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音老人談淨土宗的修法,平淡中顯出真味!

2020-12-22 身體自我修復研究者

釋迦牟尼佛和孔子差不多都是出生在周朝時期,佛教是在東漢時傳到中國來的。佛教最初傳到中國的是禪宗,禪宗是佛教至高無上的正法門,淨土宗是橫超三界的方便法門。

淨土宗其實是很容易方便實行的,就是念一句佛號:「阿彌陀佛」。但為什麼又說:「難以實行」呢?因為現在的修行人不肯用功念佛,都是在裝模作樣,上上早殿,上上晚殿,敲敲唱唱就算功課做好了。這還是比較好的,差一些的,連殿也不上,只想做經懺掙錢。這樣修行有用處嗎?一點用處也沒有!念佛求生西方,要念到一心不亂才行。佛說:「欲淨其土,先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心不清淨,與淨土不相應,是不能往生淨土的。佛在《觀經》中講,念佛法門有十六種觀法,最後一觀叫念佛觀。應該怎麼觀呢?就是念佛時,須心念耳聞,就是說念佛時,耳朵能夠清清楚楚地傾聽自己的念佛聲音。這種觀法,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耳朵來觀照我們念佛的聲音。以耳根攝定意根,使其不生妄念而達到進入念佛三昧的目的。我們真能證入念佛三昧,當臘月三十日到來時,絕定能生西。否則,就很難說了。因此,念佛須一切放下,靜靜地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同時用耳朵靜聽自己念佛的聲音,才能攝心入觀。現在的人念佛不入觀,不肯照佛教導的方法來切實實行,所以收效甚微。

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是教導我們念佛,須把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都攝在這一句佛號上。眼睛不看別的東西,耳朵不聽別的聲音(只聽我念佛的聲音),鼻子不聞什麼香臭,舌頭也不嘗什麼味道,不說話。竭盡心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靜靜地一直念下去,自然漸漸息下妄心而安然入定。可惜現在淨宗行人不肯這樣做。說到「淨念相繼」這句話,意義深長,確實很難做到。因為不是照字面看起來那麼簡單,不是只靜靜地念這句佛號,就叫淨念相繼,而是很深的,象禪宗開悟後保任到家的功夫一樣。所謂淨者,要能所雙亡,根塵脫落才叫淨。就是念佛時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號,一時脫落,無能無所,廓爾清淨,才是一念淨。有念佛的心和所念的佛號,有能有所,這是相對的。相對的都是虛妄不實的。絕對的才是真的。唯有我們的佛性是絕對的。你現在念佛,心、法、佛號都是相對的,所以這不是淨念。要等念佛念得入定了,念得能所脫掉了,就像我們修心中心法一樣,持咒持到最後,「啪——」脫掉了,法沒有了,人也沒有了,心也沒有了,世界也沒有了,都空淨了,但靈知了了,這才是一念淨。一念淨就是一念相應,這一念就是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念都是如此不動,念念都是佛,這才叫做相繼不斷!你們看這是何等的功夫啊!講到「相應」,還有靜中的相應和動中的相應不同。靜中相應,就是我們打坐的時候,能所雙亡,打開了本來,與佛相應。但下座動中又忘記了,跟著外境跑了,就不相應了。所以這只是靜中相應,動中不相應還是不行。功夫須做到動靜一如,動中不跟境界轉,仍然是了了分明,如靜中一樣才行,這就更難了。相繼就是繼續不斷,就是不問動靜,時時如此,不只是一時如此,而他時如彼。因為我們舊習深重,打坐用功,常是今天能脫開,明天又脫不開,要等多少天后才脫一次,以後不再脫開,那是瞎貓碰著死老鼠,非但不是相繼的功夫,也不算開悟。縱然功夫增進,靜中能相繼了,動中有走著,還不能算相繼成片的功夫。真正的相繼,須動中也如靜中一樣相繼。就是在做事時儘管在做,卻等於沒做,絲毫不住著。做過之後,更沒有絲毫做的痕跡。做到這樣動靜一如的相繼,才叫淨念相繼。

