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和禪宗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是否矛盾,看元音老人怎麼說

2021-01-09 佛語點悟

念佛和禪宗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是否矛盾,看元音老人怎麼說(一)

1980年春應諸同參之請在滬上講《楞嚴經》次,大家囑我將佛法的中心問題一關於「明心見性」的修證問題。簡單扼要地寫出來,供大家參研討論,以免聽過忘卻。同時筆者因眼見廣大佛子對「明心見性」有很大的誤解,心懷憂慮。

時下一般修行人普遍認為明心見性是高不可攀的佛、菩薩的聖邊事,只有再來菩薩才能證得,非一般凡夫所能企及。所以他們問也不敢問,談也不敢談,修法只在外圍轉,不能切入中心。雖經多年苦修,因不明心要,不識本真,習氣妄執依舊,不得解脫。冤冤枉枉地墮在生死岸頭流浪,辜負了己靈。

從而使禪風不振,宗門衰微,更間接地促使整個聖教江河日下,降至於今日的奄奄一息。言之,寧不令人痛心。我等眾生本具靈明覺性,妙明真心,與佛並無差別。

釋迦文佛於臘月初八夜睹明星悟道時,曾明確地告訴我們:「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華嚴經·如來示現品第三十七》)。可見凡夫與佛沒有根本土的差異,只因迷於聲、色,忘失本來面目,造業受報,才沉淪於生死苦海。

苟能警悟,一切聲、色、貨、利,皆如空花水月,不可求、不可得,從而徹底放舍、無住,則當下即可返樸歸真,歸家穩坐,毫無難處。諺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只要我我們肯放,成佛也是本分事,因我們本具這種資糧。修行入不明真相,自設障礙,誤以為明心見性甚難,高不可攀而不敢問津。這都是自卑感作怪,以為自己是凡夫,與佛相差懸殊,見性一事,無法證得,不可妄求,而自遠於佛道,趨於凡流。寧不可惜!

另一方面,有些狂人讀了兩本禪錄與幾本經論,在文字義理上有了些理解,下得幾句轉語,寫得幾首偈頌,就

以為開悟了。但因未做實際鍛鍊功夫,偷心未死,妄習舊,遇境粘著,狂妄傲慢,使人望而生畏,不敢接近。這

又從反面增加了人們對「明心見性」的誤解,以為真正明心見性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複次,邇來宗門人才寥落,禪者只抱定一則「念佛是誰」死煞話頭在參究。既無明師隨宜指示,也無明眼道侶相機點撥,而且參時發不起疑情,只在念「念佛是誰!」以致數十年不得消息。這就更增加了人們對明心見性是難上難的誤解了。

還有一批執著神通的人,修持倒也認真,但當他們功夫得力、恰到好處時,忽然根塵脫落,前後際斷,因不見神通現前,又無人指點,不識這是什麼,錯過了明心見的良機。自己不識而錯過倒也罷了,還要以此來否定他人。反說明心見性甚難,豈不可笑可悲?

筆者有感於此,為了使大家搞清佛法之的旨和修行的訣竅,勿再卑視自己,只要精誠地如法修持,定可達到一生證成明心見性的目的。同時也擬敦促宗門碩德改變宗風,勿再抱定一則死話頭令學人參究,而須相機隨宜地靈活提示,伸學人能在句下薦得,言端省悟,以廣造人才,重振宗風,藉以紹隆聖教。

複次,又感於眾多參禪與念佛同仁,於參禪苦無入處和念佛不得力時,不知向密宗靠攏,假佛、菩薩慈悲佑護之力,掃清迷障,衝破難關,以資升進而達預期效果。即或智者有知於此,又因憚於有相密宗觀想、儀軌之煩瑣,加行、供養之迂緩而不思修習。

卻不知密宗法門深廣,在九乘次第之土上乘內,有無相密心中心法,修法簡捷,收效神速,與禪最為切近,無上述有相密種種設施之煩,經灌頂後,即可直下修習。如果根性相當,以得佛力的優厚加持,又能如法專精修行,便可迅速得定開慧,明悟心要。

蓋此法之妙,全賴密咒與手印。密咒為佛於定中自心所化之符號,有如世間打電報之密碼;手印宛如電視機之天線,可藉以貫通佛、菩薩與學人之心靈,以心印心,打成一片。故加持力強,易於成就。有如此大利益,而學人鮮知,實不容緘默。以是不揣譾陋,略抒管見述此陋文,以拋磚引玉,尚希海內賢達不吝賜教,各抒高見,以匡不逮,亦幸甚矣。

