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音老人|無 聲 勝 有 聲 !

2021-02-08 祖道影

來源:《禪 海 微 瀾》元音老人 著


洞山良價祖師於悟得無情說法後作頌云:「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聲始得知。」這是他明悟了無說之說的微妙,豁開了正眼,流露出來的慶快心聲。原本斯道是無言可說、無話可表的無限風流奇特的韻事,一落言詮,便成窠臼,而非本來面目了。所以古德嘗說:「若問此事,父母所生口,終不向你道。」或云:「欲會斯道,須向『言語道斷,心行路絕』處薦。」或又云:「向上一著,千聖不傳。」等等。總之,斯道是不可言傳,只可意會的至理。

究實講來,非但出世悟道之大事無可言傳,即世俗之事往往到了微妙處亦莫可言宣,只可心領神會。「此時無聲勝有聲」即是描繪此種微妙境界。

說法、開示,只好旁敲側擊,烘雲託月,略示端倪,無法將真心全盤描繪出來給人看。因此物無可比擬,說似一物即不中,無法開口。不然,怎麼說「向上一著,千聖不傳」呢?難道學佛修道也保守秘密,像世人的祖傳秘方一樣,秘不傳人,任其淹滅嗎?假如真這樣,釋迦文佛也無須從兜率下生,現身說法了。但到這關鍵時刻,要接引人又無可言表。怎麼辦呢?祖師們有一著絕妙的活,拂袖歸方丈,微露一線風光,以讓心有靈犀一點通的英俊漢子從這裡悟去。

這無聲之說確實勝似有聲,昔傅大士為梁武帝講《金剛經》,升座後,以戒尺揮案一下,便下座歸方丈。寶志公在側云:「大士講經竟。」請看,多少神俊利落!這金剛般若豈是言語講得清的。又如須菩提洞中宴坐,釋提桓因雨花供養,須菩提問:「阿誰為我雨花?」帝釋云:「我敬尊者善說般若,故雨花為供。」須菩提云:「我未嘗說法。」帝釋云:「你無說,我無聞,斯真般若精髓。」可見無說無聞乃正說正聞也。

學者讀了「眼處聞聲始得知」這首頌,往往誤會以為要能眼處聞聲,鬚髮神通始得。就像現在做氣功的人,有特異功能,耳朵能看字,眼睛能聞聲一樣,六根能互用了,才能聽見無情說的法。殊不知無情說法是無說而說,不是有個微細的聲音,等你不用耳朵聽,用眼睛也能聞時,才能聽見的。

這無情說法是觸景生慧,心領神會,無聞而聞的一種心開意解的微妙神境。正不需等你發了神通才能聽見它的法音。

比如我們早上看見開得無比豔麗的鮮花,到晚上萎謝了,就明白人事的無常;看見月亮時圓時缺而月體實無盈虧,就反省人身與萬物,假相雖有生滅、消失,而本體實無來去、增損;又比如世俗間的「楚潤而雨,月暈而風」見微知著的經驗之談,又何嘗要發神通而後才能知道呢?

但從另一方面看來,我們能觸景生情,舉一反三未嘗不是神通妙用,因為我們一舉手、一投足,乃至穿衣吃飯,屙屎放尿,無一不是當人本性的神用。離開本性,這個世界就毫無生氣,什麼亦動不了。所以龐居士說:「神通與妙用,運水與搬柴。」這不是一切舉措與諸思想言論俱是神通妙用的明確寫照嗎?


由此看來,所謂神通就是神用無阻,不住著在物境上,為事物遮隔阻斷,而隨緣應用無礙。這是人人本具的功德,是極稀鬆平常的事,沒有什麼稀奇神妙,不必大驚小怪,更不消執著追求。

當然,我們經過勤苦鍛鍊,除盡物慾的蓋障,是可以發揮超常的神用的,能聽到常人聽不到的微細聲音。如達摩大師聞蟻行如雷鳴;道信禪師度牛頭融時,雖然睡得鼾聲如雷,卻聽見懶融禪師身上的兩個白蝨打架,一個跌在地上跌斷了腿呼痛,而不倒單未睡覺的懶融卻無聞。這種神通看來稀奇,確實引人神往,但這是人人本具的功能,不是從外追求得來的。我們只要息妄歸真,於識得本性後加以綿密保任,不隨念走,不跟境流,漏盡煩惱,恢復本性光明,即能六通齊發。若未悟本真,向外求取,徒勞神思,決不可得。即或得之,著相住境,皆是蘊魔,非但不能成聖,著魔倒有份在。

