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長林: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2021-02-22 輕輕清歡

網絡親友如相問,

就說我在看琅琊。

是我最近的狀態了。

最近可喜歡看《琅琊榜之風起長林》了,導致好多次朋友找我聊天我都有點不理人。前幾天一位朋友說沒有胡歌的琅琊榜他不想看,那我就好好地「安利」一下咯。

先說一下,第一部中的角色,活到第二部的有:藺晨——琅琊閣老閣主,靖王兒子——當朝皇上,庭生——長林王。

(還記得第一部大結局的這一幕嗎?)

(他們一生彼此珍重)

目前看到了38集,可以將劇情分為兩個part,以皇帝陛下「領盒飯」的那集為分界。

part1,明君在世,對長林王府極其重視和信任,所以劇情基本上還是舒心的。曉明哥扮演的長林世子蕭平章是個有勇有謀的大暖男,也是長林王府的支柱。他和世子妃蒙淺雪(蒙大統領的侄孫女)是一對非常恩愛的夫妻,據長林二公子透露,哥哥在14歲的時候就提親了。

不過平旌這個二傻子並沒有get到哥哥的智慧,他完全是憑實力單身的。他不知道他心儀的林姑娘就是他未出生時就有過婚約的女孩,更是在林姑娘中了瘟疫以為自己快死了的時候說:「我們現在算是朋友了吧?」

真是個鋼鐵直男~~你知不知道,如果你不打斷話,姑娘就表露心意了!

當然還是選擇原諒他咯。

不過當觀眾們第二次聽到二傻子說:「你是我最珍惜的朋友」,只想攤手說:「求你們拜把子吧。」

平旌超可愛的,他在長林王府的日常就是:吃大哥的狗糧,被親爹嫌棄,偶爾被大哥來個摸臉殺哄一哄。

所以part1的糖分還是挺多的。這一部分的鬥爭,主要是長林世子與皇后身邊的濮陽上師之間的。

這個上師,我們叫他卡粉男孩,因為每次你看他的臉總覺得他得罪了化妝師。上師是低配版梅長蘇,有很多高手聽命於他。但他並沒有料事如神,於是留下了一句很出名的話:「哦?這倒是個意外。」

卡粉男孩雖然是皇后身邊的人,但他其實想利用皇后搞垮大梁。他既想弄死太子,也想弄死長林世子,而平章不是很好對付,於是他就對平旌下手了。因為他知道平章的軟肋只有家人。

從小內心陰暗的卡粉男孩想要測試所謂的兄弟情,不料平章真的願意以命換命去救平旌,於是我們演技難得在線的曉明哥下線了。只是卡粉男孩不曾想到自己也跟著下線了,這倒是個意外。

平章的死去,讓平旌與林姑娘有了隔閡。忘了說——林姑娘是醫女,大梁第一醫療機構「濟風堂」的CEO,而「以平章命換平旌命」的「手術」就是她做的。所以儘管平旌知道是哥哥自願救他,他看到林姑娘就像看到一道傷口。


(林姑娘說:我會等你願意面對的那一天)

在父子倆還未從失去平章的痛苦中走出來,另一位至親又下線了——皇上。於是劇情進入虐心的part2.

皇上一生待老王爺如親兄長,即使是臨死前,最擔心的也是長林王府而非太子。他擔心自己死後,長林王府因為功高而遭受針對,如果兄長不得善終,他將無顏去見先帝。

於是在咽氣前當著朝臣的面託孤——太子繼位,長林王輔政。他叫了老王爺好幾聲「哥哥」,而非「皇兄」。

(這一幕看得兩眼淚花,聽說是演員即興加的臺詞)

皇帝心如明鏡,知道長林王一心為國,絕無二心,可其他人哪裡欣賞得來這樣的高風亮節。以太后和首輔為代表的人物,成天擔心長林王「功高震主」,卻不知長林軍是如何拋頭顱灑熱血,才換來他們在城中的一片安寧。

此時的平旌已是懷化將軍,在北境遇上了斬敵20萬的好時機。而首輔和皇后卻擔心長林王府又立一大功,便忽悠小皇帝下旨「國喪期間嚴禁戰爭,只可守,不可攻。」

首輔老頭兒還真是固執,放心不下任何人,非親自將聖旨送往北境。

好氣哦,我如果有老頭兒這般執著,估計能考上清華了。

其實首輔大人並不壞心,就是格局太小了。他的心中只有「制衡」,卻沒有天下蒼生。等他好不容易趕到平旌面前,涼了——平旌並不接旨,率領長林男兒打下這場勝仗。

然後坦蕩蕩回金陵。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沙場抗旨那一段看得超燃!

