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司馬遷:傳說與猜想

2020-12-22 澎湃新聞

司馬遷祠墓 盧萌攝

「渭河,未講完的故事」要把司馬遷收進去,是有一定道理的。雖然司馬遷是韓城人,韓城並不在渭河邊上,甚至連渭河流域都算不上,但司馬遷卻長期供職在渭河南岸的長安城裡。就是在這座城裡,他惹惱了漢武帝,從而遭遇了宮刑的恥辱。宮刑後,司馬遷憤而著書,才有了偉大的《史記》。從這個意義上講,司馬遷當然可以算作渭河岸邊、八百裡秦川上的偉大人物。

遠在西漢的司馬遷,距今已經2000多年了。他的身體雖然已經化作了泥土,但《史記》的光芒卻照耀了後世。他的功績,他的思想,早已跨越歷史,跨越國界,對整個世界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從而被稱為「世界名人」。文豪郭沫若曾賦詩稱讚司馬遷「功業追尼父」,意思是他的地位僅次於孔子。他的故事,不但被載入史書,同時也廣泛地在民間演繹和傳說著。尤其是在他的故鄉韓城,文字之外,更是流傳無數鮮為人知的傳說。

退休教師同養丁每天最大的樂趣,就是待在太史公遺祠,給慕名而來的遊客講解司馬遷的故事。 盧萌攝

司馬遷是哪兒人

很多人以為這不是個問題,司馬遷不就是韓城人嗎?

是啊,按照目前比較權威的說法,司馬遷的確是韓城人。司馬遷自己就在自傳裡說過:遷生龍門,耕牧於河山之陽。龍門在哪兒呢?就在韓城境內北部,黃河走出晉陝大峽谷的地方。但是,也正因為有了司馬遷的這句話,從而使他的祖籍地歸屬成為爭論的話題。陝西韓城人說:司馬遷是韓城人,理由是,司馬廟在韓城,司馬遷的墓在韓城,司馬遷的後裔也在韓城。而山西河津人卻說:司馬遷是河津人,因為河津也有龍門,而且剛好處在山的南麓和黃河的北岸,河津的位置完全符合司馬遷自傳裡所說的「河山之陽」。更重要的是,河津還有一個「司馬村」,村民全都姓司馬,而且有祠堂,有族譜,有司馬廟。這些年來,一河之隔的韓城和河津,因為司馬遷祖籍地的歸屬問題,嘴皮官司就一直沒有停歇。

那麼,司馬遷到底是哪裡人呢?韓城市政協原主席、司馬遷後裔馮雙民說:韓城和河津的說法都有一定道理。因為在歷史上,河津和韓城先後同屬晉國和魏國,就是按照西漢時的行政區劃,河津和韓城也應在一個行政區域,不像現在區分得如此清楚,一個在陝西,一個在山西。司馬遷所說的「遷生龍門」,到底是河津龍門呢,還是韓城龍門?這就看如何來解讀了。

司馬遷的72世孫同養丁說,「遷生龍門」裡的龍門,並不是黃河上的龍門,而是韓城巍東塬上的「龍門砦」,也就是傳說中的「南高門」村。司馬遷進京做官以前,一直就生活在龍門砦。支持這一觀點的還有研究司馬遷的專家張大可。張大可說,龍門砦,地處黃河以西、巍山以東,按照中國古時候的說法,河之西和山之東,同樣為「陽」。所以,司馬遷所說的「遷生龍門」,指的應該是位於「河山之陽」的龍門砦。

矗立在司馬遷祠墓景區的司馬遷塑像。寧永泉攝

司馬故裡無司馬

大凡名人的故裡,一般都會有與名人同姓的後裔。比如,孔子的故裡就一定有姓孔的,孟子的故裡一定有姓孟的。但是奇怪的是,在司馬遷的故裡韓城,一個姓司馬的人也沒有。

他的族人後裔全都改成了姓同或者姓馮。

韓城當地有個說法:韓城漢後無司馬,馮同二姓撐門庭;花開兩枝根不變,清明共祭一祖宗。

很多人都很納悶,司馬遷的後人為什麼要改成姓同和姓馮呢?不管是姓同還是姓馮,說法大體一致,說是在司馬遷受刑之後,為了躲避朝廷的迫害,他的後人把原來的姓氏司馬,一分為二,在「司」的旁邊加上一豎,變成「同」;在「馬」的旁邊加兩點,變成「馮」,以此作為新的姓氏,隱匿繁衍。

