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心解
《論語》是言說不盡的……面對這部指導人生實踐的語錄體經典,不同時代、不同身份角色的人都可以圍繞自己的生活體驗,對它做出不同的解讀。這也是我們00後的優秀學生們鬥膽來分享自我思考與闡釋的原因,我們生活的時代賦予了我們不同的人生體驗。闡釋、解讀語錄之前,我們會參考前賢的經典解說,但更多會結合我們獨特的生命體驗去深入思考,故名「論語心解」。
——張珊老師寄語
述而篇第九則
原文: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
翻譯:孔子在親屬逝世的人旁邊吃飯,不曾吃飽過。
李連馨:
不同人之間無法感同身受,這是自然的事情,但是如果對這樣重大的事情都恍若不聞,一方面難免會對其他事物也木然處之,另一方面在他人遭遇不幸時卻表現得絲毫不在乎也難免讓人感到無情淡漠。除此之外,(私以為在死者親屬旁吃飯的人應當是受邀參加喪禮的人)來者若非與死者(或其親屬)聯繫緊密的親友,則應當是被請來主持喪禮的人員,如果這時仍如常的吃喝,難免有不重視之感,這樣一來主客之間難免產生嫌隙。
從這件事聯繫到生活中,在面對他人所述的不幸時,也應當有所反應,不然於情而言會變得淡漠,於理而言也會讓彼此的關係產生嫌隙。
另外這裡可以對比一下莊子「鼓盆而歌」。雖然從莊子的觀點總體來看,其只是認為死生根本上並無區別,而即便是符合世俗的觀念因死亡而悲痛,真正的悲痛也並非是由行為表達的。但是從一個常人的觀念來看,莊子的理論未免過於理性不近人情,這或許也是孔子的觀念更被人們所接受的原因。
楊睿潔:
孔子在逝者的親屬旁邊吃飯,並不吃飽,這是一種禮儀的表現,體現了孔子對禮節的重視——行事一直遵守禮節,從未違反;同時也體現了孔子的良好品德,對待他人時懷有惻隱之心,對他人哀痛懷有一種同情。孔子不吃飽,代表著悲哀、憐憫和傷感的心情,體現出孔子對於他人的關愛。「側隱之心,仁之端也」,故孔子之仁,可見一斑。
再對比孔子的其他行為,如
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
可知孔子一直懷有對世間種種不幸的悲憫之心,這就是孔子的君子之風。
今天這兩位同學的「心解」有沒有帶給你什麼啟發?
對本則論語內容的深入理解又引發了你對生活經驗的何種聯想?
人人生活樂不同,人人均可評《論語》,
歡迎大家積極留言,在評論區書寫自己的「心解」~
希望飛到n光年外,
尋找安靜讀書的淨土。
編輯|沈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