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坦蕩蕩 小人長戚戚

2021-02-19 大道康莊

君子走的是君子之道,君子之道當以修身為要,修身是修自己,不是修別人,把自己修的像一塊海綿一樣的可以容下一切困難,阻力,障礙。這就是君子之道了。容忍的力越高,所修的道也就越高;容納的力越強,修持的境界也越強。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出自於《論語。述而》。其含義為:自君子心胸寬廣,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心胸狹窄。自古以來人們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許多人常常將此寫成條幅,懸於室中,以激勵自己。

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心胸狹窄。」通過以上的對比,我們知道了君子與小人的習性剛好是兩個極端。那些總喜歡對別人指指點點,挑三揀四的人就是小人的某一特性。所以這種人根本聽不進去長者的教誨,本身已是滿身成見,任何勸勉也聽不進去,只裝了一肚子垃圾,還自以為是的不懂裝懂,你說這種人怎麼去培養他的君子之道呢。小人役於物固多憂戚。豈僅役於常人所謂「物」哉?此物乃欲,小人常常逆理而行,多尋蹊徑,為名為利為欲牽行,所謂行險僥倖,患得患失耳,此乃小人之憂戚也。君子處世以道義而行,決事循理而迎刃而解,坦然舒泰情狀矣,此所謂君子之坦蕩蕩也。若如些許人解「小人常常憂戚恐懼」,而君子常常憂戚於道之不行,恐懼於社稷之不保,哀憫於民生之艱虞,豈非是君子常戚戚耶?行險僥倖,患得患失,才是小人之戚戚!倒是一些惡霸,或者是大佬,肆無忌憚,氣勢如虹,一副舒泰相。

君子光明磊落,不憂不懼,所以心胸寬廣坦蕩;小人患得患失,忙於算計,又每每庸人自擾,疑心他人算計自己,所以經常陷於憂懼之中,心緒不寧。 就我們今天來說,物質文明越發達,心理醫生行業越興盛,所謂現代病、世紀病,是否正是聖人所指出的「小人」病呢?所謂的小人,他們心裡有條脆弱的小防線,他們容不下別人比他們強,認為這世界上很多人要與他為敵,認為別人佔去了他們的風光,覺得總是有人在把他們比了下去,於是心生厭煩,把自己那點兒底子全抖了出來。其實生活是一面鏡子,你看見的就是你自己心裡想的。俗話說:「平生不做虧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門。」人們內心的光明磊落又怎麼能被外物影響呢?人的一生會遇見很多事情,但是只要我們本著正義和良知,行事光明磊落,即使櫛風沐雨,又怎麼能擋住光明的大道呢?又怎麼能阻止我們事業的成功呢?

「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雖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君子的胸襟永遠是光風霽月,無論得意或艱難,都自然是胸襟開朗,樂觀而不盲目,對人寬容,沒有仇怨,所以能夠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小人的心裡永遠都有事情,不是覺得別人對不起自己,就是覺得這個社會不對,再不然就是某件事對自己不利。君子不論窮達順逆,都因為走在人生正途上而充滿自信與喜悅;小人即無志之人,即使富貴,也會患得患失,更不用說身處困境了。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無論和什麼人交往都能以公正之心對待眾人,一視同仁,不拉幫結派;小人卻總是喜歡和自己相近的人結成小圈子,排斥異己者,結黨營私。一個君子的做人處世,對每一個人都是一樣,不是說對張三好,對李四則不好,這就不對了,這就叫比而不周了。你拿張三跟自己比較,合適一點,就對他好,不大同意李四這個人,就對他不好,就是「比」。一個大政治家是和宗教家一樣,愛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們對於人,好的固然好,愛他;但對不好的更要愛他,因為他不好,所以必須去愛他,使他好。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看重的在於道義,而小人看重的卻在於利益。君子看重道義,小人看重利益。所以,當遇到問題,或者面臨選擇,君子會首先以道義的標準去衡量,最後做出選擇;而小人看重利益,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獲利,這是君子和小人思考問題或者做選擇的時候的最大區別。道義和利益,是君子和小人的兩把標尺,他們會用各自的標尺權衡利弊,做出不同的人生選擇。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長別人的惡處。小人則與此相反。