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何強調居喪三年?

2020-12-24 麟開祥趾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這一段說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宰我之間,圍繞喪禮應服幾年的問題展開的爭論。孔子的意見是孩子生下來以後,要經過三年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所以父母去世了,也應該為父母守三年喪。這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他批評宰我「不仁」。但整個春秋戰國至秦及漢初,除了孔子弟子曾為孔子守喪三年外,並無一例守滿三年者。即便是孝子,如齊國晏嬰為其父晏桓子、吳子諸樊為其父吳子乘、刺客聶政為其母,也都是安葬後即結束居喪,時間一般為三個月或百日,稱為"既葬除服"。儒家的三年喪制度還遭到其他學派的抨擊,其中最激烈的就是墨子,見於《墨子·節葬下》篇。

本章宰予說改變"三年之喪"的做法,有三種解釋。一是因為當時三年喪禮不再被人採用,宰予怕禮會失傳,才用當時流行的說法來引出孔子的責備,是通過孔子對自己的責備來給天下人指明大道。見皇侃疏引繆播語。二是宰予在討論重新制訂禮制的時候,見當時三年喪禮不被採用,認為存其虛名,不如順從世俗而改成一年喪禮,並非宰予自己想要縮短守喪時間。見錢穆《論語新解》。三是宰予的話是出自本心。如朱子《論語集注》等。其中第一種解釋最為可取。

三年之喪,在《禮記·雜記下》中有詳細的說法。守喪期間,因為喪父母之痛太深,所以,君子不忍心稻米飯,穿錦繡的衣服,即使聽到音樂,不僅不會感到快樂,而且會更增悲痛之情,這本是出於人之常情。假如父母去世,子女卻無動於衷,心安理得地去享樂,我們還能說他有仁愛之心嗎?把父母去世都不當一回事的人,還能有淳樸之心嗎?執政者自己不守三年之喪,是對父母失去仁愛之心;執政者在國內廢除三年之喪,是不尊重人情。因此,三年之喪,不是為了守喪而守喪,其中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不能輕視。因此,不能說孔子的做法是保守。