可是回家以後,威武的將軍變回了小哭包,在父親面前盡情展露心中的委屈。其中有身心的疲累,也有對大哥的想念。

平章在世的時候,平旌總是遭父王嫌棄的那個,因為王府的擔子在平章身上,他可以逍遙地做一個江湖人。而接過擔子後,他不得不謹慎行事,收斂孩子氣。

這一次,父親說:「你是為父的驕傲,如果皇上和平章還在,也會以你為驕傲。」

他叫兒子好好休息幾日再上朝,他知道有人已經等不及要給長林王府定罪了。

平旌上朝那日,老王爺第一次穿如此隆重,頭戴七珠親王之冠。看他泰然自若的樣子,你無法不想到一句話——「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另一邊,首輔大人已經迫不及待要開批鬥大會了。

他不懂保家衛國,也不知斬敵軍20萬主力意味著什麼。站在雲端的人,覺得只要金陵城還安穩就行。所以此戰的動機和結果是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蕭平旌,違抗了皇旨。

如果皇帝的旨意只要你不滿意就可以違抗,那是不是什麼時候對皇帝不滿意,也可以隨時罷黜他?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老王爺到底是見過世面的人,一句「荀首輔所言,倒也不是不可能」,震驚四座。

他知道自己時日不多,無法等小皇帝長大再好好教誨,於是在朝堂上說了許多感人肺腑的話。

他對皇上說,陛下惶恐,是臣下之罪。但為君者要想到將來,就得時時心懷憂懼,胸懷萬民。

又對荀首輔說,長林王府無人戀棧權位,大人就不要再費心試探我父子二人的底線了。

如此坦蕩。

太喜歡長林王府一家子了,英勇又厚道。老王爺臨終前對平旌說,一生中有三大幸事,一是得先師指導(梅長蘇);二是遇兩代明君(靖王和先帝);三是有二子若此。而他的遺願是:衣冠葬王陵,遺骨歸梅嶺。

他拍了拍平旌這個小哭包的臉,現在他沒有父兄扶持了,他心疼他。一個嚴父,其實深懷著慈愛。

老王爺下線以後,劇情進入part3,長林軍編制撤除,平旌歸隱琅琊閣。

飛鳥盡,良弓藏。

講真,真的很盼望大梁亡國啊,讓首輔老頭和太后哭一哭。

這時候,大統領飛盞也辭職了。對啦,必須介紹一下我老公飛盞。

其實不管是琅琊榜1還是2,我都不知道要叫誰老公,因為喜歡的人實在是太多了!可是在這第二部裡,只有飛盞是單身耶。

飛盞是荀家人,但並不與首輔同流合汙。他三觀正,對陛下忠心,對老王爺尊敬,對平旌也很照顧。

這個邏輯滿分的boy指出叔父自相矛盾的地方:你利用長林王府的忠心指控他們不忠,說是未雨綢繆,所以長林之罪竟罪在將來。

而他的叔父荀大人,竟以為飛盞辭職是為追隨長林世子妃而去。飛盞心中固然有愛慕,但絕對正直坦蕩,無半點私心。這個老頭兒竟是不明白。

格局。是因為格局不一樣,和他多說一句都嫌浪費時間。

看這部劇,我最大的感觸是人們的價值選擇。劇中有一個很真實的角色——蕭元啟,他本是平旌的好友,但走入歧途,那道將長林王府推至風口浪尖的聖旨,便是在他的協助下送到平旌面前的。

