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 孔子為何說後生可畏

2021-02-07 名望


 

 

孔子為何說後生可畏

 

先秦·孔子《論語·子罕》: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指青年人勢必超過前輩,令人敬畏。

 

後生可畏 外文名 The younger generation will surpass the older

 

 

 

1

項橐(xiàng tuó),七歲時,他的名氣傳遍了四面八方,也傳到了正在周遊列國的孔老夫子耳朵裡。孔子想借東遊看海,來會會這位神童。一天,碰見三個小孩,有兩個正在玩耍,另一個小孩卻站在旁邊。孔子覺得奇怪,就問站著的小孩為什麼不和大家一起玩。小孩很認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鬧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會傷人的身體;再退一步說,撕破了衣服,也沒有什麼好處。所以我不願和他們玩。這有什麼可奇怪的呢?」

過了一會兒,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裡面,好久不出來,也不給準備動身的孔子讓路。孔子忍不住又問:「你坐在裡面,為什麼不避讓車子?」「我只聽說車子要繞城走,沒有聽說過城堡還要避車子的!」孩子說。孔子非常驚訝,覺得這麼小的孩子,竟如此會說話,實在是了不起,於是讚嘆他說:「你這麼小的年紀,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小孩卻回答說:「我聽人說,魚生下來,三天就會遊泳,兔生下來,三天就能在地裡跑,馬生下來,三天就可跟著母馬行走,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麼大小可言呢?」孔子不由感嘆他說:「好啊,我現在才知道少年人實在了不起呀!」

 

2

孔子斷定這個小孩就是他要見的神童。便吩咐弟子們找店住下。打算進一步找項橐交談交談。這地方無論是民宅還是店家,都種秋齊棘子當院牆。孔子進店沒注意,袍子被棘子掛破了。一個弟子很惱火,便對圍觀的人有所指的說:「此地棘子甚多,自幼長刺,大了更惡,實乃無用之材。」項橐也在其中,一聽便知弦外有音,就問:「先生們,什麼是『有用之材』?」 孔子說:「諸木之中,唯有四季長青的松柏最好。」項橐接著問:「松柏確實是有用之材,你能說出松柏為什麼四季長青嗎?」孔子說:「因為松柏木質硬,無孔、心紅。」項橐接著又問:「那竹子可是心白有孔,為什麼也四季長青?」孔子無言以對。當晚不歡而散,各自休息。

 

3

第二天一早,孔子便遣弟子去找項橐交談。去的人回來告訴孔子,項橐和幾個小夥伴們到東邊看日出去了。孔子便親自到村東去找。不一會兒便發現了項橐和另一個小孩兒正在池塘邊爭執著什麼。於是孔子便湊了過去,只見兩個小孩兒爭得面紅耳赤。那個小孩兒指著太陽說:「你看!你看!早晨它像車輪子,中午就像個盤盂,這不是早晨離我們近,中午離我們遠嗎?」項橐說:「離我們近必定曬人厲害,可早晨雖大,反而滄滄涼涼,但到了中午卻像火盆烤人,開水燙人呢?」正當二人相持不下,見孔子來到,便請教孔子。孔子哼哼啊啊也沒說出個所以然。這時,有群鵝在池塘哇哇叫著戲水。項橐就問孔子:「鵝的叫聲為什麼這樣大?」孔子說:「因為它的脖子長。」項橐說:「蛤蟆、蛙子脖子很短,叫聲也不小。」孔子又吱吱嗚嗚了。項橐誠懇地說:「人們都說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倫綱常,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聖人,怎麼這些事不給俺講清楚呢?」孔子長嘆一聲,俯下身子對項橐和藹地說:「後生可畏,我當拜你為師。」回頭對弟子們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矣。要不恥下問。」

 




項橐(tuó),是中國古代的神童。年僅7歲就當了孔子的老師。
《孔子項橐相問書》敘述的就是孔子拜項橐為師的有趣故事。他是春秋時代魯國神童,學識淵遠,為當世及後世之師,被尊為「聖公」。

 

