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心解」「子食於有喪者之側」

2020-12-23 光年外的讀書人

論語心解

《論語》是言說不盡的……面對這部指導人生實踐的語錄體經典,不同時代、不同身份角色的人都可以圍繞自己的生活體驗,對它做出不同的解讀。這也是我們00後的優秀學生們鬥膽來分享自我思考與闡釋的原因,我們生活的時代賦予了我們不同的人生體驗。闡釋、解讀語錄之前,我們會參考前賢的經典解說,但更多會結合我們獨特的生命體驗去深入思考,故名「論語心解」。

——張珊老師寄語

述而篇第九則

原文: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

翻譯:孔子在親屬逝世的人旁邊吃飯,不曾吃飽過。

李連馨:

不同人之間無法感同身受,這是自然的事情,但是如果對這樣重大的事情都恍若不聞,一方面難免會對其他事物也木然處之,另一方面在他人遭遇不幸時卻表現得絲毫不在乎也難免讓人感到無情淡漠。除此之外,(私以為在死者親屬旁吃飯的人應當是受邀參加喪禮的人)來者若非與死者(或其親屬)聯繫緊密的親友,則應當是被請來主持喪禮的人員,如果這時仍如常的吃喝,難免有不重視之感,這樣一來主客之間難免產生嫌隙。

從這件事聯繫到生活中,在面對他人所述的不幸時,也應當有所反應,不然於情而言會變得淡漠,於理而言也會讓彼此的關係產生嫌隙。

另外這裡可以對比一下莊子「鼓盆而歌」。雖然從莊子的觀點總體來看,其只是認為死生根本上並無區別,而即便是符合世俗的觀念因死亡而悲痛,真正的悲痛也並非是由行為表達的。但是從一個常人的觀念來看,莊子的理論未免過於理性不近人情,這或許也是孔子的觀念更被人們所接受的原因。

楊睿潔:

孔子在逝者的親屬旁邊吃飯,並不吃飽,這是一種禮儀的表現,體現了孔子對禮節的重視——行事一直遵守禮節,從未違反;同時也體現了孔子的良好品德,對待他人時懷有惻隱之心,對他人哀痛懷有一種同情。孔子不吃飽,代表著悲哀、憐憫和傷感的心情,體現出孔子對於他人的關愛。「側隱之心,仁之端也」,故孔子之仁,可見一斑。

再對比孔子的其他行為,如

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

可知孔子一直懷有對世間種種不幸的悲憫之心,這就是孔子的君子之風。

今天這兩位同學的「心解」有沒有帶給你什麼啟發?

對本則論語內容的深入理解又引發了你對生活經驗的何種聯想?

