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見性以後要悟後起修,從色陰盡開始

2021-01-18 普通人看世界

禪宗祖師講:「理則頓悟,乘悟並銷」是說明心見性以後,理上的疑惑已經除盡了,稱為性起圓通,這個部分應該在最前面修,欲界定、未到定、四禪以及楞嚴大定,屬於事修的行門,必須要悟後斷煩惱、除性障,靠禪定的功夫,按著它的次第循序而進,這不是因為禪悟的關係一時之間就可以得到。所以說「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知道明心見性以後,並不就是修行的結束;相反的,正是修行的開始。所以明心見性稱為見道位。菩薩見道、菩薩見諦,就是明心見性。悟後起修才算進入修道位。但是要想證得色陰盡、受陰盡乃至識陰盡的境界、那必須以明心見性為根本,如果沒有明心見性,而修四禪及楞嚴大定就很容易落入魔道。如果明心見性之後再來修四禪八定,就不會著魔。所以《楞嚴經》裡面世尊說明悟後除掉性障而修道的人「心尚不緣色香味觸,魔境云何得能發生。」

至於悟後起修,要從什麼地方修?常常有善知識講:「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但這兩句話前面,還有一句大前提非常重要,但是善知識往往忽略了!那就是「生因識有,滅從色除」。我們三界六道的一切有情眾生,之所以會在世間生生世世、頭出頭沒,不停地生死,就是因為識而產生的。眼識、耳識………乃至意識,和末那識,不明實相。因識而攀緣於三界六道之中的五欲諸法,所以就產生未來生重新再出生獲取後有的種子。所以說「生因識有」。那麼現在要滅掉生死輪迴的因,必須反過來,從色身上去修。那就是要從我們四大五陰對於世間五欲貪著的消除去下手,叫做「滅從色除」。

滅從色除就是要斷煩惱及修學定力。修定的前提是要伏除性障、伏滅煩惱。性障不除,煩惱不滅,禪定就無從發起。所以我們主張要先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後,性障漸消除,才能發起初禪,從初禪漸漸地進修到四禪去。到了四禪之後漸漸地就可以進入色陰盡的境界,然後一步一步進入到識陰盡,那就是十地菩薩的境界。

因此明心見性叫做見空及與不空。見到什麼空?見到真如本性是一個空性,也見到五陰虛幻不實,是個空相。見到什麼不空?見到五蘊之中有真如,真如恆常不滅、佛性恆常現前的不空,這叫見空及與不空,也可以說是證得空與不空。因為我們所親證的真如佛性是空也是不空,是空也是有。

但是要真正取證浧槃,要等待時節因緣——壽盡才能取涅槃。可是只有菩薩種性的人,才能明心見性,所以明心見性之後,必然不取證涅槃,而繼續修證楞嚴大定。修證楞嚴大定之前,要先證得根本四禪。我們從《楞嚴經》的修學次第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悟後起修的道路是怎麼走,所以不能夠拿楞嚴大定——悟後起修所證的五蘊空的境界來跟禪宗的明心見性——事修之前理悟所證的境界相提並論,如果有人這樣做,只能稱之為不倫不類。

禪宗之明心見性,乃是般若禪,又名祖師禪。欲入色陰盡境界須先明心見性,後發起初禪,次第修得四禪,復斷五下分結,方能入色陰盡境界。佛云:「若不明悟,被陰所迷,則汝阿難必為魔子,成就魔人。」若未悟明心性,亦未證得初禪及二、三、四禪,未斷五下分結,而妄言能教人以禪宗之禪進入色陰盡境界者,乃大妄語人。所以者何?真悟之人皆不作此說。彼既悟錯於先,未得四禪於中,不解五陰遮障於後,焉能助人遠離五陰區宇?彼猶不解五陰區宇是何遮障,焉能助人證五陰盡?所以者何?色陰區宇是陰魔,受陰區宇是鬼神魔,想陰區宇是天魔,行陰及識陰區宇是邪見。

佛說此五陰區宇皆是悟後事修漸次所斷,彼既不知此理,焉能助人遠離五陰區宇?不知此理者乃是未悟之人,初悟入理尚且未知,焉能助人悟後起修而盡五陰?

