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子罕·注釋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註:主要有以下幾種解釋。
(1)孔子三者都很少言說。
(2)孔子很少提及利,卻贊成天命與仁。
(3)孔子很少提及利與命,但贊成仁德。
(4)孔子三者都提到,但很少將三者放在一起討論或言及三者的關係。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
1、無所成名:不以專長成名。
2、執御:
(1)駕車。
(2)掌事。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
1、麻冕:古代用緇布做的一種禮冠。
2、拜下:居於下位向人行禮,表示心悅誠服。
3、泰:傲慢。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1、毋意:不主觀臆斷。
2、毋必:不絕對武斷。
3、毋固:不固執己見。
4、毋我:不自我為中。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1、畏:圍困。
2、茲:形聲,據《說文》,從艸,滋省聲;本義:草木茂盛。
「茲,草木多益也。」《說文》。
此為這裡。
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1、鄙事:
(1)鄙人之事,舊多指各種技藝與耕種等體力勞動。
(2)卑微瑣碎的事。√
牢曰:「子云,『吾不試,故藝』。」
1、試:形聲,從言,式聲;本義:用、任用。
「試,用也。」《說文》。
2、藝:技藝、才藝。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1、鄙夫:文化素養不高之人。
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gǔ)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1、齊衰:喪服名,為五服之一;服用粗麻布製成,以其緝邊縫齊,故稱「齊衰」。
2、瞽:盲人。
3、作:會意,從人,從乍,人突然站起為作;甲骨文字形,象衣領初作的形狀;本義:人起身。
「作,起也。」《說文》。
此為起身,表示肅穆敬意。
4、趨:形聲,從走,芻聲;本義:快步走。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1、循循善誘:有步驟地、循序漸進地引導他人學習。
2、卓:形聲,匕形早聲,「匕」表示「人」;本義:超然獨立、高明、高超。
「卓,高也。」《說文》。
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
1、無寧:即毋寧。不如、寧可。
2、二三子:諸位,指孔子的弟子。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 yùn dú)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1、韞櫝而藏:把珠寶美玉藏於匣子裡,可比喻懷才不用。
2、善賈:懂行的商人。
3、沽:形聲,從水,古聲;本義:古水名。
此為賣。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1、九夷:古代稱東方的九種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
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1、自:象形,小篆字形,象鼻形;「自」是漢字的一個部首;本義:鼻子。
「自,鼻也。」《說文》。
「許謂自與鼻義同音同,而用自為鼻者絕少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此為從。
2、正:通「整」,整理。
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
1、事:形聲,從史,之省聲;史,掌管文書記錄,甲骨文中與「吏」同字;本義:官職。
此為服侍。
2、勉:盡力。
3、酒困:沉迷於酒,不能自拔。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1、譬如:比方、舉例說明。
2、未成一簣:還差一簣土而沒堆成,可比喻功敗垂成。
3、雖覆一簣:只填了一筐土。
註:凡事都要持之以恆地去實際踐行,成與敗的根本原因在於我們自己本身。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
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1、苗而不秀:禾苗成長而不吐花。
2、秀而不實:開花吐穗卻不結實。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1、無聞:默默無聞、沒有成就。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xùn)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1、法語:作為法則的語言,即指嚴肅的禮法之語。
2、巽言:巽,恭順;巽言即指,恭順讚賞之語。
3、繹:形聲。從糸( mì),睪( yì)聲;本義:抽絲。
「繹,抽絲也。」《說文》。
「繹,理也。絲曰繹之。」《方言一》。
此為理出頭緒,分析鑑別,尋求緣由。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1、毋:不要,同「無」。
註:我在《學而》篇中注出了四種,對「無友不如己者」的理解。
1、不要與不如自己的人交友。
2、朋友各有所長,皆可學習。
3、向德才兼備之人學習。
4、不與自己志趣不同的人交友。
並作了說明,直白翻譯也可以是「沒有朋友都不如自己的人」,似是不妥當。結合《論語》以及此句來看,孔子對待一個人,更看重一個人的行為品行,「聽其言觀其行」。道乃是人行之道,人的行為便是大道的最好詮釋,道是需要切實去踐行的,那麼行為品行至關重要,而不是僅僅只停留於口頭或者觀念之中,或者是為人處世沒有良好地行為品行,「知行相統」,實踐理性統攝理論理性。試想,一個人只有「智」或者「才」,而沒有良好的「行為品行」,那也是不行的,是不能與之交往為友的,也不要與之交往為友;一個具有「智巧」,而行事無品之人,有時候甚至更可怕和可憎。衡量一個人是否可以交往為友的標準和原則,主要便是看其是否具有「忠信」之行為品行,而不是「智識才能」等。「忠信之友」無論從哪個層面來講,都更為可靠,人也更願意同這樣的人交往。這不僅合情,亦合理。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匹夫:
(1)古代指百姓中的男子。
(2)平民百姓。
(3)獨夫。無學識,有勇無謀之人。
(4)罵對方的話。
(5)一個人。√
註:比喻人若意志堅定,任何人都不能改變他的志氣。
「三軍雖眾,人心不一,則其將帥可奪而取之;匹夫雖微,苟守其志,不可得而奪也。」《何晏·論語集解》。
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zhì)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1、縕袍:以舊絮或碎麻外罩布面做成的袍子,古時貧民之服。
此表示粗陋的衣服。
2、狐貉:獸名,狐與貉;指狐、貉的毛皮製成的皮衣。
此指華麗的衣裳。
3、不忮不求:忮,嫉妒;不忮不求忮不嫉妒、不貪求,形容淡泊無求。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1、歲寒:
(1)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
(2)比喻堅貞的品格。√
「梁主奕葉委誠朝廷,當相與共保歲寒。」《資治通鑑·卷一七四·陳紀八·宣帝太建十二年》。
(3)比喻老年。
(4)比喻事情終了、最後。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1、權:形聲。從木,雚( guàn)聲;本義:黃花木。
「權,黃華木也。從木,雚聲。」《說文》。
「權,黃英。」《爾雅·釋木》。
此為經權、變通、權變。
「唐棣(dì)之華(huā),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
1、唐棣:即《詩經·棠棣》中的棠棣,即鬱李。
2、華:會意,從芔,從芌( xū),「華」的本字,上面是「垂」字,象花葉下垂形;本義:花。
3、室:會意,從宀從至,人到屋中就停止了;本義:內室。
「室,實也。」《說文》。
「古者前堂後室。釋名曰:『室,實也,人物實滿其中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此借指住得遠、路途遠。
註:《詩經·棠棣》是一首描寫兄弟與親情情深和睦之詩,棠棣花每兩三朵相依,孔子藉此詩來表現人情之思,若情思至深,何懼遙遠?此乃人之常情常理,理自在情中,情起自有其理,二者自在人本身之中。略微思考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