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論語》打亂你能理出頭緒嗎

2020-12-22 背後國文

曲阜三孔背誦三十章可免門票,規則是這樣的:國內遊客在10分鐘內背誦出《論語》30條(章、則),並由評委隨意抽取其中5條能夠正確釋義者(12歲以下兒童免釋義),頒發《榮譽證書》,持證書可在一年內免費參觀孔廟、孔府、孔林景區一次。

學過《論語》的人知道,背誦三十條不限時間倒還可以,要在10分鐘內背出,恐怕就有人緊張難以通過了。但如果我們不慌,稍稍理下頭緒,《論語》還是有很多規律性的東西。比如《論語》就是講如何處理我與他人的關係,那我們不妨從身邊開始,講對待父母、領導、朋友等,一一道來,湊個三十應該無大礙。

因此,即使把《論語》打亂了,要我們去整理,我們完全可以找一些線索,試著把它們串起來,形成一個清晰的脈絡,那麼對一部《論語》整體的把握也非難事了。本人從六個方面選取了《論語》裡一些短小精悍、簡單易記的篇章,把它們按主題歸類,這樣背誦起來也許就不會無從聯想,也不會忙中出錯了。

孝悌

第一個是孝悌,就是講如何對待父母和兄弟姐妹。從我們最親近的人開始,看看孔子是怎樣教我們如何是孝,如何是悌。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職場

第二個是職場,講如何對待領導和工作。人生在世,避免不了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其中除了親人,就是我們工作的上下級。如何處理好這些關係,孔子給了我們很多很好的意見。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

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

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子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朋友

第三個是友,講如何對待朋友。我原來想不通,中國傳統的「五倫」中為什麼有朋友這一倫,後來明白了,因為朋友太重要了。人在社會,不可能沒有朋友,也不可能不交朋友。什麼叫意氣相投,什麼叫高山流水,就是朋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規則

第四個是規矩,講如何用規則來對待社會和他人。人在社會,沒有規則不行,不遵守規則也不行。規則是大家必須要遵守的,但有人就是無視規則,規則反而給了他們難堪。有人敬畏規則,規則帶給他們福報。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憲問恥。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理想

第五個是理想,講如何培養崇高的思想境界。理想很多,但一般人都是現實的,想要富,想要貴,想要實現人生目標。但儒家不一樣,他們的理想不是為他們自己,他們心裡裝著他人,裝著社會,裝著世界。可以說,儒家的理想是全人類最崇高、最美好的理想。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修行

第六個是修行,講如何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提升自己。毋庸諱言,人都好色,不論男女,都喜歡美的東西,包括帥哥和美女,人性如此。然而如果「好德如好色」,則人不僅可以無過,而且可以有高素養。領導幹部好德,則能一心為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普通民眾好德,則能嚴以律己,與人為善。「德不孤,必有鄰」,然而人們更多呈現的是「好色」而非「好德」。為什麼?因為「好色」是人自然本能的欲望,而「好德」則要約束自己,遵守所有的法律、規則等。所以孔子說「以約失之者鮮矣」,子曰:「知德者鮮矣」,如果能約束自己,就會很少有過了。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亦可以無大過矣。」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最後,當然我們絕對不能忘了《論語》的開始和結尾。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首章)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尾章)

我這樣歸納,不是投機取巧,叫人鑽空子,去省下那門票錢。當然省下門票錢也沒有錯,但如果我們實實在在喜歡《論語》,還是要靜下心來認認真真地去學習和掌握它的思想,因為《論語》真的不是高大上的標語,不是宣傳鼓動的口號,更不是無用的廢話,要想成為一個人,一個真正的人,不學習《論語》是很難做到的。