傳說隱居被害

碑廓鎮東北8公裡處有一山,叫躲子山,也稱想子山。山上奇石峭崖,石洞若干。傳說項橐就在此山躲藏遇害,因而得山名。春秋末期,周王朝日趨衰敗,諸侯稱雄爭霸,互為用兵對峙,連年徵伐殘殺,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項橐三難孔子的故事盛傳之後,諸侯國君和周天子怕這小兒日後長大,一旦輔佐於哪家諸侯,定能一統霸業。這等國之棟梁,豈能為他國所用?於是,列國諸侯爭相派出武士,打探項橐住處,以便劫持在自己國中,日後重用。

 

為躲避戰亂,項橐父母一邊在山上住著,一邊乘戰亂空隙到田裡播種鋤草。後來就見有三五成群的武士、暗探打聽他們的兒子,只覺得事情有些蹊蹺。項母擔心兒子口直心快,說不定會惹出什麼事端來,就讓項父把項橐藏在東邊山上的石洞裡,用石頭把洞壘緊,早晚送飯來吃。哪知此事正被吳國、齊國武士暗中盯梢探知。兩國武士同時圍住洞口,各勸項橐投奔自己國中,被項橐嚴辭拒絕:「回去告訴你們的國君,項橐是紀國人,根在紀國,紀國雖亡但土猶在,無土之根則朽,項橐豈能離土!」

 

兩國武士勸說不成,各展手中兵刃,急相奔向洞中劫持項橐,便在洞口內外殺將起來,最後吳國武士殺退了齊國武士,把項橐劫持在手,正待往山下走,卻見被殺退的齊國武士帶著兵將在山下擺開陣勢。吳國武士見硬闖不行,遂在山中隱藏,準備乘夜色走脫,這樣一直相持了五天五夜,吳國人自帶的乾糧早已吃完,就派人尋找充飢之物。

 

兵將圍了山,項母幾次都無法將飯菜送去。因而茶飯不進、淚溼衣襟,項父一旁不住地相勸:「咱吃點飯,顧顧自己,他們不會把橐兒怎麼樣的。」項母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說:「俺不擔心他們能把橐兒怎麼樣,你忘了咱橐兒在竹河崖下生時,臍帶鐵石不入,用茅草葉子劃斷的?可這五天餓也餓死橐兒了!」

 

夫妻倆的話正好被吳國人聽到了,遂到竹河崖採了茅草,把項橐按倒在地,喪心病狂地用茅草割下了項橐的頭顱。

 

就這樣,聰穎正直的項橐,為了自己的名節,誓與國家同在,在諸侯爭霸戰中遇害,年僅十二歲。

明《廣博物志》稱「項橐,魯人,十歲而亡。時人屍而祝之,號『小兒神』。」當時,各地還立有一些先聖大王祠和項橐廟,只是這種廟現在已很少見到了。但「小兒神」項橐沒被人們忘記,他七歲為孔子師的故事迄今仍在流傳著。

 

 

 

 