由此可見,淨宗行人還是需要一心不亂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禪宗人要做到斷惑證真才能證成佛,才能了脫生死。斷惑證真就是要把見惑、思惑、無明惑都斷除而證見本性。開悟就是已經見到本性,但只是剛到法身邊,了了見惑(就是知見)。知見正了心就不會再動搖了,但思惑(就是思想)還未了,對境還要生心,分段生死就不能了。所以淨土宗常說禪宗這一點不好:「禪宗人參禪雖然開悟了,也不能了生死。還是淨土宗穩妥,『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證到阿俾跋致,一生補處(就是證成等覺菩薩),不再六道輪迴了。」禪宗是有很多人得到一點知解就以為開悟了,實際功夫並沒有跟上去。有些人用功打開本來見到本性,那也只是初到法身邊。就象剛剛登上舞臺的邊緣,還沒有到舞臺的中間呢!要繼續努力用功,心裡徹底空淨了,才能真正證悟。所以要在境界中鍛鍊身心,達摩所傳第二代祖師神光大師,就是在妓院酒樓裡鍛鍊身心。別人說他:「你是個和尚,怎麼還往妓院酒樓裡跑?」他說:「我到這裡是來煉心的,看看我的心還動不動。」所以這才是煉真功夫。當然淨土宗人把禪宗說的這麼不好也不對,因為這樣一說別人就無心學禪宗了。

其實禪宗的立足點和淨土宗不同。禪宗假如真的見到本性,縱然習氣未了,也只需七升天上七到人間就能了了。他會上上升進,不會再到三惡道中,這就很好啊!現在有人講:「五祖戒,草堂青。」意思是說五祖山的戒禪師雖然開悟了,但並沒有了生死,再投胎就是蘇東坡。並說蘇東坡娶了幾個老婆,也不能出家修行。其實蘇東坡還是不錯的,他並沒有忘記修行。他是又修道又修佛,也很用功啊!他做了很多詩詞歌賦都是與佛法有關的。據說他再轉身投胎就是憨山大師了,這不是很好嗎?所以禪宗有禪宗的不同,不要再彼此誹謗,應當互相讚嘆才好,因為各有各的緣份,各有各的根基。就像我們吃東西,你喜歡吃甜的,他喜歡吃辣的,各有所好。所以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持名念佛就是觀照 我們現在修法都不離禪觀。觀就是觀照,就是看著念頭起處不跟著它跑。淨土宗的「般舟三昧」,「念佛三昧」就是禪觀。《觀無量壽佛經》中就講了十六種觀的方法:觀太陽、觀淨土聖境、觀阿彌陀佛等等,其中最容易的念佛觀是第十六觀。就是耳根要聽著自己念佛的聲音,字字分明。

現在的淨土宗人散心念佛就不能入觀。他們一面念佛,一面妄念亂動,還說廢話,所以修得不得力。以為反正阿彌陀佛發大願要來接引我們,只要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再念念佛就行了。因為我們是帶業往生嘛!業造了可以帶走,帶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真這麼便宜嗎?其實錯誤了。帶業往生是不錯,但應明白業就是心念動。心念一動無明就起。所以《起信論》中說:「無明為因生三細」。這三細相就是業相、轉相、現相。心念一動無明起就是業相,即造業之相。我們本來沒有相,因為法身無相,一點東西都沒有。