仰山禪師云:「我今分明向汝說,切莫湊泊,但向自己性海如實而修,不要三明六通。何以故?此是聖末邊事,如今只要識心達性,但得其本,不愁其末,他時日後自具足在。若未得本,總將情學他,向外馳求,亦不能得,得亦不真。」這話說得真是對,為道者金玉良言。

嘗見某些自以為得神通者,不經多時,所謂神通不知到哪裡去了,能看見的看不見了,能聽見或先知的也聽不見或不知道了。有的因用某種起用的密法求得來的神通,因心未空故,乍見某種恐怖形相嚇得魂不附體而發了精神病。有的因先知某種劫難將發生而身心不安,精神不寧生了大病,並於臨命終時什麼亦不知不曉,糊裡糊塗地隨業流向惡道去了。更有的因鬼、神、或精靈附體,發了些所謂的神通,給人家治病、看風水、算命什麼的,不多時便精神錯亂嗚呼哀哉了。

我說這些話不是嚇唬大家,實因見得多了,不忍讓後進者步入歧途,修道不成,反貽禍患,所以大聲疾呼,希望大家真誠修道,勿求神通。要發神通,須於明心見性後,更在日用中精勤磨鍊,將妄習消盡,先證漏盡通,然後啟發五神通。那才是真正證得的本性本具的神通;那才是永遠不會消亡亙古常存不變的神通。這是《大日經》說的修行正路,學者千萬不要滑口讀過。