品德高尚的君子有仁愛之心,凡是別人的事情符合道義的,君子不僅樂見其成,更願意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達成美好的目標,促成別人的進步、成功。但如果是不和道義的是,違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情,君子一定不會成人之惡,為虎作倀。成人之美是一種修養的境界,也是一種高尚的品德,能做到這一點的人,需要有寬廣的胸懷和與人為善的心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能夠以道義包容不同的意見和想法,營造和諧的氛圍;小人習慣於在對問題的看法上迎合別人的心理、附和別人的言論,但卻心口不一。君子能夠容忍不同的想法、意見,並且不會隱瞞自己的不同觀點,與人赤誠相見、肝膽相照。營營苟苟的小人卻不是這樣,他們或是隱瞞自己的思想,或是根本就沒有自己的思想,陽奉陰違。表面上迎合別人,順從別人,但是卻心懷鬼胎,甚至想著算計別人。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驕傲,小人驕傲而不泰然自若。君子莊重,心境平和,氣定神閒,沒有驕矜之感;小人傲慢、自大,帶有攻擊性,充斥著驕矜的氣息。這是君子與小人外在氣質的表現。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教我們「看氣質」。君子安靜坦然而不傲慢無禮,小人傲慢無禮而不安靜坦然。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引申,所謂「君子不驕」就是一個人,若胸有大志,心有定力,有心靈的勇敢,他可以泰然自若而沒有驕矜之氣;而一個人處處張揚,處處表現出驕傲,甚至處處攻擊,他少了一種氣定神閒,這就是小人。我們要努力做一個君子,而不能做小人。君子上達,小人下達。這句話有多種解釋。一說君子日日長進向上,小人日日沉淪向下;一說君子徇天理,日益高明,小人徇人慾,日益汙下。一說君子追求高層次的通達,小人追求低層次的通達;一說君子上達達於道,小人下達達於器。古人說,志當存高遠。做人兩上方向,一個向上,所謂「上達」,一個向下,所謂「下達」。向上即是向善,不斷改正錯誤,追求道義;向下即是不知改過,不知修身養性,日見其頹廢。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向上走總是困難的,要付出很多努力;向下走很容易,但結果卻是毀掉了自己。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這一句中,「土」有不同的解釋,按照語境,儒風小編解釋為「土地」,引申為田宅等物質利益。君子所思考和憂慮的是德行,小人所思考和憂慮的時候田宅祿位;君子所思考的是不能觸犯法律,小人所思考的卻是如何獲得利益。程樹德《論語集釋》:按此章言人人殊,竊謂當指趨向而言之。君子終日所思者,是如何進德修業。小人則求田問舍而已。君子安分守法。小人則唯利是圖,雖蹈刑闢而不顧。君子和小人所思考和憂慮的東西都不一樣,所採取的行動自然也就不一樣,最終的結果更是天壤之別。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孔子說:「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別人。」「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躬自厚而薄則於人則遠怨矣。」可以看出孔子對於自立,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重視。出了問題、有了矛盾,君子有自我反省、自立自強的特質,君子總是反求諸己,先反省自己的做法,尋找自我的不足,從而改正缺點不斷進步。而小人則正好相反,從來不會檢討自己,總是把錯誤和責任推給別人,對別人卻是求全責備,自然不會有進步。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君子走投無路時,仍然堅持原則;換了是小人,就胡作非為了。孔子在陳國沒有糧食充飢,跟隨他的人病倒了,沒有辦法起床。子路帶著怒氣來見孔子,曰:「君子也有走投無路的時候嗎?」孔子就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孔子說君子不怕窮困潦倒,小人則不擇手段地擺脫窮困之境。能否在窮困潦倒的時候仍然堅持原則和底線,不僅是君子和小人的區別,也是真君子和偽君子的區別。《論語》中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越是在最艱苦的環境中,越能看出以一個人的本質。



相關焦點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戚戚兩字在這是什麼意思?