相關焦點

  • 《論語》中提到的灶神,真的能保家平安嗎?
    祭祀灶神可以說歷史悠久,連《論語》中都有關於灶神的對話。#論語解讀孔子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說:「不對,如果得罪了上天,禱告沒有用的。」學者大部分是以歷史去解釋,以為這是王孫賈在暗喻孔子的話,但如果從修身的角度去看又不一樣了,《論語》這本經典的目的是在修身上,而不在於告訴世人一件簡單的歷史事件。正如這一則的前一則所說:「祭神如神在!」內心要擺正,要真誠,做人也要真誠無欺。
  • 論語:如果師出無名,事情很難做好
    【讀解】這一段在《論語》裡面也是非常有分量的一篇,講的是關於「正名」的問題。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師出有名,如果師出無名,那事情是做不好的,就像現在不管是向上級打報告,還是到有關部門蓋章,都要找一個堂堂正正的理由才能辦事。正名是什麼?就是找理由,找依據。
  • 翻越千年,遇見《論語》
    自古「詩能窮人」,「文」不也是這樣嗎?世間許多的執念不也都是這樣嗎?世上有「有用之才」,有「無用之才」。當世人將眼睛盯在功名利祿上的時候,有些人的才華,卻並不一定能夠為他帶來物質上的利益,只在內心營造一座虛無的城,欺騙自己,以免走出去丟人現眼。 孔子,內心的信仰,終其一生,未能實現,卻在死後,大顯其道。
  • 論語·子罕·注釋
    論語·子罕·注釋子罕言利,與命,與仁。註:主要有以下幾種解釋。(1)孔子三者都很少言說。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1、鄙事:(1)鄙人之事,舊多指各種技藝與耕種等體力勞動。(2)卑微瑣碎的事。
  • 承包地打亂重分,可行嗎?
    於是,很多無地農民希望將現有的土地打亂重分,但是這可行嗎?  這就表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土地都不會出現大的調整,而打亂重新分的情況更是不可能發生。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的意見》中也對此進一步做了明確: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應堅持延包原則,不得將承包地打亂重分,確保絕大多數農戶原有承包地繼續保持穩定。
  • 感情上的事不要講,沒人能幫你理出頭緒
    朋友,是當你傷心的時候,可以幫你提建議,給你力量。只是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你的朋友或者真誠地對待你。有時候,我們已經盡力和對方相處,但最終,受傷的人還是我們自己。古人說人瘦如紙。有些底子薄的人認為自己只是為了自己的私利。即使你善待他們,也沒用。
  • 論語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你真的知道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嗎?
    《論語》開篇第一句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上學的時候學的第一句論語也是這句話。但你真的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嗎? 我們學習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意思是,學習後要經常複習,鞏固學到的知識,掌握了知識就會很高興。真的是這樣嗎?或者說真的只有這一種解釋嗎?
  • 女leader,如何在繁多的工作中理出頭緒?
    以上為我做的本團隊項目排期表但是一定要預留出一兩天的緩衝時間。也就是說在項目預定的deadline提前一天到兩天完成,防止有可能會有的突出情況發生。排期表下發之後,如果有隊員有特殊情況,可以讓他們與你私聊,再做相應改變調整。3.千萬不要一個人挑大梁,很有可能會吃力不討好有的女生可能覺得有些活自己能幹就幹了吧,自己作為leader多幹一些也正常。
  • 《論語》不是博物館裡的陳列品——讀周志文《論語講析》
    這是婦孺皆知的《論語》開篇第一章。看似平易,卻蘊含奧義。周志文先生在《論語講析》(活字文化·北京出版社2019年10月)中獨闢蹊徑,把這三句話視為一個整體,給出了與眾不同的解釋。說「不同」,卻又不給人標新立異的感覺,相反,不論贊成與否,過目之後都會覺得他的詮解於理可通:《論語》以此篇此章為首,或是偶然,或有深意。
  • 莫把《論語》作書讀,這個外國人這樣讀孔子
    但你是否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外國人該怎麼讀論語?美國儒者羅思文教授四十多年來研究、講授《論語》,他認為《論語》最重要的本質,不是作為一本儒家哲學開宗立派的哲學經典,去探索哲學之「道」。相反,《論語》恰恰是要人拋棄純粹的思辨、理論和教條,而是通過人生的實踐來獲得真正的知、理和道。
  • 如果沒有頭緒選這十五個就對了|...
