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小兒辯日難倒孔子,如今好奇心為何鮮見?

2020-12-21 榆木齋

兩小兒辯日難倒孔子,如今好奇心為何鮮見?

文:枯木

在戰國典籍《列子·湯問》中,記載了一則趣事: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這就是著名的寓言故事《兩小兒辯日》,通過兩個兒童對太陽的不同觀感得出不同的結論,雖然放在當今可能有人會說幼稚。可是在兩千多年前,這是多麼了不起的辯論啊!由於人類對自然現象認識不足,以至於孔子都無言以對。

關於這則故事,發論很多,不少著重點放在孔子身上,有的說孔子謙遜,不知為不知;有的則在以往用來譏諷儒聖,然而卻沒考慮到故事本身。從內容上來說,論題艱深,辯論精彩,形象有趣,引人深思,從而引發後人不斷地思考,並且進行不斷探索研究,直到近代才找出其中原因所在,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兩小兒的好奇心促進了自然科學的進步

再一個就是,兩小兒辯日體現了戰國時期各種學術思想林立的繁榮景象。在當時,允許有不同的聲音和見解,諸子百家,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高談闊論,互相辯難,相互爭鳴,百花齊放,精彩紛呈,因而成為後世難以企及的文化高峰。

而引發這些辯論的緣由首先是各種學術思想的博弈,人們獨立思考,集思廣益,大膽質疑,追求真理;其次是人們對未知的渴望以及不斷探索不斷鑽研的求索精神,而這些,都源自於人們的好奇心。正是由於好奇心,促使人類面對深奧神秘的自然現象以及自身環境的各種變化產生疑問,並進一步主動探索,才形成了今天科學飛速發展、社會日臻完善的社會局面,因而可以說好奇心是人類得以不斷進步的原動力

然而,隨著歷史的進步,我們發現,人們的好奇心越來越少,越來越多的人們缺乏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很多人不求進取安於現狀,對很多周邊現象熟視無睹,或者認為理所當然,人們的思維也越來越固化,拘泥於過去的成果和結論,很少問個為什麼。這一方面是因為人們自以為目前科學已經非常成熟,另一方面則因為迫於生活壓力,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因而漠然視之。

固然,大家都知道,上世紀以來,人類創造了歷史上最為巨大的科學成就和物質財富,從而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的思維觀念和對世界的觀感認知,也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生產生活的方式及質量,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可是如果放在歷史長河中,也許現在的科技進步就如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奔湧一樣,只是人類文明進化的一小部分而已。

然而,如果就此滿足,就此洋洋自得,並故步自封,缺乏創造力,那麼,社會進化就會出現停滯期,甚至會出現倒退。這並非聳人聽聞,不說其他,就談談我們目前,單從教育來說,越來越多的孩子缺少好奇心,越來越多的兒童變得更加「早熟」和成人化,很小的年紀就顯得「無所不知」,貌似知識豐富,其實這只是一種固化思維的表現和僵化知識的填充而已,並不能誘發創造性的思維,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怎麼能夠促進社會進步?

那麼,造成孩子們缺少好奇心,或者說缺少創造能力的原因何在?首先我們要承認原因之一是科技飛速發展解決了很多疑問,但是,我們也要了解到,孩子們缺少創新性的主要原因是固化教育和應試教育的不當結果。

按說,教育的目的和本質是什麼?估計很多人能夠侃侃而談並高談闊論,諸如培養合格人才為社會做貢獻等等,無一不是天花亂墜,可是真的做起來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如果讓筆者來講,教育的目的很簡單,那就是提供一種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如何培養這兩種能力,包括接受已有知識發現未知就是教育的本質。

然而,目前的國內教育,由於資源有限,導致應試教育的存在;而應試教育的存在(也許是不得不存在),使得很多學校和教師脫離了教育的本質和目的。

就拿學校來說,校園越來越漂亮,樓宇越來越宏偉,師生人數越來越龐大,目的只不過是為了創收和撥款;學生高價家教、爭上名校只不過是為了躋身富裕階層和龐大私產;教師照本宣科、填鴨猛灌只不過是為了固定鐵飯碗;近幾十年的趨勢是名校更加有「名」,普通學校的生存越來越難,所有學校都朝著「大」的方向發展,卻沒有向著「強」的目標邁進

試問什麼叫名校?並非學校著名,也不是教師著稱,而是教育方式有名。歷數所有名校,在其創立之初,難道就是名校?概其因為教導有方,能夠把普通學子培養的學業有成,對社會有功,這才叫名校。如果大家都把神童召集在一起,優質資源匯集一身,貪天之功,坐享其成,這叫什麼有名?只有把普通學子的潛力挖掘,施展才能,並且更上一層,這才是鼎鼎大名,顯然,目前沒有一所能相稱。

而這一切,源自於教育的僵化和思維的固化,表面上的義務教育並不能阻擋應試教學的蔓延,一層層的遴選迫使學校、家長和學生產生共謀,在兒童時期就不約而同的開始夯下堅實的應試基礎。各種培訓班興趣班,各種特長班才藝班,只不過是為了升級加分,卻不管孩子願不願意,感不感興趣,一股腦兒的塞進去,不為什麼,因為別人家的孩子都這樣,千萬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美其名曰:「一切都是為了孩子!」