《碧巖錄》講座系一九八七年應溫州同仁之請,在溫州演講的公案。現收錄的是經宋智明居土根據錄音磁帶整理錄出後發表在《禪》刊上的二則公案,其餘的因時間關係,尚未理出來。一俟有暇,當會陸續發表。《消業往生與帶業往生》、《談談往生西方的關鍵問題》二文則因感於目前有少數淨宗行人,往往不肯老實念佛,甚至把往生的責任推在阿彌陀佛身上。

他們都異口同聲地說:「我們有阿彌陀佛依靠,臨命終時,自有佛來接引,十念亦可帶業往生。」所以他們都懶懶散散地一面念幾句佛號,一面又談笑風生地說閒話灬以為這樣就可得佛加被,接引往生了。哪知到了臨命終時,因念佛不力,感力不強,不見佛來接引而誤解佛是虛願,隨業牽流去了。

且因誤解之故,又增加了一重謗佛之罪報,這太可怕、太可悲了。因此甘冒大不韙寫此二文,曾在《法音》等雜誌上發表,以期收得振聾發聵之效,切不敢譁眾以取寵也。尚希海內豪賢鑑諒,有以指正是幸。

以上摘自元音老人《略論明星見性》自序,感恩元音老人李鐘鼎老居士。

附,禪宗與念佛的關係得出以下幾點看法:

一、自菩提達摩禪法傳入中國以來,先是兼修念佛,隨後一度偏離念佛,後來又轉而提倡念佛,可以說,在禪與念佛的關係上走了一個「之」字形。這其間的變化,慧能和馬祖、延壽分別起了關鍵性作用。

二、宋代以來禪淨結合的形式,大體上有三類:一是念佛禪,是實行念佛的禪法。二是看話念佛,即以阿彌陀佛四字為話頭的參禪方法。三是融禪於淨,這是以禪為修持往生西方淨土的一個法門,強調歸心淨土。

三、禪淨融合是古代中國佛教的最終走向,體現了自力與他力、內在超越與外在超越、此岸世界與彼岸世界的結合與統一。

四、禪淨融合的理論機制,一是根機說,多數禪師都認為禪淨兩種法門是適應眾生的不同根機的修持方法,各有適用的對象,從這種意義上說,兩者不矛盾的。二是圓融論,即將禪淨與理事、二諦等相配,以理事、二諦的圓融,來論證禪淨的融合無礙。三是配合論,如主張動散時念佛,靜坐時參禪,如此互相配合,更富修持實效。 以上摘自《菩提》2007年第6期。

念佛和參禪中的「明心見性」並不矛盾,禪宗講的「明心見性」,是見自性之佛性。念佛往生的西方淨土,即念南無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淨土,「花開見佛」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根據自己的根基選擇修行,念佛和參禪並不矛盾,關鍵自己要切實修行。

