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021-02-07 古文晨讀

佔用大家十秒鐘,說個題外話:古文君最近家中有點事兒,特請Re老師來代班(就是給大家翻譯飛鳥集的那個),從後天起大家看到的內容就出自Re老師之手了。感謝Re老師的仗義相助,也感謝大家對古文君一貫的包容,我們八月再相見!




顏淵篇第十二

文|《論語》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顏淵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於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於自己,難道還在於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的條目。」孔子說:「不合於禮的不要看,不合於禮的不要聽,不合於禮的不要說,不合於禮的不要做。」顏淵說:「我雖然愚笨,也要照您的這些話去做。」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仲弓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出門辦事如同去接待貴賓,使喚百姓如同去進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認真嚴肅。)自己不願意要的,不要強加於別人;做到在諸侯的朝廷上沒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裡也沒人怨恨(自己)。」仲弓說:「我雖然笨,也要照您的話去做。」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譯文:司馬牛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仁人說話是慎重的。」司馬牛說:「說話慎重,這就叫做仁了嗎?」孔子說:「做起來很困難,說起來能不慎重嗎?」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譯文:司馬牛問怎樣做一個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恐懼。」司馬牛說:「不憂愁,不恐懼,這樣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嗎?」孔子說:「自己問心無愧,那還有什麼憂愁和恐懼呢?」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譯文:司馬牛憂愁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子夏說:「我聽說過:『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只要對待所做的事情嚴肅認真,不出差錯,對人恭敬而合乎於禮的規定,那麼,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沒有兄弟呢?」

 

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

 

譯文:潤物那樣暗中挑撥的壞話,像切膚之痛那樣直接的誹謗,在你那裡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暗中挑撥的壞話和直接的誹謗,在你那裡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有遠見的了。」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譯文:子貢問怎樣治理國家。孔子說,「糧食充足,軍備充足,老百姓信任統治者。」子貢說:「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那麼在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說:「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項,那麼這兩項中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人總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對統治者不信任,那麼國家就不能存在了。」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

 

譯文:棘子成說:「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質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儀式幹什麼呢?」子貢說:「真遺憾,夫子您這樣談論君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本質就像文採,文採就像本質,都是同等重要的。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樣。」

 

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飢,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譯文:魯哀公問有若說:「遭了饑荒,國家用度困難,怎麼辦?」有若回答說:「為什麼不實行徹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稅呢?」哀公說:現在抽十分之二,我還不夠,怎麼能實行徹法呢?」有若說:「如果百姓的用度夠,您怎麼會不夠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夠,您怎麼又會夠呢?」

 

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祗以異。』」

 

譯文:子張問怎樣提高道德修養水平和辨別是非迷惑的能力。孔子說:「以忠信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於義,這就是提高道德修養水平了。愛一個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厭惡起來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這就是迷惑。(正如《詩》所說的:)『即使不是嫌貧愛富,也是喜新厭舊。』」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譯文:齊景公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說:「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樣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樣子,做父親的要像父親的樣子,做兒子的要像兒子的樣子。」齊景公說:「講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雖然有糧食,我能吃得上嗎?」

 

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

 

譯文:孔子說:「只聽了單方面的供詞就可以判決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說話沒有不算數的時候。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譯文:孔子說:「審理訴訟案件,我同別人也是一樣的。重要的是必須使訴訟的案件根本不發生!」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譯文:子張問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說:「居於官位不懈怠,執行君令要忠實。」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譯文: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長別人的惡處。小人則與此相反。」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譯文:季康子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回答說:「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帶頭走正路,那麼還有誰敢不走正道呢?」

 

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譯文:季康子擔憂盜竊,問孔子怎麼辦。孔子回答說:「假如你自己不貪圖財利,即使獎勵偷竊,也沒有人偷盜。」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譯文:季康子問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說:「如果殺掉無道的人來成全有道的人,怎麼樣?」孔子說:「您治理政事,哪裡用得著殺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會跟著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風,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風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著倒。」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譯文:子張問:「士怎樣才可以叫做通達?」孔子說:「你說的通達是什麼意思?」子張答道:「在國君的朝廷裡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裡也必定有名聲。」孔子說:「這只是虛假的名聲,不是通達。所謂達,那是要品質正直,遵從禮義,善於揣摩別人的話語,對察別人的臉色,經常想著謙恭待人。這樣的人,就可以在國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裡通達。至於有虛假名聲的人,只是外表上裝出的仁的樣子,而行動上卻正是違背了仁,自己還以仁人自居不慚愧。但他無論在國君的朝廷裡和大夫的封地裡都必定會有名聲。」

