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2021-02-19 布爾費墨

1、君子從不羞於承認自己的過錯,而小人則總是想辦法掩蓋自己的無能和無知。

2、以誠懇的心態面對真實的世界,真實的自己,我們才能改變現狀,做更好的自己。

3、世界觀是人與人之間最根本的差別。改變自己的命運,應該從改變人生態度開始。


昨天的文章發出後,有人在後臺問我,為什麼總是用「無能」這種不好聽的大實話戳穿人的幻想。這種話好像罵人一樣,會讓很多人心裡不舒服。

我的回答是:沒有一句話能讓所有人舒服。你說實話,虛假的人就會不舒服。你說假話他們才舒服。我為什麼要讓他們舒服,而去說假話呢?

我經常說:這樣說明你無能,那樣說明你無知,這種話。我並不是在罵人。我只是提醒這些人,不要生活在幻想中。

沒有人一生下來就全知全能,每個人的人生都有一個成長的過程。人要坦蕩承認自己的無知無能。認識到自己的無知,才會下決心去求知。認識到自己的無能,才會去想辦法獲取這個能力。

以誠懇的心態面對真實的世界,真實的自己,我們才能改變現狀,做更好的自己。每個人做了更好的自己,世界也就就變成了更好的世界。欺騙自己,諱疾忌醫,只會讓一個人更加的無知和無能,更加地脫離實際,生活在自我陶醉的幻想之中。

又有朋友留言說:許多人認為面對事實是殘忍的,因此不僅自己逃避,也助長他人(尤其親人)逃避,致使個體與群體都每況愈下。我們面對這種人應該怎麼辦?

我回答:中國古人說,要「親君子,遠小人」。為什麼?

因為君子坦蕩蕩。君子誠實地面對自己,從不羞於承認自己的過錯、無知和無能之處。所以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我讓你看到我的錯誤,我也會讓你看到我改正錯誤。無知和無能並不可恥,沒有人生下來啥都懂,啥都會。可恥的是想理由,找藉口,掩蓋並且拒絕改變自己的無知和無能。

而小人長戚戚。小人總是不承認自己的過錯,想辦法掩蓋自己的無能和無知,明明自己不行,還不想讓別人看出來,找各種藉口給自己開脫。每天擔心自己的假面被拆穿,被眾人恥笑,所以一方面給自己找很多安慰,另一方面每天患得患失,無比憂慮,食不知味,寢不能安。

如果我們要變成更好的人,我們就要去認識以上的規律,去識別身邊的君子和小人。向那些君子學習,看看他們身上有哪些自己沒做到的地方,然後去試圖做到。警惕那些小人,並且同時注意自己身上有哪些和他們一樣的地方,然後去想辦法改掉。

君子和小人都是理論上的性格模型。正常的社會,沒有純粹的君子和小人,大家都多少有一些好的和壞的方面。親君子,遠小人是一個長期的理想和行動指南,大多數人是不能立刻做到的。那麼還有一個短期的,臨時的方案,就是「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你身邊起碼有兩三個人吧。只要有兩三個人就夠了。學習這兩三個人中間的那個優秀的人的優點,並且反省自己身上有沒有這幾個人身上的缺點,使學習和反省成為一種習慣,那麼當你遇到更加優秀的人的時候,你就能立刻從他身上學到那些使他變得優秀的地方了。

所以所謂親君子,遠小人,不是說你要打著燈籠去全社會尋找一個正人君子,天天賴在人家身邊,給他打工當助理,並且立刻與身邊的小人割斷聯繫,永不來往。不是這樣的。這件事情急不得。因為每個人的事業和生活狀態,人際交往圈子,與他的能力和性格是基本相稱的。所謂「世界上沒有懷才不遇這回事」就是這個意思。

換句話說,你今天突然醒悟過來要親君子,遠小人,人家君子也不會跟你親,你身邊的小人你也離不開。為什麼?昨天文章裡的一句話在這裡就派上用場了:不患無位,患所以立。還有一句話說:「圈子不同,不要硬融」。

能力還沒有達到那個程度,硬是要融入某個圈子,這一定是很尷尬的事情。等你的能力配得上有檔次的人,你身邊自然會出現有檔次的人,這些人也自然會邀請你進入他們的圈子。當你的能力遠遠超過那些你看不起的人,你自然也就離他們越來越遠了。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而當你越來越優秀的時候,你身邊的優秀的人也會越來越多。當你用君子坦蕩蕩的標準要求自己的時候,別的這樣做的人也會識別到你。我經常講,人與人之間最根本的差別,是心態,是世界觀,是對自己的要求的差別。改變自己的命運,應該從改變自己的人生態度開始。

