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祖師講:「理則頓悟,乘悟並銷」是說明心見性以後,理上的疑惑已經除盡了,稱為性起圓通,這個部分應該在最前面修,欲界定、未到定、四禪以及楞嚴大定,屬於事修的行門,必須要悟後斷煩惱、除性障,靠禪定的功夫,按著它的次第循序而進,這不是因為禪悟的關係一時之間就可以得到。所以說「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知道明心見性以後,並不就是修行的結束;相反的,正是修行的開始。所以明心見性稱為見道位。菩薩見道、菩薩見諦,就是明心見性。悟後起修才算進入修道位。但是要想證得色陰盡、受陰盡乃至識陰盡的境界、那必須以明心見性為根本,如果沒有明心見性,而修四禪及楞嚴大定就很容易落入魔道。如果明心見性之後再來修四禪八定,就不會著魔。所以《楞嚴經》裡面世尊說明悟後除掉性障而修道的人「心尚不緣色香味觸,魔境云何得能發生。」
至於悟後起修,要從什麼地方修?常常有善知識講:「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但這兩句話前面,還有一句大前提非常重要,但是善知識往往忽略了!那就是「生因識有,滅從色除」。我們三界六道的一切有情眾生,之所以會在世間生生世世、頭出頭沒,不停地生死,就是因為識而產生的。眼識、耳識………乃至意識,和末那識,不明實相。因識而攀緣於三界六道之中的五欲諸法,所以就產生未來生重新再出生獲取後有的種子。所以說「生因識有」。那麼現在要滅掉生死輪迴的因,必須反過來,從色身上去修。那就是要從我們四大五陰對於世間五欲貪著的消除去下手,叫做「滅從色除」。
滅從色除就是要斷煩惱及修學定力。修定的前提是要伏除性障、伏滅煩惱。性障不除,煩惱不滅,禪定就無從發起。所以我們主張要先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後,性障漸消除,才能發起初禪,從初禪漸漸地進修到四禪去。到了四禪之後漸漸地就可以進入色陰盡的境界,然後一步一步進入到識陰盡,那就是十地菩薩的境界。
因此明心見性叫做見空及與不空。見到什麼空?見到真如本性是一個空性,也見到五陰虛幻不實,是個空相。見到什麼不空?見到五蘊之中有真如,真如恆常不滅、佛性恆常現前的不空,這叫見空及與不空,也可以說是證得空與不空。因為我們所親證的真如佛性是空也是不空,是空也是有。
但是要真正取證浧槃,要等待時節因緣——壽盡才能取涅槃。可是只有菩薩種性的人,才能明心見性,所以明心見性之後,必然不取證涅槃,而繼續修證楞嚴大定。修證楞嚴大定之前,要先證得根本四禪。我們從《楞嚴經》的修學次第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悟後起修的道路是怎麼走,所以不能夠拿楞嚴大定——悟後起修所證的五蘊空的境界來跟禪宗的明心見性——事修之前理悟所證的境界相提並論,如果有人這樣做,只能稱之為不倫不類。
禪宗之明心見性,乃是般若禪,又名祖師禪。欲入色陰盡境界須先明心見性,後發起初禪,次第修得四禪,復斷五下分結,方能入色陰盡境界。佛云:「若不明悟,被陰所迷,則汝阿難必為魔子,成就魔人。」若未悟明心性,亦未證得初禪及二、三、四禪,未斷五下分結,而妄言能教人以禪宗之禪進入色陰盡境界者,乃大妄語人。所以者何?真悟之人皆不作此說。彼既悟錯於先,未得四禪於中,不解五陰遮障於後,焉能助人遠離五陰區宇?彼猶不解五陰區宇是何遮障,焉能助人證五陰盡?所以者何?色陰區宇是陰魔,受陰區宇是鬼神魔,想陰區宇是天魔,行陰及識陰區宇是邪見。
佛說此五陰區宇皆是悟後事修漸次所斷,彼既不知此理,焉能助人遠離五陰區宇?不知此理者乃是未悟之人,初悟入理尚且未知,焉能助人悟後起修而盡五陰?
一切誤會「禪宗般若禪之理悟能盡五陰」者,皆是未悟之人。彼尚不能知《楞嚴經》卷1至卷5所述開悟入理之智慧,云何能知悟後起修、漸次索證五陰盡境界?佛云:「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已明示五陰盡境界屬於悟後之事修功夫非從頓悟入理(禪宗之禪)而得。必先頓悟入理,而後方能逐步修除五陰區宇,非禪宗之頓悟所能修除。悟後欲修除五陰區宇者,必從色陰盡開始,次第修至識陰盡,則是十地等覺菩薩。非見道頓悟入理時能分證或滿證五陰盡境界。若作此說,方名佛說;若違此說,名為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