對這個說法,民間有很多人不太認同。理由是當年司馬遷受刑之後,朝廷並沒有株連九族,談不上躲避所謂的災禍。真正的理由很可能出於「躲恥」。司馬遷所受的宮刑,不管是放在今天還是歷史上,都屬於奇恥大辱。司馬遷自己也認為是他讓整個家族蒙受了恥辱,從而留遺言,在他死後,不要將他埋入祖墳。不僅如此,他在寫完《史記》之後,很快就離開了韓城,隱居在了華山,而且一隱就是18年,直到去世,再也沒有回到韓城。所以,還有一種傳說,司馬後裔的改姓,不是族人要改,而是司馬遷自己提出的改姓。因為,他不想因為他的原因,讓整個家族都跟著蒙羞。

改成了姓馮和姓同的司馬後裔,後來都離開祖居的龍門砦,隱居到另外一個叫徐村的地方。據說,徐村最早的名字叫「續村」,隱含有「續存」的意思。徐村現在歸屬韓城市芝川鎮,村民全部為馮同二姓。

今天的徐村,不光有司馬遷墓,還有太史公遺祠和家族的碑刻。據碑刻記載,徐村真正立祖,是在明朝時期。族譜最頂端的兩個人,一個叫馮釗,一個叫同茂。繁衍至今,司馬後人多達數千人,除了徐村外,韓城的東趙、上景峰、富村、上官莊、趙峰等村莊,以及合陽縣的辛堡村,都生活著大量的司馬後人。著名演員馮遠徵,就是上官莊的馮氏後人。

參觀拜謁司馬廟的遊客正走過被譽為韓城三大古橋之一的芝秀橋 寧永泉攝

司馬廟的選址很有講究

司馬廟屬於「民辦廟宇」,是歷史上韓城當地老百姓自發籌資修建的,距今已有1700 年的歷史,是韓城著名的文化旅遊景點。司馬廟雖然很小,但是遠遠看去,卻是氣勢巍峨,高踞雲天之上,一點兒也不像個民間小廟。

廟門上的牌匾為著名書法家啟功所寫。郭沫若曾提筆為司馬遷寫了一首詩:龍門有靈秀,鍾毓人中龍;學殖空前富,文章曠代雄;憐才鷹斧鉞,吐氣作霓虹;功業追尼父,千秋太史公。對於這首準確、高度評價司馬遷的詩作,學界普遍認為,不但詩的內涵非常好,字也好,是郭老書法的精品之作。這首詩後來被碑刻之後,拓片成了最搶手的韓城旅遊紀念品之一。

司馬遷是龍門砦人,真骨埋在徐村,可司馬廟為什麼卻建在離家幾十裡以外的韓奕坡上呢?一位民間學者說,別看這座廟建得不大,但選址很有講究。據說當年司馬遷死後,族人去華山運屍,途經芝川韓奕坡時,停留了一下。此地有個尼姑庵,司馬遷的姐姐在此為尼,族人前往詢問司馬遷如何安葬。他姐姐說,司馬遷生前有遺言,死後不入祖墳。於是,族人就給司馬遷單獨選了一塊墓地,埋了真骨。後世人覺得司馬遷魂歸故裡時,曾在韓奕坡停留過,也算一處歇息之地,於是就在這裡也建起了一座墳塋,埋入了司馬遷生前穿過的一雙靴子。墳在韓奕坡的最高處,先是圍了一圈牆,然後逶迤而下,一路建了廟宇。

那位學者說,司馬遷生前受的是宮刑,宮刑也叫絕刑。而司馬廟所選的這個韓奕坡,恰恰又是個絕地——它從梁山而出,綿延數十裡,到了芝川,突然就成了斷頭山坡,絕了,斷了,仿佛命中注定,就是為一個受過絕刑的人專門準備的墓地一樣。山人合一,同相悲憫。

司馬遷對韓城人的影響

一個人因為說真話而遭受了宮刑;宮刑之後,又忍辱負重,完成了千秋偉業。這件事對周圍的人有沒有影響呢?答案顯而易見。

作為司馬故裡的韓城,司馬遷的遭遇和精神,無疑對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有著深刻的薰染。凡是和韓城人打過交道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口才好不是韓城人的長項。韓城人的特點是多幹事,少說話。這種地域特點,顯然是受了司馬遷的影響,「禍從口出」的道理,經過一代一代地強調和渲染,不知不覺就成為一種文化和習慣。話一少,勁就用在了幹事上。多年來,韓城之所以能取得飛速發展,不能簡單地歸於其煤炭資源豐富。韓城人不愛在嘴上費工夫,把勁全都用在了腿腳上。

