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人怕出名豬怕壯」、「人紅是非多」,這些話是一點都不假,從古至今都是這樣。包括一直以來被中國人稱為「聖人」的孔子。
在所有和孔子有關的「閒話」裡,孔子的身世問題是一個比較受人關注,也是受議論較多的話題,尤其是司馬遷在《史記》裡這樣記載孔子的身世:
叔梁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從司馬遷的記載裡,能夠看出來孔子的父親是叔梁紇,母親是一個姓顏的女人,在別的地方有記載該女子叫顏徵。這都沒什麼問題,但是後面的那個「野合」就很耐人尋味了。而且母親顏徵直到去世前都沒有告訴孔子自己的生父是誰,據民間傳說,後來還是孔子的一個鄰居告訴他,自己的父親叫叔梁紇,是魯國曲阜的陬邑大夫。
孔子的身世故事
首先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司馬遷所記載的「野合」,可不是現在人所想的那種齷齪行為。這裡的野合其實是在說,男女兩人的身份有差距,在一起不合乎禮制。
另外可能還會有人覺得奇怪,孔子姓孔,可是叔梁紇不姓孔啊。這裡需要說明: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叔梁紇,子姓,孔氏,名紇,字叔梁。也就是說他們是同一個姓氏。
而之所以司馬遷說孔子的父母是「野合」,也是因為兩人的身份相差很懸殊。叔梁紇是魯國的陬邑大夫,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陬邑市的一把手,是權傾一方的封疆大吏,而顏徵只是一介平民。
而且更為當時的禮制不能接受的是在兩人生下孔子的時候,叔梁紇已經快70歲了,而顏徵此時還不到20。說句難聽的話,以叔梁紇的歲數,都可以當顏徵的爺爺了。
那麼如此離譜的故事為什麼會發生呢?
在進入正題之前,還是先捋一捋叔梁紇的身份比較好。西周建國後,周天子分封天下,微子啟被分到河南一帶建立了宋國。後來弗父何不曾繼位,將國君讓與宋歷公。之後弗父的後代孔父嘉在宋國內訌中身亡,而他的後代則逃到了魯國,改為孔姓。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就是孔父嘉之後,是他的五世孫。
叔梁紇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能文能武,與魯國名將狄虒彌、孟氏家臣秦堇父一起被稱為"魯國三虎將",還立過大功,後來因軍功被封為陬邑大夫。
不過這本應該是一個地位顯赫,享盡榮華富貴,萬眾羨慕的人物,卻沒有繼承人。倒不是說他沒有孩子,其實叔梁紇和其妻子施氏有9個女兒,後來他為了傳承家業,又娶了一個小妾,小妾給他生了一個兒子孟皮,但是這個孩子卻有先天的殘疾。在古代,女兒與殘疾的兒子是不能繼承家業的,這讓梁紇非常的苦惱。
後來66歲的叔梁紇看中了顏氏的3個女兒,顏氏只是一介平民,根本反抗不了叔梁紇,所以無奈之下,就將自己最小的女兒顏徵嫁了過去。一個年近古稀的老頭和一個花樣年華的少女,這可是妥妥的老牛吃嫩草。
之後顏徵確實沒讓叔梁紇失望,在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為他生下了一個兒子,也就是孔子。
可是在古代,長壽的人是很少的,能活到60歲就已經是長壽了。所以在叔梁紇有了孔子這個兒子之後,還沒有好好地樂呵幾年,就在孔子3歲的時候一命嗚呼了。之後正妻施氏非常的看不上顏徵與孔子,對這孤兒寡母百般刁難。無奈之下,顏徵只好帶著孔子離開,決定獨立將孔子撫養長大。
對於顏徵來說,與叔梁紇的婚姻是不光彩的,首先兩個人之間的年紀相差太大,而且自己並沒有一個真正的名分,就連小妾都算不上,只不過是一個外室,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一個包養的情人,兩人之間就是一段「孽緣」,也就是司馬遷寫的「野合」。
因而顏徵寧願一個人吃苦受累將孔子養大,也絕不願意將這樣的事情告訴自己的兒子,她覺得這是羞恥,史籍中記載到:
徵在恥之,不告。
孤兒寡母的顏徵與孔子的生活是很艱苦的,為了謀生,年少的孔子做過牧童,做過鼓手等各種苦活累活。後來孔子對於自己的少年時代,曾這樣說:
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就是孔子說自己小時候身份低賤,所以能幹很多的勞苦之事。
據說孔子之所以叫孔丘,就是因為自己從小就幹苦力,所以因為營養不良,造成自己的頭上骨骼如同高低不平的丘陵。
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也許正是年少的磨礪,才造就了孔子堅毅的性格,也才有了後世的孔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