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哀公問社。宰我:「使民戰慄」孔子:「既往不咎」何解

2020-12-22 懸解館容安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魯哀公向宰我詢問社主的問題。宰我說:「夏朝用松樹,殷商用柏樹,周時用慄樹,是為了讓國民懼怕敬畏。」孔子聽說後說:「已經做成的事就不要再談論了;那些幹的事已經結束了,就不要再規勸了;已經過去很久的事情就不要再去追究它的錯誤了。」

宰我,孔子弟子,名予。孔子死後儒分八家,《韓非子·顯學》裡說:「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而《論語》是曾參及其弟子整理的,他們屬於「子思之儒「,所以他們提到曾參就說」曾子「,提到宰我這個前輩就沒有加「子」這個尊稱。其實我們從《論語》中對宰我的記載就可以看出,宰我才是那種」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的人。

朱熹在《論語集注》中說「三代之社不同者,古者立社,各樹其土之所宜木以為主也。」這裡的解釋來源於《周禮》:」二十五家為社,各樹其所宜之木。「所以《莊子·人間世》有」櫟社樹「,屈原的《楚辭·橘頌》有社樹「桔樹」,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就是在不同的地方種當地適合生長的樹木,容易存活。但是朱熹後面所說的就有問題了,朱熹說「孔子以宰我所對,非立社之本意,」這就是朱熹的臆測了,試想,如果宰我解釋得不對,那孔子知道了肯定直接駁斥了,又怎麼會說那樣三個」和事佬「般的話呢?

宰我說夏朝的社樹用的是松樹,商朝的社樹用的是柏樹,周朝的社樹用的是慄樹。這三個回答並沒有問題,讓後代儒者有異議的是「使民戰慄「。

什麼是「戰慄」呢?戰,懼也。《書·仲虺之誥》「小大戰戰。」慄,同「慄」,【爾雅·釋詁】懼也。【增韻】竦縮也。(就是說『蜷縮不動』)【書·大禹謨】夔夔齊慄。《國策·楚策四》:「襄王聞之,顏色變作,身體戰慄。」這「使民戰慄」就是讓國民懼怕、敬畏。

松、柏是四季常青的的樹,現在的解釋都是戰國以後的解釋了,所以到底夏、商時代為什麼選擇這兩種樹為社樹都是不容易探究的,但是結合宰我的解釋,應該是「社樹」可能會因時因地發生變化,但是它們的含義都是「使民戰慄」,讓入內的人敬畏,為什麼呢?這就要從」社「的含義與功能來說起。

「社」在先秦時代是祭祀「土神」的地方,【詩·小雅】「以社以方。」【疏】「社,五土之神,能生萬物者,以古之有大功者配之。」【白虎通】「人非土不立,封土立社,示有土也。」

自夏朝以來,中土就是以農業為主的農耕社會,所以「天和地」就特別重要,那麼祭祀「土神」的地方能不嚴肅麼?而且周朝以前特別重鬼神,土神就是最高神之一,在這樣的神面前,你能不懼怕?人無敬畏之心則輕慢,所以作為「社主」的「社樹」格外重要,它們的存在就是土神的具象化實物代表,天子尚且需要敬畏,更何況無權進行祭祀的國民呢?

脫離原始社會以後的夏商周,雖然經過了不同的家族掌權者,但是其中的根本並沒有太多的不同,所謂設神立教,天子要從鬼神那裡借重權勢威嚴,以此來保障自己的統治,這在夏商及西周的時候都是有當時的實際意義的,而且實行下來很有效果,但是自周厲王以來,國人在周王的變態壓迫下,突破了對鬼神的無限敬畏,把自比「天之子」的周厲王都驅逐了,所以當年只有周天子和各諸侯可以祭祀的「社神」也變成了二十五家就能立社祭祀了,甚至後來發展成十幾家就能私自立「社」了,類似後代的「淫祀」,鬼神的權威與呵護不再是天子的專屬物了,國民也有權利了。