    戚戚是憂愁、悲傷的意思。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前者保持光明磊落,後者長期心情憂鬱。不過,小人長戚戚中的戚,是憂愁、悲傷的意思。戚通慽或者慼。意思是,在古代戰爭之中,擔憂並肩作戰的兄弟氏族的安危。可見,在表示憂愁或者悲傷的時候,戚本從心,此時的戚,是慽或者慼的簡化版本。此意最早見於《詩·小雅·小明》,原詩如下:心之憂矣,自始伊戚。那麼,為什麼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呢?因為,心底無私天地寬,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我回答:中國古人說,要「親君子,遠小人」。為什麼?因為君子坦蕩蕩。君子誠實地面對自己,從不羞於承認自己的過錯、無知和無能之處。所以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我讓你看到我的錯誤,我也會讓你看到我改正錯誤。無知和無能並不可恥,沒有人生下來啥都懂,啥都會。可恥的是想理由,找藉口,掩蓋並且拒絕改變自己的無知和無能。而小人長戚戚。
  • 李鎮西:「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一些小人因此而感到無聊的樂趣,我也為他覺得他們做了一件好事,反正也無損於我一根毫毛。但如果過分,我將追究法律責任。我想到了去年的一篇文章《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於是重新推出。「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李鎮西最近,在我的微信朋友圈裡發生了兩件事,值得一記。
  • 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是什麼意思?有何用意
    當孔子長到15歲左右,弄清自己的身世,並明白自己是貴族的後代時,身上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決定努力做學問,成為一個棟梁之才。像人們耳熟能詳的「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就是一句跟做人有關的名言,後世許多文人對這句名言頂禮膜拜,會把它寫成書法作品,懸掛在書桌旁,當作激勵自己的金玉良言。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第七篇第37章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坦:安也!形聲字,從土旦聲。坦原意為土地平坦而行步安舒,如《廣雅》:「坦坦,平也。」又如《易》:「道坦坦。」坦後延伸為心安、寬舒。如「坦然自若。」也指直爽、無隱瞞。如「坦白」、「坦城。」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鐵骨錚錚的鄧世平,讓人肅然起敬!
    一、君子坦蕩蕩,他用生命捍衛了工程的質量。鄧世平老師是一位正直的人,當看到學校操場跑道工程出現質量問題時,很不滿意。就找到了包工頭杜少平進行理論,並要求他保證工程的質量。鄧老師認為,學校的工程關係到學生的生命安全,一定要保質保量。作為這項工程的質量監督員,鄧老師覺得自己身上的責任重大。
  • 做人,要做一個坦蕩蕩的君子,勿做一個常戚戚的小人
    古語有云: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君子內心通透、光明磊落,做什麼事情都喜歡光明正大的去做,從來不會去傷害別人。生活中處處都會遇到小人,比如說在單位裡上班,本來別人工作做得好好的,也沒有得罪和冒犯過他,可是他看別人因為工作做得出色,受到了領導的重視或提拔,他就嫉妒得不行,心想憑什麼別人可以有這麼好的待遇,自己卻不能。
  • 拙讀《論語》第一百八十七篇: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原文: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主流譯文:孔子說:「君子心地平坦寬廣,小人經常侷促憂愁。」拙的譯文: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慮苦悶。」拙的體會:這是孔子又一次描述君子和小人。這次描述的是君子與小人的日常表現。「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 《易經》: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保持距離才是最智者
    小人隨處可見,在生活中只要有江湖,就有小人,而且小人最擅長的就是極盡下三濫之事,不以道德為底線,遇到小人也是一種悲哀。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做人要真誠,切勿玩心機。
    但是時間長了,當大家看清了他面具背後的真實嘴臉後,是不可能還會把這樣一個偽君子當成自己真正的朋友的。人與人之間相處,靠的是彼此都真情實意坦誠相待,而不是蠅營狗苟爾虞我詐、私下裡玩自己的小心思。想要維護好彼此間的友誼或關係,一定是不能心懷鬼胎、也不能有任何的猜忌、欺騙和企圖的。
  • 讀甄繯傳之: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6 次日,他來到了永壽宮,與熹妃說話間蘇培盛突然插話,以翻牌子為由說到來了祺嬪的小肚雞腸,往日裡的蘇培盛雖是皇帝身邊的紅人,卻是謹言慎行恪守宮規,別說在主子面前搬弄是非後宮小主的是非,就是跟皇上嘮叨家常,那也是隱約其辭委婉再三,如今,他一改往日言行,竟當著嬪妃之面毫無顧忌的詆毀其他小主,若不是得到了皇帝的受益,就是嫌自家的命太長了
  • 平天下 | 君子坦蕩蕩
    平天下 | 君子坦蕩蕩 2020-08-23 09:03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風起長林: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沙場抗旨那一段看得超燃!看他泰然自若的樣子,你無法不想到一句話——「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另一邊,首輔大人已經迫不及待要開批鬥大會了。他不懂保家衛國,也不知斬敵軍20萬主力意味著什麼。站在雲端的人,覺得只要金陵城還安穩就行。所以此戰的動機和結果是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蕭平旌,違抗了皇旨。如果皇帝的旨意只要你不滿意就可以違抗,那是不是什麼時候對皇帝不滿意,也可以隨時罷黜他?
