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如指掌」說禘禮:聖人孔子為何孤掌難鳴?

2020-12-22 文史清談

成語「了如指掌」講的是有人向孔子請教禘(dì)禮的故事。從這個典故可以看出春秋時期社會的大動蕩、大變革,以及孔子作為當時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這個大變局中的種種不適應。然而歷史如大江之流奔騰向前,逆浪而行者固然勇氣可嘉,卻終究敵不過大勢所趨。

孔子是春秋時期魯國人,他的祖先是殷商後裔。周武王滅商後,因為商紂王的哥哥微子啟賢明忠誠,便將他封在了宋。微子啟死後,孔子的先祖、微子啟的庶弟微仲即位,後來宋國發生內亂,孔子的曾祖父便舉家逃到了魯國。

魯國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的封地,因為魯國是姬姓"宗邦",所以在諸侯國中聲望最高,魯國堅持以周禮治國,保留了周朝的文物典籍和禮儀制度,使「周禮盡在魯矣」。

到孔子時,早已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周王室衰微,周王統治的區域方圓不足六百裡,諸侯進行爭霸戰爭,不再定期去朝見周天子。甚至在公元前707年,因為鄭莊公拒絕朝見,周桓王興師討伐,鄭國大將祝聃還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

對於這種君不君、臣不臣的亂世現象,孔子嘆息道:「觚不觚,觚哉!觚哉!」觚是古代一種盛酒的器具,上圓下方,有四條或八條稜角,容量大約是二升,後來觚改成了上下都是圓的。孔子藉此表達自己的不滿,說:觚已經不是原來的觚了,那還能叫觚嗎?還能叫觚嗎?

觚,中國古代一種用於飲酒的容器,也用作祭祀時的禮器。觚失其稜,孔子認為是名實不符,禮崩樂壞的徵兆。

孔子「了如指掌」說禘禮

《論語·八佾》中有這樣一段話:「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禘」是最隆重的大祭之禮,是由帝王代表人民舉行的祭告天地,祈求天地賜福的大典。禘禮只有周天子才能舉行,《禮記·大傳》中這樣說道:「禮,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

「不王不禘」,也就是說禘禮是王者之大祭,諸侯不得行禘禮,因為在宗法制度下,只有大宗才有祭祀祖先的權利,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諸侯相對於周天子而言,只是小宗,小宗是不能祭祀周王先祖的。

在行禘禮期間,帝王必須進行齋戒沐浴。「齋」指的是內心的自我反省,而不是佛教所說的吃齋(素)。沐浴也不僅僅指的是洗澡,而是《易經·繫辭》上所講的「洗心退藏於密」,也就是清除心中的雜念,洗心革面。

周武王建立周朝兩年後就病死了,此時成王只有十三歲,加上周朝剛剛建立,國家還不穩固,所以就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輔政。

周公旦盡心盡力地處理國政,「三吐哺三握髮」,還出兵東徵平定了武庚的叛亂。周公執政七年,鞏固了周王朝的統治,還為周朝「制禮作樂」,建立了一套典章制度,也就是孔子心心念念所要恢復的「周禮」。

到了周成王年滿二十歲的時候,周公旦把政權交還給了成王。成王感激周公旦,就特許他舉行禘祭,以後魯國的國君都沿例「僭」用。

在孔子看來這是很不應該的,是不合禮制的,但他又不想明白指出來,只能裝著不聞不問的態度。所以,當有人向孔子請教關於禘禮的說法時,孔子說:「我不知道呀,如果有懂得的人,看天下國家事物的道理就好像是呈現在這個掌心上這麼清楚明白了。」他一面說,一面還指指自己的手掌。後來人們就用「了如指掌」來比喻對事理了解得非常透徹。

不是不知道,只是很無奈啊……

孔子的理想追求:「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孔子真的是不知道禘禮嗎?

其實,孔子向來以「博學好禮」著稱,《孔子世家》中記載:「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孔子小時候在玩耍時,就用各種祭祀時盛食物用的禮器來練習禮儀,後來還到過周朝的都城,向當時的國家圖書館館長老子「問禮」,他怎麼會不知道「禘」這樣重要的大禮呢?他只不過是看不慣,說了也無益,只好用這種方式來表達不滿罷了。

孔子一生的政治理想就是恢復周禮。他創立了儒家學說,核心主張是「仁」和「禮」。至於什麼是「仁」,他說得很明白:對於統治者而言,「仁」就是「為政以德」,用仁德來治理國家,統治百姓;對於普通人而言,「仁」就是「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也就是要克制和約束自己,恢復西周的禮儀制度。因為在孔子看來,周禮借鑑了夏禮和殷禮,是最豐富、最完備、最有利於天下實現大治的。