後續將繼續分享元音老人關於「明心見性」和念佛方面的知識,希望元音老人的智慧指導廣為流傳。

相關焦點

  • 元音老人|學佛人不可錯過的一代大德!
    元音老人的著作由原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老居士親自題寫書名,更加印證了老人的見地和成就。大悟之人沒有宗派之見,因材施教,對症下藥,禪淨密互融互通,除禪宗外,還有無相密心中心法以及無需灌頂的六字大明咒修法來接引學人;對於念佛法門,也有具體的指導,指出了當今淨土宗在弘揚上的一些問題,以及正確的用功方法,依之修行,事半功倍。
  • 元音老人||見修行果
    邊見就是凡夫的相對之見。什麼是執著?盯在一樁事情上放不下、脫不開,就是執著。什麼是遍計?就是普遍地計度、算計,沒一樣東西放得下,樣樣都要。這就是法相宗所講的「遍計所執性」。六道輪迴的凡夫個個都是如此,沒有一個凡夫不計較。有的人嘴上說,這個他不要,那個他不要,別信他,其實他樣樣都想要。「魚,吾所欲也;熊掌,亦吾所欲也」,魚和熊掌他都想要。他如果說,有一樣東西他不要,那是他明知「不可兼得」罷了。
  • 晨讀5分鐘 元音老人《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十五)
    149.問:您所授固精之法,做完一個月後是否應繼續修下去?30次做多長時間為宜?答:最好修下去,因你心不固。時間長短鬚看自己的肺活量和閉氣的時間而定,不可人人一樣。也不可拼命閉氣,但須緩緩進行,越慢越好。150.問:打坐感輕安無念,覺身心化空。
  • 萬行開示:什麼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人沒有人生死角(上)
    >覺悟人生,奉獻人生明心明的是什麼心 見性見的是什麼性學佛的人經常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到哪種程度的性,才是真正的見性?常聽大家說某某學佛已經見性了,這種人見的是哪種程度的性?見性之前是否明心了?為什麼說「明心見性」,而不說「見心明性」呢?心有真心、妄心和肉團心。
  • 大虛法師:禪宗和淨土
    一般來講,你拿淨土的問題去問禪宗、華嚴或者南傳的修行者,那搞不好就會得到似是而非的、有偏差的答案;而且你問的這個人,他的知見是不是淨土的知見啊?他的本身夠不夠圓通啊?如果答案是「NO」,那麼這個人搞不好就會說出和經典聖言量相違背、相矛盾的話,而你自己又不能夠正確地去思維、去理解,那自然就會產生種種邪見了。
  • 何為明心見性???
    有些人講看到虛空爆炸叫明心見性,有些人講看到天上的佛飄來飄去叫明心見性。告訴你,那是見鬼。當然你真能見到禪宗的那種虛空爆炸,也不簡單,你也是明心見性的大菩薩。但是,你只見到一分法身,還差四十一分不能圓滿。《楞嚴經》的當機者——阿難,他跟佛同年同月同日同時在空王佛座下剃度。佛成佛以來已經多久了?
  • 禪樂 |《花開見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禪宗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淨土宗講『花開見佛悟無生』,這兩句話的意義完全是一樣的,開悟、明心見性就是見佛。而淨土宗是用念佛的方法,把心住在一句佛號上,以一念制萬念,以此達到一心不亂,契悟無生,就是見佛。——壹心
  • 《楞嚴咒心加手印》修法(元音老人傳)
    修持功用:持此楞嚴咒心一遍等於持楞嚴咒一遍,修法人若常誦此楞嚴咒心,既能降伏自己無始劫以來的淫慾心及煩惱種子,又能降魔、得定,作用很大。要督促自己不要跟種子翻動的妄念跑。所以過去的大禪師都念楞嚴咒心,用楞嚴咒心調伏這個種子。最壞的種子就是淫慾心,這是最深的生死根本,這個根本斷了就好了。
  • 元音老人談淨土宗的修法,平淡中顯出真味!
    因為不是照字面看起來那麼簡單,不是只靜靜地念這句佛號,就叫淨念相繼,而是很深的,象禪宗開悟後保任到家的功夫一樣。所謂淨者,要能所雙亡,根塵脫落才叫淨。就是念佛時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號,一時脫落,無能無所,廓爾清淨,才是一念淨。有念佛的心和所念的佛號,有能有所,這是相對的。相對的都是虛妄不實的。絕對的才是真的。唯有我們的佛性是絕對的。你現在念佛,心、法、佛號都是相對的,所以這不是淨念。
  • 【嘉音】元音老人 |《楞嚴要解》084
    元音老人對《楞嚴經》的講解十分透徹。但遺憾的是,老人講《楞嚴經》的近百盤磁帶大部分已散失。後經老人的弟子多方查找,已找到了三十多盤,並被整理成文字。空大是真空,與我們上面講的地水火風四大,不相妨礙,互攝互用,周遍法界,是一樣的道理。  「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隨著眾生心量的廣大或者狹小,你的真覺所起的覺知作用也就能大能小。人有什麼樣的心量,真覺就能起什麼樣的作用。由於眾生的內心是齷齪和煩惱的,所以現出的世界也都充滿了齷齪和煩惱。假如眾生的心都清淨了,世界馬上就轉了。