  • 百餘位影視從業者聯名抵制於、郭閒談:小人坦蕩蕩,君子長戚戚
    小人坦蕩蕩,君子反而長戚戚的怪誕現狀,早就不是一天兩天了,投資商拍戲都是為了賺快錢,但是這絕不像郭敬明導演說的那樣,存在即合理。畢竟,要是習慣了劣幣驅逐良幣,爵跡,小時代就將成為主流,原創者將被一步一步逼得無奈封筆,抄襲者到時候又去抄誰呢。
  • 君子坦蕩蕩,小人根本阻擋不了;一個人格局夠大,成全你的人越多
    古人說「寧可終歲不讀書 不可一日近小人」,可見對小人是多麼的深惡痛絕,提醒大家要時刻防著點。孔子在儒家經典著作《論語·述而》中,有一句名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是孔聖人在尊尊教導弟子時所說的話,他希望弟子們,都能完善自我,做個道德高尚的正人君子。
  • 做人坦蕩蕩,心中無憂戚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是亙古至今的一句至理名言。    做人坦蕩蕩,才是真君子。小人行不義,所以長戚戚。    做個「坦蕩蕩」的君子,精神境界只能高,不能低,言談舉止必須中規中矩。    行為坦蕩蕩的人,最懂得做人必須「有所行,有所不行」;最懂得做事必須「有可做,有不可做」。   天,不會因為人們厭惡寒冷,就停止冬天的到來;地,不會因為人們厭惡遼遠,就停止它的廣大;君子,不會因為小人妄言妄語,就停止他的品行修養。
  • 是君子?是小人?孔子十句話教你明辨是非
    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都有著曠達的心胸,他們不拘泥於物,既不以物喜,也不以己悲。因此,無論在什麼情況之下,都能夠無愧於心,始終坦坦蕩蕩。但小人則多以私利為重,經常患得患失,心胸狹隘,故時常憂愁煩惱。這便是「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 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是什麼?《論語》給出十大標準,句句是至理名言
    「君子」和「小人」是儒家思想中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對於二者的區別,《論語》一書中論述頗多,標準明確,佳句輩出,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第一,胸懷不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出自出自《論語·述而》,意思是君子心胸開闊,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患得患失。第二,價值觀不同。
  • 君子之爭坦蕩蕩
    皇帝聽完司馬光對王安石的評價,說了一句話:卿等皆君子也!這就是:君子之爭坦蕩蕩。君子和小人最大的不同是什麼?君子風範是:只埋頭做事和解決問題,不妄談是非和做人。對事不對人,就事論事。小人特徵是:不談問題本身,卻喜歡對人指手畫腳。擅長針對人,善於人身攻擊,卻不想如何解決問題。君子是「和而不同」,即使我雖然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絕對敬重你的人格,事情之外還是朋友。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孔子說的君子是誰?
    突然有了去拜謁君子的想法。心隨意往,下午四點多,驅車前往拜謁君子故裡。出縣城順山海大道東向八九裡,便到了君子故裡。長垣市孟崗鎮伯玉村。向北一轉,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大德坊和恥獨坊的牌坊。君子,蘧伯玉也。蘧qú瑗yuàn,字伯玉,諡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