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河南的三個時期

2020-12-25 天眼新聞

孔子是山東人,與河南也有密切關係。春秋時,地處豫東的宋國為其故國,其祖籍在今天的夏邑縣。他的一生有三個時期生活在河南,足跡遍布豫東、豫西、豫北、豫南,留下了諸多饒有趣味的故事傳說。他和弟子在中州大地上的經歷,對於他們成聖成賢,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第一個時期,孔子弱冠前後「居宋」。據《禮記·儒行》記載,孔子晚年與魯哀公有一段對話:「哀公問於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與?』孔子對曰:『丘少居魯,衣逢掖之衣;長居宋,冠章甫之冠。丘聞之也:君子之學也博,其服也鄉,丘不知儒服。』」這無疑是說:他少年時代生活在魯國,養成了穿魯國流行的袖子寬大衣服的習慣;長大後生活在宋國,養成了戴宋國流行的「章甫之冠」的習慣,此乃入鄉隨俗之故,並非有什麼特別的儒服。可見孔子「居宋」在弱冠之年前後,少說也有三至五年,不然則難以養成此終身未改的習慣。而孔子十九歲娶宋國並官氏之女為妻(明版《孔子家語》誤作亓官氏),二十歲生兒子孔鯉,舉行冠禮以成人姿態走向社會等人生大事,也都發生在這一時期。

第二個時期,即司馬遷所謂「適周問禮」。今洛陽市老城區有「孔子問禮處」石碑。此番有魯君資助的高規格出國留學,孔子在周天子所在地洛邑「問禮於老聃,訪樂於萇弘,歷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則,察廟朝之度」,度過了一年左右的進修深造歲月,知識水平有顯著提高。回到魯國,他所辦私學越發興旺起來。故《史記·孔子世家》稱道:「孔子自周返於魯,弟子稍益進焉。」

第三個時期,孔子55至68歲之年,率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在衛、曹、杞、宋、鄭、陳、蔡、楚等諸侯國奔波往來,居住時間不等,大致未出河南之境。在此期間,孔子一方面實地考察列國禮樂文化,一方面不斷地招生授徒,可以說是在河南興辦流動的私學,培養出子貢(濬縣人)、子夏(溫縣人)、司馬牛(商丘人),漆雕開、曹釁(新蔡人),子張、陳亢、公良孺(淮陽人)等20多位名列「七十二賢」的傑出人才。

孔子周遊列國是世界文明史上一件大事,影響深遠。他在這14年間遍訪列國「七十餘君」(司馬遷此說,今人多疑之,其實不必懷疑,先秦之「君」並非專指國君,家族與地方封建主皆可稱君),也得到了一些禮遇,但更多的是冷嘲熱諷、阻撓打擊、顛沛流離,其政治抱負始終未能施展。雖然歷經「畏於匡、鬥於蒲、離散於鄭、伐樹於宋、厄於陳蔡」等艱難困苦,他仍舊「知其不可而為之」,屢挫屢奮,義無反顧,在河南大地留下諸多感人的故事與傳說。

《論語》《史記》等典籍明確提到的,隨孔子周遊列國的弟子,有顏淵、子路、子貢、冉有、宰我、子張、公良孺等人;還有一些著名弟子隨行,是靠間接推論,故以往學界曾有爭議。但隨著學術研究的進展,新世紀學界已普遍認同。請看《論語·先進》第二章:

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

朱熹《論語集注》解釋:「孔子嘗厄於陳蔡之間,弟子多從之者,此時皆不在門。故孔子思之,蓋不忘其相從於患難之中也。」「弟子因孔子之言,記此十人,而並目其所長,分為四科。」可見這一章所記,是在孔子晚年返回魯國以後,因思念曾經跟隨他周遊列國的弟子們,向身邊門人講道:「跟隨我在陳蔡共患難的弟子們,如今都已不在我門下了。」接著從「德行、言語」等四科,列舉出十位傑出弟子。門人根據孔子的話,記下了這十位弟子的名字,成為後世所謂孔門「四科十哲」的原始出處。古人有名、有字,按禮節老師對於學生直呼其名,新入門弟子對於師兄,則須尊稱其字。故《論語》記述「四科十哲」的文字,雖然是孔子的意思,卻不是孔子原話,與前面「從我於陳蔡者」云云語氣不同。南朝作《論語義疏》的皇侃、北宋作《論語註疏》的邢昺,看到此語氣不同,遂將此章一分為二,以至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子遊、子夏等弟子是否從遊陳蔡,成為懸疑,學界因此產生爭議。其實,朱熹對於此章的劃分,有東漢鄭玄《論語注》等更早更具權威的版本依據,近現代論者的一些詰難,其實站不住腳。

值得注意的是十哲排序:少孔子30歲的顏淵列為十哲之首,「德行」科中,分別少孔子15歲、7歲、29歲的閔子騫、冉伯牛、仲弓排在其後;「政事」科,少孔子9歲的子路,排在少孔子29歲的冉有之後;「文學」科,少孔子45歲的子遊在前,少孔子44歲的子夏在後。這說明「四科十哲」的順序,並非通常的以年齡為序,而是以學行與聲望為序。即是說:當孔子晚年曆數從遊陳蔡弟子的時候,這十位弟子必定是當時已經嶄露頭角,在孔門與社會上公認最為傑出,在「德行」等四個方面聲望卓著的。這一章影響很大,《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即以此為序記述孔門前十位弟子;由漢至唐,歷代王朝祭孔安排弟子配享,也首選這十位弟子,這與他們皆從遊陳蔡有直接的關係。

自古以來傑出人才的成長,總是伴隨著坎坷經歷的磨鍊,崢嶸歲月的洗禮。劉向《說苑》記孔子曰:「夫陳蔡之間,丘之幸也;二三子從丘者,皆幸人也。吾聞人君不困不成王,列士不困不成行。」可見孔子認為:「四科十哲」的成才與成名,與其跟隨自己在中州大地上的經歷,特別是「厄於陳蔡」艱難困苦的磨鍊有直接的關係。整個「七十二賢」的成長,其實也是這樣。所以,當我們知道了孔子和弟子在河南的經歷,就知道聖賢是怎樣煉成的了。