可惜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了,周天子地位動搖,甚至出現了「楚王問鼎」和「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樣的事情。諸侯之間進行爭霸和兼併戰爭,爭奪土地和人民,社會動亂,禮樂崩壞,孔子所嚮往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那種等級森嚴、秩序井然、禮樂文明的社會景象早已不復存在。

「禘」是最高規格的祭禮

孔子的嘆息:「觚不觚,觚哉!觚哉!」

「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論語·八佾》

在孔子看來,沒有禮樂秩序,一切都亂了,人們甚至連「禘」這樣最高規格的祭禮都敷衍應付,裝裝樣,走走秀,孔子實在是看不下去了,說:「禘祭的禮,從第一次獻酒以後,我就不想再往下看了。」

「禘」是古代的祭祀大禮,分為祭拜神祗和祭拜祖宗兩種,春秋以後,多用來祭拜祖宗或者先王。「灌」是禘禮中的第一次獻酒儀式,主祭的人端上一爵用香草和黑黍釀成的名叫「鬱鬯(chàng)」的酒奉獻給祖先,這個「祖先」一般是由受祭祖先的長子、長孫穿上祖先的服飾,坐在靈前神位上來充當,這個象徵性接受祭祀的人就叫做「屍」。

獻酒開始後,當「屍」的人要代替祖先在祭臺上接受禮拜,聞一聞酒的香氣,再把酒澆在地上,以求祖先的神明能夠降臨和賜福。「灌」禮實際上就是一個請祖先降神的儀式,又叫作「盥」(guàn),成語「尸位素餐」就是典出於此。

既然是祭拜神祗和祖宗,自然虔敬是最重要的,所以孔子歷來講祭祀的時候要恭敬虔誠,做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不管祭祀祖先還是祭祀神都要像祖先和神靈真在那裡一樣。

可實際上,禘禮開始後,主祭者端上一爵奉獻神祗的酒,心裡就已經想著要趕快離開了,接下來的禮儀自然是草草應付了。所以孔子認為,這樣做假應付的祭祀,有什麼意義呢?看著只會讓自己心塞。

令孔子心塞的還不止於此,讓他難以容忍的是,魯國的權臣季氏竟然在自己的家宴上命人跳起了八佾( yí )舞!

祭孔大典中的舞有「八佾」、「六佾」之分。帝王親祭,舞版用八佾,平常祭祀,舞用六佾。

「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

八佾舞是中國古代規格最高的祭祀舞蹈 ,只有周天子在舉行大典時才能用。八佾是八個人一排,共八排;諸候是六人一排,共六排,稱六佾;諸侯以下的卿大夫,只能用四人一排,共四排,叫四佾。

在孔子時代的魯國,有三家權臣,即:孟孫、仲孫、季孫,他們都是魯桓公的後代,所以人們稱之為「三桓」,他們實際上掌握了魯國的政權。

季氏有一天在家裡開家庭舞會,按照禮制,他只能欣賞四佾舞,可是他竟然讓人跳起了八佾舞,還奏起了天子所用的國樂,公然擺起了天子的排場!

孔子知道後,又氣又無奈,只好說:「你們要小心啊!季氏的野心不小,像這樣的事情,他都忍心做了,以後還有什麼事情他不忍心去做呢?」(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八佾舞者「左手執籥(yuè),右手秉翟」。《爾雅》:「龠,樂之竹管三孔」,即三孔竹笛;翟是雄性野雞的尾羽

逆浪而行者的失意與落寞:孤掌難鳴

孔子的一生都在為實現他的政治理想而奔走遊說,從55歲到68歲,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周遊列國,先後到過衛、宋、齊、鄭、晉、陳、蔡、楚等國,可惜沒有一個國家願意採用他的學說來治理國家。

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生產力上發生了一次質的飛躍,出現了鐵犁牛耕,相比於之前的刀耕火種和石器鋤耕,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在此之前,由於生產力低下,經濟上實行的是井田制,需要驅趕成千上萬的奴隸一起勞作,「千耦其耘」。鐵犁牛耕發明後,節省了大量的人力和耕種時間:耕種一塊田地,只需要兩頭牛,幾個人就可以快速完成,井田制和奴隸制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從而引起了政治上巨變——分封制的崩潰。

孔子想要恢復的周禮,是建立在井田制之上,用來維護奴隸主貴族統治的禮樂制度。春秋時期,由於鐵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廣,大量私田被開墾,封建制度取代奴隸制度已成為必然趨勢,這是歷史的進步,也是時代的潮流。加上列國爭霸,變法圖強是實現自保和擴張的唯一出路,孔子的「仁」和「禮」顯然無法幫助統治者實現這一目標,在生死存亡的戰火硝煙中只能成為無力的吶喊,孤掌難鳴。

