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廷賢,字子才,號雲林,明代金溪人氏。自幼隨父行醫,後入太醫院任太醫,譽為「回天國手」,御賜「醫林狀元」。龔氏學驗俱豐,著有《小兒推拿秘旨》、《壽世保元》、《萬病回春》、《種杏仙方》等,對後世影響很大。
《小兒推拿秘旨》是龔廷賢早年所著的一部兒科推拿專著,又名《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小兒推拿活嬰秘旨全書》、《小兒推拿活嬰全書》、《小兒推拿方脈全書》,為現存最早以『推拿』命名的小兒按摩專書。該書文言修辭較為通俗,分三卷,除第一卷部分內容取材於宋代錢乙《小兒藥證直訣》外,其餘多屬作者個人見解與經驗,較系統地論述了小兒疾病的診斷、方脈、推拿治療等方面,體現了龔延賢小兒推拿辨證思維的特色。茲對其解析於下。
1 注重病機,辨證求因
作為一本關於小兒推拿方面的著作,然全書三卷85個篇目,僅有10個篇目是論述小兒推拿技法的,剩下的篇目,作者更多的是論述了小兒的生理特點、病理病機和診治要點。其用意很明顯,就是要讓讀者明白推拿技法不過是一種「術」,要讓小兒推拿手到病除必然還要掌握核心的「道」。
那什麼是道呢?作者認為所謂的道,就是要有紮實的中醫基礎理論知識和縝密的中醫辯證思維,能夠對小兒疾病的病因病機進行正確的分析,唯如此,做到治病求因,才能手隨心出,法從手出,小兒推拿技法方可奏效。
全書作者對小兒病因病機、辨證思維的論述,又尤體現在《總論》、《蒸變論》、《驚風論》、《補遺臍風論》等幾個篇目中。如在《總論》中首先指出小兒方脈科最難治,其原因是「小兒臟腑嬌嫩,內無七情六慾交戰,外無大風大寒相侵」。作者詳細的論述了小兒疾病的病因病機,認為初生小兒患病大抵分「胎毒」和「傷食」兩種。胎毒見臍風、胎驚、痘疹、斑瘡、驚癇、發搐、痰壅、赤瘤、白禿等,多因「孕母辛辣適口,胎氣隨熱,情慾動中,胎息輟躁,或多食煎煿,恣味辛酸」;傷食見吐瀉、黃疸、五疳、腹脹、腹痛、水腫、瘧、痢、痰喘等,多因「乳食過傷,調養失宜所致歟」。在治療上面這些病證時必須牢牢緊扣病因病機分析,否則方藥和手法治療均會有失偏頗。
2 重視整體觀,強調順小兒稟性而治
作者在全書中用了三個篇目詳細地論述了胎兒在形成過程中內外環境的變化和小兒生長發育的特點,強調大夫在小兒診治時一定要熟悉小兒生理及發育特點,生理和病理相結合,整體審查,順應小兒稟賦天性而治療。
如《總論》:「小兒在胎,母飢亦飢,母飽亦飽。辛辣適口,胎氣隨熱,情慾動中,胎息輟躁。或多食煎銩, 恣味辛酸,嗜欲無節,喜怒不常,皆能令兒受患」,指出胎兒與母體是個整體,小兒出生後身患臍風、痘疹、斑瘡等均與孕母飲食、過度勞累,嗜欲無度、情志不暢有關,故診治時應從孕母而治,節飲食,調性情,「有等稟性溫良之婦,有娠,不嗜欲縱口,生兒少病,而痘疹亦稀」。又如《嬰童賦》中詳細的論述了胎兒秉天地之氣而成,經「三十二日一變,六十四日一蒸」而志意漸生。
隨後書中記載的許多小兒治療方法均與此論述關,如:「六七日臍帶未乾,縱炎熱休頻浴水」、「解顱、語遲、液滯頤,蓋是原虛;口瘡、鵝口、癩頭瘡,原由胎毒。赤瘤、火眼皆從火熱;囟高、囟陷咎歸脾虛」、「治七日腎縮,乃初生受寒所致。硫黃、茱萸等分,為末,研大蒜調塗其腹,仍以蛇床子微炒,火燒,煙燻」,這些病證的治療均緊扣小兒「蒸變」的生理特點。可見,很多小兒疾病均與胎兒期的稟賦特點有關,在治療過程中必須注意到這一點。
3 辨證多以脈診和望診相結合
龔氏小兒推拿治療重辨證,而辨證又以脈診、望診見長。脈診以虎口三關脈診為主,男左女右,將手第二指分風、氣、命三關,初得病時在風關,稍進驚痰在氣關,若病邪外現命關則是危急之證,有生命之憂。「欲知虎口何處是?男左女右第二指,先分風氣命三關,細察根源尋妙理。初得病時見風關,稍進驚痰氣關裡,若到命關直透時,危急存亡須審視……」,龔氏將這一脈診理論寫成了歌訣,方便後人學習。
望診,一方面龔氏通過望三關指紋顏色來辨證,通過望三關指紋顏色,可以辯表裡、辯病因、辯病性、辯臟腑等。辯表裡,如「色紅易療紫則進,青極變黑終不治」。其指出色紅為外感表證,易治療,色變紫提示疾病入裡;辯病因,如「紋青枝紫驚風證,紋紫枝紅傷寒病。」;辯病性,如「筋紋連大指,陰證候相當」;辯臟腑,如「紫色生驚搐,紅筋熱在肝」。