現在修淨土宗的人認為:我們帶業往生,臨終十念就可以生西了,現在不修行不要緊。現在不修行到臨終時你能念嗎?臨終能念就要靠我們現在做功夫才行。我看到很多人臨終時四大分散,非常痛苦,根本就不能念了,甚至聽也不想聽:「哎喲!煩死了,我的心亂的很。」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他心裡不清淨,捨不得離開這個世界。他生於斯,死於斯。他的親屬、金銀財寶,名譽地位都在這個世界上。再加上四大分散苦不堪言,那時叫他念佛他念不出來了。臨終時能念佛就要靠現在做功夫。要有很好的定力,病痛來了也沒關係,還能念佛,正念還能提起來。現在不用功靠臨死那一會兒怎麼行呢? 從前我們有個師兄弟也是這樣說:「現在不用功不要緊,等我快死的時候用一個星期的功就行了。《阿彌陀經》不是說: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彼佛現前嗎?」後來我看他非但一個星期的功夫用不上,還痛苦混亂得已不知道用功了。所以不是這麼誇誇其談就行的,臨終十念帶業往生不是那麼簡單。我們要想穩妥,還是現在要好好用功,要做到一心不亂才行。佛是如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  佛說的話不是空口無憑,都是自己親自證實的,大家一點都不應懷疑。不然的話,佛在世的時候也沒有顯微鏡,佛怎麼說:「人看一杯水,佛視千萬蟲。」呢?!那時也沒有望遠鏡,佛怎麼說:「天空中有很多很多的太陽,很多很多的世界。」現在這些都能驗證了,水裡是有很多的細菌,太陽也有很多,世界也有很多。現在我們不是能乘宇宙飛船到月亮上去嗎,他們說月亮上沒有人,也沒有生物,其實月亮上、太陽上都有人。大家會說:「哎喲,不對吧?太陽上有人不是被燒死了嗎?」其實太陽、月亮上的人都不是我們這樣的身體。我們的身體需要氧氣,沒有氧氣就無法生存。他們的身體燒不死,我們也看不見。人的肉眼連我們人間的鬼都看不見,還能看見太陽、月亮上的人嗎?你們要想看見就必須好好修法,但千萬別著相,一著相就成魔了。所以佛說的話一點也不錯,佛是如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佛經是不容懷疑的,即使是不理解的地方也不要懷疑。太虛大師說:「不理解的地方先放到一邊,不要去懷疑、誹謗。」以後慢慢深入地去修,修到一定的程度就明白了。