刀耕火種,千耦其耘

鐵犁牛耕,二牛抬槓

相關焦點

  • 一代聖人孔子受萬人敬仰,他的畫像,為何總露出2顆醜陋的門牙?
    ……相信這些句子,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很熟悉,它們皆出自於一人之口,那便是一代聖人孔老夫子。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乃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以及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從古至今,無論中外,都把孔子稱為「聖人」,早在上世紀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把孔子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地位毋庸置疑。
  • 孔子是「至聖」,孟子是「亞聖」,那儒家其它四位聖人都是誰?
    孔子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兒子出生後,魯國的國君送來鯉魚祝賀。孔子因此給兒子命名為孔鯉。對於兒子孔鯉的教育,孔子非常上心,這是孔子一手抓起來的。孔鯉小時候從院子裡走過,孔子看到後馬上問他讀過《詩經》沒有。孔鯉說沒有。
  • 同時在世的三大聖人:老子、孔子和釋迦牟尼,到底發生了什麼?
    蘇格拉底,柏拉圖奠定了西方研究人與物(科學)關係的傳統,釋迦牟尼系統地發揚了人與神(宗教)關係的傳統,而東方的孔子老子則系統地開創了研究人與人(道德)關係的傳統。思想與文明,和氣候、經濟、自然、環境一樣,有周期性。道教為什麼說老子化胡,就是因為佛教與老子的道德經同出一轍,有太多相似的道理。
  • 【頭條】孔子影視劇一代不如一代,我們真的不能理解聖人了? 秋風
    孔子影視劇一代不如一代,我們真的不能理解聖人了?
  • 以聖人觀世界:美國早期外交視野中的孔子
    本文選摘自《來自異國的聖人:孔子在早期美國》,張濤著,商務印書館2019年11月出版。現標題與小標題為編者擬。孔子也會現身美國人談論國際事務的各種場合。在早期美國的外交視野中,孔子倡導的中庸之道、相互體恤和對等交流等原則被視為國家之間應該遵循的交往準則。
  • 夜讀 孔子為何說後生可畏
    孔子為何說後生可畏 先秦·孔子《論語·子罕》: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孔子想借東遊看海,來會會這位神童。一天,碰見三個小孩,有兩個正在玩耍,另一個小孩卻站在旁邊。孔子覺得奇怪,就問站著的小孩為什麼不和大家一起玩。小孩很認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鬧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會傷人的身體;再退一步說,撕破了衣服,也沒有什麼好處。所以我不願和他們玩。這有什麼可奇怪的呢?」過了一會兒,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裡面,好久不出來,也不給準備動身的孔子讓路。
  • 為什麼孔子的雕像,都把雙手交叉在胸前?懂了它才能真正認識孔子
    孔子,這位逝世於公元前479年的思想家,卻影響了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兩千五百多年,他在古代被尊為「天縱之聖」和「天之木鐸」,他被後世統治者奉為「至聖先師」與「萬世師表」,他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至今,孔子精神始終屹立於文化頂峰,全球各地都建有紀念孔子的廟宇或祠堂。
  • 關於孔子的3個成語故事,感悟聖人的胸懷和氣度!
    今天為大家分享3個關於孔子的成語故事,讓我們感悟一下聖人的胸懷和氣度! 一、三月不知肉味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論語.述而》 這個成語,很多人都誤解了!
  • 就連孔子也是因為遇到貴人相助才得成聖人!
    孔子年輕時家境貧寒,曾經被迫周遊列國,尋求仕途上的發展。可惜的是,雖然他博學多才,卻總是不被重用。孔子一直搞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直到他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位貴人。這個貴人幾句話點醒了孔子,讓孔子成就了聖人之位。那孔子遇到的這位貴人究竟是誰?他對孔子說了什麼?
  • 老子,孔子,季子,三大聖人穿越大半個中國來握手!
    孔子,出生於公元前551年,比季札小25歲。晏嬰,出生於公元前578年,比季札大2歲。這幾個人,算是當時春秋晚期的幾個重要歷史人物。他們跟季札都是同時代的人。對於季札,太史公對他有一個典型的評價是「見微而知清濁」。也有人說季札是孔子的老師,當時春秋時期二人並稱為「南季北孔」,季札被稱為「南聖」。
  • 孔子為何強調要「畏天命」?