相關焦點

  • 念佛和禪宗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是否矛盾,看元音老人怎麼說
    念佛和禪宗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是否矛盾,看元音老人怎麼說(一)1980年春應諸同參之請在滬上講《楞嚴經》次,大家囑我將佛法的中心問題一關於「明心見性」的修證問題。簡單扼要地寫出來,供大家參研討論,以免聽過忘卻。同時筆者因眼見廣大佛子對「明心見性」有很大的誤解,心懷憂慮。
  • 元音老人|學佛人不可錯過的一代大德!
    自己福薄,沒能親見老人,大約六七年前,看到了老人寫的《心經抉隱》,頓時有一種茅塞頓開、豁然開朗的感覺,從此幾乎每天都要學習和分享老人的文章,主要有《佛法修證心要》、《心經抉隱》、《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大手印淺釋》、《楞嚴要解》、《中有成就秘笈》、《淨土指歸》等。
  • 元音老人心中心法的修法要領是什麼?
    元音老人心中心法的修法要領只有兩點:一、上座持咒時要心念耳聞;二、下座時要時時觀心。這兩點就是元音老人一生所傳心中心法的修法要領,按照這兩個要點去修,千座內一定能打開本來,證得本性。這都是不按照元音老人講的"座上心念耳聞、座下時時觀心"的修法要領去修所造成的過錯。 更有甚者,他不按照元音老人講的"座上心念耳聞、座下時時觀心"的修法要領去修,還起邪見異解說:"座上持咒不用刻意去聽咒,持咒時知道自己在持咒,這就是聞,這個聞是不聽而聽,這才是真聽。
  • 什麼是「頭聲」
    譬如控制輸送氣流就象揑像皮球,收放要有彈性,氣息是要有支點的。一聽到氣息深、吸氣足就拼命把橫隔和腰腹撐得僵硬硬的。(2)氣流在輸送的過程中最大的障礙是喉頭。(3)鼻咽腔至蝶竇(有的資料上把它描述得完整細緻)的通道不通(幾乎歌唱愛好者都未曾開通這塊處女田),因此聲帶振動聲的共鳴必然都在口腔內(細分一點包含咽腔)或一部份鼻腔內共振。
  • 元音老人: 無念」並不是無記
    死坐在那裡不動有什麼用處呢?唐朝的玄奘法師到印度取經,走到喜瑪拉雅山一帶,發現山上有紫雲結蓋,知道山裡一定有人修道。於是,大家就去尋找。山上原來有個洞,年深日久,樹倒下草生起,山洞被掩沒了。就在那裡試著挖挖看。挖進去,果然有一個人坐在裡面。玄奘的弟子說,這人死掉了,你看他冷冰冰的,只剩下皮包的骨頭架子了。
  • 楞嚴要解:「是故當知,聽與音聲俱無處所,即聽與聲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是故當知,聽與音聲俱無處所,即聽與聲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 吸聲材料的吸聲係數
    (1)吸聲係數定義:是表徵吸聲性能最常用的參數,它表徵材料(結構)吸收的聲能(包括透射的聲能)和入射到材料(結構)聲能的比值。吸聲係數和聲波的入射條件、聲波頻率等因數有關。  (2)吸聲係數的測量  吸聲係數和聲波的入射方向有很大關係,聲波的入射方向不同,相應採用的吸聲係數的測量方法也不同。
  • 《楞嚴咒心加手印》修法(元音老人傳)
    修持功用:持此楞嚴咒心一遍等於持楞嚴咒一遍,修法人若常誦此楞嚴咒心,既能降伏自己無始劫以來的淫慾心及煩惱種子,又能降魔、得定,作用很大。要督促自己不要跟種子翻動的妄念跑。所以過去的大禪師都念楞嚴咒心,用楞嚴咒心調伏這個種子。最壞的種子就是淫慾心,這是最深的生死根本,這個根本斷了就好了。
  • 拼音學音標全解——(2)元音和韻母的異同
    上一篇文章中,我用大王和小王分別來指代了拼音中的聲母和韻母以及音標中的輔音和元音。並且著重強調了,拼讀過程中,永遠都是大王管小王。也就是拼音中我們只能聲母拼讀韻母,音標中我們只能輔音拼讀元音。這篇文章,我更側重於對元音和韻母的異同進行比較。附帶的會有個別聲母出現,當然,我會隨著他們的出現也一併進行說明。我們先來看看音標中的元音成員,以及拼音中的韻母成員。
  • 告述你混聲、換聲和保護嗓子的好方法
    每個聲部,每個人都有自然真聲的極限音高,到了這個音高就感覺逼緊的聲帶所能承受的壓力已到了頭,若繼續往上喊,聲音就會突然破裂、「放炮」,聲門阻力就會隨即消失,一種漏氣、虛弱的純假聲便會出現,這種在真假聲脫節時出現的那個音,就是聲樂上所稱的「音坎」現象。10. 聲區之間在過渡時有個「坎」。男聲的「坎」一般在從中聲區到高聲區過渡時出現,女聲的「坎」一般在從中聲區到低聲區過渡時出現。
  • 英語語音第一關:長短元音 /i:/ 與 /i/