一切誤會「禪宗般若禪之理悟能盡五陰」者,皆是未悟之人。彼尚不能知《楞嚴經》卷1至卷5所述開悟入理之智慧,云何能知悟後起修、漸次索證五陰盡境界?佛云:「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已明示五陰盡境界屬於悟後之事修功夫非從頓悟入理(禪宗之禪)而得。必先頓悟入理,而後方能逐步修除五陰區宇,非禪宗之頓悟所能修除。悟後欲修除五陰區宇者,必從色陰盡開始,次第修至識陰盡,則是十地等覺菩薩。非見道頓悟入理時能分證或滿證五陰盡境界。若作此說,方名佛說;若違此說,名為魔說。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明心見性後,始為真修?
    故學佛者,必先以明心見性為期,待明心後除斷習氣,方為真修。亦餘之所以大聲疾呼,不須參究刻板死煞話頭,只由師家直接指示心性,令學人當下悟去,再著手真修,以免唐喪光陰也。或曰:明心見性,即是聖人,非但不須再事修習,還要現種種神通變化,大異常人,所謂大機大用,神變莫測,今何故反謂悟後方是真修?答曰:今時學道人有二種過錯:一者以為悟後即是聖人,應現種種神變。
  • 道在心悟,悟後起修
    道在心悟,悟後起修
  • 何為明心見性???
    「我搞到現在才搞到個明心見性,就是因為才聽了《楞嚴經》」,他無量劫在幹啥?是不是盲修瞎練?他幸虧是個大慈悲的人,大慈悲心。什麼事情都想到別人,所以沒有落三惡道已經很僥倖!阿難起心動念都是為別人,他都不能成就。因為行善積德不能成佛、不能了生死!但是他能得到大福報!他生生世世行善積德,生生世世得大福報,但是永遠不能明心見性!
  • 萬行開示:什麼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人沒有人生死角(上)
    祖師們說得好:只有明心見性以後,慧眼才能打開。這時候才是修煉的開始。為什麼了脫生死之前 必須先明心見性祖師們把「明心」列在「修」的層次,把「見性」列到「煉」的層次。「修」是找到它,「煉」是掌握它,運用它。道教講「養」,也是要先把這顆心修出來,抓住它以後再慢慢地培養它。為什麼要培養它呢?還是為了讓它起大用,也即佛門裡講的「生妙用」。
  • 【精華文章】什麼是悟後起修
    什麼是悟後起修文:許自呈圖:網絡我和我的母親在11年和
  • 悟後起修,方為實修
    作為一名真正的佛弟子,必須要虔誠地務實修行,要努力學習經典,依教奉行。控制好內心的清淨,努力查找自身的不良種種的習性,要徹底的加以糾正。必須要行動起來才是,修行不是戲論,必須要落實。悟後起修才是真修。否則沒有達到悟的程度,很難掌控對自心的調服。所以說真正悟道人是很少講話,也很少誇誇其談。大智慧者是隱藏,不會顯露張揚。
  • 明心見性,明的是什麼心,見的是什麼性?
    無外乎就是回答幾個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用更簡單的說法就是順治皇帝所說的:「未生我時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比如很多人都在追求明心見性,並把明心見性作為自己的終極目標,但是到底明的是什麼心,見的是什麼性,卻很模糊,這樣追求的結果無疑就是海市蜃樓。
  • 【佛法修證心要】悟後常須照察.妄念若起,都不隨之,損之又損,以至無為,方始究竟
    亦餘之所以大聲疾呼,不須參究刻板死煞話頭,只由師家直接指示心性,令學人當下悟去,再著手真修,以免唐喪光陰也。或曰:明心見性,即是聖人,非但不須再事修習,還要現種種神通變化,大異常人,所謂大機大用,神變莫測,今何故反謂悟後方是真修?答曰:今時學道人有二種過錯:一者以為悟後即是聖人,應現種種神變。如不能變現,即為非悟,只是口頭禪,空說真理而已。
  • 明心見性者,明心性無住,一物不立,歸無所得也
    如徹悟心源,明見真性,迷妄既無,悟從何立?不立亦不立,了無一法可得。故云:人我空非真空,須法我空,更復空空,方真到家穩坐。亦即古人所謂無所成、無所得、無所修、無所證方真成、真得、真證也。如認自己有法可得、有道可成,則正墮在聖位法執裡。小則生死不了,縱或了得分段生死,絕不能了變易生死,以法執即變易生死之障故;大則發狂成魔,後果不堪設想!
  • 求證到了明心見性嗎?明心見性是這樣的境界
    佛法傳遞的是一種,覺醒之人開悟後的境界,是要觀自在,也就是說觀自己所在,去發現真正的你,發現後,一一將障礙你本心的五蘊剝除,從而獲得空性,在定在這個境界上,便明心見性了。    佛法有84000法門,如果說你要靠記憶力去學習,我想幾輩子你也學不完,就算學完了,你也是靠記憶來說佛法。
  • 夢參長老:明心見性絕不等於成佛 !