另外,在後來人看來,受人祭祀的神仙就應該是善良正義的,但是這並不一定是遠古時候人們的感受,當時的人們生活在天降大雨與地生震動的自然環境中,以天地為首的鬼神首先應該是「力量的象徵「,這種力量並不一定只會給人帶來好處,還可能讓人類進入滅頂之災,所以商朝的那些墓地才會有很多殉葬坑,神話學者就猜測有可能是一種賄賂鬼神、以彼代己的手段,就是說用錢財、血肉討好鬼神的同時,把別人推出來,讓鬼神吃飽了,然後鬼神滿足了就不會害別人了。

所以在漢以後的祭祀禮器上基本就是選擇的那些能帶來祥瑞的神獸,但是在先秦時代卻會大量使用「饕餮「這樣的殘忍兇獸,先秦典籍上這樣記載饕餮《呂氏春秋.先識覽.先識》:「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現代人可能會疑惑,覺得這是邪神,但是在商周時期,這些兇獸的作用並不是用來恐嚇鬼神的,而是借用兇獸的惡名影響來加持禮器實物和祭祀典禮,以期能震懾現實中的諸侯和國民,讓他們因懼生敬,安穩聽話。

就是因為宰我在魯哀公面前說了真話,所以孔子才會在後面「補救」一二,如果這個時候還一味地強調國民對上官的敬畏,而不提上官對國民的義務,那就很容易造成權利意識已經萌芽的國民的反對和對抗。因為怕魯哀公「教條主義」,不顧當代實際情況,生搬硬套的讓國民敬畏自己,然後造成不利的惡果,所以孔子說「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成事不說」,已經做成的事就不要再談論了。

「遂事不諫」,那些幹的事已經結束了,就不要再規勸了。

「既往不咎」,已經故去很久的事情就不要再去追究它的錯誤了。

孔子的意思就是說:宰我的解釋沒有錯,當年周朝建國之初立「慄樹」為社樹的時候確實是想讓民恐懼畏懼的意圖,這在後世的孔子來看當然是不光彩的了,因為孔子信奉的是周公的禮教,提倡的是仁道,當年武王的用意自然有他當時的意義和價值,但是在後代就不值得提倡了,所以武王當年的事情既然已經幹成了,那就不要再談論了,因為他已經做完了所以勸諫也沒什麼作用了,而且過去太久了,就沒有必要再抓住這點不光彩的東西來批判了

這裡的孔子特別現實,因為說白了,孔子堅持的周禮並不是原教旨主義的那些東西,而是經過他改良過的,所以雖然宰我說的這些事例是真實的,但是一來是非正義的,二來也是不適合魯國的現實需要,故此孔子連說三個短句,其實都是表達的一個意思,就是當時的作為是有問題的,不要去追究也不要去模仿。可惜被漢以後的儒門大佬給理解歪了,因為他們是曾子之後,子思儒門之後,囿於偏見,可不惜哉!