其實在孔子之前,華夏族就已經有為父母守喪三年的習慣,經過儒家在這個問題上的道德制度化,一直沿襲到今天。這是以「孝」的道德為思想基礎的。

相關焦點

  • 古人守孝 | 三年,是個什麼概念?
    百善孝為先,古時候以孝治天下,若父母去世,子女一般要守孝三年。這三年裡,不行婚嫁之事,不預吉慶之典,任官者須停職返鄉居喪,即「丁憂」。娛樂和交際活動皆停止,以示哀悼。聽起來不太適合現代社會。畢竟如今是高速發展的時代,若這么半封閉三年,許多事情都會變得大不一樣。但在多數古人眼裡,這樣的「自苦」很有必要。
  • 古人「守孝三年」是哪個朝代開始規定的?
    直至春秋末期,儒家學派的先驅(胡適認為即是孔子)才對此產生了特殊的興趣,並將其發展為禮制,其中最大的創造,就是《儀禮·喪服》中所提出的子為父母、妻為夫、臣為君的三年喪期(實際為27個月)。其後直至漢初匯集成的《禮記》一書,又對三年喪期內的守喪行為在容體、聲音、言語、飲食、衣服、居處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標準,如喪期內不得婚嫁,不得娛樂,不得洗澡,不得飲酒食肉,夫妻不能同房,必須居住在簡陋的草棚中,有官職者必須解官居喪,等等。 這就是宋高宗《起復詔》起始即稱的「三年之喪,古今之通禮也」。但這些理論在未得到統治者首肯之前,還不能落實為強制性的規範。
  • 古代「居喪守孝」的二三事
    我國古代在埋葬完死者之後,還有居喪守孝之俗。這種習俗,一直流傳至今,不過根據各地情況不同,或仍然繁瑣、遵從古禮,或已經大大簡化、便宜從事。在古代,居喪期間,不能唱歌跳舞,不能娶妻納妾,不能房事。上層貴族還有出入不能走正門,上下不能由中階。
  • 父母離世後,兒女為什麼要「守孝三年」?孔子的一句話道明了緣由
    古時候,當父母死後,遊子需歸鄉守孝三年。即使入朝為官的官吏,也必須遵守這個原則,直到守孝過了以後才可以回京做官。如果不遵守這一原則,時人將視之為大不孝。為什麼古人守孝的時間要三年呢?這裡有沒有講究和內涵?「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宰我問。
  • 孔子為何強調要「畏天命」?
    「天命」,是儒家很重要的一個概念,無論孔子、孟子、荀子,還是後來的董仲舒、韓嬰、戴德、班固、王充等,其著作中多次提到「天命」。孔子在《論語·季氏》篇中說,君子「畏天命」,我們可以暫且理解為君子要敬畏宇宙天道,敬畏自然規律,但從儒家關於天命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發現更豐富的內容,比如《周易》的第一卦是乾為天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就是出自「乾」卦的《象》。
  • 武丁守喪,三年不言,國家是怎麼治理的?
    子張曰:「書云:『高宗諒陰,三年不言。'何謂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總己以聽於冢宰三年。」子張是孔子的弟子,他引用了《尚書》的一句話來問孔子,「書云:高宗諒陰,三年不言。」是什麼意思?
  • 論語前導——孔子一罵千古聞名 作者:王威
    宰我又名宰予,字子我,是孔子學生裡很有個性的一位,敢和老師犟嘴的除了子路就是他了。可是子路和宰我不同,子路和孔子年齡相仿,亦師亦友。而宰我小孔子29歲,這樣的年齡差距給老師犟嘴好像就有點不知天高地厚了。作為老師的孔子對宰我的評價還是很高的,列為「孔門十哲」之言語科第一,高於鼎鼎大名的子貢。
  • 古人為什麼要守孝三年?
    父母過世後,子女守孝三年,是我們中國的古禮,雖然現在已經改變的很厲害了,但作為炎黃子孫,我們還是有必要了解一下的。孔子當時是極力主張維持孝道,遵從古禮的。《論語,陽貨》裡有一段孔子和學生宰予的對話,對孝的道理講的非常透徹,我們先看原文: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
  • 孔子為什麼經常罵這個弟子?
    孔子在教授弟子過程中會罵人嗎?當然會!孔子真的罵人在一般人心目中,孔子應該是儒家文質彬彬、和藹可親的老人,似乎不會生氣罵人,但其實並不然。孔子還真的罵過人,罵人最嚴重的是詛咒別人斷子絕孫。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再進封為「齊公」,明嘉靖九年改稱為「先賢宰予」。但就是這樣一位先賢,也不免被孔子罵。第一次被罵:晝寢(白天睡覺)——朽木不可雕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