一個很善良的人變得虛偽自私,僅僅是因為見到了其他善良的人不得善終。元啟很尊敬長林王,但他並不想學習他的風骨——因為善良似乎並沒有好報。

而對於平章、平旌、飛盞而言,善良是一種選擇,一種無愧於心的、坦蕩的選擇。

相關焦點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戚戚兩字在這是什麼意思?
    戚戚是憂愁、悲傷的意思。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前者保持光明磊落,後者長期心情憂鬱。不過,小人長戚戚中的戚,是憂愁、悲傷的意思。戚通慽或者慼。意思是,在古代戰爭之中,擔憂並肩作戰的兄弟氏族的安危。可見,在表示憂愁或者悲傷的時候,戚本從心,此時的戚,是慽或者慼的簡化版本。此意最早見於《詩·小雅·小明》,原詩如下:心之憂矣,自始伊戚。那麼,為什麼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呢?因為,心底無私天地寬,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
  • 君子坦蕩蕩 小人長戚戚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出自於《論語。述而》。其含義為:自君子心胸寬廣,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心胸狹窄。自古以來人們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許多人常常將此寫成條幅,懸於室中,以激勵自己。小人役於物固多憂戚。豈僅役於常人所謂「物」哉?此物乃欲,小人常常逆理而行,多尋蹊徑,為名為利為欲牽行,所謂行險僥倖,患得患失耳,此乃小人之憂戚也。君子處世以道義而行,決事循理而迎刃而解,坦然舒泰情狀矣,此所謂君子之坦蕩蕩也。若如些許人解「小人常常憂戚恐懼」,而君子常常憂戚於道之不行,恐懼於社稷之不保,哀憫於民生之艱虞,豈非是君子常戚戚耶?行險僥倖,患得患失,才是小人之戚戚!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我回答:中國古人說,要「親君子,遠小人」。為什麼?因為君子坦蕩蕩。君子誠實地面對自己,從不羞於承認自己的過錯、無知和無能之處。所以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我讓你看到我的錯誤,我也會讓你看到我改正錯誤。無知和無能並不可恥,沒有人生下來啥都懂,啥都會。可恥的是想理由,找藉口,掩蓋並且拒絕改變自己的無知和無能。而小人長戚戚。
  • 李鎮西:「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一些小人因此而感到無聊的樂趣,我也為他覺得他們做了一件好事,反正也無損於我一根毫毛。但如果過分,我將追究法律責任。我想到了去年的一篇文章《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於是重新推出。「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李鎮西最近,在我的微信朋友圈裡發生了兩件事,值得一記。
  • 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是什麼意思?有何用意
    在古代,真正的貴族,不僅要擁有地位和財富,還必須通過不斷學習,把自己進化成有修養、有抱負的人,主動肩負起社會責任感,用自己的言行去引導社會的公俗良序。當孔子長到15歲左右,弄清自己的身世,並明白自己是貴族的後代時,身上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決定努力做學問,成為一個棟梁之才。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第七篇第37章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坦:安也!形聲字,從土旦聲。坦原意為土地平坦而行步安舒,如《廣雅》:「坦坦,平也。」又如《易》:「道坦坦。」坦後延伸為心安、寬舒。如「坦然自若。」也指直爽、無隱瞞。如「坦白」、「坦城。」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鐵骨錚錚的鄧世平,讓人肅然起敬!
    鄧老師的一個同事回憶起這件事時說。直到16年後,湖南新晃一中的操場上,挖出了鄧世平的屍骨之後,謠言便不攻自破。一、君子坦蕩蕩,他用生命捍衛了工程的質量。鄧世平老師是一位正直的人,當看到學校操場跑道工程出現質量問題時,很不滿意。
  • 拙讀《論語》第一百八十七篇: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原文: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主流譯文:孔子說:「君子心地平坦寬廣,小人經常侷促憂愁。」拙的譯文: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慮苦悶。」拙的體會:這是孔子又一次描述君子和小人。這次描述的是君子與小人的日常表現。「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做人要真誠,切勿玩心機。