如果諸公喜歡並需要,那我以後有時間就繼續寫一些關於《論語》的思考。

相關焦點

  • 《論語》求知|哀公問社。宰我曰:夏後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
    3.21 哀公問社於宰我(1)。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2)。」楊伯峻:宰我,孔子的學生,名予,字子我。(2)錢穆: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事已成,不再說之。遂,行義。事已行,不復諫。事既往,不追究。此三語實一義。或說乃孔子責宰我告君以使民戰慄。一說乃孔子諷勸哀公。蓋孔子既聞哀公與宰我此番之隱謀,而心知哀公無能,不欲其輕舉。三家擅政,由來已久,不可急切糾正。
  • 《論語》中的宰予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宰予字子我。利口辯辭。」宰予是《論語》中遭孔子批評最嚴重的弟子。《論語》中涉及宰予的語錄有5條,除《先進》第二章在門生列表中出現,略有褒獎之外,其他幾條全是批評。孔子之責宰予,辭氣之厲,為孔子待弟子所僅見。
  • 孔子為什麼經常罵這個弟子?
    但在弟子之中,被孔子罵得最慘的應該宰我。倒黴的宰我宰我,名予,字子我,是孔子弟子中有名的一個,是「十哲」之一。宰我在後世多次受到追封。唐開元二十七年,宰予被追封為「齊侯」。宋大中符二年(1009年)又加封「臨淄公」。
  • 因弟子一句話,孔子氣得說了12個字,現代人經常說!
    眾所周知,以古聖賢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一直主張「仁」「愛」。所以,在用《論語》修行自身的時候,心腸也會越來越柔軟。但是,相比較孔子的三千學生,七十二賢人,每個人的做人做事都不同。《論語》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 《論語》裡有根正宗的不用打引號的廢柴
    這個質疑很自然地就讓我想到在《論語》裡,還真有一哥們兒因為愛睡覺而被夫子罵得狗血噴頭的。這人姓宰,名予,字子我。就《論語》所見而言,這可是一根十足赤金用不著打引號的廢柴。今天誰都知道有個成語叫「朽木不可雕」,知道這是罵人的話,而這個成語的出處,就是孔子用來罵這位宰我同學的。宰我這哥們在《論語》裡一共出現五次,其中四次是跟夫子的對話,這四次中,無一例外地都把夫子氣了個半死。第一次是在《八佾篇》: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戰慄。」
  • 論語前導——孔子一罵千古聞名 作者:王威
    宰我又名宰予,字子我,是孔子學生裡很有個性的一位,敢和老師犟嘴的除了子路就是他了。可是子路和宰我不同,子路和孔子年齡相仿,亦師亦友。而宰我小孔子29歲,這樣的年齡差距給老師犟嘴好像就有點不知天高地厚了。作為老師的孔子對宰我的評價還是很高的,列為「孔門十哲」之言語科第一,高於鼎鼎大名的子貢。
  • 孔子在河南的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孔子弱冠前後「居宋」。據《禮記·儒行》記載,孔子晚年與魯哀公有一段對話:「哀公問於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與?』孔子對曰:『丘少居魯,衣逢掖之衣;長居宋,冠章甫之冠。丘聞之也:君子之學也博,其服也鄉,丘不知儒服。』」
  • 論語分享|為政篇第二 2.19
    今天繼續跟大家做一個《論語》的分享。 今天學習的這句話是: 2.19 哀公聞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從哀公的問話中披露出的信息是:一是君民關係緊張,哀公的權利受到了威脅;二是哀公急於求治民新招,解決眼下矛盾。孔子的回答披露的信息是:哀公的用人路線出了問題。哀公希望得到的是技術層面上的「治術」,而孔子指給他的則是理論層面上的「治道」,是解決根本問題的「服民方」。哀公是魯國的最高統治者,他不可能事必躬親,必須由官吏來管理。官吏是實際掌權人。
  • 魯哀公問孟孫氏:「有問於子,餘及死乎」,這其實就是個笑話!
    魯國在魯哀公時代的社會治安相當堪憂,國君與權臣之間的矛盾已經公開化,所謂「公患三桓之侈也,欲以諸侯去之」,還有「三桓亦患公之妄也」。不管是魯國的國君魯哀公,還是三桓家族的權臣們,對於魯國的國內矛盾都是心知肚明的,所以他們終哀公之世頻繁尋訪賢人,以求得治國之道,子貢、宰我、顏闔等賢士都與魯哀公有過交流。
  • 《論語》精選之四:權臣問孔子何為孝