在陝西,韓城是個很獨特的地方。不管是語言、風俗還是飲食,它都和周圍縣市大相逕庭,既不像關中,也不像陝北,更不像河對岸的山西。韓城人的口音,到死都不會改。別人把妻子叫「媳婦」,他們叫「囚子」;普通話裡的「城南」,到了韓城話,就變成了連聲母都不一樣的「社塱」。吃飯也一樣,他們津津樂道的「羊肉餄餎」和「胡卜」,外地人簡直難以下咽。尤其是羊肉泡,不管是關中還是陝北,都是有調料和鹽巴的,可韓城的羊肉泡卻是「甜的」,一點兒鹽也不放。這樣的例子,在韓城舉也舉不完。最重要的是,韓城人對這些「不一樣」非常看重,非常引以為豪。

同處陝西,同處黃河岸邊,韓城為啥就這麼不一樣呢?仔細分析,除了在冷兵器時代,這裡因為地處偏僻,山河阻隔,很難受外界影響,從而大量保持了原始的古音和獨特的風俗,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因為他們擁有司馬遷。

司馬遷生前雖然因宮刑而受辱,但死後,聲望越來越高,影響越來越大。作為司馬同鄉,韓城人很以司馬遷為榮,堅定地認為,司馬文化代表的就是「正宗文化」和最先進的文化。於是,他們就在骨子裡,頑強地排斥著外來文化,獨獨只對京城文化「網開一面」,願意有限度地予以接受。以民居為例,韓城人蓋房子,不會參考陝北的窯洞,也不會學關中的廈房,他們只仿照北京的四合院,而且也只是仿照而已,絕不照樣移植。他們要追求自我特色,所有的大門上方,必須懸掛或者刻寫牌匾,要麼是「耕讀傳家」,要麼是「謙受益」,等等,總之要體現出韓城的書香文化。韓城是什麼地方?是司馬故裡,是「上了司馬坡,秀才比驢多」的地方!

由此可以看出,司馬遷在他的故裡,已經被尊崇成了一種文化符號,一種精神圖騰。他已經不是一位單純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了,他更像光芒萬丈的神靈,深植於韓城人的心中,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來源:陝西韓城旅遊