    既然是聊起這位套路多多的大俠,牛哥我今天就想來說說了。且來篇說說吧,說一說這朋友相處之道。在現實生活中,總是會有一些偽君子,這種人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常常打著「真」與「善」的幌子,巧言令色,以欺騙他人的信任。像這樣戴著虛偽面具去與人相處的偽君子,也許他在一時之間可以取得別人對他的好感與信任。
  • 《易經》: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保持距離才是最智者
    小人隨處可見,在生活中只要有江湖,就有小人,而且小人最擅長的就是極盡下三濫之事,不以道德為底線,遇到小人也是一種悲哀。
  • 讀甄繯傳之: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6 次日,他來到了永壽宮,與熹妃說話間蘇培盛突然插話,以翻牌子為由說到來了祺嬪的小肚雞腸,往日裡的蘇培盛雖是皇帝身邊的紅人,卻是謹言慎行恪守宮規,別說在主子面前搬弄是非後宮小主的是非,就是跟皇上嘮叨家常,那也是隱約其辭委婉再三,如今,他一改往日言行,竟當著嬪妃之面毫無顧忌的詆毀其他小主,若不是得到了皇帝的受益,就是嫌自家的命太長了
  • 做人,要做一個坦蕩蕩的君子,勿做一個常戚戚的小人
    古語有云: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君子內心通透、光明磊落,做什麼事情都喜歡光明正大的去做,從來不會去傷害別人。生活中處處都會遇到小人,比如說在單位裡上班,本來別人工作做得好好的,也沒有得罪和冒犯過他,可是他看別人因為工作做得出色,受到了領導的重視或提拔,他就嫉妒得不行,心想憑什麼別人可以有這麼好的待遇,自己卻不能。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琅琊榜之風起長林觀後感
    2017年追的最後一部劇,也是2018年的第一部劇就是《琅琊榜之風起長林《風起長林》發生在第一部劇的幾十年後,蕭景琰的兒子做了皇帝,蕭庭生已近花甲,被封為長林王。《風起長林》雖然沒有第一部評分高,但依然是我心中當之無愧的良心劇。《琅琊榜》中不僅主角個性鮮明,連配角都立體飽滿。吳京飛飾演的反派,把一個陰毒狠辣,心機深沉的反派刻畫的入木三分。
  • 百餘位影視從業者聯名抵制於、郭閒談:小人坦蕩蕩,君子長戚戚
    小人坦蕩蕩,君子反而長戚戚的怪誕現狀,早就不是一天兩天了,投資商拍戲都是為了賺快錢,但是這絕不像郭敬明導演說的那樣,存在即合理。畢竟,要是習慣了劣幣驅逐良幣,爵跡,小時代就將成為主流,原創者將被一步一步逼得無奈封筆,抄襲者到時候又去抄誰呢。
  • 平天下 | 君子坦蕩蕩
    平天下 | 君子坦蕩蕩 2020-08-23 09:03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君子坦蕩蕩,小人根本阻擋不了;一個人格局夠大,成全你的人越多
    古人說「寧可終歲不讀書 不可一日近小人」,可見對小人是多麼的深惡痛絕,提醒大家要時刻防著點。孔子在儒家經典著作《論語·述而》中,有一句名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是孔聖人在尊尊教導弟子時所說的話,他希望弟子們,都能完善自我,做個道德高尚的正人君子。
  • 做人坦蕩蕩,心中無憂戚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是亙古至今的一句至理名言。    做人坦蕩蕩,才是真君子。小人行不義,所以長戚戚。    做個「坦蕩蕩」的君子,精神境界只能高,不能低,言談舉止必須中規中矩。    行為坦蕩蕩的人,最懂得做人必須「有所行,有所不行」;最懂得做事必須「有可做,有不可做」。   天,不會因為人們厭惡寒冷,就停止冬天的到來;地,不會因為人們厭惡遼遠,就停止它的廣大;君子,不會因為小人妄言妄語,就停止他的品行修養。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孔子說的君子是誰?
    突然有了去拜謁君子的想法。心隨意往,下午四點多,驅車前往拜謁君子故裡。出縣城順山海大道東向八九裡,便到了君子故裡。長垣市孟崗鎮伯玉村。向北一轉,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大德坊和恥獨坊的牌坊。君子,蘧伯玉也。蘧qú瑗yuàn,字伯玉,諡成子。
  • 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是什麼?《論語》給出十大標準,句句是至理名言
    「君子」和「小人」是儒家思想中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對於二者的區別,《論語》一書中論述頗多,標準明確,佳句輩出,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第一,胸懷不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出自出自《論語·述而》,意思是君子心胸開闊,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患得患失。第二,價值觀不同。
  • 是君子?是小人?孔子十句話教你明辨是非
    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都有著曠達的心胸,他們不拘泥於物,既不以物喜,也不以己悲。因此,無論在什麼情況之下,都能夠無愧於心,始終坦坦蕩蕩。但小人則多以私利為重,經常患得患失,心胸狹隘,故時常憂愁煩惱。這便是「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