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封」曇鸞和道綽兩位大師,恢復中國淨土宗的本來面貌

2020-12-23 重樓逾陀

談到淨土宗祖統的特色,提及「蓮宗十三祖」──始祖慧遠,二祖善導,三祖承遠,四祖法照,五祖少康,六祖延壽,七祖省常,八祖蓮池,九祖澫益(智旭),十祖省庵(實賢),十一祖行策(截流),十二祖夢東(徹悟),十三祖印光,卻少了早期兩位「重磅級」淨土宗的祖師竟未入「典堂」──北魏的曇鸞大師(476年- 542年)、隋朝的道綽大師(562年- 645年)。

兩位「重磅級」淨土宗的祖師竟未入「典堂」,實在令人遺憾!

但從宗學來說,淨土宗確有人、法相承的祖統,具足法脈、教判和祖師的傳承要素,所以在祖統上,總不能把有法相承的關係和沒有法相承的關係混作一談,或等量齊觀,應有宗的「尊」、「崇」和「主」的本色,突顯傳承之特色。何況「蓮宗十三祖」系譜,少了兩位有法相承的「重磅級」祖師- 曇鸞大師和道綽大師。

有「神鸞」之稱的曇鸞大師,是中國首位正式受印度祖師菩提流支傳承,依法脈判教,在《往生論注》釋淨土法門為「他力教」的祖師。曇鸞大師在《往生論注》,以「緣起」和「實相」兩大佛教思想,對比「娑婆」和「極樂」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巨細無遺。

曇鸞大師也是第一位提出淨土三經是以「名號」為經體,說明阿彌陀佛的名號是阿彌陀佛的法界身,極樂世界是真實功德相,與大乘經典以「法界」、「實相」為體無異,確立淨土法門在大乘佛教的地位,並突顯其獨尊性、統攝性等,為淨土法門未來立宗奠定了基石,為淨土宗建立一套完整的體系豎立第一支主柱,曇鸞大師的《往生論注》更被譽為「天下第一奇書」!

試問這樣的一位有如斯貢獻的淨土宗祖師,怎能將他豁出祖師名單之外呢?至於道綽大師亦是非凡之輩,他與曇鸞大師沒有師徒關係,是在時空上沒有交叉點的兩位人物。當道綽大師讀了《往生論注》後,改信淨土,全情投入弘揚淨土法門,特別是「布教」工作,將佛法從寺院帶到民間去,推動信眾行住坐臥持念珠念佛。

道綽大師在玄中寺住持約三十餘年,專弘淨土,勸化淨業,影響深遠,名聲很大,尤其是在北方吸引了眾多的信眾。大師所著述的《安樂集》,詳述了淨土法門的教義和教理,也是淨土法門的一部重要經典。大師在《安樂集》依法脈判教,釋淨土一法為「淨土門」,餘門為「聖道門」。

試問這樣的一位有如斯影響力的淨土宗祖師,怎能將他豁出祖師名單之外呢?上述兩位在淨土法門發展中做出了開創性貢獻、具有影響力的「典堂級」大師,卻在淨土宗祖師名單中沒有份兒,實在令人遺憾。

為什麼宗曉大師《樂邦文類》不加上曇鸞大師和道綽大師?

為什麼淨土宗祖統內,沒有兩位有法相承的祖師── 曇鸞大師和道綽大師呢?那倒不如問:為什麼宗曉大師《樂邦文類》不加上曇鸞大師和道綽大師?這是一個歷史問題,涉及多方面的因素,例如祖典失傳、佛法傳播、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等條件限制,恐怕不易深入考究。反正我曾看過幾個版本的淨土宗祖統,不同人在南、北兩方、於不同時期所立的列祖不一,其立祖原則亦有異。

只知南宋的宗曉和志磐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可能掌握的資訊顯然不足,亦可能忽視了隋唐時期淨土法門在北方的發展,更重要的是淨土宗祖典失傳,宋明時期的大師都未曾讀過曇鸞、道綽及善導等著作,難免在淨土宗祖統方面做得不夠全面、頗有偏差和失誤,亦不用取咎。

專依善導,恢復中國淨土宗的本來面貌

反而,如今淨土宗祖典重現,世人對中國淨土宗的成立和發展,應有較全面的認識。為了感恩早期兩位淨土宗祖師的施為,建議正式「追封」曇鸞大師和道綽大師,納入淨土宗祖統之列,對弘揚純粹淨土法門的發展,有正面影響和具現實意義。