    如有需要,可以隨時對照發音器官圖閱讀並理解音素的發音原理。1、小測試你能正確區分下列具有相近但不同讀音的單詞嗎?Sheep - shipSeat - sitSeen - sinEat - itMeal - mill2、發音辨析長元音(緊元音)/i:/ 的發音要點:嘴唇向兩邊咧開(微笑臉)舌頭自然放置,舌尖抵下齒齦,舌頭前部較靠前、靠上震動聲帶發 /i:/,聲似普通話「一」,但嘴唇、舌頭及面部肌肉較緊張
  • 張頌教授7000字文獻,幫你掌握有聲語言「情、聲、氣」結合方法!
    發音時,元音的舌位、輔音的發音部位,都應在音色允許的範圍內把握「前音稍後、後音稍前、開音稍閉、閉音稍開「的方法,以利於縮短發音路途,更靈活地吐字歸音,避免開口過大、槽牙過緊、發音位置偏前、靠後等毛病。我們所說的自如性,必須與控制性統一,必須有準確的語言目的,必須有具體、豐富的思想感情的運動,必須有高超的語言技巧,並統一於稿件中,完成於話筒前。如果不顧及稿件的客觀要求,一味地「自然」下去,不僅談不上控制性,就連自如性也會逃之夭夭,剩下的便只有白紙一張了,怎能畫出自如性與控制性統一的圖畫來?如果只有控制性而無自如性,情、聲、氣就會顯得生硬,帶有明顯的僵化狀態。
  • 桐柏縣大河鎮:殘聯送愛心 失聰老人聽見「幸福聲」
    桐柏縣大河鎮:殘聯送愛心  失聰老人聽見「幸福聲」 2020-07-02 15: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元音老人 |《心經抉隱》50
    若無其資,切勿輕誤人也,地獄坐位,大半為邪師而設。師不必定指邪師,凡所學未全,不能方便接引,受法之弟子,因半途誤入邪道者,其師即邪師矣。若所授甚正,而學人不聽,因而自誤者,與師無咎也。師資者,如資糧之自受用而以施於人也,所言資者如下:一.心地根本明白,因因果果,能徹了無餘。二.於大端法要,能一一洞明,於其利弊,亦洞察無餘。三.法法平等,絕不可有門戶之見。
  • 漢語、方言、聲調發展史及四聲與平仄
    由於漢語研究家們對上古漢語有無聲調,分幾個調類等問題的結論莫衷一是,所以本文所述聲調僅從中古漢語四聲發現開始。漢語是典型的有聲調的語言,聲調是構成漢字音節不可缺少的語音要素。所謂「聲調」是指音節中語音高低不同的變化,具體是指字音中主要元音高低、升降、曲直、長短的變化,跟語調和不是同一個概念。
  • 【轉載】論無換聲區混聲共鳴的訓練
    摘 要:關於無聲區和無換聲點問題一直是本人研究探討的問題。本文通過有換聲區會出現的問題,認為是人為製造的「坎」,去掉這個芥蒂和坎就是一條坦途了。   關鍵詞:無換聲區 無換聲點 歌唱教學     聲樂理論一直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改革更新,一種是反映在教學形式上,一種反映在教學法上。
  • 字正腔圓的要素——「出聲」「引腹」「歸韻」
    歌唱家20萬人在這裡學唱歌關注後回復「學唱歌」獲取免費教程一份口腔完我國傳統的歌唱理論根據漢字發音的三個特點歸納為「出聲」  「出聲」部分主要由21個聲母來承擔,也稱字頭。「引腹」部分即能延長發響的韻母,也叫字腹。「歸韻」指字音的收尾。我們可以把字音發生過程概括為三個要點:咬字頭、吐字腹、收字尾。  咬字頭。字頭要閉緊或收攏,字頭咬字要重,「重」是針對口腔力量而言的。俗話說「咬字千金重,聽者自動容」,就是強調字頭咬字用力的要求和聲音效果。
  • 2015年環保工程師知識點:吸聲材料的吸聲係數
    吸聲材料的吸聲係數:  (1)吸聲係數定義:是表徵吸聲性能最常用的參數,它表徵材料(結構)吸收的聲能(包括透射的聲能)和入射到材料(結構)聲能的比值。吸聲係數和聲波的入射條件、聲波頻率等因數有關。
  • 元音老人||見修行果
    (見)  大家都是有邊見的。什麼是邊見啊?執有、執無,這是有無邊;執好、執壞,這是好壞邊。還有長短、是非、得失、空有等等很多種邊見。凡是相對,都有兩邊,都是邊見。邊見就是凡夫的相對之見。什麼是執著?盯在一樁事情上放不下、脫不開,就是執著。什麼是遍計?就是普遍地計度、算計,沒一樣東西放得下,樣樣都要。這就是法相宗所講的「遍計所執性」。六道輪迴的凡夫個個都是如此,沒有一個凡夫不計較。
  • 提前換聲還是被動換聲?不妨試試「自動換聲」!全混聲伍文彬
    「提前換聲」顧名思義,是為了順利過換聲區,而提前減少胸聲,把胸聲變輕,」邊緣化」,傳統裡也稱為「半聲」,而最終轉向頭聲,所謂「開口混」,屬於主動混聲,頭聲裡混合一點真聲,真聲裡滲入頭聲,形成「混聲區」,也就是降低了真聲的極限音,換成混聲,這樣就減少了全胸聲過換聲區容易出現的吃力、破音、卡殼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