於是乎,兒童從讀書識字起,就被填鴨式教育塞得思維僵化、昏昏庸庸,就被各種培訓搞得頭昏腦脹、雞犬不寧;就被各種利益輸送、各種競爭養成唯重利名;幼稚年代就開始爭強好勝,小小年紀就變得成熟「持重」,哪裡有時間看看藍藍的天,白白的雲?哪裡有可能「兩小兒辯日」?好奇心不復有之,即便是有,也會被扼殺在萌芽中。

最後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夠不再承受應試之重,不再奔波於輔導培訓之中,不再被培養成鸚鵡學舌之眾,不再被扼殺好奇心之性靈!要知道,保持好奇,充滿童心,這才是人類偉大光輝之本性!也是社會源源不斷進步的強大驅動!

2020/12/10榆木齋

相關焦點

  • 「兩小兒辯日」僅是小兒科,《列子》一書的哲學思想,何止燒腦
    比如,愚公移山、夸父逐日、兩小兒辯日、餘音繞梁、高山流水、杞人憂天等等。列子這個人非常有趣,在老師壺子的教導下,通過幫老婆餵豬做飯而悟道,常年居住在鄭國,四十多年卻無人賞識,就和普通老百姓一樣。有一年,鄭國發生饑荒,列子要去衛國。由此,學生們向列子請教時,列子才開始講述他所理解的哲學思想:有生不生,有化不化。
  • 湛江國學少兒舞臺劇《孔子周遊列國》首演成功
    可是,孔子卻始終不卑不亢、寵辱不驚,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治學精神,始終堅持自己「仁政」、「德治」的主張,始終堅持「有教無類」的教育觀點,始終堅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理念,不恥下問,始終堅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本次演出,共有四幕場景 。分別是:《初臨帝丘》、《高論仁政》、《小兒辯日》、《神童考辯》。
  • <兩小兒辯日>首映禮盛況 |【非童凡想造夢營】首部兒童微電影發布會 | 新一期穿越主題劇本現已上線!
    2020年7月21日, 我們迎來了"非童凡想"造夢營首部兒童英文微電影—— <兩小兒辯日&
  • 博學多才的孔子,竟被兩個小孩難倒了,小孩究竟提了什麼問題呢?
    李約瑟:孔子是「無冕皇帝」。愛默生:孔子是哲學上的華盛頓。中華文化的代表!民族精神的化身!和諧社會的象徵!對於孔子我們並不陌生,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修訂了《詩》《書》《禮》《樂》《易》《春秋》。
  • 夜讀 孔子為何說後生可畏
    孔子為何說後生可畏 先秦·孔子《論語·子罕》: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孔子想借東遊看海,來會會這位神童。一天,碰見三個小孩,有兩個正在玩耍,另一個小孩卻站在旁邊。孔子覺得奇怪,就問站著的小孩為什麼不和大家一起玩。小孩很認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鬧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會傷人的身體;再退一步說,撕破了衣服,也沒有什麼好處。所以我不願和他們玩。這有什麼可奇怪的呢?」過了一會兒,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裡面,好久不出來,也不給準備動身的孔子讓路。
  • 孔子為何沒有做成「儒教教皇」?
    孔子為何沒有做成「儒教教皇」?  ■孫玉良  春秋戰國時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這一大變革時期,孔子創建的儒學系統與道家、墨家、兵家、法家等學派並駕齊驅,形成了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派別,被後人稱為「儒教」。孔子,理所當然地當成了儒教教主。
  • 【旴江醫學】旴江名醫龔廷賢小兒推拿辨證思維解析
    自幼隨父行醫,後入太醫院任太醫,譽為「回天國手」,御賜「醫林狀元」。龔氏學驗俱豐,著有《小兒推拿秘旨》、《壽世保元》、《萬病回春》、《種杏仙方》等,對後世影響很大。《小兒推拿秘旨》是龔廷賢早年所著的一部兒科推拿專著,又名《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小兒推拿活嬰秘旨全書》、《小兒推拿活嬰全書》、《小兒推拿方脈全書》,為現存最早以『推拿』命名的小兒按摩專書。
  • 小兒喘症辯治
    小兒喘症辯治來源:《兒科萃精》作者:陳守真  朝代:民國  〔真按〕小兒因肺虛夾痰而喘,重在補肺化痰,方以栝蔞霜錢半,百合一錢,川貝母一錢,炒麥冬六分,制天冬六分,西洋參錢半,炒白芍八分,生甘草三分。5、痰飲喘急屬性:小兒痰飲作喘,實因痰壅氣逆,其音如潮。響聲如曳踞者,古法主蘇葶滾痰丸(方見食積咳嗽)。 〔真按〕此方太猛,慎勿輕試。
  • 予豈好辯哉