相關焦點

  • 念佛和禪宗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是否矛盾,看元音老人怎麼說
    念佛和禪宗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是否矛盾,看元音老人怎麼說(一)1980年春應諸同參之請在滬上講《楞嚴經》次,大家囑我將佛法的中心問題一關於「明心見性」的修證問題。簡單扼要地寫出來,供大家參研討論,以免聽過忘卻。同時筆者因眼見廣大佛子對「明心見性」有很大的誤解,心懷憂慮。
  • 元音老人|學佛人不可錯過的一代大德!
    自己福薄,沒能親見老人,大約六七年前,看到了老人寫的《心經抉隱》,頓時有一種茅塞頓開、豁然開朗的感覺,從此幾乎每天都要學習和分享老人的文章,主要有《佛法修證心要》、《心經抉隱》、《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大手印淺釋》、《楞嚴要解》、《中有成就秘笈》、《淨土指歸》等。
  • 元音老人||見修行果
    放下就是超離,「超離一切邊見、執著、遍計,方為真正見中之王」,這樣做,才是正知見,才是見中之王。為什麼呢?因為只有這樣做,才與我們的本性相應。「見」,就是要識得我們的本性,要識得我們的本來面目。你不這樣「見」,怎麼能夠識得本性呢?要把一切邊見、執著、遍計,統統放下,統統遠離,統統超越,才是真正見中之王。  「修,必於自心明體毫不散亂,方為真正修中之王。」
  • 大虛法師:禪宗和淨土
    修學淨土的佛弟子,只要看到六祖大師的這幾段開示,每每都會覺得很鬱悶,其實真了解了就大可不必。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我們先把這幾段經文全部過一遍。「師言:使君善聽,惠能與說。世尊在舍衛城中,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去此不遠。若論相說,裡數有十萬八千,即身中十惡八邪,便是說遠。說遠,為其下根。說近,為其上智。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
  • 元音老人心中心法的修法要領是什麼?
    元音老人心中心法的修法要領只有兩點:一、上座持咒時要心念耳聞;二、下座時要時時觀心。這兩點就是元音老人一生所傳心中心法的修法要領,按照這兩個要點去修,千座內一定能打開本來,證得本性。這都是不按照元音老人講的"座上心念耳聞、座下時時觀心"的修法要領去修所造成的過錯。 更有甚者,他不按照元音老人講的"座上心念耳聞、座下時時觀心"的修法要領去修,還起邪見異解說:"座上持咒不用刻意去聽咒,持咒時知道自己在持咒,這就是聞,這個聞是不聽而聽,這才是真聽。
  • 無須灌頂的六字大明咒修法
    表像為「祈求根本上師元音阿闍黎,,有無量化身,如綠度母、白傘蓋、準提母、不空絹索等,咒也有無數無量,統可稱之為大悲咒,無一不是由大悲如意輪中而出。此咒又為一切咒之心,所以又叫大悲心咒,為大乘之精純,而且只有六個字,便於持誦。持誦此咒之人,沒有貧富男女老幼之分,皆可使七代祖先超升解脫,《大乘莊嚴寶王經》,專明此咒功德。
  • 元音老人【淨土指歸】(6)
    關於「一心不亂」的見解,諸大祖師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把他們歸納起來,不外以下幾個方面:㈠一心不亂,就是無心可亂,到了心意識完全消殞,真妄不立、能所雙亡的境界。換句話說,就是到了宗下「 地一聲,桶底脫落」的開悟時節。此時心即是土,土即是心;心外無土,土外無心;心、佛、眾生完全打成一片了。
  • 佛教已經衰敗了,學淨土宗的人,已經把佛教變散文了
    六道輪迴圖最近,我看了電腦與手機網際網路上很多撰寫佛教的文章,很悲哀,發現了一個重大問題,說明佛教已經衰敗了,很多學習淨土宗的人,把佛教散文化了,撰寫的文章,除了配上一些淨土宗的佛像之外學習淨土宗的人,根本不按釋迦牟尼佛所傳承的佛教基本教義精神核心撰寫文章,而是自由發揮,想怎麼寫就怎麼寫,只要在文章裡面配上一些淨土宗的佛像圖片,滿篇綺語,胡說八道,談的根本不是佛法,談的都是世間法,談的都是人間俗世的一些生活瑣事與雜七雜八的事,或自己胡思亂想出的一些生活感悟之類,專業的人,一看根本不是佛教方面的文章,頂多算人間俗世的散文文學作品之類的文章。
  • 淨土宗十三祖師贊
    善師:淨土宗第二代袓師善導大師。2. 得錢財:少康大師將乞食所得之錢,教兒童念一聲佛號即與一錢。3. 烏龍:睦州烏龍山。4. 見佛來:少康大師每念佛一聲,口隨出一佛,念十聲出十佛,時稱之為「後善導」。(善導大師也有此光明之相)。
  • 為何說淨土宗祖師依法脈而判教,依傳承而立宗?
    但淨土宗出現一種奇怪的現象,給人的印象總不似是獨立一宗,亦即是所謂「寓宗」,即寄居於他宗的一個「宗」。何解呢?如上文所述中國淨土宗發展岀現了一段鮮為人知的史實──祖典失傳,致令宋明年代的淨土宗不但不能開放包容、吸取融合他宗的相關思想,反而被他宗「同化」了。淨土一法成為「共宗」,成為「寓宗」(寄居他宗之內),成為中國最不具宗派特色的最大的「宗派」。