尋找觸動內心的文明事物和人……
投稿郵箱:1782031588@qq.com

相關焦點

  • 孔子為何沒有做成「儒教教皇」?
    孔子為何沒有做成「儒教教皇」?  ■孫玉良  春秋戰國時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這一大變革時期,孔子創建的儒學系統與道家、墨家、兵家、法家等學派並駕齊驅,形成了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派別,被後人稱為「儒教」。孔子,理所當然地當成了儒教教主。
  • 夜讀|咖啡的味道
    十來歲的女孩好奇心甚強,不知咖啡為何物,卻千方百計攢零花錢買來一塊品嘗。記得那是一個充滿了神秘感的白色小方塊,投入盛了開水的杯子,白糖粉末溶化,露出黑乎乎的咖啡,輕輕攪動,散發出一種特別的香氣,從此我對咖啡一見鍾情。許多年後,家鄉連城開了第一家咖啡館,裝飾簡單,店主是在外打工回鄉創業的小夥,留著長捲髮,笑容安靜。我領著一群同事嘻嘻哈哈去喝咖啡,心中滿是對新鮮事物來到小城的歡喜和新奇。
  • 孔子為何稱讚楚昭王是懂大道的人
    孔子為何稱讚楚昭王是懂大道的人吳王夫差欲稱霸天下,想打擊楚國,就先拿陳國開刀。    陳國告急。作為盟國,楚昭王不能見死不救,於是整頓兵甲,浩浩蕩蕩來到前線——城父(今安徽亳州一帶)。    戰爭,為國之大事,古人在大戰之前,常常需要進行佔卜。    楚昭王命太卜佔斷:楚國若與吳國作戰,能不能勝?吉兇如何?
  • 孔子為何在見她之後便心生喜悅?
    孔子想要借少女不成熟的表現來闡述一些問題,並沒有貶低所有女性的意思,那些控訴孔子罵自己母親失德、失智的言論是不合理的。圖片來源於網絡: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小人」本來指的是地位低下的人,後來被孔子改為對一個人品質的定位,偏指的是男性。那麼為什麼就沒人說孔子歧視男性呢?世人非男即女,難道孔子會歧視全人類不成?很顯然,歧視女性的說法是無稽之談。
  • 孔子是什麼樣的老師?儒家思想為何流傳這樣廣?一句話告訴你真相
    說起老師與師德,古代最有名的老師自然是「至聖先師」孔子。那麼,孔子究竟是什麼樣的老師呢?以孔子為首的儒家思想,為何從古至今,流傳如此之廣?我認為一句古話可能會告訴你真相。孔子是什麼樣的老師?首先,我們來看看孔子是什麼樣的老師?他不只有「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先進教育理論和「溫故而知新」等實用學習方法,還常用實際行動關懷自己的學生。
  • 「夜讀·小說」夢中的婚禮
    為何他們的婚禮上會出現一架鋼琴?故事還得從9年前說起。初三畢業那年,王梁暑假期間報了一個鋼琴速成班。一天,他正在課後練習勃拉姆斯的《搖籃曲》,一個女孩的聲音打斷了他。「《搖籃曲》哪有你這樣彈的,要彈出一種舒緩的節奏,而不是把琴鍵按出聲就完事了。」說罷,她為他示範起來。王梁一聽,還真是那麼回事。於是,他就與這位自來熟的李月成了朋友。
  • 孔子為何強調居喪三年?
    這一段說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宰我之間,圍繞喪禮應服幾年的問題展開的爭論。孔子的意見是孩子生下來以後,要經過三年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所以父母去世了,也應該為父母守三年喪。這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他批評宰我「不仁」。但整個春秋戰國至秦及漢初,除了孔子弟子曾為孔子守喪三年外,並無一例守滿三年者。
  • 這是孔子僅有的遺墨,10個字,為何會出現在這裡?
    孔子生前著書立說,但遺墨存今的卻極少。他的字到底寫得怎樣?在哪能看到孔子書法真跡呢?丹陽延陵鎮季子廟裡的十個字系孔子所書,保存至今,神韻彰顯。碑銘「嗚呼有吳延陵公子之墓」十個古篆是孔子所書。季子墓的具體位置有兩種說法。但位於丹陽延陵鎮的季子廟卻是史料記錄傳承至今。季札封於延陵,故稱延陵季子,死後立廟奉祀。據唐人記載,原有三廟,現只存南廟,廟後為季號墓。拜謁季子廟,觀沸井湧泉是歷代達官貴人、文人墨客非常嚮往的事。南朝張正見來此後寫了《行經季子廟》一詩,其中有句:「野藤侵沸井,山雨溼苔碑」。
  • 孔子對於《詩》的推崇究竟是為何?
    通讀論語,發現孔子對於《詩》十分推崇,那因為什麼如此推崇《詩》呢?先明確下,如今一說詩,我們首先想到的詩是唐詩宋詞。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那他說的詩主要指在他之前的詩經。百度解釋詩是指把心中思想用語言表達出來。