高培華 來源 河南日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

相關焦點

  • 孔子點評《詩經》只用三個字:「思無邪」!
    《詩經》分為三部分,即風、雅、頌。相傳周天子命人去民間搜集各地民歌加上宮廷樂曲編撰而成,原先有三千多首,後整理刪減到305首,孔子曾參與其中。 蔽:小草也,形聲字,原意為小草,由小草覆蓋地面而延伸為遮住,掩蓋。如:《史記-項羽本紀》:「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由遮住又延伸為隱藏,藏匿。如柳宗元的《黔之驢》:「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
  • 第八屆「孔子行腳」首次河南扶貧支教活動啟動
    第八屆「孔子行腳」首次河南扶貧支教活動啟動 2017年07月21日 08:49:00來源:中國臺灣網       第八屆「孔子行腳」首次河南扶貧支教活動啟動。
  • 海南民間供奉的大成至聖孔子先師是不是東魯時期的孔子
    我一直有個疑問,海南民間供奉的大成至聖孔子先師是不是東魯時期儒家思想家創始人孔子?根據史書記載,孔子在從東魯時期開始便有統治者給其封號,東周的魯哀公封孔子為尼父,漢朝的漢平帝封孔子為褒成宣尼公,北魏的孝文帝封孔子為文聖尼父,北周的靜帝封孔子為鄒國公,隋朝的隋文帝封孔子為先師尼父,唐朝的唐高祖封孔子為先師,唐朝的唐太宗封孔子為先聖,宋朝的宋真宗封孔子為至聖文宣王,元朝的元成宗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明朝的明世宗封孔子為至聖先師,清朝的清世祖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和至聖先師
  • 孔子與琴道(三)
    從這個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孔子之所以晚年喜易,是因為《周易》中所包蘊的豐富思想與他一生奔波努力所體會到的經驗是不謀而合的。特別是關於「損益」的理論,正好印證了他對先前歷代君主執政的看法。所以,此曲的閒靜中也隱含著一種對理想政體和賢德君王的思念與嚮往。       再看第二個方面。
  • 孔子姓子不姓孔!「孔」的本意是嬰兒急著喝奶,還有這5個故事
    後來武王伐紂,商朝滅亡, 周公輔佐周成王平定武庚叛亂,遵循「興滅繼絕」的傳統,子姓貴族微子啟分封到商朝舊地,今河南商丘,建立了宋國。孔子的先祖就是宋國的第二任國君——微種。這樣說來,孔子祖籍河南商丘。02 孔子子姓孔氏,與其先祖遷移魯國(山東)有關。孔子是從哪一輩遷來山東的呢,這與他老爺爺的老爺爺孔父嘉有關。
  • 讀《史記·孔子世家》(三)
    孔子出生是襄公二十一年或者二十二年,到了襄公二十七年,孔子五六歲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大事,宋之盟,晉楚弭兵,從此兩大國不再爭霸,中原地區進入了和平時期。晉平公荒淫,六卿專權,是事實。但「東伐諸侯」的事情,其實是很少的。而且往往是東方諸侯出了亂子,找晉國說大哥這事兒必須您來擺平,晉國才勉為其難來一下。「楚靈王兵強,陵轢中國」,這話也不錯。
  • 20世紀歐洲時期,古希臘文化的三個時期的歷史,以及帶來的影響
    對於希臘的古文化約定俗成地可以劃分成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700年,這段時期希臘開始有了自己的文明,這之前的歷史大體上是以傳說為主,還有就是之前的大遷徙時代,與在兩河流域的希伯來文明的聯繫等。到公元前1000年,希臘文明有規模了。
  • 山東、河南最多,聖人故裡!
    河南——詩聖杜甫、醫聖張仲景、畫聖吳道子、木聖張衡、商聖範蠡上古歷史核心區域為陝西和河南,中古歷史核心區域是河南,近古歷史核心區域是北京。作為橫跨三千年歷史的核心區域,河南產生的歷史名人幾乎佔據了整個華夏的四分之一。就算在「聖人」數量上也是當之無愧的榜首。作為唐朝詩歌的「雙子星」人物,「詩聖」杜甫的大名連三歲稚童都知悉。
  • 孔子:眼見也不一定為實!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的觀點,由來已久,早在西漢時期,漢室皇族的劉向就說過:「夫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足踐之不如手辯之。(《說苑·政理》)」意思是說,耳朵聽到的不如親眼看到的,親眼看到的不如自己調查到的,自己調查到的不如親手操作的。劉向在這裡講的是為官之道的。
  • 儒家思想成為兩漢時期欽定的正統思想,尊稱孔子為「素王」
    儒家思想成為兩漢時期欽定的正統思想,尊稱孔子為「素王」孔子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他在世時,雖然政治上是不得意的,但卻以博學多識而馳名魯國內外。他逝世時,魯哀公在誄詞中尊稱他為「尼父」。戰國時,百家爭鳴,在思想家、政治家中首推孔子和墨子。儒家後學對孔子自然倍加頌揚。