    如果沒有頭緒選這十五個就對了時間:2020-05-19 22:49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搞定女朋友的520高顏值禮物盤點!如果沒有頭緒選這十五個就對了 熱就對了!到了520就涼快了,要禮物沒禮物,要男友沒男友,一下子就涼快了...老涼快了!
  • 《論語》被誤解最多的8句話,99%的人不知道!
    《論語》是孔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也是最經典的儒家著作。但是千百年的流傳中,也有一些話被人刻意或無知地曲解,背離了話語者本身的意旨與初衷,迷惑了天下萬千受眾。 1言必信,行必果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子路》。
  • 讀懂《論語》,就讀懂了人生,只讀一遍,獲益終生!|孔子|論語·陽貨|...
    事實上,孔子表達的完整意思是: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即使出遠門,或哪怕是去近的地方,也必須告知父母自己所去的地方。  「必有方」,才是我們與父母相處的訣要。  古代交通通訊極為不便,因此想要盡孝,必須以近為媒介。這樣,他們才能得知我們的近況,或好或壞,或喜或憂,總能心中有數。
  • 「饅頭大師」張瑋:給孩子講《論語》,如何做到合適
    包括「仁」,《論語》裡出現最多,怎麼跟孩子解釋,孔子自己都沒有明確地解釋,我就選了其中重要的一個表現:換位思考、同理心,這對孩子來說是重要的。再比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如果解釋得不好,就會讓孩子覺得是在鼓勵他們「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這些東西我覺得是挺難的,但是有必要講,而且是往積極的方向講,而不是消極的方向。
  • 論語分享|為政篇第二 2.19
    從哀公的問話中披露出的信息是:一是君民關係緊張,哀公的權利受到了威脅;二是哀公急於求治民新招,解決眼下矛盾。孔子的回答披露的信息是:哀公的用人路線出了問題。哀公希望得到的是技術層面上的「治術」,而孔子指給他的則是理論層面上的「治道」,是解決根本問題的「服民方」。哀公是魯國的最高統治者,他不可能事必躬親,必須由官吏來管理。官吏是實際掌權人。
  • 《論語》中的10個成語典故,我能說出三個,你呢?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經典書籍,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在《論語》中,不僅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還在影響著中國的教育理念,而其中的成語也一直被我們所津津樂道。那麼大家知道《論語》中的成語有哪些典故呢?出自哪裡呢?不妨來了解下!
  • 《論語》給出十大標準,句句是至理名言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君子行事必辨其是非,小人行事必計其利害。(同義句是「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出自《論語·憲問》。)「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出自《論語·衛靈公》,意思是君子即便陷於困境,也能固守自己的志向,堅持自己理想,而小人一旦遇到苦難,就會肆意妄為。第四,公私態度不同。
  • 【名家薦書】著名作家李寬定:《論語》教你坐看傳統文化半壁江山
    北宋宰相趙普曾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清代梁啓超也曾言:「《論語》是中國人兩千年來思想的總源泉」。《論語》,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是家喻戶曉的。歷代中國文化人都認為「通《論語》,則通孔子;通孔子,則儒家通,儒家通,可得中國傳統文化半壁江山」。可是,《論語》雖好,卻不是人人都能讀得懂。
  • 上外圖文君帶你思辨閱讀③:我們的《論語》
    孔子赤,你嘞?「赤,爾何如?」公西華(暱稱:赤)我只想學做一個裝備齊全的小司儀。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孔子點,別讓我點名。久居家中的你,不也想抓住春天的尾巴返校聚會嗎?所以說,《論語》是每個人的《論語》,是我們的《論語》。在前面兩期「思辨閱讀」中,圖文君與大家一起分享了大家們怎麼讀和讀什麼。有了方法,有了書單,閱讀這件事,圖文君保證大家有「兩下子」。
  • 《論語》仁學體系新詮
    朱熹《孟子集注·盡心上》注曰:「仁者,人之所以為人之理也。然仁,理也;人,物也。以仁之理,合於人之身而言之,乃所謂道者也。」仁是人之為人的根本道理,一個人具有仁心仁德,才算得上是人,不然不成其為人。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論語·顏淵》)孔子認為,一個人走上社會,如果能夠踐行恭、寬、信、敏、惠五種品德,就是在踐行仁道。《論語·陽貨》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