此外,淨土行者更應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專依法脈、專依傳承,專依善導,人法相承,弘揚純粹的淨土思想。特別我們處於一個資訊爆炸的電子年代,人人都可以在網上教你怎樣學佛、念佛,但我們有沒有足夠智慧去判別是與非、真與偽呢?在這個大環境下,學佛人、念佛人至緊要恪守傳承,唯信佛語,唯依佛教,唯順佛願,至為穩妥,得大安心,得大滿足。

當今慧淨上人、淨宗法師等已經有系統地組織善導大師的著作,以現代語言、種種譬喻,深入淺出地演釋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的精髓,出版了大量叢書、月刊,更透過電子媒體、社交平臺,旗幟鮮明地弘揚純粹的淨土思想,逐步打破淨土宗是「共宗」、「寓宗」等「畸形」觀念,務必能恢復中國淨土宗的本來面貌,讓一切有緣念佛往生人可乘彌陀本願名號功德力,同生極樂。

相關焦點

  • 這3方面,看中國「淨土宗」祖統,其師承、立祖未必直接師徒制?
    第一方面:有祖統不一定有宗的傳承,淨土宗的祖統正是一例很多淨土行者知道有「蓮宗十三祖」系譜,以為淨土宗如他宗一樣,既有祖師,自然就有宗的傳承。事實上,就中國佛教的宗派而言,有宗的傳承必然有祖師繼統(簡稱「祖統」) ,但有祖統不一定有宗的傳承,「蓮宗十三祖」的祖統正是一例。
  • 為何說淨土宗祖師依法脈而判教,依傳承而立宗?
    宗的傳承涉及三個環節──法脈、教判和祖師談到宗的傳承,自然涉及三個環節──法脈、教判和祖師。但淨土宗的創立,既有龍樹菩薩立彌陀本願為法脈,亦有天親薩、曇鸞大師等祖師依法脈而判教,更有唐朝善導大師集大成而依教開宗,本來是十分完備。
  • 佛教:走出千迷道的曇鸞,被後世尊為淨土第一人
    曇鸞的才華折服了梁武帝,使他不再有輕慢和試探之心。第二天曇鸞再來,就被引入了太極殿,梁武帝親自下階梯迎接,不再是前一天的無禮了。千迷道的故事,反映了南朝時南方佛教文化的昌盛。梁武帝以帝王之尊,卻對佛學佛法十分尊重和看重,只要真有學問,就會被接納。
  • 淨土宗開宗祖師,善導大師對第十八願是怎麼解釋的
    善導大師是淨土宗的開宗祖師,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是以淨土三經為根本依據,繼承龍樹,天親,曇鸞,道綽的淨土思想。並且在此基礎上建立起更加完善系統的淨土宗教理和修行的方法。也是在說明阿彌陀佛的本願力和這句名號無量無邊的功德。天親菩薩說;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 如果明白淨土宗修行中的難行道和易行道,你才會懂得如何修行
    一、什麼是難行道和易行道善導大師是淨宗一代祖師,是阿彌陀佛再來人。對淨土宗有一個楷定的標準。完全靠倒阿彌陀佛,靠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靠阿彌陀佛的一句名號修行淨土就是正定業。平生業成,靠他力不是靠自力修行就易行道。
  • 天台宗的「三諦三觀」論說
    ――菩薩念佛三昧經佛教傳入漢土後,無可避免受到獨特而又偉大的祖國文化影響,經歷了被中國化的過程。此外,在教導修行和修心(如「八正道」的正念、正定及「六波羅蜜」的禪定、般若)方法時,歷代高僧大德有不同的側重和闡釋,從而先後出現了各種不同宗派:如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等。隨著時代的變遷,至今仍發揮影響力有三個宗派:禪宗、密宗、淨土宗。
  • 從「回向」略談淨土法門的「菩提心」
    我們不妨從天親菩薩在《往生論》「五念門」中的「回向門」,探究淨土法門的菩提心,特別是前後的重重因果。天親先以一首四句偈--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以一心「禮拜」、一心「讚嘆」和一心「作願」,啟建念佛三門,再一心「觀察」極樂世界依正種種種莊嚴。
  • 淨土宗:仰靠阿彌陀佛的大願之船,快速抵達解脫的彼岸
    對於自力和他力的差異之相,歷代祖師大德多有詳細描述。曇鸞大師就曾經談到,如果有人畏懼三惡道之苦,希望走向解脫之道,那麼首先要受持戒律,由戒律修習禪定,再由禪定開發智慧,得到神通,這樣就能靠自己的力量遍遊四天下。這就是自力之相。
  • 大乘「經中之王」的《華嚴經》對中國佛教影響之深,已無遠弗屆!