  • 淨土宗與極樂世界——心淨則佛土淨
    從今天開始,咱們介紹另一個很重要的宗派——淨土宗,這也是我國佛教大乘八宗之一,而且也是至今還能保持傳承的三宗之一。這個話題也比較大,紅塵君打算用三到五篇文章來分析,這第一篇主要講一下淨土宗的來歷,依據,以及最主要的特點。
  • 佛教淨土宗祖師贊
    常觀西方殊勝景,讚美淨土極樂城,無量壽佛放光明,83歲肉身換金身。淨宗二祖善導尊,專修淨土妙法門,念佛光明從口出,每天念佛幾萬聲。嚴守戒律不毀犯,激勵弟子苦修行,精細事物大眾吃,粗糙劣質自留存。大師常見吉祥境,缽中睹見五彩雲,文殊菩薩與諸聖,講經說法好殊勝。殊勝境界常常現,樓閣寺宇現眼前,彌陀聖眾滿虛空,個個頂禮喜氣歡。名山朝拜佛菩薩,菩薩開示念佛法,為之摩頂授佛記,證得無上菩提果。
  • 淨土宗:念茲在茲,全力以赴
    《莊子》裡記載,有一天,孔子到楚國去,在樹林裡看到一位駝背的老人用竹竿粘蟬,他一伸手臂就粘捕一個蟬,好像從地上拾取一樣。孔子和學生覺得這位老人非常巧,就問他是否有什麼門道。駝背老人說 :我為了訓練抓知了,開始練習在我的竿子上壘丸子,經過五六個月的練習,壘起兩個丸子而不掉下來,那麼失手的情況就很少 ;然後又練習壘起三個丸子在竿頭上,如果不掉下來的話,失手的情況十次不會超過一次 ;當壘起五個丸子而不墜落時,手臂就非常平衡,眼睛就非常專注,在樹上粘知了就像在地面上拾取一樣容易了。
  • 【嘉音】元音老人 |《楞嚴要解》084
    元音老人對《楞嚴經》的講解十分透徹。但遺憾的是,老人講《楞嚴經》的近百盤磁帶大部分已散失。後經老人的弟子多方查找,已找到了三十多盤,並被整理成文字。主播丨嘉恩(淨行)       「汝全不知,如來藏中,性覺真空,性空真覺,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和前面所講的虛空、四大一樣,你也不理解靈明覺性是真空性。這個靈明覺性,不是有什麼形相,有什麼事物,它是真空性。
  • 《悟心銘》淺釋|元音老人原載於《禪》刊
    學者如於修法之餘,每天將其朗誦幾遍爛熟於胸中,久久自於境緣上一觸即發,由真實體中得大機大用。茲為幫助後進者了達其含蓄之玄旨,易於悟心起見,乃逐句淺釋,尚望學人珍重,勿輕視之!  學者修法,修至妄念消融時,則能念之心,所持之咒,一時脫落,內而身心,外而世界一齊消殞,化為烏有。淨裸裸一絲不掛,赤灑灑一塵不染,但了了分明,非同木石。這一絲不掛一片虛明的是什麼?不是當人非有非無之妙明真心,歷歷現前,又是什麼?!當斯時也,色空不能到,有無不能及;說無之時,周遍法界,說有之時,纖毫不立;諸子百家,百工技藝,乃至諸佛淨土,恆沙眾生,無不融會於中矣。
  • 佛教:佛陀教育與淨土宗
    第三個就是淨,清淨心,淨土宗是屬於淨門,密宗是屬於淨門,都是修清淨心入門的。所以說到淨土宗,淨土中最早也是最重要指導修學的一部經典就是《無量壽經》。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從三十歲他覺悟之後,明了宇宙人生真相之後就開始教學,在中國歷史上記載,他是七十九歲圓寂,所謂「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佛在經上告訴我,他的法運是一萬兩千年,分為正法、像法、末法。
  • 聖淨空法王:密宗比淨土宗高,但不適合普通人
    中國佛教有許多派別,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論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賢首宗又名華嚴宗,五是禪宗,六是淨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相、臺、賢、禪、淨、律、密八大宗派。
  • 「追封」曇鸞和道綽兩位大師,恢復中國淨土宗的本來面貌
    兩位「重磅級」淨土宗的祖師竟未入「典堂」,實在令人遺憾!但從宗學來說,淨土宗確有人、法相承的祖統,具足法脈、教判和祖師的傳承要素,所以在祖統上,總不能把有法相承的關係和沒有法相承的關係混作一談,或等量齊觀,應有宗的「尊」、「崇」和「主」的本色,突顯傳承之特色。
  • 淨土宗:仰靠阿彌陀佛的大願之船,快速抵達解脫的彼岸
    例如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當機者韋提希夫人遭遇宮廷政變,頓生厭離之心,發願求生無憂惱處。雖然她在釋迦佛神力的加持下觀見極樂世界妙麗輝煌,發願往生,但在祈請釋尊開示往生淨土的方法上,韋提希夫人還是站在自力的角度來請求:我願意求生極樂淨土,願佛教我思惟,教我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