相關焦點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戚戚兩字在這是什麼意思?
    戚戚是憂愁、悲傷的意思。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前者保持光明磊落,後者長期心情憂鬱。不過,小人長戚戚中的戚,是憂愁、悲傷的意思。戚通慽或者慼。意思是,在古代戰爭之中,擔憂並肩作戰的兄弟氏族的安危。可見,在表示憂愁或者悲傷的時候,戚本從心,此時的戚,是慽或者慼的簡化版本。此意最早見於《詩·小雅·小明》,原詩如下:心之憂矣,自始伊戚。那麼,為什麼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呢?因為,心底無私天地寬,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
  • 君子坦蕩蕩 小人長戚戚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出自於《論語。述而》。其含義為:自君子心胸寬廣,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心胸狹窄。自古以來人們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許多人常常將此寫成條幅,懸於室中,以激勵自己。小人役於物固多憂戚。豈僅役於常人所謂「物」哉?此物乃欲,小人常常逆理而行,多尋蹊徑,為名為利為欲牽行,所謂行險僥倖,患得患失耳,此乃小人之憂戚也。君子處世以道義而行,決事循理而迎刃而解,坦然舒泰情狀矣,此所謂君子之坦蕩蕩也。若如些許人解「小人常常憂戚恐懼」,而君子常常憂戚於道之不行,恐懼於社稷之不保,哀憫於民生之艱虞,豈非是君子常戚戚耶?行險僥倖,患得患失,才是小人之戚戚!
  • 李鎮西:「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一些小人因此而感到無聊的樂趣,我也為他覺得他們做了一件好事,反正也無損於我一根毫毛。但如果過分,我將追究法律責任。我想到了去年的一篇文章《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於是重新推出。「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李鎮西最近,在我的微信朋友圈裡發生了兩件事,值得一記。
  • 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是什麼意思?有何用意
    當孔子長到15歲左右,弄清自己的身世,並明白自己是貴族的後代時,身上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決定努力做學問,成為一個棟梁之才。像人們耳熟能詳的「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就是一句跟做人有關的名言,後世許多文人對這句名言頂禮膜拜,會把它寫成書法作品,懸掛在書桌旁,當作激勵自己的金玉良言。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第七篇第37章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坦:安也!形聲字,從土旦聲。坦原意為土地平坦而行步安舒,如《廣雅》:「坦坦,平也。」又如《易》:「道坦坦。」坦後延伸為心安、寬舒。如「坦然自若。」也指直爽、無隱瞞。如「坦白」、「坦城。」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鐵骨錚錚的鄧世平,讓人肅然起敬!
    一、君子坦蕩蕩,他用生命捍衛了工程的質量。鄧世平老師是一位正直的人,當看到學校操場跑道工程出現質量問題時,很不滿意。就找到了包工頭杜少平進行理論,並要求他保證工程的質量。鄧老師認為,學校的工程關係到學生的生命安全,一定要保質保量。作為這項工程的質量監督員,鄧老師覺得自己身上的責任重大。
  • 做人,要做一個坦蕩蕩的君子,勿做一個常戚戚的小人
    古語有云: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君子內心通透、光明磊落,做什麼事情都喜歡光明正大的去做,從來不會去傷害別人。生活中處處都會遇到小人,比如說在單位裡上班,本來別人工作做得好好的,也沒有得罪和冒犯過他,可是他看別人因為工作做得出色,受到了領導的重視或提拔,他就嫉妒得不行,心想憑什麼別人可以有這麼好的待遇,自己卻不能。
  • 拙讀《論語》第一百八十七篇: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原文: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主流譯文:孔子說:「君子心地平坦寬廣,小人經常侷促憂愁。」拙的譯文: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慮苦悶。」拙的體會:這是孔子又一次描述君子和小人。這次描述的是君子與小人的日常表現。「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 《易經》: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保持距離才是最智者
    小人隨處可見,在生活中只要有江湖,就有小人,而且小人最擅長的就是極盡下三濫之事,不以道德為底線,遇到小人也是一種悲哀。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做人要真誠,切勿玩心機。