    「天命」,是儒家很重要的一個概念,無論孔子、孟子、荀子,還是後來的董仲舒、韓嬰、戴德、班固、王充等,其著作中多次提到「天命」。孔子在《論語·季氏》篇中說,君子「畏天命」,我們可以暫且理解為君子要敬畏宇宙天道,敬畏自然規律,但從儒家關於天命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發現更豐富的內容,比如《周易》的第一卦是乾為天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就是出自「乾」卦的《象》。
  • 「失之子羽」,這是孔子為自己犯錯留下的遺憾,聖人也會以貌取人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的「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講述的道理一樣,就算你是聖人孔子,也會有看走眼的一天。孔子是我國的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儒家思想影響著中華大地上成千上萬的人,也被很多古代的君主奉為治國之道,但是你可知道他曾經也有著以看走眼的時刻。讓他看走眼的正是他的弟子子羽,是為魯國人,比孔子小39歲。
  • 孔子的理念為何得不到諸侯國的認可,他還沒被人叫「喪家之狗」?
    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史記·孔子世家》《史記》中這段記載的意思是,孔子在鄭國和他的學生走散了,一個人在車門口站著等著和學生會合。其實這套言論把孔子和上古聖人相比,對孔子不是貶義而是褒義,孔子卻避去不提自己和上古聖人相似的說法,而承認自己確實像喪家之犬。
  • 鐵打的孔子、流水的皇帝:被封神成王的孔子頭銜發生了什麼變化?
    這也是孔子在世時便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的出處。「聖」號並沒有給此階段的孔子帶來過多的榮耀。後來《漢書·古今人表》裡,給古人劃分為上中下三階九等,「上上為聖人」,第一位是「太昊帝宓羲氏」,最後一位是「仲尼」,這一標準出來之後,才讓孔子的「聖人」稱號有了分量。公元前500年,孔子任魯國大司寇,政治作為在齊國幹預下被迫中斷,離開魯國,開始周遊列國。
  • 孔子的生父到底是誰,為何司馬遷說孔子的父母是「野合」?
    包括一直以來被中國人稱為「聖人」的孔子。在所有和孔子有關的「閒話」裡,孔子的身世問題是一個比較受人關注,也是受議論較多的話題,尤其是司馬遷在《史記》裡這樣記載孔子的身世:叔梁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從司馬遷的記載裡,能夠看出來孔子的父親是叔梁紇,母親是一個姓顏的女人,在別的地方有記載該女子叫顏徵。這都沒什麼問題,但是後面的那個「野合」就很耐人尋味了。而且母親顏徵直到去世前都沒有告訴孔子自己的生父是誰,據民間傳說,後來還是孔子的一個鄰居告訴他,自己的父親叫叔梁紇,是魯國曲阜的陬邑大夫。
  • 孔子為何把女人當成小人
    孔子這句孔子的名言,在如今有一個普及甚廣的含義,用來貶低女子的形象,將女子與小人類別,說她們都是「難養」的人。那麼,作為一個萬人敬仰的聖人,孔老夫子真的有這樣說過嗎?論語子曰:唯女人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 各省分別有哪些「聖人」?山東、河南最多,聖人故裡!
    當然,「人為造聖」不是一個貶義,被尊為聖人的先賢大都是做出非常突出的貢獻,這類的聖人遍布華夏各地,所以本文就從各省市為切入點,細數一下各省有哪些古代「聖人」?河南——詩聖杜甫、醫聖張仲景、畫聖吳道子、木聖張衡、商聖範蠡上古歷史核心區域為陝西和河南,中古歷史核心區域是河南,近古歷史核心區域是北京。
  • 孔子為何在見她之後便心生喜悅?
    一、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孔子是歷史上有名的聖人,但他也遭受過許多非議,比如,他曾說過一句話:「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這句話一直被人所詬病,尤其是現代有許多人因為這句話而攻擊孔子,認為孔子歧視女人。其實,孔子才是真的被冤死了,因為連接這句話的下一句是:「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只有通讀一整句話,才能讀懂孔夫子這句言論的意思。
  • ► 成語故事:孤掌難鳴
    元·宮大用《嚴子陵垂釣七裡灘》第三折:「雖然你心明聖;若不是雲臺上英雄併力;你獨自個孤掌難鳴。」三國裡的劉關張是結義三兄弟,劉備是公司的大老闆,從來說一不二。諸葛亮就慘了,既已受命於劉備,完不成任務可不行。孤掌難鳴,要幹好工作就要靠手下這些弟兄們多支持、多配合。否則,自己縱有通天的本事也只能是紙上談兵。
  • 孔子如何成為「至聖先師」?
    中國的很多城市有文廟,文廟正殿會懸掛孔子畫像,上面通常會題寫「大成至聖先師」或「萬世師表」幾個字,意思是最有成就的、達到聖人境界的老師,是後世的表率。那麼,孔子是如何成為「至聖先師」的呢?史書記載,孔子三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十七歲時,母親也離世了,天地間只剩下他孤零零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