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子罕·注釋

2020-12-24 哲學民族派

論語·子罕·注釋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註:主要有以下幾種解釋。

(1)孔子三者都很少言說。

(2)孔子很少提及利,卻贊成天命與仁。

(3)孔子很少提及利與命,但贊成仁德。

(4)孔子三者都提到,但很少將三者放在一起討論或言及三者的關係。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

1、無所成名:不以專長成名。

2、執御:

(1)駕車。

(2)掌事。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

1、麻冕:古代用緇布做的一種禮冠。

2、拜下:居於下位向人行禮,表示心悅誠服。

3、泰:傲慢。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1、毋意:不主觀臆斷。

2、毋必:不絕對武斷。

3、毋固:不固執己見。

4、毋我:不自我為中。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1、畏:圍困。

2、茲:形聲,據《說文》,從艸,滋省聲;本義:草木茂盛。

「茲,草木多益也。」《說文》。

此為這裡。

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1、鄙事:

(1)鄙人之事,舊多指各種技藝與耕種等體力勞動。

(2)卑微瑣碎的事。

牢曰:「子云,『吾不試,故藝』。」

1、試:形聲,從言,式聲;本義:用、任用。

「試,用也。」《說文》。

2、藝:技藝、才藝。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1、鄙夫:文化素養不高之人。

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gǔ)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1、齊衰:喪服名,為五服之一;服用粗麻布製成,以其緝邊縫齊,故稱「齊衰」。

2、瞽:盲人。

3、作:會意,從人,從乍,人突然站起為作;甲骨文字形,象衣領初作的形狀;本義:人起身。

「作,起也。」《說文》。

此為起身,表示肅穆敬意。

4、趨:形聲,從走,芻聲;本義:快步走。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1、循循善誘:有步驟地、循序漸進地引導他人學習。

2、卓:形聲,匕形早聲,「匕」表示「人」;本義:超然獨立、高明、高超。

「卓,高也。」《說文》。

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

1、無寧:即毋寧。不如、寧可。

2、二三子:諸位,指孔子的弟子。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 yùn dú)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1、韞櫝而藏:把珠寶美玉藏於匣子裡,可比喻懷才不用。

2、善賈:懂行的商人。

3、沽:形聲,從水,古聲;本義:古水名。

此為賣。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1、九夷:古代稱東方的九種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

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1、自:象形,小篆字形,象鼻形;「自」是漢字的一個部首;本義:鼻子。

「自,鼻也。」《說文》。

「許謂自與鼻義同音同,而用自為鼻者絕少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此為從。

2、正:通「整」,整理。

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

1、事:形聲,從史,之省聲;史,掌管文書記錄,甲骨文中與「吏」同字;本義:官職。

此為服侍。

2、勉:盡力。

3、酒困:沉迷於酒,不能自拔。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1、譬如:比方、舉例說明。

2、未成一簣:還差一簣土而沒堆成,可比喻功敗垂成。

3、雖覆一簣:只填了一筐土。

註:凡事都要持之以恆地去實際踐行,成與敗的根本原因在於我們自己本身。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

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1、苗而不秀:禾苗成長而不吐花。

2、秀而不實:開花吐穗卻不結實。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1、無聞:默默無聞、沒有成就。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xùn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1、法語:作為法則的語言,即指嚴肅的禮法之語。

2、巽言:巽,恭順;巽言即指,恭順讚賞之語。

3、繹:形聲。從糸( mì),睪( yì)聲;本義:抽絲。

「繹,抽絲也。」《說文》。

「繹,理也。絲曰繹之。」《方言一》。

此為理出頭緒,分析鑑別,尋求緣由。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1、毋:不要,同「無」

註:我在《學而》篇中注出了四種,對「無友不如己者」的理解。

1、不要與不如自己的人交友。

2、朋友各有所長,皆可學習。

3、向德才兼備之人學習。

4、不與自己志趣不同的人交友。

並作了說明,直白翻譯也可以是「沒有朋友都不如自己的人」,似是不妥當。結合《論語》以及此句來看,孔子對待一個人,更看重一個人的行為品行,「聽其言觀其行」。道乃是人行之道,人的行為便是大道的最好詮釋,道是需要切實去踐行的,那麼行為品行至關重要,而不是僅僅只停留於口頭或者觀念之中,或者是為人處世沒有良好地行為品行,「知行相統」,實踐理性統攝理論理性。試想,一個人只有「智」或者「才」,而沒有良好的「行為品行」,那也是不行的,是不能與之交往為友的,也不要與之交往為友;一個具有「智巧」,而行事無品之人,有時候甚至更可怕和可憎。衡量一個人是否可以交往為友的標準和原則,主要便是看其是否具有「忠信」之行為品行,而不是「智識才能」等。「忠信之友」無論從哪個層面來講,都更為可靠,人也更願意同這樣的人交往。這不僅合情,亦合理。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匹夫:

(1)古代指百姓中的男子。

(2)平民百姓。

(3)獨夫。無學識,有勇無謀之人。

(4)罵對方的話。

(5)一個人。

註:比喻人若意志堅定,任何人都不能改變他的志氣。

三軍雖眾,人心不一,則其將帥可奪而取之;匹夫雖微,苟守其志,不可得而奪也。」《何晏·論語集解》。

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zhì)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1、縕袍:以舊絮或碎麻外罩布面做成的袍子,古時貧民之服。

表示粗的衣服。

2、狐貉:獸名,狐與貉;指狐、貉的毛皮製成的皮衣。

此指華麗的衣裳。

3、不忮不求:忮,嫉妒;不忮不求忮不嫉妒、不貪求,形容淡泊無求。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1、歲寒:

(1)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

(2)比喻堅貞的品格。

「梁主奕葉委誠朝廷,當相與共保歲寒。」《資治通鑑·卷一七四·陳紀八·宣帝太建十二年》。

(3)比喻老年。

(4)比喻事情終了、最後。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1、權:形聲。從木,雚( guàn)聲;本義:黃花木。

「權,黃華木也。從木,雚聲。」《說文》。

「權,黃英。」《爾雅·釋木》。

此為經權、變通、權變。

「唐棣(dì)之華(huā),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

1、唐棣:即《詩經·棠棣》中的棠棣,即鬱李。

2、華:會意從芔,從芌( xū)「華」的本字,上面是「垂」字,象花葉下垂形本義:花

3、室:會意,從宀從至,人到屋中就停止了;本義:內室。

室,實也。《說文》。

「古者前堂後室。釋名曰:室,實也,人物實滿其中也。《段玉裁·說文解字》。

此借指住得遠、路途遠。

註:《詩經·棠棣》是一首描寫兄弟與親情情深和睦之詩,棠棣花每兩三朵相依,孔子藉此詩來表現人情之思,若情思至深,何懼遙遠?此乃人之常情常理,理自在情中,情起自有其理,二者自在人本身之中。略微思考即明。