  • 爐邊夜讀----《陋室銘》
    爐邊夜讀《陋室銘》,心中不墜青雲志。寧靜致遠避浮躁,耕讀勤儉樹家風。
  • 司馬遷說仲尼厄而作春秋,為何司馬遷認為孔子的春秋比論語有價值
    但是在現代人看來,孔子的《論語》更比《春秋》有價值。但是司馬遷為何不這麼認為呢?孔子寫下的這本《春秋》將這些事全部記錄下來。於是就有了那句孔子著春秋而亂臣賊子懼。作為一個史官,最難得的絕對不是自己逍遙快活,而是秉公直書,絕不偏袒。而這本《春秋》就是史書之中的燈塔,它指引著所有的史官秉公直言,即使是皇帝做錯了事,也要如實地記錄下來,這就是這本《春秋》在那個時代的意義。
  • 「了如指掌」說禘禮:聖人孔子為何孤掌難鳴?
    成語「了如指掌」講的是有人向孔子請教禘(dì)禮的故事。從這個典故可以看出春秋時期社會的大動蕩、大變革,以及孔子作為當時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這個大變局中的種種不適應。然而歷史如大江之流奔騰向前,逆浪而行者固然勇氣可嘉,卻終究敵不過大勢所趨。孔子是春秋時期魯國人,他的祖先是殷商後裔。
  • 孔子為何把女人當成小人
    孔子這句孔子的名言,在如今有一個普及甚廣的含義,用來貶低女子的形象,將女子與小人類別,說她們都是「難養」的人。那麼,作為一個萬人敬仰的聖人,孔老夫子真的有這樣說過嗎?論語子曰:唯女人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 黑格爾對孔子的誤解
    但我認為黑格爾看的《論語》應當翻譯有誤,如果翻譯沒有問題黑格爾應當清楚孔子非但「述而不作」(只闡述前人學說並不自己創作),還有「四不說」原則。一,怪異之事不說,所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中華古者認為面對未知應當心存敬畏,謹言慎行。何況孔子是春秋時期的教書先生,職業特殊,肩負著開蒙解惑重大的責任,更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因此孔子不說怪事。
  • 孔子編《易傳》是為了方便我們「算卦」嗎?孔子:恰恰相反
    說起《易經》的發展過程,我們往往會用這麼八個字來形容,那就是「世歷三古,人更三聖」,它的意思是說,最終完備的《易經》共出自三個人之手,即上古的伏羲、中古的周文王和下古的孔子。「三聖」對《易經》的貢獻,也有定論:伏羲畫「八卦」,周文王推演「易經六十四卦」,孔子編《易傳》。我們知道,無論是「八卦」還是「六十四卦」,都是「卦」,那麼,於是就有人提出了疑問——孔子編《易傳》是為了方便我們「算卦」嗎?如果孔老夫子能活到今天的話,那麼他老人家一定會這樣答覆:「你可拉倒吧,我編《易傳》的目的,與你想的恰恰相反!」
  • 兩小兒辯日難倒孔子,如今好奇心為何鮮見?
    兩小兒辯日難倒孔子,如今好奇心為何鮮見?文:枯木在戰國典籍《列子·湯問》中,記載了一則趣事: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這就是著名的寓言故事《兩小兒辯日》,通過兩個兒童對太陽的不同觀感得出不同的結論,雖然放在當今可能有人會說幼稚。可是在兩千多年前,這是多麼了不起的辯論啊!由於人類對自然現象認識不足,以至於孔子都無言以對。
  • 致孔子
    大成至聖的您,慈悲無限,傳承正法,言行一致,身教言教!傳道、授業、解惑……嘔心瀝血,諄諄教誨,護佑子孫不入歧途。 很多人眼中只有名利,都認為自己很了不起,忘了孝親尊師的根本之意為何?無論後世的子孫是否將你記住,您都一直微笑不語!
  • 英文夜讀 | Insomnia
    徵集★《夜讀》欄目每周定期推出「閩南夜話」、「詩歌之夜」、「英文朗讀」等,用多元化的節目,滿足聽眾們多樣化的需求。★如果您有適合欄目朗讀的文章,中英文皆可,歡迎推薦或投稿給我們。★如果有適合夜讀欄目的好聲音,也歡迎自薦或推薦,讓好聲音為平淡的生活添彩。
  • 魯國第三大權臣為何要拜孔子為師?
    拜孔子為師的這位就是孟孫家族的家主孟懿子。孟懿子,姬姓,魯國孟孫氏第9代宗主,本姓仲孫,也稱孟孫,名何忌,世稱仲孫何忌,諡號懿,因此後人稱之為孟懿子。他還是「亞聖」孟子的六世祖。在魯國的貴族圈子裡,孔子的出身算是很低的。出身高貴的魯國第三大權臣仲孫何忌為什麼要拜出身很低的孔子為師呢?一、時代背景。
  • 孔子的憂傷
    六十八歲的吳孟達死了,七十歲的孔子還在工作。小班教學的孔子,今天面對的是四個年齡不等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