原標題:《【地方文化】司馬遷:傳說與猜想》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司馬遷:傳說與猜想 - 西部網(陝西新聞網)
    他的故事,不但被載入史書,同時也廣泛地在民間演繹和傳說著。尤其是在他的故鄉韓城,文字之外,更是流傳無數鮮為人知的傳說。司馬遷是哪兒人很多人以為這不是個問題,司馬遷不就是韓城人嗎?是啊,按照目前比較權威的說法,司馬遷的確是韓城人。司馬遷自己就在自傳裡說過:遷生龍門,耕牧於河山之陽。龍門在哪兒呢?
  • 司馬遷祠:弘揚史記文化 探索文化、旅遊、生態高質量發展
    郭沫若在《題司馬遷墓》中這樣評價道司馬遷。作為中國偉大歷史家,司馬遷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夏陽太守殷濟為紀念司馬遷,於西晉永嘉4年修建司馬遷祠,坐落於韓城市南10公裡芝川鎮的韓奕坡懸崖上,建築自坡下至頂端,依崖就勢,層遞而上,距今已有近1700年歷史。
  • 大旅行家司馬遷
    比如司馬遷,詩書世家出身的他,早年為了考察風土人情,搜集歷史資料,遊江淮,過會稽,足跡遍布「東南和中原」。數年遊歷為他創作《史記》打下了堅實基礎。 《英雄長在》是一本記述中國古代名著中主要英雄人物的紀行隨筆,華裔日籍作家陳舜臣在書中對此有詳細書寫。《史記》的作者司馬遷是當時屈指可數的大旅行家。 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
  • 最新文物表明司馬遷的記載或有隱情
    嫪毐可以算是中國歷史上最神秘的人物了,他身上很可能暗藏了非常多歷史信息,極有可能是司馬遷刻意留下來的讀解《史記》的線索。看下司馬遷的原文吧,《史記·呂不韋列傳》:始皇帝益壯,太后淫不止。呂不韋恐覺禍及己,乃私求大陰人嫪毐以為舍人,時縱倡樂,使毐以其陰關桐輪而行,令太后聞之,以啗太后。太后聞,果欲私得之。
  • 精練丨文化名人司馬遷綜合專題練
    (摘編翦伯贊《司馬遷的歷史批判》)1.下列關於司馬遷歷史批判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司馬遷在《史記》中直接指斥君王,大膽貶抑權貴,敢於歌頌「叛逆」,同情貧困弱小,其歷史批判態度鮮明,思想深刻。B.司馬遷以敏銳的目光、正義的觀感、生動的筆致進行歷史批判,這種批判有力地揭發了歷史的黑暗,抨擊了人類的罪惡。
  • 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選錄》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我國古代最偉大的史學家和文學家。武帝時,先後任太史令、中書令。 所著(史記》是記載從黃帝至漢代的紀傳體通史,包括本紀、表、書、世家和列傳五大部分,是一部體大思精、前無古人的偉大歷史著作。
  • 司馬遷是山西人嗎?
    2001年11月14日《太原晚報》「天龍副刊」版,刊登了周先生寫的《讓「太史公」魂歸故裡》一文,述說了司馬遷是山西河津人。2008年11月4日《山西日報》「文化·閱讀」版,刊登署名艾斐的為周先生所著《人文河津》一書所寫的序言,標題為《文脈厚澤促騰飛》,以約1/3篇幅轉述周先生書中關於司馬遷是河津人的記述。
  • 【特稿】剛直太史令 流芳司馬遷 ---欣賞《司馬遷》大銅章
    ==司馬遷,生於公元前145年,卒於公元前90年。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以皇皇巨著《史記》名垂青史,伴隨著史記真實而精彩的文筆,將太史令司馬遷的人生講述。當看到司馬遷大銅章時,喜愛的心情油然而生,擁有以滿足近距離享受的快樂。章面司馬遷提筆凝思,伏案寫作的場景。燭臺綽綽,箋竹摞摞,側方弘大的歷史畫卷,車馬奔馳,風起雲湧的場景,巧妙地展現出歷史長河的波瀾壯闊。身旁竹影連連,背後編簡層次有序,將司馬遷有著「竹」的高風亮節襯託,翻閱史料,忠於歷史的執著精神展現。
  • 司馬遷:向陽而生,立不世之志
    在父親司馬遷進入仕途,成為了西漢第一代太史令,司馬遷在龍門學院中讀書。一天外祖父楊鼎收到來自司馬談的一封書信,書信中說,為官太過兇險,不建議司馬遷進入仕途,不如好好學習耕種,這樣可以維持生計,也可以身體力行民眾之苦。於是外祖父給司馬遷介紹了一位農習老師,學習耕種技術。
  • 秦漢流光——司馬遷著《史記》
    司馬遷塑像他父親逝世三年後,司馬遷如願以償,當了太史令,這為他博覽石室金匱之書,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條件。於是他便整百家之不齊,開始了《史記》的寫作。話劇《司馬遷》劇照然而天有不測之風雲。後人尊其為「史聖」;魯迅先生贊《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郭沫若先生贊司馬遷「功業追尼父,千秋太史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為「世界歷史文化名人」史記漢宣帝時,司馬遷的《史記》才由其外孫楊惲公諸於世。
