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心解
裡仁篇第十六則
《論語》是言說不盡的……面對這部指導人生實踐的語錄體經典,不同時代、不同身份角色的人都可以圍繞自己的生活體驗,對它做出不同的解讀。這也是我們00後的優秀學生們鬥膽來分享自我思考與闡釋的原因,我們生活的時代賦予了我們不同的人生體驗。闡釋、解讀語錄之前,我們會參考前賢的經典解說,但更多會結合我們獨特的生命體驗去深入思考,故名「論語心解」。
——張珊老師寄語
原文: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翻譯:孔子說:「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的是利。」
洪昕悅:
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做事以這件事是否符合義決定做或不做,小人則以這件事是否可以獲利決定做或不做,君子以道義、義理為重,小人以利益為重。
在《論語》中,像這樣關於做事的標準的還有一則:子曰:
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9.19)
講的就是如果所做的事符合仁義,那麼即使非常困難,也要做下去,但如果所做的事情不符合仁義,即使只差一步就完成了,也要停止。
想要理解這兩則,就要先理解孔子所說的「義」是什麼意思。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中說,義就是「適宜」、「應該」,合乎道德,合乎義務。比如父子的義是父慈子孝,君臣的義是君仁臣忠,特定的社會地位是伴隨著特定的「義」的,而道德標準就是普遍的「義」。從這個角度來看,這一則的意思是,君子懂得的是應該怎麼樣做是應該的,並這樣做,但小人懂得的是怎麼樣做可以獲得利益,而不顧應該怎麼樣做。
雷玉佳:
這則中的「君子」與「小人」存在多種解釋。常規的理解或許是「君子」即為有德者,這是按照道德素質分類;而另一種可能的理解是「君子」指在位者,「小人」指百姓。這是按照社會地位分類。假設以後一種方式解釋,那麼這句話的意思或許就會變成「為政者應當知曉道義,百姓應當懂得利害。」但這種解讀方式並不為多數人所認可,僅供參考與了解。
這一則為我們提供了成為君子的方法。人們首先應當明確何為「義」,什麼是自己應該做的事。假使人們並不趨利避害,但對自己應做的事沒有清楚的認識,那麼也不能成為君子。
《論語》中有關「君子」與「小人」的區別還在裡仁篇第十一則中有所體現。這則中也言及,君子懷念的是「德」、「刑」,小人懷念的是「鄉土」、「恩惠」。道德與法度是「公」,鄉土與恩惠是「私」。此處同樣表達了君子以道義為先,而小人以私利為先的觀點。
劃重點啦~
1、本則中的「君子」和「小人」一般不作不同社會地位的層面講而是注重其道德水平的不同。君子在做一件事時首先考慮的是從自身義務角度出發是否合理;小人則更加關注做這件事能否讓自己獲得利益。因此,成為君子的前提是明白自己的義務,明白「義」。
2、裡仁篇第一則「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也表達了君子以道義為先,小人以利益為先的觀點。
今天這兩位同學的「心解」有沒有帶給你什麼啟發?
對本則論語內容的深入理解又引發了你對生活經驗的何種聯想?
人人生活樂不同,人人均可評《論語》,
歡迎大家積極留言,在評論區書寫自己的「心解」~
希望飛到光年外,
尋找安靜讀書的淨土。
編輯|沈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