相關焦點

  • 論語十二章原文及翻譯註釋 論語經典名句賞析大意
    論語十二章原文及翻譯註釋 論語經典名句賞析大意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中,俯拾皆是座右銘。《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暑假裡,陪孩子讀讀這些名句,重溫先賢智慧。
  • 讀懂《論語》,就讀懂了人生,只讀一遍,獲益終生!|孔子|論語·陽貨|...
    ——《論語·子罕》  【注釋】人數眾多的軍隊,其首領可以被改變;但一個有志氣的人,卻不能強迫他改變志向。  12.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出處:《論語·先進》:「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不舍晝夜  解釋:舍:停止,停留。  無論白天黑夜都不止息。  出處:《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 《論語》「堯曰」篇注釋及翻譯
    開篇有誦讀,原文之後有各章難點注釋、白話譯文及評析,文末有思考題。請各取所需20.1 堯曰:「諮!
  • 《論語·子罕第九》05:孔子的長生藥
    《論語·子罕第九》05:孔子的長生藥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
  • 論語大義(崔栢滔)子罕篇 第三十一章
    【注釋】①唐棣(dì)之華:唐棣,又作棠棣,樹木名,也叫鬱李,薔薇科落葉小喬木,樹高七八尺,花有紅花和白花兩種,花剛開的時候,花朵反向而生,最後花朵才合併起來,果實如李子大小,可以食用,六月中旬左右成熟。邢昺疏引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唐棣)奧李也。一名雀梅,亦曰車下李,所在山皆有。
  • 讀懂這些成語,就理解了《論語》
    出處:《論語·先進》:「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不舍晝夜 解釋:舍:停止,停留。 無論白天黑夜都不止息。 出處:《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 兒童蒙學經典,《論語·子罕》篇,成語一次全學會
    一、斯文掃地(sī wén sǎo dì)【典出】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論語·子罕)斯文:指文化或文人。謂文化或文人沒有地位,得不到尊重。
  • 記住這110個成語,就讀懂了《論語》!
    出處:《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11.不亦樂乎 解釋:原意是「不也是很快樂的嗎?」現用來表示程度極深,達到極致。
  • 論語:子罕篇第一百六十一篇
    #論語孔子說
  • 兩千年的《論語》,今天怎麼讀?「海上暢談」聽《中國詩詞大會...
    南宋,《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被列為「四書」,經過理學大師朱熹的注釋之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論語》這本書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謎。它是什麼人編寫的?什麼時候成書的?《論語》這個書名到底有什麼意思?為什麼不叫《孔子》?它是如何流傳下來的?
  • 【國學】記住這110個成語,你就讀懂了《論語》!
    出處:《論語·先進》:「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不舍晝夜  解釋:舍:停止,停留。  無論白天黑夜都不止息。  出處:《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出處:《論語·子罕》:「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52、巧言令色  解釋:巧言:花言巧語;令色:討好的表情。  形容花言巧語,虛偽討好。  出處:《論語·學而》:「巧言令色,鮮矣仁。」
  • 漲姿勢|出自《論語》的115個成語,讓孩子學習掌握!
    【出自】《論語·先進》:「若由也,不得其死然。」10. 不舍晝夜【解釋】舍:放棄。不放棄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繼日。【出自】《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出自】《論語·子罕》:「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L 52.
  • 【名家薦書】著名作家李寬定:《論語》教你坐看傳統文化半壁江山
    北宋宰相趙普曾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清代梁啓超也曾言:「《論語》是中國人兩千年來思想的總源泉」。《論語》,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是家喻戶曉的。歷代中國文化人都認為「通《論語》,則通孔子;通孔子,則儒家通,儒家通,可得中國傳統文化半壁江山」。可是,《論語》雖好,卻不是人人都能讀得懂。
  • 《論語》中的100個成語典故,完整釋義,感悟智慧
    出處:《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11.不亦樂乎 解釋:原意是「不也是很快樂的嗎?」現用來表示程度極深。 出處:《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 焉知「天命」:《論語》中的夫子自道與末章再現
    孔子弟子認為,孔子「罕言利與命與仁」。他們說孔子很少說利。至於「命」,根據這句話的句讀,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一種可以將「與命」聯合起來,看作孔子讚嘆「命」、崇尚「命」的證據,而認為孔子不言利,而對於「命」(天命)和「仁」(有人說,孔子思想核心觀點便是「仁」),則極其尊奉、贊服。
  • 出自《論語》的成語原來這麼多
    《論語》作為四書五經之一,是儒家經典著作,也是古人文人必學之作;成語,語言凝練、寓意深遠,是中國語言智慧的結晶。那麼,《論語》裡誕生了哪些成語呢?《論語鄉黨》篇:侃侃而談、鞠躬屏氣、屏氣凝神、適可而止、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論語先進》篇:三復斯言、不得其死、言必有中、登堂入室、過猶不及、理屈詞窮、一日之長、春風沂水、沂水弦歌、沂水舞雩《論語顏淵》篇:克己復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恭而有禮、內省不疚、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片言折獄、成人之美、察言觀色
  • 《論語》中的子夏
    朱熹《論語集注》:「自曾子以下,篤實無若子夏。」蓋子夏謹信勤篤,學術根柢比較紮實深厚,自成學派。《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說「孔子既沒,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可見當時確有影響。《論語》中有關子夏的言行記載比較多,有20章。
  • 跟著勇哥學《論語》:《公治長·第五》原文+注釋+感悟+音頻,歡迎轉發分享!
    【附註】雍:冉雍,字仲弓,孔子的弟子,以德行著稱,與冉耕(伯牛)、冉求(子有)皆在孔門十哲之列,世稱「一門三賢」。 5.6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釋意】孔子叫漆雕開去做官。漆雕開說:「我對這個還沒有信心。」孔子聽了,心裡很高興。
  • 《論語》中竟有115個成語典故,完整解釋,值得收藏!
    【出自】:《論語·先進》:「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不舍晝夜【解釋】:舍:放棄。不放棄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繼日。【出自】:《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11.【出自】:《論語·季氏》:「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業;而謀動幹戈於邦內。」 18. 待價而沽 【解釋】:沽:賣。等有好價錢才賣。比喻誰給好的待遇就替誰工作。【出自】:《論語·子罕》:「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19.
  • 《論語》中的子路
    《論語》中提到姓名的有二十七人。這些人,思想各異,性情有別,人生追求也不一樣。《論語》記錄了他們各自的言行,為我們勾畫了他們不同的個性形象。其中以子路、子貢、冉有、顏淵、曾參、宰予、閔損、子遊、子張、子夏等人的形象最為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