    《華嚴經》對中國佛教的影響有學者認為,影響中國近代革新思想最顯著的佛教派分別是淨土宗、法相宗、和華嚴宗。淨土是一個理想的修佛國土,折射著人們對社會的不滿,而它又是「易行門」,故能成為他們最佳的法門。法相宗的理論結構,大體上可歸納為一個中心命題:即「唯識無境」兩個基本觀點:即「能變」說及「帶相」說此類思想只有在大變動時期才容易被發掘出來,故法相宗在中國近代新思想上發揮了很大的影響。華嚴宗與以上兩宗不同。此宗所奉的《華嚴經》初譯於東晉,持續到北宋,綿延約八百年。因此幾乎任何學派和宗派都涉及《華嚴經》。
  • 淨土宗是中國佛教影響最大的,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就是佐證
    淨土宗是中國佛教影響最大的,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就是佐證【印光大師開示】教雖中下猶能得益,非上上利根不能大通,以涉博故。宗雖中下難以措心,而上根便能大徹,以守約故。宗則參破一個話頭,親見本來,便能闡直指宗風。佛法大興之日,及佛法大通之人,宜依宗參究。喻如僧繇畫龍,一點睛則即時飛去。佛法衰弱之時,及夙根陋劣之士,宜依教修持。喻如拙工作器,廢繩墨則終無所成。
  • 淨土初祖慧遠大師的傳奇人生
    有趣的是,《高僧傳》記載,道安有「漆道人」的謔稱,想來在容貌上不是很好看,而慧遠則「儀容端整,風彩灑落」。令慧遠讚嘆而心生敬意的,是師父由內透出的神採和風度,而非其外表。慧遠最終皈依佛門,是受道安宣講《般若經》教義所感召的。
  • 大虛法師:禪宗和淨土
    摘自《壇經》掠影下面,韋刺史的第二個問題又來了,這是導致禪宗和淨土宗千百年來一直爭執不斷、一直鬧架的一個問題。「刺史又問曰: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請和尚說,得生彼否?願為破疑。」六祖大師就回答說:念此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為萬世出世之妙道,成佛作祖之正因。是三界人天之眼目,是明心見性之慧燈。是破地獄之猛將,斬群邪之寶劍。五千大藏之骨髓,八萬總持之要門。十方虛空之無際,廣大一性之圓明。開黑暗之慧燈,脫生死之良方。渡苦海之舟航,出三界之徑路。是本性彌陀,是唯心淨土。即是本師,即是化佛。
  • 淨土宗十三祖師贊
    禹城:中國、華夏。2. 結社:結白蓮社,指慧遠大師在廬山東林寺集結百餘人觀想念佛。3. 儒道秕糠:慧遠大師二十一歲時聽道安法師講般若經,感嘆「儒道九流皆糠秕」。4. 未盡:沒有能夠說盡宇宙人生之真理。5.
  • 聖淨空法王:密宗比淨土宗高,但不適合普通人
    中國佛教有許多派別,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論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賢首宗又名華嚴宗,五是禪宗,六是淨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相、臺、賢、禪、淨、律、密八大宗派。
  • 蓮宗八祖蓮池大師圓寂日|大師教誡:生死事大,老實念佛
    蓮宗八祖蓮池大師圓寂日|大師教誡:生死事大,老實念佛蓮池大師,公元1535~1615,明代高僧,淨土宗第八代祖師。法名袾宏,字佛慧,自號蓮池。俗家姓沈,杭州人,因久居杭州雲棲寺,又稱雲棲大師,與紫柏真可大師、憨山德清大師、藕益智旭大師並稱為「明代四大高僧」。
  • 善導大師的解釋上契彌陀之本願,下契眾生之根機,萬修萬人去
    尊敬的師父慈悲,各位蓮友,南無阿彌陀佛,今天繼續學習《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曇鸞大師判自力與他力〉(下)(四)當乘他力曇鸞大師在《往生論注》開頭的地方分析自力、他力,到最後結尾,首尾呼應,曇鸞大師說:愚哉,後之學者!
  • 【星雲大師全集】六祖壇經講話3
    》的主體―六祖於大梵寺升座,演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授無相戒」,揭示世人皆具足有菩提般若的智慧和自性三寶,確立了南宗禪「佛不向外求」的特有旨趣。二次的隱遯,如果惠能大師沒有具足文殊菩薩般若智力,如何了達因緣時節的甚深法義,如何能夠處處心安,處處淨土呢?弘法具有大願力:〈行由品〉記載,六祖「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遯」,於是他離開獵人隊,到了廣州法性寺,因為發表風幡之爭的高論,得到印宗法師的禮遇,並在此由印宗法師為其剃度受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