  • 明心見性,明的是什麼心,見的是什麼性?
    比如現在很多人都講覺醒、開悟或者明心見性,但是到底什麼是覺醒、開悟或者明心見性,卻沒有幾個人能夠表達清楚,就算表達清楚,各家各派的定義也是千差萬別,不盡相同。通過我對儒釋道經典的閱讀,我總結了一下,傳統文化中所定義的覺醒、開悟或者明心見性,指的就是對生死真相的探索與回答。什麼又是對生死真相的探索與回答呢?
  • 佛教 禪宗真的不論禪定解脫嗎?或許你我都錯了!
    《法寶壇經》第41講朋友們!善信們!各位菩薩大德們!南無阿彌陀佛!大家吉祥如意!今天我們接著學《壇經》。上一講我們說到修學禪宗依止大善知識的重要性。同時我們還要確認我們六祖慧能大師所說「明心見性」法也是佛法,而且也是純純粹粹的佛法!「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也是佛說的法!不明心見性能成佛的說法一無是處!但的確是究竟的佛法!記住!佛宣講八萬四千法門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希望無量眾生獲得解脫,究竟成佛!
  • 元音老人|無 聲 勝 有 聲 !
    來源:《禪 海 微 瀾》元音老人 著洞山良價祖師於悟得無情說法後作頌云:「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聲始得知。」這是他明悟了無說之說的微妙,豁開了正眼,流露出來的慶快心聲。原本斯道是無言可說、無話可表的無限風流奇特的韻事,一落言詮,便成窠臼,而非本來面目了。
  • 花開見佛悟無生,念佛念到心花開
    就看我們怎麼用功夫。所以念佛三昧證到了,它就是禪宗,它就是密宗。因為密宗也就是要靠身口意三密加持,打開秘密寶藏叫密宗。我們淨土宗,念一句佛號,就等於持咒,打開我們自心的本性,就是打開秘密寶藏。修法時,我們用身口意三密加持,所以我們都是趺座而坐,腳不動了;手結法界定印,手不動了;手腳不動,這整個身體就不大動了。這是身密;口念佛號不停,那叫口密,所以不能念佛的時候講閒話,否則就不是一心念佛了。
  • 為什麼說,明心見性後,始為真修?
    況且發通與否,不足說明是否悟道。一者,通有多端,有借密法修得者,有依神鬼附身告知者,有靠夙世薰修報得者,等等不一,不可謂是等人均已悟道。因此等神通,或有所依,不是真通,或僅相似通,一旦色身敗壞,失其所依,即消滅無有。二者,古德謂有先悟後通和先通後悟之別,不可謂一經發通,即系悟道。如明破山禪師在天童修道時,未發悟前,即能出神偷鄉人之鴨,作遊戲三昧。
  • 禪宗的「禪定」和「四禪八定」到底是怎樣一對「小冤家」呢?來聽
    我們禪宗不是不提倡禪定,禪宗如果不禪定那就不叫禪宗了。但禪宗歷代祖師所倡導的禪定的確有別於其他佛教法門的禪定。不拘佛教也好,還是其他修學禪定的宗教也好,無外乎都是依循「四禪八定」而修學禪定的。佛教所修學的禪定次第和其他宗教所修學的禪定次第的不同之處在於什麼地方呢?那就是我們佛教最終要修到「滅盡定」才算究竟的禪定成就。
  • 現在開始念佛(79-2-6)
    (慧觀記)十六觀經講,觀想念佛,觀想念佛不容易修。前面十三觀,是觀佛報身,凡夫不能修。從十四觀開丈六金身、八尺之身,這是為凡夫設的方便。  不過,觀佛像,經上說,一定要金色圓光,相好具足。因為阿彌陀佛神通不可思議,可現大身、現小身。大身遍虛空界,小身丈六或者八尺。丈六金身八尺佛像,要有條件,不是胡觀亂觀,要有三心三福。
  • 明心見性以後要悟後起修,從色陰盡開始
    禪宗祖師講:「理則頓悟,乘悟並銷」是說明心見性以後,理上的疑惑已經除盡了,稱為性起圓通,這個部分應該在最前面修,欲界定、未到定、四禪以及楞嚴大定,屬於事修的行門,必須要悟後斷煩惱、除性障,靠禪定的功夫,按著它的次第循序而進,這不是因為禪悟的關係一時之間就可以得到。
  • 元音老人【淨土指歸】(6)
    只要我們識得他,認清了性就是相體,相就是性用,於見色聞聲時,不為聲色所轉,即能透過色相見性。換句話說,只要我們在日常動用中,隨緣應用,不為事物的假相所迷惑,黏著於心,動搖於中,所謂寂寂惺惺,惺惺寂寂,轉一切物,不為物轉,使一切時,不為時轉,即是見性。這樣看來,理一心的高超境界,是我們的本能,決不是不能做到的。
  • 求證到了明心見性嗎?明心見性是這樣的境界
    佛法有84000法門,如果說你要靠記憶力去學習,我想幾輩子你也學不完,就算學完了,你也是靠記憶來說佛法。實際上現社會,說法的人多了,但為何還稱為末法時代,就是因為,很多講法之人,自己並沒有體悟到佛的真諦,也就是說並沒有達到明心見性的境界,那他所講的法也都是書面文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