人人生活樂不同,人人均可評《論語》,

歡迎大家積極留言,在評論區書寫自己的「心解」~

希望飛到n光年外,

尋找安靜讀書的淨土。

編輯|沈昕

相關焦點

  • 「論語心解」「飯疏食飲水」
    論語心解《論語》是言說不盡的……面對這部指導人生實踐的語錄體經典,不同時代、不同身份角色的人都可以圍繞自己的生活體驗,對它做出不同的解讀。這也是我們00後的優秀學生們鬥膽來分享自我思考與闡釋的原因,我們生活的時代賦予了我們不同的人生體驗。
  • 「論語心解」「君子喻於義」
    論語心解裡仁篇第十六則《論語》是言說不盡的……面對這部指導人生實踐的語錄體經典,不同時代、不同身份角色的人都可以圍繞自己的生活體驗,對它做出不同的解讀。這也是我們00後的優秀學生們鬥膽來分享自我思考與闡釋的原因,我們生活的時代賦予了我們不同的人生體驗。
  • 「論語心解」「子華使於齊」
    論語心解《論語》是言說不盡的……面對這部指導人生實踐的語錄體經典,不同時代、不同身份角色的人都可以圍繞自己的生活體驗,對它做出不同的解讀。這也是我們00後的優秀學生們鬥膽來分享自我思考與闡釋的原因,我們生活的時代賦予了我們不同的人生體驗。
  • 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子於是日哭,則不歌。(精品收藏)
    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何晏註:喪者哀戚,飽食於其側,是無惻隱之心。邢疏:此章言孔子助喪家執事時,故得有食。飢而廢事,非禮也。飽而忘哀,亦非禮。故食而不飽,以喪者哀戚,若飽食於其側,是無惻愴隱痛之心也。皇疏:「孔子助葬時也。
  • 「論語心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鄧芊一:呂曉非的解讀已經對本則的內容進行了很透徹的分析,所以我只簡單說說我對於「好之者」和「樂之者」這兩個概念的一些想法。首先是「好之者」和「樂之者」這兩個概念之間的區別。如果我們把「好」單純解作「喜好」,那「好之者」和「樂之者」的區別就僅僅是喜好程度上的區別了,區分度並不高,層次感也不是很強。因而不適合簡單解作「喜好」。
  • 經典一則 | ​飯疏食飲水(論語7.16)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 對話孔子|如何用哲學方式去思考和閱讀《論語》?
    《論語》裡有好些智慧語,像「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就是。但陶淵明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也很有智慧;蘇東坡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境界也很高。如果《論語》是哲學文獻,那陶淵明詩、蘇東坡詩是不是?為什麼是、為什麼不是?
  • 「李保佳講論語6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
    「李保佳講論語6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翻譯:懂得知識的人,不如喜歡學習的人;喜歡學習的人,不如能在學習中得到樂趣的人。論語中很多篇幅在講學習,這裡孔子提到了學習的三個境界。學習的第一個境界:知之第一個學習境界呢,是知道一些知識,但本身自己並不喜歡學習知識。這個可能就是因為什麼原因不得不學習,比如要考上大學、考證,本身不喜歡學習裡面的知識,但是沒辦法,要學。像我們上學的時候,有的學科自己根本不喜歡,也不擅長,但是沒辦法,還是要學。這種學習,就屬於「知之」的學習境界。
  • 《論語心解 為政篇第二》:2.12君子不器
    器:《集注》: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材一藝而已。李氏《論語箚記》:器者,以一能成名之謂。如子路之治賦,冉有之為宰,公西華之治賓客,以至於子貢之瑚璉皆是也。君子之學,德成而上,藝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後。顏子視聽言動之間,曾子容貌辭氣顏色之際,而皋夔稷契伊傅周如之功勳德業在焉,此之謂不器。
  • 論語心解 | 巧言令色,鮮矣仁
    【注釋】 ①巧言令色:朱熹《論語集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飾於外,務以悅人。」言巧則人喜,色善則人愛,但過之則令人煩。【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假裝和善,這種人很少是仁愛之人,也很少有仁愛之心。」
  • 《論語心解 學而篇第一》:賢賢易色
    1.7 子夏①曰:「賢賢②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③;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譯文】子夏說:「一個人能好人之賢德勝過好色之心,侍奉父母能盡心竭力,服侍君上能奉身盡職,同朋友交往能誠實守信。這樣的人,縱使他(自謙)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 小女孩取名:《論語》明豔端莊的女孩名字,真的很有意境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出自《論語·子罕》。孔子說:聰明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2.解釋:「嘉」在文中是讚美之義,「善」是善良的人。所以「嘉善」有美好善良的寓意。而且「嘉善」還有吉祥如意的內涵,引申孩子有福,善良。用於女孩名有兩層含義。其一,是希望女孩子勤於學習,有知識有才能。其二是善用於名中希望女孩子善良大度。這個名字的寓意很不錯。2.
  • 【論語導讀】5.3 子賤不賤乃君子
    見《論語》公冶長第五篇第三章,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這段話的意思是,孔子評論宓子賤,說:「這人是君子呀!假如魯國沒有君子,這種人又是從哪裡取來這種好品德呢?」這段話也說明當時魯國人才濟濟,可見孔子對弟子對自己的自信。 孔子說話是有事實依據的。宓子賤曾任單父宰,史稱:「有才智,愛百姓,身不下堂,鳴琴而治。能尊師取友,以成其德。」
  • 打開論語大門的鑰匙——《微子篇》略說
    一般認為,《明夷》的初九「君子於行,三日不食」、六二「夷於左股,用拯馬壯」、六四「入於左腹…於出門庭」等爻辭描寫的都是微子離去時的場景,而六五「箕子之明夷」則明寫箕子。所以《易經·明夷》的順序就是微子、箕子、比幹。
  • 上海 | 不時不食,十裡洋場「旬」之綺夢
    奈良 米其林3星 家庭氛圍的懷石料理「和やまむら」而跟「懷石」同音的「會席」,其與懷石料理的區別是,前者不在於大魚大肉,而是講究「應季而食」,著重菜品的質量和味覺搭配,對食材的要求極高,力求用最完美的形式回歸食物本質,從擺盤到烹飪都詮釋出滿滿的待客之道,味道相對而言也偏淡。
  • 男寶寶女寶寶起名:10個論語仙女般的女寶寶名,超級美豔動人
    尤其在今天的社會,能夠見義勇為者更是顯得彌足珍貴。2.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譯文】當他未得到官職的時候,唯恐得不到;已經得到了官職,又唯恐丟失掉。假若害怕丟失掉,便什麼壞事都能幹出來。二、仙女般的女寶寶名一個優雅雋永的名字,不僅僅是生活的美好憧憬,更是對一生命運的寫照。
  • 《論語》中的子夏
    《孔子家語·弟子行》說:「學之深,送迎必敬,上交下接若截焉,是卜商之行也。」朱熹《論語集注》:「自曾子以下,篤實無若子夏。」蓋子夏謹信勤篤,學術根柢比較紮實深厚,自成學派。《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說「孔子既沒,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可見當時確有影響。《論語》中有關子夏的言行記載比較多,有20章。
  • 女寶取名:《論語》如詩般美好的女寶寶名,個個清爽帥氣、少年感爆棚
    楊絳在《論語》裡見到了不同的人:「讀《論語》,讀的是一句一句話,看見的卻是一個一個人,書裡的一個個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人一個樣兒,各不相同。」林語堂說:「吾嘗細讀《論語》,精讀《論語》而咀嚼之,覺得聖人無一句話不幽默。」一、如詩般美好的女寶寶名人非名不榮,非字不彰。
  • 《論語》全文誦讀
    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3.25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3.26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裡仁篇第四 論語目錄4.1 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 孔子《論語》全集:15個才貌雙全的女孩名字,讓你看見起名的別樣風採
    《論語》言簡意賅,句短情長,十分符合中國國情,在民眾中口頭流傳也很廣泛。在古代典籍裡,論普及度之高、影響力之大,《論語》當居榜首。孔子和記錄他言論的《論語》,在中國,稍有文化的人都不會沒有讀過。怡怡取名出自《論語》:「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解釋:可提取「怡」取名,寓意著心曠神怡,得心應手,事業有成等意思。2. 微微出自《論語》:「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