  • 古裝電視劇《大秦賦》的劇情編排參考離不開司馬遷所著的《史記》?
    也正是因為有《史記》等書的記載,這部大劇才可以根據歷史資料完整地構建整個故事邏輯及線索,為我們展現出一個事件飽滿、人物生動的故事,也呈現了一個強大王朝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水利等領域的成就。《史記》在《秦本紀》中記錄了秦國歷史,主要講述了春秋和戰國時期的諸侯國秦國從興起、發展到稱霸天下、秦王嬴政統一全國之前的歷史。
  • 《陳涉起義》司馬遷
    攻下蘄以後,就派符離人葛嬰率軍攻佔蘄縣以東的地方,陳勝則攻打銍、酇、苦、柘、譙等地,都攻佔下來。行軍中沿路收納兵員。等到到達陳縣,已有戰車六七百輛,騎兵一千多,士兵好幾萬。攻陳縣時,那裡的郡守和縣令都不在,只有守丞帶兵在城門洞裡同起義軍作戰。(守丞)不能取勝,兵敗身死,起義軍才進城佔領了陳縣。過了幾天,陳勝下令召集當地管教化的鄉官和才能出眾的鄉紳一起來集會議事。
  • 楊照的《史記》導讀,如何走進司馬遷的歷史世界?
    此外,今天我們讀《史記》,還可以學習司馬遷看待歷史的態度,以及書寫歷史的方式。在一般的教育體制下,從課本裡學到的往往是一堆固定的事實,往往讓人以為歷史就是什麼時間什麼人在什麼地方做了什麼事。歷史真正重要的不是事實,而是事實與事實之間的關係,或者進一步說,是解釋「如何」及「為何」,這是與我們當下學習歷史的態度差異最大的地方。按司馬遷的態度,歷史不是一堆「What」,重要的是「How and Why」。在個人層次上,一個人為什麼會用這種方式講話做事?作為一個群體,彼此行為之間的互動會產生什麼模式,他們為何如此?某些事情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又選擇何種手段?
  • 司馬遷是劉邦的「高級黑」,被漢武帝發現後,漢武帝:加官進爵
    司馬遷和司馬相如並稱為:「西漢兩司馬」。 這兩匹馬都是文化人,一個寫文章(上林賦、子虛賦),一個寫歷史(史記),讀過他兩的文章,如果你沒文化,那肯定就得驚嘆一聲「臥槽!」。 然後憤恨這樣的文章為啥不是自己寫出來的。
  • 伯夷列傳:傳記不像傳記,司馬遷是在借題發揮、發洩情緒?
    司馬遷為什麼要為李陵辯護?李陵又是個什麼人?司馬遷和李陵有什麼關係?其實,司馬遷和李陵一點關係都沒有,但是沒關係,不代表不了解。司馬遷能夠寫出史記來,是收集了很多資料的。自然,他收集資料的能力一般人是想像不到的。
  • 司馬遷:長才負不羈,壯遊遍全國,晚遭李陵禍,憤悱思遠託
    司馬遷撰寫的《史記》,不但是一本史書,也是個人的傳記。它記錄了司馬遷的生活經驗、情緒表達、個人際遇等,亦承載著司馬遷的行事風格和思考模式。 繼承父志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因為先祖「世典周史」,所以他一直希望自己能傳承史官家世。
  • 司馬遷「愛奇」:廣載之奇
    揚雄不僅提出了司馬遷「愛奇」的特點,在《法言·問神篇》中還提出了「多知而雜」的觀點。說:「或曰:『《淮南》、《太史公》者,其多知與?曷其雜也!』曰:『雜乎雜,人病以知為雜,惟聖人為不雜。』」他認為司馬遷只是想以見聞廣、記載多而為己功,但評說議論卻淺顯不實在。由此可知班彪對於司馬遷的「多聞廣載」是持批評態度的。而班固的論斷相對於班彪則更為客觀,既看到了司馬遷不足的一面,也對司馬遷涉獵廣博進行了褒揚。班固說:「至於採摭經傳,分散數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牴牾。亦其涉獵者廣博,貫穿經傳,馳騁古今,上下數千載聞,斯以勤矣。」
  • 千古一書:司馬遷的《史記》背負了太多痛苦,但卻終成絕響
    在公元前145年,司馬遷出生在鹹陽的龍門,也就是今天的陝西韓城。北邊50公裡是龍門山,"鯉魚躍龍門"的典故就出自這裡,據說大禹也曾經是在這裡治水的。這也是一個黃河邊的城市,黃河之水滔滔不絕,見證了這片土地厚重的歷史文化。胸懷大志,讀書不輟。
  • 千古絕唱,司馬遷為什麼創作《史記》?且看太史公自序怎麼說
    司馬遷曾經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這句我們從小就習得的至理名言,至今讀來,仍然有一種生命的厚重感。司馬遷遭受酷刑卻依然忍受恥辱和痛苦,完成了這本歷史巨作——《史記》。
  • 《呂太后本紀》:「人彘」事件是源於民間傳聞,並被司馬遷採信入史?
    最近海南判了一個黑老大黃某死刑,他稱霸當地30年,他的名字成為當地百姓口中的禁忌,我由是覺得,古代與政治強權有關的「諱名」文化裡其實包含黑社會的性質,應該是反文明的。 「雉」是「野雞」的意思,這個名字被現在人叫壞了,但在那個時代卻是一個很好的名字,如同現在人還取名「鷹」「虎」「鴿」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