  • 為什麼古人要「守孝三年」,三年是不是有點久
    你是不是曾經對古人守孝三年的習俗感到不解?你是不是對古人守孝時要穿的五種等級的喪服感到困惑?如果你有這些問題,那麼不妨跟隨我的腳步一起來探尋古代的孝文化吧。二 古人為何守孝三年其實,這個問題也曾經使古人也很困惑。《論語·陽貨》中有一段孔子的學生宰我詢問老師孔子的片段: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
  • 《論語》唯一一次單獨提到父親: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到底在說什麼
    宰予曾對守孝三年的規矩提出過質疑: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
  • 古人居喪禮儀規範,現代人看後紛紛表示,做不到啊
    接下來小編給大家談一下,古人居喪的禮儀規範,看看能甩現代葬禮多少條街?其一、《禮記·曲禮》云:「居喪未葬,讀喪禮。既葬,讀祭禮。居喪不言樂,祭事不言兇,公庭不言婦女。」大意是:死者未下葬要舉行喪禮,已經下葬要舉行祭禮,居喪時不談論享樂的事,祭祀時不說不吉利的話,公開場合不談論男女之事。其二、「未葬,居服舍,既葬,居廬墓」。
  • 不得不執行的「三年喪假」:古代皇帝和官員如何利用「丁憂」制度?
    孔子採用啟發式教學:「爸爸媽媽去世還不久,你就吃好吃的,穿漂亮衣服,你心裡安嗎?」孔子顯然很憤怒也很傷心失望,說:「你心安理得的話,那就去做吧。君子在居喪期間,感受不到世間各種快樂,因此也就自然而然不去享樂。你心安理得的話,那就去做吧。」
  • 古代沿襲了幾千年居喪守制的丁憂,現在為何消失不見了?
    那麼,古代對「遭逢居喪」有什麼說法和講究呢?什麼是丁憂「丁憂」由誰首創?書上並沒有記載。但作為一個詞彙,「丁憂」最早見於《宋史.禮志》:「鹹平元年,詔任三司、館閣職事者丁憂,並令持服。」那麼,古人為何把居喪守制稱為「丁憂」呢?究竟什麼是「丁」?什麼又是「憂」呢?
  • 孔子晚年作春秋,想把衣缽傳給最得意弟子可惜英年早逝
    那個時候的普通老百姓是沒有機會學知識的,知識是被貴族們壟斷的,而孔子獲得了一些知識以後,他的辦法就是,不挑學生,只要你來,我就教你。這時候孔子開始帶徒弟,怎麼證明孔子是個很出色的老師呢?就是孟僖子都命自己的兒子去跟孔子學習,你就可以想像孔子辦的這個私人學校有這麼大的影響力。當時非常有權勢的三家之一,孟僖子都把自己的孩子送去,說,你去跟孔子學習就好了。
  • 夜讀 孔子為何說後生可畏
    孔子為何說後生可畏 先秦·孔子《論語·子罕》: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孔子想借東遊看海,來會會這位神童。一天,碰見三個小孩,有兩個正在玩耍,另一個小孩卻站在旁邊。孔子覺得奇怪,就問站著的小孩為什麼不和大家一起玩。小孩很認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鬧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會傷人的身體;再退一步說,撕破了衣服,也沒有什麼好處。所以我不願和他們玩。這有什麼可奇怪的呢?」過了一會兒,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裡面,好久不出來,也不給準備動身的孔子讓路。
  • 這是孔子僅有的遺墨,10個字,為何會出現在這裡?
    孔子生前著書立說,但遺墨存今的卻極少。他的字到底寫得怎樣?在哪能看到孔子書法真跡呢?丹陽延陵鎮季子廟裡的十個字系孔子所書,保存至今,神韻彰顯。季子廟裡名氣最大的當然是孔子所留的這十個字了!延陵季子墓碑始刻於何時無考。現碑是明正德六年(1511年)六月重摹上石。廟前立有「嗚呼有吳廷陵君子之墓」碑。世稱十字碑,相傳為孔子所寫,古人考證原碑只「嗚呼有吳君子」六字,是古篆 ,「延陵之墓」四字是方篆,兩者不同,懷疑是漢人篡人。唐、宋以來層次翻刻。孔子為何會為季子寫墓碑呢?季札再三讓國,被孔子幸為君子典範。
  • 古時服喪的時間為什麼是三年?這個三年指的是多久呢?
    歷史劇中常有的情節是,官員的父親或母親去世,他要辭官回鄉為父母服喪三年,這期間不能不能行婚嫁之事,同時也不能有慶典,喪期為什麼是三年呢?喪期為何是三年在《論語·陽貨》中有這樣一段故事,孔子有個學生叫宰我,對服喪三年這個禮制在時間上提出了質疑。
  • 孔子的憂傷
    六十八歲的吳孟達死了,七十歲的孔子還在工作。小班教學的孔子,今天面對的是四個年齡不等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