另一方面,通過望面部顏色進行辯證,主要用於辯臟腑寒熱虛實,如「頰赤知心熱,鼻紅知脾熱,左腮青知肝氣有餘,右腮白知肺經不足,頦白知腎虛」。另也通過望頭面形態來辯證,如「囟門腫起定為風,此候應知最是兇,忽陷成坑如盞足,不過七日命應終」。脈診與望診相結合,辨證明確,指導臨床治療。
4 推拿以「十二手法」為主,手法有輕重、順逆之分
龔氏小兒推拿治療以「十二手法」為主,書中在《十二手法主病賦》和《十二手法訣》裡作者詳細地介紹了十二手法,即黃蜂入洞法、水底撈月法、飛經走氣法、按弦走搓磨法、二龍戲珠法、赤鳳搖頭法、烏龍擺尾法、猿猴摘果法、鳳凰單展翅法、打馬過天河法、天門入虎口法和老翁絞罾法,並對十二手法的主治功效進行了詳細地論述,創造性的將手法主治劃分為大熱、大涼、化痰、動氣、和血及開結等特性。
在《掌上諸穴拿法歌》、《掌面推法歌》、《掌背穴治病歌》和《二十四驚推法歌》等篇章中,作者論述了小兒推拿手法在全身各處的應用。縱觀該部分內容,可以發現龔氏小兒推拿在力氣輕重和方向順逆上均有講究。作者認為治療不同的病證,在不同的部位操作,手法的輕重和方向也應有所不同。在力氣輕重上,如「掐心經絡節與離,推離往乾中要輕。販門重揉君記取,即時飲食進安寧」;在方向上,順逆體現了補和瀉的效果,如「腎水一紋是後溪,推上為補下為清」、「眼翻即掐小天心,望上須當掐下平,望下即宜將上掐,左邊掐右右當明」。在應用過程中,若不重視力氣的輕重和方向的順逆往往效果得不到應驗。
5 治療多以手法與方藥相結合
龔延賢善用推拿手法治療小兒疾患,但同時也不局限於手法治療。《小兒推拿秘旨》有10個篇目詳細的論述了小兒推拿的手法操作與治療,闡明了小兒推拿在治療小兒疾病上的優勢和特色。龔氏在書中提到小兒「體骨未全,血氣未定,臟腑薄弱,湯藥難施」,指出「惟推拿一法,相傳上帝命九天玄女,按小兒五臟六腑經絡,貫串血道……手到病除,效驗立見」,就是在當今,小兒推拿仍在醫院裡發揮著其獨特優勢,得到中、西醫醫務人員肯定。
但同時,在卷二、卷三中作者也採用了大量的方藥來治療小兒疾病,僅篇幅較少的卷三就記錄了驗方40多首。龔氏善於把手法與方藥相結合治療小兒疾患,兩者配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如治療小兒啼哭作鴉聲,瀉下如藍,龔氏除了推拿十二經絡外,又令服鎮驚湯和薄荷湯,立愈。又如治小兒出生,遍身如魚泡,龔氏先用密陀僧和蘇合香丸治之,待病情穩定之後,再用推拿手法治療。手法與方藥的應用各有所長,作者拿捏的相當到位。
6 預測兇險,急救多用外治法
龔氏在《小兒推拿秘旨》中多處以歌訣的形式總結了小兒險證的辨證,如《陷證不治歌》、《小兒無患歌》、《夭證歌》等。龔氏強調小兒醫生在診治疾病時要事先預測疾病兇險,對兇險病症要做到心中有數,審時度勢,才不至於驚慌失措,以便靈活的採用不同的方法來治療。龔氏面對險證,善於用外治法來治療,如小兒出生下即死,看兒口中前顎上有泡,名曰懸癰。以手指掐破,用帛拭淨,即活;又如治小兒出生大小便不通,腹脹欲絕者,令其母以溫水漱口,吸咂兒胸、背、心並臍、兩手兩足四心,共七處,凡三五次,以紅赤為度,大小便即通,不無生意。這樣的例子書中還有很多,充分體現了龔氏治療小兒疾病的特色。
不難看出《小兒推拿秘旨》不僅是一本小兒推拿專書,同時也是一本小兒治療全書。龔氏擅長於用推拿手法治療小兒疾患,但對小兒疾病的診斷更是別具一格。龔氏小兒推拿治療極具特色,但又不局限於手法治療,對方藥的應用也得心應手,兩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面對兇險病證,輔以中醫外治法急救之,形成了龔氏小兒推拿的特色,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點擊「閱讀原文」快速關注本訂閱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