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心解」「君子喻於義」

2020-12-24 光年外的讀書人

論語心解

裡仁篇第十六則

《論語》是言說不盡的……面對這部指導人生實踐的語錄體經典,不同時代、不同身份角色的人都可以圍繞自己的生活體驗,對它做出不同的解讀。這也是我們00後的優秀學生們鬥膽來分享自我思考與闡釋的原因,我們生活的時代賦予了我們不同的人生體驗。闡釋、解讀語錄之前,我們會參考前賢的經典解說,但更多會結合我們獨特的生命體驗去深入思考,故名「論語心解」。

——張珊老師寄語

原文: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翻譯:孔子說:「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的是利。」

洪昕悅:

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做事以這件事是否符合義決定做或不做,小人則以這件事是否可以獲利決定做或不做,君子以道義、義理為重,小人以利益為重。

在《論語》中,像這樣關於做事的標準的還有一則:子曰:

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9.19)

講的就是如果所做的事符合仁義,那麼即使非常困難,也要做下去,但如果所做的事情不符合仁義,即使只差一步就完成了,也要停止。

想要理解這兩則,就要先理解孔子所說的「義」是什麼意思。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中說,義就是「適宜」、「應該」,合乎道德,合乎義務。比如父子的義是父慈子孝,君臣的義是君仁臣忠,特定的社會地位是伴隨著特定的「義」的,而道德標準就是普遍的「義」。從這個角度來看,這一則的意思是,君子懂得的是應該怎麼樣做是應該的,並這樣做,但小人懂得的是怎麼樣做可以獲得利益,而不顧應該怎麼樣做

雷玉佳:

這則中的「君子」與「小人」存在多種解釋。常規的理解或許是「君子」即為有德者,這是按照道德素質分類;而另一種可能的理解是「君子」指在位者,「小人」指百姓。這是按照社會地位分類。假設以後一種方式解釋,那麼這句話的意思或許就會變成「為政者應當知曉道義,百姓應當懂得利害。」但這種解讀方式並不為多數人所認可,僅供參考與了解。

這一則為我們提供了成為君子的方法。人們首先應當明確何為「義」,什麼是自己應該做的事。假使人們並不趨利避害,但對自己應做的事沒有清楚的認識,那麼也不能成為君子。

《論語》中有關「君子」與「小人」的區別還在裡仁篇第十一則中有所體現。這則中也言及,君子懷念的是「德」、「刑」,小人懷念的是「鄉土」、「恩惠」。道德與法度是「公」,鄉土與恩惠是「私」。此處同樣表達了君子以道義為先,而小人以私利為先的觀點。

劃重點啦~

1、本則中的「君子」和「小人」一般不作不同社會地位的層面講而是注重其道德水平的不同。君子在做一件事時首先考慮的是從自身義務角度出發是否合理;小人則更加關注做這件事能否讓自己獲得利益。因此,成為君子的前提是明白自己的義務,明白「義」。

2、裡仁篇第一則「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也表達了君子以道義為先,小人以利益為先的觀點。

今天這兩位同學的「心解」有沒有帶給你什麼啟發?

對本則論語內容的深入理解又引發了你對生活經驗的何種聯想?

