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山東人,與河南也有密切關係。春秋時,地處豫東的宋國為其故國,其祖籍在今天的夏邑縣。他的一生有三個時期生活在河南,足跡遍布豫東、豫西、豫北、豫南,留下了諸多饒有趣味的故事傳說。他和弟子在中州大地上的經歷,對於他們成聖成賢,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第一個時期,孔子弱冠前後「居宋」。據《禮記·儒行》記載,孔子晚年與魯哀公有一段對話:「哀公問於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與?』孔子對曰:『丘少居魯,衣逢掖之衣;長居宋,冠章甫之冠。丘聞之也:君子之學也博,其服也鄉,丘不知儒服。』」這無疑是說:他少年時代生活在魯國,養成了穿魯國流行的袖子寬大衣服的習慣;長大後生活在宋國,養成了戴宋國流行的「章甫之冠」的習慣,此乃入鄉隨俗之故,並非有什麼特別的儒服。可見孔子「居宋」在弱冠之年前後,少說也有三至五年,不然則難以養成此終身未改的習慣。而孔子十九歲娶宋國並官氏之女為妻(明版《孔子家語》誤作亓官氏),二十歲生兒子孔鯉,舉行冠禮以成人姿態走向社會等人生大事,也都發生在這一時期。
第二個時期,即司馬遷所謂「適周問禮」。今洛陽市老城區有「孔子問禮處」石碑。此番有魯君資助的高規格出國留學,孔子在周天子所在地洛邑「問禮於老聃,訪樂於萇弘,歷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則,察廟朝之度」,度過了一年左右的進修深造歲月,知識水平有顯著提高。回到魯國,他所辦私學越發興旺起來。故《史記·孔子世家》稱道:「孔子自周返於魯,弟子稍益進焉。」
第三個時期,孔子55至68歲之年,率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在衛、曹、杞、宋、鄭、陳、蔡、楚等諸侯國奔波往來,居住時間不等,大致未出河南之境。在此期間,孔子一方面實地考察列國禮樂文化,一方面不斷地招生授徒,可以說是在河南興辦流動的私學,培養出子貢(濬縣人)、子夏(溫縣人)、司馬牛(商丘人),漆雕開、曹釁(新蔡人),子張、陳亢、公良孺(淮陽人)等20多位名列「七十二賢」的傑出人才。
孔子周遊列國是世界文明史上一件大事,影響深遠。他在這14年間遍訪列國「七十餘君」(司馬遷此說,今人多疑之,其實不必懷疑,先秦之「君」並非專指國君,家族與地方封建主皆可稱君),也得到了一些禮遇,但更多的是冷嘲熱諷、阻撓打擊、顛沛流離,其政治抱負始終未能施展。雖然歷經「畏於匡、鬥於蒲、離散於鄭、伐樹於宋、厄於陳蔡」等艱難困苦,他仍舊「知其不可而為之」,屢挫屢奮,義無反顧,在河南大地留下諸多感人的故事與傳說。
《論語》《史記》等典籍明確提到的,隨孔子周遊列國的弟子,有顏淵、子路、子貢、冉有、宰我、子張、公良孺等人;還有一些著名弟子隨行,是靠間接推論,故以往學界曾有爭議。但隨著學術研究的進展,新世紀學界已普遍認同。請看《論語·先進》第二章:
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
朱熹《論語集注》解釋:「孔子嘗厄於陳蔡之間,弟子多從之者,此時皆不在門。故孔子思之,蓋不忘其相從於患難之中也。」「弟子因孔子之言,記此十人,而並目其所長,分為四科。」可見這一章所記,是在孔子晚年返回魯國以後,因思念曾經跟隨他周遊列國的弟子們,向身邊門人講道:「跟隨我在陳蔡共患難的弟子們,如今都已不在我門下了。」接著從「德行、言語」等四科,列舉出十位傑出弟子。門人根據孔子的話,記下了這十位弟子的名字,成為後世所謂孔門「四科十哲」的原始出處。古人有名、有字,按禮節老師對於學生直呼其名,新入門弟子對於師兄,則須尊稱其字。故《論語》記述「四科十哲」的文字,雖然是孔子的意思,卻不是孔子原話,與前面「從我於陳蔡者」云云語氣不同。南朝作《論語義疏》的皇侃、北宋作《論語註疏》的邢昺,看到此語氣不同,遂將此章一分為二,以至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子遊、子夏等弟子是否從遊陳蔡,成為懸疑,學界因此產生爭議。其實,朱熹對於此章的劃分,有東漢鄭玄《論語注》等更早更具權威的版本依據,近現代論者的一些詰難,其實站不住腳。
值得注意的是十哲排序:少孔子30歲的顏淵列為十哲之首,「德行」科中,分別少孔子15歲、7歲、29歲的閔子騫、冉伯牛、仲弓排在其後;「政事」科,少孔子9歲的子路,排在少孔子29歲的冉有之後;「文學」科,少孔子45歲的子遊在前,少孔子44歲的子夏在後。這說明「四科十哲」的順序,並非通常的以年齡為序,而是以學行與聲望為序。即是說:當孔子晚年曆數從遊陳蔡弟子的時候,這十位弟子必定是當時已經嶄露頭角,在孔門與社會上公認最為傑出,在「德行」等四個方面聲望卓著的。這一章影響很大,《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即以此為序記述孔門前十位弟子;由漢至唐,歷代王朝祭孔安排弟子配享,也首選這十位弟子,這與他們皆從遊陳蔡有直接的關係。
自古以來傑出人才的成長,總是伴隨著坎坷經歷的磨鍊,崢嶸歲月的洗禮。劉向《說苑》記孔子曰:「夫陳蔡之間,丘之幸也;二三子從丘者,皆幸人也。吾聞人君不困不成王,列士不困不成行。」可見孔子認為:「四科十哲」的成才與成名,與其跟隨自己在中州大地上的經歷,特別是「厄於陳蔡」艱難困苦的磨鍊有直接的關係。整個「七十二賢」的成長,其實也是這樣。所以,當我們知道了孔子和弟子在河南的經歷,就知道聖賢是怎樣煉成的了。
高培華 來源 河南日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