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何稱讚楚昭王是懂大道的人
吳王夫差欲稱霸天下,想打擊楚國,就先拿陳國開刀。
陳國告急。作為盟國,楚昭王不能見死不救,於是整頓兵甲,浩浩蕩蕩來到前線——城父(今安徽亳州一帶)。
戰爭,為國之大事,古人在大戰之前,常常需要進行佔卜。
楚昭王命太卜佔斷:楚國若與吳國作戰,能不能勝?吉兇如何?結果,龜紋上顯示不吉。
楚昭王再次佔問:既然不能取勝,那就退兵,吉兇如何?結果,龜紋上還是顯示不吉。
楚昭王說:「戰也不吉,退也不吉,莫非是死路一條了?如果我們再度敗給吳國,不如一死;如果逃避強敵,拋棄與陳國的盟約,也是不如一死。既然戰敗和退兵都不如一死,我寧可選擇戰敗而死!」
楚昭王抱著必死之心,要與吳國決一死戰,出戰之前,他先預備好了後事,決定挑選一個有才德的人來接班。
他讓令尹子西當楚王,可子西堅決不幹。
又讓司馬子期當楚王,子期也不幹。
又讓公子啟當楚王,公子啟推讓了五次之後,才勉強答應了下來。
秋天七月。一切戰鬥部署就緒,即將開戰時,楚昭王就病了。為了振奮士氣,鼓舞人心,楚昭王帶病上陣,與吳國人大幹一仗,不料,病情突然加劇,不得已只好又退回到城父,死在了那裡。
楚軍真是出師不利呀,一交鋒,就死了大王。子西、子期、子啟等人慌忙封鎖昭王病故的消息,秘密轉移軍隊,沿途設立警戒,偷偷撤回到楚國,立了昭王的兒子熊章為君,這就是楚惠王。
就在此年楚昭王出兵救陳之前,天上出現過一種異象:大片的紅雲猶如一群赤鳥,夾著太陽飛翔,持續了三天。
當時楚昭王來到城父後,還專門派人就此事去諮詢了周太史。
周太史說:「這是楚王有災,如果祈禱禳除,就可以把這個大災轉移到令尹或者司馬的身上。」
楚昭王不同意:「把心腹之病轉到胳膊腿上,又有多大益處?我國君臣一體,損失了令尹或司馬,與損失自身也無區別。況且上天不會無緣無故的降災,有罪受罰,天經地義,又何必要禳除轉移呢?」
還在更早一些的時候,楚昭王生了病,也曾找人問過卜。
當時,那個佔卜的人說:「這是黃河的神靈在做祟,應該去祭拜河神。」
楚昭王不同意:「我們楚國人,從來都不祭拜黃河那邊的神,這和我們沒關係。」
有個大臣建議說:「要不,咱們來到郊外,遙遙望著黃河的方向,祭祀一下,儘儘心意。」
楚昭王說:「不行!自夏商周以來的山川之祭,都只祭本土的名山大川,境外的無需祭祀。我們楚國應祭祀的是長江、漢水、雎水、漳水,黃河與我們無關。況且上天降臨災禍,也不是因為人有過錯才降臨的,就算我有什麼過錯,有什麼失德的地方,也輪不到黃河之神來懲罰我!」
孔子對楚昭王的這種為人氣度,大加讚揚。《左傳》裡這樣記載:「孔子曰: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國,宜哉!……」
在孔子看來,遵循常理行事,不亂紀綱,不為私心迷惑自己,不為困難而退縮,始終堅持堅定自己的原則,而不要考慮結果,會不會為自己帶來什麼好處,這就是懂得大道的人。
這是其一。另外還有兩個比較隱晦的方面。
一是以前的時候,楚昭王得到比較稀罕的「萍實」,孔子說,唯有霸者才能獲得這種東西,可以提前祝賀楚昭王將要成為霸主了。而實際上,楚昭王到他去世,也沒有成為霸主。
再者就是楚昭王有分封七百裡地給孔子建國的打算,但現在他突然死了,分封也就沒有下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