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何說後生可畏
先秦·孔子《論語·子罕》: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指青年人勢必超過前輩,令人敬畏。
後生可畏 外文名 The younger generation will surpass the older
1
項橐(xiàng tuó),七歲時,他的名氣傳遍了四面八方,也傳到了正在周遊列國的孔老夫子耳朵裡。孔子想借東遊看海,來會會這位神童。一天,碰見三個小孩,有兩個正在玩耍,另一個小孩卻站在旁邊。孔子覺得奇怪,就問站著的小孩為什麼不和大家一起玩。小孩很認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鬧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會傷人的身體;再退一步說,撕破了衣服,也沒有什麼好處。所以我不願和他們玩。這有什麼可奇怪的呢?」
過了一會兒,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裡面,好久不出來,也不給準備動身的孔子讓路。孔子忍不住又問:「你坐在裡面,為什麼不避讓車子?」「我只聽說車子要繞城走,沒有聽說過城堡還要避車子的!」孩子說。孔子非常驚訝,覺得這麼小的孩子,竟如此會說話,實在是了不起,於是讚嘆他說:「你這麼小的年紀,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小孩卻回答說:「我聽人說,魚生下來,三天就會遊泳,兔生下來,三天就能在地裡跑,馬生下來,三天就可跟著母馬行走,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麼大小可言呢?」孔子不由感嘆他說:「好啊,我現在才知道少年人實在了不起呀!」
2
孔子斷定這個小孩就是他要見的神童。便吩咐弟子們找店住下。打算進一步找項橐交談交談。這地方無論是民宅還是店家,都種秋齊棘子當院牆。孔子進店沒注意,袍子被棘子掛破了。一個弟子很惱火,便對圍觀的人有所指的說:「此地棘子甚多,自幼長刺,大了更惡,實乃無用之材。」項橐也在其中,一聽便知弦外有音,就問:「先生們,什麼是『有用之材』?」 孔子說:「諸木之中,唯有四季長青的松柏最好。」項橐接著問:「松柏確實是有用之材,你能說出松柏為什麼四季長青嗎?」孔子說:「因為松柏木質硬,無孔、心紅。」項橐接著又問:「那竹子可是心白有孔,為什麼也四季長青?」孔子無言以對。當晚不歡而散,各自休息。
3
第二天一早,孔子便遣弟子去找項橐交談。去的人回來告訴孔子,項橐和幾個小夥伴們到東邊看日出去了。孔子便親自到村東去找。不一會兒便發現了項橐和另一個小孩兒正在池塘邊爭執著什麼。於是孔子便湊了過去,只見兩個小孩兒爭得面紅耳赤。那個小孩兒指著太陽說:「你看!你看!早晨它像車輪子,中午就像個盤盂,這不是早晨離我們近,中午離我們遠嗎?」項橐說:「離我們近必定曬人厲害,可早晨雖大,反而滄滄涼涼,但到了中午卻像火盆烤人,開水燙人呢?」正當二人相持不下,見孔子來到,便請教孔子。孔子哼哼啊啊也沒說出個所以然。這時,有群鵝在池塘哇哇叫著戲水。項橐就問孔子:「鵝的叫聲為什麼這樣大?」孔子說:「因為它的脖子長。」項橐說:「蛤蟆、蛙子脖子很短,叫聲也不小。」孔子又吱吱嗚嗚了。項橐誠懇地說:「人們都說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倫綱常,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聖人,怎麼這些事不給俺講清楚呢?」孔子長嘆一聲,俯下身子對項橐和藹地說:「後生可畏,我當拜你為師。」回頭對弟子們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矣。要不恥下問。」
項橐(tuó),是中國古代的神童。年僅7歲就當了孔子的老師。
《孔子項橐相問書》敘述的就是孔子拜項橐為師的有趣故事。他是春秋時代魯國神童,學識淵遠,為當世及後世之師,被尊為「聖公」。
傳說隱居被害
碑廓鎮東北8公裡處有一山,叫躲子山,也稱想子山。山上奇石峭崖,石洞若干。傳說項橐就在此山躲藏遇害,因而得山名。春秋末期,周王朝日趨衰敗,諸侯稱雄爭霸,互為用兵對峙,連年徵伐殘殺,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項橐三難孔子的故事盛傳之後,諸侯國君和周天子怕這小兒日後長大,一旦輔佐於哪家諸侯,定能一統霸業。這等國之棟梁,豈能為他國所用?於是,列國諸侯爭相派出武士,打探項橐住處,以便劫持在自己國中,日後重用。
為躲避戰亂,項橐父母一邊在山上住著,一邊乘戰亂空隙到田裡播種鋤草。後來就見有三五成群的武士、暗探打聽他們的兒子,只覺得事情有些蹊蹺。項母擔心兒子口直心快,說不定會惹出什麼事端來,就讓項父把項橐藏在東邊山上的石洞裡,用石頭把洞壘緊,早晚送飯來吃。哪知此事正被吳國、齊國武士暗中盯梢探知。兩國武士同時圍住洞口,各勸項橐投奔自己國中,被項橐嚴辭拒絕:「回去告訴你們的國君,項橐是紀國人,根在紀國,紀國雖亡但土猶在,無土之根則朽,項橐豈能離土!」
兩國武士勸說不成,各展手中兵刃,急相奔向洞中劫持項橐,便在洞口內外殺將起來,最後吳國武士殺退了齊國武士,把項橐劫持在手,正待往山下走,卻見被殺退的齊國武士帶著兵將在山下擺開陣勢。吳國武士見硬闖不行,遂在山中隱藏,準備乘夜色走脫,這樣一直相持了五天五夜,吳國人自帶的乾糧早已吃完,就派人尋找充飢之物。
兵將圍了山,項母幾次都無法將飯菜送去。因而茶飯不進、淚溼衣襟,項父一旁不住地相勸:「咱吃點飯,顧顧自己,他們不會把橐兒怎麼樣的。」項母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說:「俺不擔心他們能把橐兒怎麼樣,你忘了咱橐兒在竹河崖下生時,臍帶鐵石不入,用茅草葉子劃斷的?可這五天餓也餓死橐兒了!」
夫妻倆的話正好被吳國人聽到了,遂到竹河崖採了茅草,把項橐按倒在地,喪心病狂地用茅草割下了項橐的頭顱。
就這樣,聰穎正直的項橐,為了自己的名節,誓與國家同在,在諸侯爭霸戰中遇害,年僅十二歲。
明《廣博物志》稱「項橐,魯人,十歲而亡。時人屍而祝之,號『小兒神』。」當時,各地還立有一些先聖大王祠和項橐廟,只是這種廟現在已很少見到了。但「小兒神」項橐沒被人們忘記,他七歲為孔子師的故事迄今仍在流傳著。
尋找觸動內心的文明事物和人……
投稿郵箱:17820315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