人人生活樂不同,人人均可評《論語》,

歡迎大家積極留言,在評論區書寫自己的「心解」~

希望飛到光年外,

尋找安靜讀書的淨土。

編輯|沈昕

相關焦點

  • 「論語心解」「子華使於齊」
    論語心解《論語》是言說不盡的……面對這部指導人生實踐的語錄體經典,不同時代、不同身份角色的人都可以圍繞自己的生活體驗,對它做出不同的解讀。這也是我們00後的優秀學生們鬥膽來分享自我思考與闡釋的原因,我們生活的時代賦予了我們不同的人生體驗。
  • 《論語》求知|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4.16 子曰:「君子(1)喻於義,小人(1)喻於利。」陳曉芬譯文:孔子說:「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是利。」【求知】「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句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流傳甚廣。按照我們日常的思維,這句話無非是講「君子」與「小人」的區別。
  • 「論語心解」「飯疏食飲水」
    論語心解《論語》是言說不盡的……面對這部指導人生實踐的語錄體經典,不同時代、不同身份角色的人都可以圍繞自己的生活體驗,對它做出不同的解讀。這也是我們00後的優秀學生們鬥膽來分享自我思考與闡釋的原因,我們生活的時代賦予了我們不同的人生體驗。
  • 「論語心解」「子食於有喪者之側」
    論語心解《論語》是言說不盡的……面對這部指導人生實踐的語錄體經典,不同時代、不同身份角色的人都可以圍繞自己的生活體驗,對它做出不同的解讀。這也是我們00後的優秀學生們鬥膽來分享自我思考與闡釋的原因,我們生活的時代賦予了我們不同的人生體驗。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十六章》 原文: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朱子解讀:喻,猶曉也。義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
  • 《論語心解 為政篇第二》:2.12君子不器
    2.12子曰:「君子不器1。」【注釋】1.器:《集注》: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李氏《論語箚記》:器者,以一能成名之謂。如子路之治賦,冉有之為宰,公西華之治賓客,以至於子貢之瑚璉皆是也。君子之學,德成而上,藝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後。顏子視聽言動之間,曾子容貌辭氣顏色之際,而皋夔稷契伊傅周如之功勳德業在焉,此之謂不器。若以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為不器,是猶未離乎器者矣。
  • 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是什麼?《論語》給出十大標準,句句是至理名言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君子行事必辨其是非,小人行事必計其利害。(同義句是「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出自《論語·憲問》。)(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第三,韌性不同。「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出自《論語·衛靈公篇》,意思是君子遇到問題時首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小人只會從別人身上找原因。這句有點類似於「君子常錯,小人無過」。
  • 《人民的名義》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論語》裡仁篇有一句話:「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孔子說:「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的是利。」《人民的名義》最值得回味的十大角色,讓你讀懂現實,過好一生!文所以載道也……文辭,藝也;道德,實也。——周敦頤《通書·文辭》文以載道,電視劇何嘗不是如此。
  • 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名士,有誰能符合《論語》中的「君子」定義?
    《論語》中提到「君子」二字有一百零七次,雖然很少直接指明誰是君子,但卻為君子下了至少幾十個套,做到這些,你就是君子。「務本」、「忠信」、「不器」、「不爭」、「不比」、「慎言」、「三戒」、「三畏」、「九思」、「懷德」、「懷刑」、「喻於義」、「坦蕩蕩」、「無所爭」、「求諸己」、「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自強不息」、「憂道不憂貧」、「謀道不謀食」、「人不知而不慍」、「訥於言敏於行」......有朋友自遠方來,還得不亦樂乎,緊趕著上前招待。
  • 拙讀《論語》第一百八十七篇: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原文: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主流譯文:孔子說:「君子心地平坦寬廣,小人經常侷促憂愁。」拙的譯文: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慮苦悶。」拙的體會:這是孔子又一次描述君子和小人。這次描述的是君子與小人的日常表現。「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 平天下 | 君子坦蕩蕩
    用典·君子坦蕩蕩中華文化強調「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強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強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主張以德治國、以文化人;強調
  • 董陽孜「子曰」作品展
    董陽孜的書法是如同臺靜農先生所說的「書為心畫」,也是藝評家所說的將「傳統文字書法的行氣」轉化為「繪畫書法的氣韻生動美學」。 柯慶明教授解讀君子除了是一種襟度的修養,自然更重要的是與人相處,以至面對世界、天下。君子助成他人之美善,不求彼此一致而能和睦相處,正因他能尊重個人差異,以成全他人的獨特偏至的美善,並且在「禮」之中,終能通往「道並行而不相悖,萬物並育而不相害」的和諧宇宙。
  • 論語心解 | 巧言令色,鮮矣仁
    【注釋】 ①巧言令色:朱熹《論語集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飾於外,務以悅人。」言巧則人喜,色善則人愛,但過之則令人煩。【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假裝和善,這種人很少是仁愛之人,也很少有仁愛之心。」
  • 對話孔子|如何用哲學方式去思考和閱讀《論語》?
    《論語》裡有好些智慧語,像「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就是。但陶淵明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也很有智慧;蘇東坡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境界也很高。如果《論語》是哲學文獻,那陶淵明詩、蘇東坡詩是不是?為什麼是、為什麼不是?
  • 出自《論語》的小孩美名,儒雅大氣有內涵!
    出自論語的寶寶名字,你喜歡嗎?北辰——《論語》中「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友仁——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立言——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衰,此之謂不朽。」
  • 一起學《論語》16.7季氏篇——君子有三戒
    >季氏篇——君子有三戒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註疏》曰:此章言君子之人,自少及老,有三種戒慎之事也。陳祥道曰:血為榮而行於脈中,氣為衛而行於脈外。行於脈中,陰也;行於脈外,陽也。寇莫大於陰陽,為陰陽所寇而無以勝之,則窮人慾而天理滅。豈善養生哉?此君子所以有三戒也。
  • 《論語》: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
    逍遙玄出品,《論語》解讀。本文繼續品讀論語第六篇「雍也篇」。唯一直面談到「中庸」的一篇。《論語》:觚不觚,觚哉!觚哉!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宰我問道:「一個有仁德的人,如果別人告訴他井裡掉下去一位仁人,他是不是也會跳下去?」孔子說:「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君子可以到井邊去救,但不可讓自己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騙,但不可能被人愚弄。」
  • 小女孩取名:《論語》明豔端莊的女孩名字,真的很有意境
    嘉善出自《論語子張》: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釋義:君子既尊重賢人,又能容納眾人;能夠讚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夠的人。解釋:「嘉」在文中是讚美之義,「善」是善良的人。所以「嘉善」有美好善良的寓意。
  • 《論語》取名:優雅閒適的寶寶名,真是酷酷噠
    《論語》中的許多話語都已成為格言而流傳於世,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有教無類」「溫故而知新」等等。一、《論語》中那些博大精深的智慧精髓!1. 唯上知與下愚不移只有最有智慧的人和最愚笨的人,是不可改變的。2.
  • 寶寶起名取名:論語中哲學意味深厚的男孩名字精選
    《論語》主要是圍繞「仁」、「禮」以及「中庸」展開敘述,仁和禮也是大多數父母對於男孩的要求 下面就來跟隨天賜佳名詳細看看論語大氣的男孩名字,說不定其中就有你喜歡的男孩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