    lunyu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這段話出自論語第二章《為政》,講的是個小故事。魯國三大權臣之一的孟孫子是孔子的弟子,一天他向孔子請教:何為孝?孔子回答他:不要違背禮。隨後孔子的弟子樊遲為孔子駕車時,孔子給他說了這個情況,樊遲就問孔子的回答的是什麼意思。孔子說:父母和祖輩在世時,按照禮侍奉他們;他們去世後,按照禮安葬他們,之後按照禮祭祀他們。
  • 孔子一生經典語錄無數,而這三句話,作為國人你一定要知道!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這段話的大意是:宰我出去後,孔子說:「宰我太不仁義了!你出生三年之後,才離開父母的懷抱。為父母守三年之喪,是天下通行的喪期,宰我你給了父母三年的愛了嗎?」孔子對於弟子的教誨,講究「裡仁為美」。想像顏回似的長期與「仁『』相伴,孝順當然是首當其衝的。
  • 對話孔子|如何用哲學方式去思考和閱讀《論語》?
    《論語》裡面也有論證。較有論證姿態的文段,我認為可數〈陽貨〉篇孔子與學生宰我辯論三年之喪。宰我認為子女為父母守喪三年太長,一年就足夠了,理由是「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孔子的即時反應且略過不談,他在宰我離開後對其他人說:「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這裡見出孔子贊成三年之喪的理由:合乎比例的報恩。
  • 讀懂《論語》,就讀懂了人生,只讀一遍,獲益終生!|孔子|論語·陽貨|...
    有人問:「用善舉回報惡行,怎麼樣呢?」孔子說:「如果用善舉回報惡行的話,那用什麼可以回報善行呢?用和惡行對等的東西回報惡行,用善行去回報善行。」  即使溫良恭儉讓如孔子,在寬容和忍讓的尺度上他也設下了一道底線。  嶽雲鵬曾經在北京的飯館做服務員時,因為幾塊錢的啤酒錢未算清而遭受到一位客人的長時間的劇烈辱罵,並因此被老闆開除。
  • 切問近思:讀《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
    通過這種方式,作者「開始意識到,孔子自己其實是在不斷地反覆問『什麼是學』『什麼是道』『什麼是政』『什麼是禮』這些問題」。這使他恍然,在古代思想文化的很多問題上,孔子一直在叩問——這種「每事問」的精神才是孔學的精髓。從仁齋的「論語古義學」出發,作者在重讀《論語》時,也嘗試著在字裡行間反覆叩問孔子曾經問個不休的問題——沒有叩問的「學」只能是空疏之學。
  • 半部《論語》治天下……
    《論語》講求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作為宋初宰相的趙普心裡哪有《論語》的位置?《宋史·趙普傳》中說趙普碰見問題就回家翻書,第二天臨朝時,處決如流。趙普死後家人在他的書箱中只找到一本《論語》。趙普自己似乎也說過,他平生所學沒有超出《論語》。我們不知道《論語》是如何讓趙普「處決如流」的,但《春秋》決獄曾經是中國歷史上的「佳話」。《春秋》是孔子編寫的魯國歷史,說是歷史散文也行。
  • 論語五分鐘 駟不及舌,孔子的「說話」智慧
    《論語.顏淵》有這樣一段很有意思,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  子貢在衛國為相。一天,同朝大夫棘子成對子貢說:「君子只要具有搞好實實在在事情的能力就可以了,研究那些文化學問幹什麼呢?」子貢對此一問慨然作答:「棘大夫啊,真為你感到可惜!這難道就是你的君子之說嗎?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敬鬼神而遠之
    《論語·雍也》記樊遲問知時孔子說「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孔子主張面向現實,不談鬼神,《孔子家語》及《新序》中記著這樣一個故事:孔子周遊列國回到魯國以後已經快七十歲了,魯國國君把他奉為「國老」,即尊為道德高尚、學識淵博的顧問,有什麼疑問向他請教。有一天,魯哀公要擴修自己的宮室。這座宮室的西、南、北面早已蓋起了房子,如果向西、南、北擴展,必然擾民害民。
  • 《論語》全文誦讀
    3.21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3.22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 孔子為何強調居喪三年?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