  • 奔跑吧漢語:11所豫辦孔子學院紮根亞非歐美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截至目前,河南省在海外創辦海外孔子學院(課堂)十一所,近百名漢語教師、志願者和本土漢語教師培訓萬餘名學員,一年平均舉辦大小文化活動一百餘次,受眾五萬餘人。龐大的數字背後,是一個個感人的故事。第十二屆「漢語橋」世界中學生中文比賽在河南開幕之際,記者採訪鄭州大學、河南大學、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多位國際漢語教師,回望他們的海外教學路,傾聽河南推進中原文化「走出去」的鏗鏘步伐。
  • 孔子著《春秋》?孔子和《春秋》有關係嗎?孔子表示自己很委屈
    把「春」、「秋」二字組合成一個詞:「春秋」,又被用來指代中國古代歷史上從周平王東遷(公元前770年)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的那一段長達295年的特殊歷史時期。在「春秋」這兩個字上加上個書名符號,則它又成了中國古代儒家典籍的「六經」之一。
  • 感受中原厚重文化 戚建莊新作《成語河南》即將開篇
    從實際出發,我們現在沿用的成語,基本上出自我國歷史上諸子百家創造的原典文化,如:孔子的《論語》,老子的《道德經》,墨翟的《墨子》,還有《鬼谷子》《列子》《莊子》,等等。本書所說的諸子百家不僅如此,還包括漢朝的賈誼、張仲景、許慎和唐朝的韓愈等諸方面的文化大家。他們的經典名句是成語中的精華,我們應當傳承。本書所選諸子百家,基本上是河南人,所以,他們的文化創造當然是河南的驕傲。
  • 全球祭孔日:為何定在9月28日祭祀孔子?
    管蔡武庚之亂後,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紂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啟於宋國(今河南商丘),  葬於宋國故地(今商丘市睢陽區),建有微子祠。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後,後代子孫開始以孔為氏,因為家道破敗,無力償還所欠債務,逼逃至魯國。還有一種說法,是因為其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
  • 黑格爾對孔子的誤解
    但我認為黑格爾看的《論語》應當翻譯有誤,如果翻譯沒有問題黑格爾應當清楚孔子非但「述而不作」(只闡述前人學說並不自己創作),還有「四不說」原則。一,怪異之事不說,所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中華古者認為面對未知應當心存敬畏,謹言慎行。何況孔子是春秋時期的教書先生,職業特殊,肩負著開蒙解惑重大的責任,更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因此孔子不說怪事。
  • 韓國學者拿出三大鐵證,要證明孔子是韓國人,中國回復擲地有聲
    從諸葛亮籍貫,山西、山東之爭;再到劉秀出生地,湖北、河南之爭等等不勝枚舉。 究其原因,無非就是追求經濟利益之下的「名人效應」。一句忠臣典範之鄉,一句明君聖主福地,總要比得一些假大空的名頭來得「務實」一些。而這種爭端,即便是到了國際上也並不鮮見,尤其是作為漢文明影響之下的韓國。
  • 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是什麼意思?有何用意
    文·段宏剛大聖人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生活在春秋末期,是「儒家學說」的奠基人,同時也是偉大的教育家,出生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先祖是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的貴族。當孔子長到15歲左右,弄清自己的身世,並明白自己是貴族的後代時,身上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決定努力做學問,成為一個棟梁之才。
  • 「墨子」——「孔子」的反義詞
    墨子,姓墨名翟,春秋時期墨家學派的創始人。關於他的家鄉,現在有兩種主流說法,一說他出生在滕國,即今天的山東省滕州市,一說他是魯陽人(今河南省魯山縣)。如果第一種說法屬實,那麼墨子就跟孔子(山東省曲阜市人)是正兒八經的老鄉,而且他們的家鄉相距非常之近。
  • 路人形容孔子為「喪家犬」,孔子:說得對極了!這是為什麼?
    孔子就這樣站在了命運的岔路口:要麼放棄理想和抱負,委曲求全,要麼堅守本心,離開魯國。孔子做了決定「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堅決不向「三桓」妥協。於是,五十五歲的孔子,挺了挺將近兩米的身板,帶著子路、冉有等弟子上路了。孔子師徒的第一站是衛國,他曾經說過:「魯衛之政,兄弟也。」衛國都城人口眾多、一派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孔子十分期待可以在這個姬姓封國一展拳腳。
  • 西方學者評論「東方三大聖人」,老子第一孔子,第二
    在這十位傑出思想家中,有三位來自東方,都來自中國,他們也被西方學者稱為「東方三人大聖人」,他們是誰?禪宗六祖:惠能「東方三世大聖人」中的第三位是禪宗惠能的第六位祖先,對佛教不太了解的朋友可能不熟悉這個名人,眾所周知,佛教不是來自中國,而是來自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