上不寬也,以治人之度自治,是為禮不敬也;為禮不敬則傷行,而民弗尊,居上不寬則傷厚,而民弗親;弗親則弗信,弗尊則弗敬;二端之政詭於上而僻行之,則誹於下;仁義之處,可無論乎!夫目不視,弗見;心弗論,不得;雖有天下之至味,弗嚼,弗知其旨也;雖有聖人之至道,弗論,不知其義也。」

(君子責備自己的過失,不去攻擊別人的錯誤。不指責他人的過失,難道不正是表示仁愛與寬恕嗎?責備自己的過失,不正是全面的實行義嗎?這就是以仁來造福別人,用義來造就自我,《論語》中所闡述的觀點,與《春秋》所立之仁義法之間沒有任何不同。所以說出自己的過失,叫做坦白;指責別人的過失,是對他人的傷害;對自己要求嚴格叫做篤厚,苛求他人叫做刻薄;對自己能求全責備,叫做明智;對別人求全責備,則是一個糊塗人。所以用要求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別人,是居上位而不能寬厚待人;用要求別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那是為禮不敬。為禮不敬會損害自己的品行,百姓也不會尊重他。居上不寬則有傷忠厚,百姓也就不親近他。百姓不親近他,也就不信任他;不尊重他也就不敬畏他。那些身居上位的人顛倒了自治和治人的標準而歪曲地去實行,就會遭到下層民眾的批評。仁義二字各自所處置的對象怎麼能不假思索呢?不用眼睛去看,就見不到事物;不用心去思考,就不能知道真理。即使有天底下最好的美味,如果不用嘴去咀嚼,怎麼能品嘗出其中的美味呢?即使有聖人最高明的道理,如果不去認真地思考,那就不可能知道它所包含的深遠意義。)

為禮不敬:

《左傳·僖公十一年》:天王使召武公、內史過賜晉侯命。受玉惰。過歸,告王曰:「晉侯其無後乎。王賜之命而惰於受瑞,先自棄也已,其何繼之有?禮,國之幹也。敬,禮之輿也。不敬則禮不行,禮不行則上下昏,何以長世?」

(周襄王派遣召武公、內史過以榮寵賜給晉惠公。晉惠公接受瑞玉的時候精神不振作。內史過回去,向周襄王報告說:「晉侯的後代恐怕不能享有祿位了吧!天子以榮寵賜給他,他反而懶散地接受瑞玉,這就是先自暴自棄了,他還會有什麼繼承人?禮,是國家的軀幹;敬,是載禮的車箱。不恭敬,禮就不能實施;禮不能實施,上下就昏亂,如何能長久?」 )

《左傳·成公十三年》:十三年春,晉侯使郤錡來乞師,將事不敬。孟獻子曰:「郤氏其亡乎!禮,身之幹也。敬,身之基也。郤子無基。且先君之嗣卿也,受命以求師,將社稷是衛,而惰,棄君命也。不亡何為?」

(十三年春季,晉厲公派遣郤犫[xì chōu]來魯國請求援兵,處理事情態度不嚴肅。孟獻子說:「郤氏恐怕要滅亡了吧!禮儀,是身體的軀幹;恭敬,是身體的基礎。郤子卻沒有基礎。而且作為先君的嗣卿,接受命令而來請求出兵,想保衛國家,但卻怠惰,這是不顧國君的命令,不滅亡還做什麼?」 )

《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會於商任,錮欒氏也。齊侯、衛侯不敬。叔向曰:「二君者必不免。會朝,禮之經也;禮,政之輿也;政,身之守也;怠禮失政,失政不立,是以亂也。」

(魯襄公和晉平公、齊莊公、宋平公、衛殤公、鄭簡公、曹武公、莒子、邾子在商任會見,這是為了禁錮欒盈。齊莊公、衛殤公表現得不恭敬。叔向說:「這兩位國君必然不免於禍難。會見和朝見,這是禮儀的常規;禮儀,是政事的車子;政事,是身體的寄託。輕慢禮儀,政事會有失誤;政事失誤,就難於立身處世,因此就會發生動亂。」 )

臨喪不哀:

《八佾篇》3.4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喪,與其易也,寧戚。」

《子張篇》19.14 子遊曰:「喪致乎哀而止。」

喪也可理解為國家遇到災難事故,當政者要真心實意為百姓解決問題,而不是虛情假意裝樣子。比如災難現場官員還面帶微笑是臨喪不哀;發生地震,不去救援,反而剋扣救援物資,發國難財,也是臨喪不哀。

相關焦點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孔子非常喜歡韶樂,「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意思是聽到韶樂,三個月吃肉都不香。音樂中的善和美標準是什麼,我不知曉,不過此中衍生出的成語「盡善盡美」我們經常使用,是形容人和事非常好,沒有缺點,沒有遺憾。對於這段話,有兩個理解方向,其一是從禮樂層面講,指在宴會或者其他禮樂活動中,用韶樂比武樂更好。
  • 最新《論語》全文誦讀,值得收藏群發!
    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25.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26.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 《論語·八佾第三》名師誦讀 | 未來·電臺
    《論語·八佾第三》就誦讀到這裡,下次海峰老師要為您誦讀《論語·裡仁第四》。同學們,再見。附:譯文1.季孫氏在他家廟的庭中使用了周天子八八六十四人的舞蹈行列,孔子說:「這等事,他都忍心做,什麼事他不忍心做呀!」
  • 「無違」是指不違背禮儀還是不違背真誠的心意
    《論語為政5》,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孟懿子請教什麼是孝。孔子說:「不要違背禮制。」
  • 《論語》全文誦讀
    2.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八佾篇第三 論語目錄3.1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2 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闢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3.4 林放問禮之本。
  • 漲姿勢|出自《論語》的115個成語,讓孩子學習掌握!
    哀而不傷【解釋】哀:悲哀;傷:傷害。憂愁而不悲傷,形容感情有節制;另形容詩歌、音樂優美雅致,感情適度。比喻做事沒有過頭也無不及。【出自】《論語·八佾》:「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B 2.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解釋】終日,整天。
  • 《論語》全文二十篇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裡仁  第四篇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 出自《論語》的小孩美名,儒雅大氣有內涵!
    立言——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衰,此之謂不朽。」卓爾——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擇仁——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 《論語》|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什麼是禮的根本?禮,與其奢華不如節儉;辦喪禮,與其程序周全不如心中有難過之意。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 《論語》中竟有115個成語典故,完整解釋,值得收藏!
    今天這篇文章,值得收藏!1. 哀而不傷【解釋】:哀:悲哀;傷:傷害。憂愁而不悲傷,形容感情有節制;另形容詩歌、音樂優美雅致,感情適度。比喻做事沒有過頭也無不及。【出自】:《論語·八佾》:「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2.
  • 一起學《論語》13.3子路篇——必也正名乎
    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 《論語》「堯曰」篇注釋及翻譯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20.3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20.1 堯曰(1):「諮(2)!
  • 一部《論語》竟然藏有60個成語典故
    憂愁而不悲傷,形容感情有節制;另形容詩歌、音樂優美雅致,感情適度。比喻做事沒有過頭也無不及【出自】:《論語·八佾》:「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B2、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解釋】:終日,整天。
  • 《論語》中的宰予
    宰予是《論語》中遭孔子批評最嚴重的弟子。《論語》中涉及宰予的語錄有5條,除《先進》第二章在門生列表中出現,略有褒獎之外,其他幾條全是批評。孔子之責宰予,辭氣之厲,為孔子待弟子所僅見。蓋宰予是孔門弟子中最具叛逆精神,最具獨到見解,在孔子眼中最不聽話的一個。哀公問社於宰我。
  • 王曙光著《論語心歸》五十六 不言之教
    孔子以有病為託辭,不見他。傳達孔子命令的人剛出門,孔子就取出瑟來彈奏歌,使孺悲聽見。 17.21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
  • 讀懂這些成語,就理解了《論語》
    1.哀而不傷 解釋:憂愁而不悲傷,形容感情有節制;此外也形容詩歌、音樂優美雅致,感情適度。常用來比喻做事情沒有過頭也無不及。 出處:《論語·八佾》:「《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子曰詩三百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2.2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翻譯】孔子說:「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詩經》的話,就是沒有邪念,不偏頗,不過分。」【注釋】《詩》:指《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伍、由儀),剩餘共30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