    如果孟子如此注重言辭的話,那他平時大概會是一個挺愛辯的人,想必也是一個對言辭特別挑剔和警惕的人。公都子問了一個和公孫丑很不一樣的問題,他把孟子的社會風評帶進來了(笑)。 公都子曰:「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 以「共讀」重建孩子對日常事物的好奇心
    江弱水等五位學者與當地25名小學生同堂共讀人文經典,共同喚起對日常事物和古人世界的想像力、好奇心。他們的主題包括「詩人帶著照相機」「唐宋詩詞中的月光世界」「《論語》故事」「南宋詞人辛棄疾」「王陽明在貴州的故事」等,此次舉辦的線下讀書會,通過抖音帳號@浙江大學進行全程直播。
  • 孔子對於《詩》的推崇究竟是為何?
    通讀論語,發現孔子對於《詩》十分推崇,那因為什麼如此推崇《詩》呢?先明確下,如今一說詩,我們首先想到的詩是唐詩宋詞。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那他說的詩主要指在他之前的詩經。百度解釋詩是指把心中思想用語言表達出來。
  • 孔子為何在見她之後便心生喜悅?
    孔子想要借少女不成熟的表現來闡述一些問題,並沒有貶低所有女性的意思,那些控訴孔子罵自己母親失德、失智的言論是不合理的。圖片來源於網絡: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小人」本來指的是地位低下的人,後來被孔子改為對一個人品質的定位,偏指的是男性。那麼為什麼就沒人說孔子歧視男性呢?世人非男即女,難道孔子會歧視全人類不成?很顯然,歧視女性的說法是無稽之談。
  • 韓國學者拿出三大鐵證,要證明孔子是韓國人,中國回復擲地有聲
    現如今國內關於名人歸屬的爭端,各地爭得可謂是頭破血流。從諸葛亮籍貫,山西、山東之爭;再到劉秀出生地,湖北、河南之爭等等不勝枚舉。 究其原因,無非就是追求經濟利益之下的「名人效應」。一句忠臣典範之鄉,一句明君聖主福地,總要比得一些假大空的名頭來得「務實」一些。
  • 孔子為何把女人當成小人
    孔子這句孔子的名言,在如今有一個普及甚廣的含義,用來貶低女子的形象,將女子與小人類別,說她們都是「難養」的人。那麼,作為一個萬人敬仰的聖人,孔老夫子真的有這樣說過嗎?論語子曰:唯女人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 司馬遷說仲尼厄而作春秋,為何司馬遷認為孔子的春秋比論語有價值
    但是在現代人看來,孔子的《論語》更比《春秋》有價值。但是司馬遷為何不這麼認為呢?孔子寫下的這本《春秋》將這些事全部記錄下來。於是就有了那句孔子著春秋而亂臣賊子懼。作為一個史官,最難得的絕對不是自己逍遙快活,而是秉公直書,絕不偏袒。而這本《春秋》就是史書之中的燈塔,它指引著所有的史官秉公直言,即使是皇帝做錯了事,也要如實地記錄下來,這就是這本《春秋》在那個時代的意義。
  • 奧馬冰箱鮮見S550全新旗艦開箱測評
    如今,冰箱已成為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家用電器,而伴隨生活品質的升級,人們對冰箱的需求不再停留於單純的儲存食物層面,產品的設計感、功能配置、保鮮效果、能耗等,都是消費者關注的方面。9月23日,奧馬冰箱面向全球發布了AI語音物聯網系列全新旗艦機——鮮見S550,新機在外形設計和功能配置方面均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升級,奧馬官方更是自信地打出了「看得見的全面高配」的Slogan。那麼,這款備受矚目的新旗艦表現到底如何呢?下面,我們就針對鮮見S550,做一次簡單的開箱測評。
  • 新國辯vs老國辯全程最佳, 林聖偉vs劉彥澧!|時辯S1E10
    久違了~今天又是激動人心的《時辯》時間啦!在介紹本周正賽之前,先來回顧一下上周精彩吧~ 今天的正片上線有些特殊,大家記得一定要看到最後,不要錯過!🚀八月十一日,《時辯》第四場特別篇視頻上線,由張哲耀對戰王韻嬌,針對「最低工資制度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的議題進行了一場精彩的討論。
  • 孔子為何稱讚楚昭王是懂大道的人
    孔子為何稱讚楚昭王是懂大道的人吳王夫差欲稱霸天下,想打擊楚國,就先拿陳國開刀。    陳國告急。作為盟國,楚昭王不能見死不救,於是整頓兵甲,浩浩蕩蕩來到前線——城父(今安徽亳州一帶)。    戰爭,為國之大事,古人在大戰之前,常常需要進行佔卜。    楚昭王命太卜佔斷:楚國若與吳國作戰,能不能勝?吉兇如何?
  • 世間有沒有鬼神,孔子為什麼不說「怪力亂神」?
    好奇心,可以說人皆有之,越是神秘事件,人們的好奇心也越是經久不衰。隨著子路的好奇心而來的是他的困惑——子路問孔子怎樣事奉鬼神?子路是孔門大弟子,很喜歡提問題,意外的是他這次提了一個「如何事奉鬼神」的問題。為什麼意外呢?因為孔子是提倡敬鬼神而遠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