 

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譯文:樊遲陪著孔子在舞雩臺下散步,說:「請問怎樣提高品德修養?怎樣改正自己的邪念?怎樣辨別迷惑?」孔子說:「問得好!先努力致力於事,然後才有所收穫,不就是提高品德了嗎?檢討自己的邪念了嗎?由於一時的氣憤,就忘記了自身的安危,以至於牽連自己的親人,這不就是迷惑嗎?」

 

攀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譯文:樊遲問什麼是仁。孔子說:「愛人。」樊遲問什麼是智,孔子說:「了解人。」樊遲還不明白。孔子說:「選拔正直的人,罷黜邪惡的人,這樣就能使邪者歸正。」樊遲退出來,見到子夏說:「剛才我見到老師,問他什麼是智,他說『選拔正直的人,罷黜邪惡的人,這樣就能使邪者歸正。這是什麼意思?」子夏說:「這話說得多麼深刻呀!舜有天下,在眾人中逃選人才,把皋陶選拔出來,不仁的人就被疏遠了。湯有了天下,在眾人中挑選人才,把伊尹選拔出來,不仁的人就被疏遠了。」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也。」

 

譯文:子貢問怎樣對待朋友。孔子說:「忠誠地勸告他,恰當地引導他,如果不聽也就罷了,不要自取其辱。」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譯文:曾子說:「君子以文章學問來結交朋友,依靠朋友幫助自己培養仁德。」


