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4 07:39圖文來源: 南京日報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如果說現代人旅行是為了「詩與遠方」,那麼古代的旅行家則承擔了不同的使命。比如司馬遷,詩書世家出身的他,早年為了考察風土人情,搜集歷史資料,遊江淮,過會稽,足跡遍布「東南和中原」。數年遊歷為他創作《史記》打下了堅實基礎。
《英雄長在》是一本記述中國古代名著中主要英雄人物的紀行隨筆,華裔日籍作家陳舜臣在書中對此有詳細書寫。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是當時屈指可數的大旅行家。
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嶷,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 困蕃、薛、彭城,過梁、楚以歸。於是遷仕為郎中,奉使西徵巴、蜀以南,略邛、筰、昆明,還報命。
以上是司馬遷的旅行經歷,是他本人在《史記》末尾《太史公自序》中記錄的。據此記載,司馬遷在做官之前就曾遠遊。做官後的出遊,是以皇帝使者的身份,帶有公務性質,這自不必說。至於做官前、年輕時候的旅行,雖然在這段文字中並沒有提及,但具有奉父命外出收集資料的性質。
司馬遷之父司馬談一直有將歷史記載成文的願望。他命兒子出遊,其目的也是收集資料。司馬遷的出生地龍門,位於今天的陝西省韓城市內,在黃河西岸。由於父親在朝中任職,司馬遷應當很早就來到了長安。等到二十歲時,他便遊玩於江淮(長江與淮河)一帶。當然,所謂「遊玩」也並非單純的遊覽賞玩,他是在收集戰國時代的記載。那時候還沒有發明紙,他必須將木簡或竹簡上的記錄謄寫下來,這是一項難度極大的工作。
會稽山位於浙江省,離名酒產地、魯迅的出生地紹興很近。越王勾踐就是在會稽山被吳王夫差的大軍包圍的。會稽山西側的山體也叫龍門。既然叫龍門,那就少不了關於大禹的傳說。傳說,大禹死後就葬在會稽山的墓穴裡。年輕的司馬遷所要探尋的便是禹穴的所在地。他在這一帶找到的吳越資料,想必在他後來撰寫《吳太伯世家》《越王勾踐世家》《伍子胥列傳》時得到了充分利用。
之後,司馬遷應該是溯長江而上,造訪了湖南的九嶷山,又泛舟於同樣位於湖南的沅水和湘水。傳說,九嶷山是上古聖人舜的安葬之地。
湘水注入洞庭湖。而在不遠處同樣注入此湖的汨羅江則是失意的屈原的自盡之地。司馬遷肯定在這裡搜集過用於撰寫《楚世家》《屈原賈生列傳》的資料。
接下來,他又向北渡過了汶水、泗水。孔子的故鄉曲阜就在泗水流域。據記載,司馬遷曾在此地進行武者式的學術修行,觀察孔子遺風。他的活動主要還是以收集撰寫《孔子世家》所需的資料為主。泰山是進行封禪大典的重地,這段時間司馬遷搜集來的資料肯定對撰寫《封禪書》有所助益。
司馬遷在曲阜附近的鄒縣嶧山進行了鄉射禮。司馬遷不僅收集到相關記載,還親自實踐了這種古老的儀式。
從記載來看,司馬遷在山東半島的蕃、薛、彭城等地的旅行頗為艱難。之後,他經過梁、楚之地,返回長安。想來這次旅行定然成果豐碩。
成為郎中(侍衛官)後,司馬遷奉皇帝之命,前往巴蜀之地,也就是今天的四川省。他環遊了西南夷人的居住地域,教人歸化。這段時期的經驗,對他撰寫《西南夷列傳》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