    開悟並沒有成佛,明心見性之後還需要學習。如果不識文字就從文字學起。例如六祖大師雖然做到了明心見性,但因為不識字所以讀經要由別人代讀。由此也可見理可頓悟,事須漸修。另一方面,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只授記彌勒佛而並沒有授記他人,所以也可以知道明心見性絕不等同於成佛。開悟只是明理,成佛還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修行的功德。
  • 禪樂 |《花開見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禪宗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淨土宗講『花開見佛悟無生』,這兩句話的意義完全是一樣的,開悟、明心見性就是見佛。而淨土宗是用念佛的方法,把心住在一句佛號上,以一念制萬念,以此達到一心不亂,契悟無生,就是見佛。——壹心
  • 《西遊降魔篇》:陳玄奘明心見性之路
    那麼他是如何修煉的,新版用較為另類的手法去展示陳的明心見性之路。水寨唱歌收魚妖一章節後,陳玄奘跑到師父處哭訴,說本可救更多村民,但自己無用之極,師父你是不是選錯人云雲。這使人想起了《辛德勒名單》的結尾,辛同樣向猶太助手斯坦痛哭懺悔自己救的人太少,同樣深具菩薩心腸。陳的師父說自己並沒有看錯人,你正是我要找的人,你只不過還差那麼一丁點罷了。這不完全是撫慰之語。
  • 《金剛經》四大名句,悟透一句,也很不錯!
    佛說學佛的人,就是要多誦讀佛經,多念佛,多參悟佛句。佛教中甚至有這麼一句話: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只要你不斷地研習它,琢磨它,你的智慧只會越來越廣大。在歷史上,由於不斷地有人悟到《金剛經》的一些句子所飽含的深意,因此特地將它單獨奉持。此經中也說:「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 見性以後怎樣進入聖人的修行生活?達摩祖師重要開示
    學佛若要真正成就,首先要開悟,開悟後就不再是凡夫,而是進入聖賢的境界。當然從表面看聖賢也和普通人沒什麼兩樣,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他們的心清淨無染,在行住坐臥中都保持中道。如果在見性以後,想要從凡入聖的話,就必須停止一切造作,保養心神,隨緣隨分簡單過日子。關於這方面,達摩大師前面也講過:「若擬修無作法,先須見性,然後息緣慮。」這就是明心見性之後的實修方法。
  • 念佛和禪宗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是否矛盾,看元音老人怎麼說
    時下一般修行人普遍認為明心見性是高不可攀的佛、菩薩的聖邊事,只有再來菩薩才能證得,非一般凡夫所能企及。所以他們問也不敢問,談也不敢談,修法只在外圍轉,不能切入中心。雖經多年苦修,因不明心要,不識本真,習氣妄執依舊,不得解脫。冤冤枉枉地墮在生死岸頭流浪,辜負了己靈。從而使禪風不振,宗門衰微,更間接地促使整個聖教江河日下,降至於今日的奄奄一息。言之,寧不令人痛心。
  • 《六祖壇經》幫我們明心見性
    最近機緣湊巧,有幸拜讀了禪宗大師六祖惠能所著的《六祖壇經》,其中一些慧言慧語,字字珠璣,讓人恍然有所悟。如今試寫幾句,以供各位同好品味其中三昧。這是惠能大師明心見性,了達一切的最好佐證。當然,用了「佐證」這個詞,好像又是一種誤解。本來無一物,何來「佐證」說!內心若能波瀾不驚,何須時時觀照心底所思。這是大師破除「我執」,沒有「分別心」,證得上等智慧的真實寫照。我等當心平氣和,莫讓痴迷迷惑心智,對世間之事耿耿於懷。放下世間一切,才能認清楚世事如夢幻泡影,根本不必「執迷不悟」,苦於「水中撈月」的事情,正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紫陽真人及悟真篇贊
    《滿山紅葉誦經聲》(益生文化淘寶店陳全林禪畫第201403-26號作品)全林按語:《紫陽真人及悟真篇贊》,乃我訪道江南後所作,本收錄於《江南訪道記》(三)中,因獨立成篇,故單獨刊發。明心見性,鑿空痕跡。誠千古法教,實萬代道脈。傳聖賢大道,述不易真理;成不朽文章,宣曠古法門;證無死金身,煉不滅陽神。窮究身心性命之理,洩露三元一炁之密。在儒得聖心,在道通玄脈,在禪契心傳,在仙合真訣。嗟夫,紫陽境界,真人胸懷。論神仙之命脈,識老莊之精微,悟六祖之上乘,成南宗之真言。《悟真》出,三教括為一統;《秘文》成,大道總乎一源。道濟天下之心不泯,德化人間之懷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