相關焦點

  •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儒家的傳統嗎?
    我們電視劇裡面常常看到一句話,叫做「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而且說這是儒家的傳統思想,顯得中國的儒家特別的不講道理,為什麼「君」要你死你就得死呢?雖然說皇帝有著權利上的主導權,但是你最起碼可以抗爭一下吧?為什麼要這麼愚忠呢? 那麼儒家究竟有沒有說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這種話呢?
  • 跟問《論語》心悟智慧——觀志觀行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孔子說的,講父與孝的關係。
  • 古時候真的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根本就沒有有「君讓臣死,臣就必須去死呢?」 或者「君死了,臣就要陪死」的說法。 問題二:皇帝是不是老大? 在儒家思想裡皇帝從來就不是老大! 孟子是這樣說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有的人因為論語中的這些言論,就批判孔子是在用思想奴役人們,不能學論語。以我的觀點,這類人看待事物一不結合背景,二不會透過現象看本質。既然明白有的東西不適用今天,還在較勁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與他人無關。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 如果把《論語》打亂你能理出頭緒嗎
    學過《論語》的人知道,背誦三十條不限時間倒還可以,要在10分鐘內背出,恐怕就有人緊張難以通過了。但如果我們不慌,稍稍理下頭緒,《論語》還是有很多規律性的東西。比如《論語》就是講如何處理我與他人的關係,那我們不妨從身邊開始,講對待父母、領導、朋友等,一一道來,湊個三十應該無大礙。
  • 解讀:易經中的「父父子子」,和三綱中的「君君臣臣」一樣嗎?
    《易經》和儒家思想是古代著名的文化瑰寶,一個衍生了玄學道教,一個是傳承千年的正統思想,是古代人人都要遵守的禮儀道德,那麼易經中的「父父子子」和三綱五常中的「君君臣臣」一樣嗎?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易經 家》中記載:「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
  • 細野晴臣
    第一次聽細野晴臣,是他和坂本龍一、高橋幸宏的組合,YMO的單曲《君に、胸キュン。-浮気なヴァカンス-》,其中那句「君に胸キュン」洗腦了我一整天。後來翻了每個成員的歌聽,在細野晴臣的《Pacific》裡度過了一個充滿陽光的下午,真的是很愜意了。
  • 不二臣 - 徐秉龍
    一個人拼命長大的幾年兩人匆匆忙忙地擦肩許多未曾熄滅的長夜淡得看不見所有的愛情都長在春天所有故事都未曾謀面其實當初的你也看著風中那少年我還是一個人孤孤單單地追著那風箏一路跌跌撞撞地跑奮不顧身我還是一個人孤孤單單地守著那青春一個人長大一個人做你的不二臣
  • 《A3滿開劇團》伏見臣怎麼樣 伏見臣角色攻略
    導 讀 A3滿開劇團伏見臣怎麼樣 秋組角色攻略,伏見臣的人物屬性怎麼樣,具體應該要怎麼做,不妨詳細了解下九遊小編帶來的新內容吧。
  •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如何理解古代帝王的生殺大權?
    多年來,為了推進劇情和凸顯帝王權力時常常會出現的那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除了能讓人get到帝王的滔天權力外,還能從裡面得到些什麼信息呢?這句話源自於儒家的「三綱五常」思想。漢武帝登基初期,竇太皇太后仍舊不願放手朝政,她信奉黃老之學,獨愛道家。
  • 不二臣
    當我聽到他說要做我的不二臣時,我就了結了第一個心願,我把他拖到城樓下,像對待一條沒有尊嚴的野狗,號令軍民前來圍觀。然後我脫光他那殘破的衣服,用鐵鏈拴住他的脖頸,禁錮住那曾溫柔流動出我名字,冷漠流動出死刑的喉結。      "跪著走一百步,這江山我還給你,龍衣龍袍都還給你,我還做你的不二臣。"
  • 【隨筆】能臣與奸雄
    所謂「能臣」與「奸雄」,主要還得看前半句,「治世」還是「亂世」。只有文武兼備的儒將侯君集因長期掌握軍權產生了一點小想法,又加上利益分配不公產生了一點小怨氣,所以不甘心只做「能臣」,也想搞個宮廷政變重新洗牌過過自己入主權力中樞的癮,可惜他不像千載而下的趙匡胤天時地利人和兼備,而且他面對的對象也不是孤兒寡母老弱婦孺,而是政治鬥爭經驗豐富善於掌控大局的千古明君李世民,所以他失敗了,而且再也沒有了翻身的機會。
  • 書法人物葉清臣
    與同鄉同年葉清臣,心照莫逆,唱酬甚多,別為一集,以仿元白。五、葉清臣與「天聖四友」。同年之間過份密切的交往,也導致最高統治者的疑忌,如在位42年之久的宋仁宗,他對於朋黨的防範到了神經質般敏感的地步。田況《儒林公議》卷下記載有這樣的故事:宋庠、葉清臣、鄭戩及庠弟祁同年登第,皆有名稱。
  • 細野晴臣| Vu Jà Dé
    2003年,細野晴臣在日本HMV發起的100位日本最重要的流行音樂人排名中名列第44位。雖然在流行音樂中取得了相當優異的成績,細野晴臣真正出色的仍舊是他獨特的藍調爵士+異域(Exotica)民謠的音樂風格。早在1973年發行的專輯Hosono House現在聽來仍舊是不可多得的爵士與民謠糅合的經典之作。
  • 【一日一摘】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原文】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最後君之視臣如土芥,我們因為有錢擺闊,不把下屬當人看,不尊重他,他的內心會很不滿,日積月累把上司當仇人一樣看。我認識這樣一個人,他也提到他跟下屬處得不好,他是開餐廳的。後來下屬在餐廳裡面放東西,搞得他生意做不下去,關掉了。絕對不要搞成這樣,當我們理解到孟子這段教誨,當領導者沒有把組織帶好,就要「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當你的態度一轉變,一定會讓下屬很驚訝,這樣風氣就會為之大變。
  • vol.55 | 細野晴臣
    我說《Heavenly Music》整張專輯就是一片被細野晴臣溫潤如牛乳的聲音泡軟了的餅乾,不一樣的綿柔口感,與牛奶發生化學反應後全新的香甜,散發著讓你全身酥軟的特殊功效。然而請原諒我的無知,我接觸細野晴臣很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