    但是時間長了,當大家看清了他面具背後的真實嘴臉後,是不可能還會把這樣一個偽君子當成自己真正的朋友的。人與人之間相處,靠的是彼此都真情實意坦誠相待,而不是蠅營狗苟爾虞我詐、私下裡玩自己的小心思。想要維護好彼此間的友誼或關係,一定是不能心懷鬼胎、也不能有任何的猜忌、欺騙和企圖的。
  • 讀甄繯傳之: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6 次日,他來到了永壽宮,與熹妃說話間蘇培盛突然插話,以翻牌子為由說到來了祺嬪的小肚雞腸,往日裡的蘇培盛雖是皇帝身邊的紅人,卻是謹言慎行恪守宮規,別說在主子面前搬弄是非後宮小主的是非,就是跟皇上嘮叨家常,那也是隱約其辭委婉再三,如今,他一改往日言行,竟當著嬪妃之面毫無顧忌的詆毀其他小主,若不是得到了皇帝的受益,就是嫌自家的命太長了
  • 平天下 | 君子坦蕩蕩
    平天下 | 君子坦蕩蕩 2020-08-23 09:03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風起長林: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沙場抗旨那一段看得超燃!看他泰然自若的樣子,你無法不想到一句話——「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另一邊,首輔大人已經迫不及待要開批鬥大會了。他不懂保家衛國,也不知斬敵軍20萬主力意味著什麼。站在雲端的人,覺得只要金陵城還安穩就行。所以此戰的動機和結果是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蕭平旌,違抗了皇旨。如果皇帝的旨意只要你不滿意就可以違抗,那是不是什麼時候對皇帝不滿意,也可以隨時罷黜他?
  • 百餘位影視從業者聯名抵制於、郭閒談:小人坦蕩蕩,君子長戚戚
    小人坦蕩蕩,君子反而長戚戚的怪誕現狀,早就不是一天兩天了,投資商拍戲都是為了賺快錢,但是這絕不像郭敬明導演說的那樣,存在即合理。畢竟,要是習慣了劣幣驅逐良幣,爵跡,小時代就將成為主流,原創者將被一步一步逼得無奈封筆,抄襲者到時候又去抄誰呢。
  • 君子坦蕩蕩,小人根本阻擋不了;一個人格局夠大,成全你的人越多
    古人說「寧可終歲不讀書 不可一日近小人」,可見對小人是多麼的深惡痛絕,提醒大家要時刻防著點。孔子在儒家經典著作《論語·述而》中,有一句名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是孔聖人在尊尊教導弟子時所說的話,他希望弟子們,都能完善自我,做個道德高尚的正人君子。
  • 做人坦蕩蕩,心中無憂戚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是亙古至今的一句至理名言。    做人坦蕩蕩,才是真君子。小人行不義,所以長戚戚。    做個「坦蕩蕩」的君子,精神境界只能高,不能低,言談舉止必須中規中矩。    行為坦蕩蕩的人,最懂得做人必須「有所行,有所不行」;最懂得做事必須「有可做,有不可做」。   天,不會因為人們厭惡寒冷,就停止冬天的到來;地,不會因為人們厭惡遼遠,就停止它的廣大;君子,不會因為小人妄言妄語,就停止他的品行修養。
  • 是君子?是小人?孔子十句話教你明辨是非
    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 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都有著曠達的心胸,他們不拘泥於物,既不以物喜,也不以己悲。因此,無論在什麼情況之下,都能夠無愧於心,始終坦坦蕩蕩。但小人則多以私利為重,經常患得患失,心胸狹隘,故時常憂愁煩惱。這便是「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 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是什麼?《論語》給出十大標準,句句是至理名言
    「君子」和「小人」是儒家思想中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對於二者的區別,《論語》一書中論述頗多,標準明確,佳句輩出,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第一,胸懷不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出自出自《論語·述而》,意思是君子心胸開闊,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患得患失。第二,價值觀不同。
  • 君子之爭坦蕩蕩
    皇帝聽完司馬光對王安石的評價,說了一句話:卿等皆君子也!這就是:君子之爭坦蕩蕩。君子和小人最大的不同是什麼?君子風範是:只埋頭做事和解決問題,不妄談是非和做人。對事不對人,就事論事。小人特徵是:不談問題本身,卻喜歡對人指手畫腳。擅長針對人,善於人身攻擊,卻不想如何解決問題。君子是「和而不同」,即使我雖然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絕對敬重你的人格,事情之外還是朋友。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孔子說的君子是誰?
    突然有了去拜謁君子的想法。心隨意往,下午四點多,驅車前往拜謁君子故裡。出縣城順山海大道東向八九裡,便到了君子故裡。長垣市孟崗鎮伯玉村。向北一轉,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大德坊和恥獨坊的牌坊。君子,蘧伯玉也。蘧qú瑗yuàn,字伯玉,諡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