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練丨文化名人司馬遷綜合專題練

2021-02-15 高中語文課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史記》不是一部死板的記述的歷史,而是一部生動的批判的歷史。《史記》中到處可以看到司馬遷大膽地進行歷史批判,他指斥王侯,貶抑權貴;歌頌「叛逆」,同情貧弱;他揭發歷史的黑暗,抨擊人類的罪惡,用敏銳的目光,正義的觀感,生動的筆致,縱橫古今,褒貶百代。司馬遷執行歷史批判有四種形式,一用標題,二用書法,三於敘述中夾以批判,最重要的是各篇之後的專評,即「太史公曰」。

用標題執行批判的例子。如列項羽於本紀,列孔子、陳涉於世家;範蠡本是越國的大夫,因為他曾「治產利居,時逐」,所以不列入官吏,列之於貨殖;子貢本是孔子的門徒,因為他「廢著鬻才於曹魯之間」。故不列於儒林,列之於貨殖。對於一般的人物列傳,以其人之名標題;而獨於刺客、循吏、儒林、酷吏、遊俠、佞幸、滑稽等則以其人之行為標題,暗示作者抑揚之意。用書法者,如書孔丘則不名,曰:「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其先宋人也。」書孟、荀則直稱其名,曰:「孟軻,鄒人也。」「荀卿,趙人。」書老、莊亦不名,曰:「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裡人也。」「莊子者,蒙人也。」書孫武。則在名與不名之間,曰:「孫子武者,齊人也。」這樣的書法正是不說話的批判。不書名表示司馬遷對其人的最大尊崇,書名表示對其人並不如何尊崇。《史記》有在敘事中夾以批判者,《晁錯列傳》末載鄧公對景帝之語曰:「夫晁錯患諸侯強大不可制,故請削地以尊京師,萬世之利也。計畫始行,卒受大戮,內忠臣之口,外為諸侯報仇,臣竊為陛下不取也。」這是借用他人的言語在敘事中兼示批判。

「太史公曰」是司馬遷負責的批判,也是《史記》的靈魂。司馬遷「貶天子,退諸侯,斥大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執行他對歷史人物的批判。司馬遷借賈誼評秦始皇曰:「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評二世曰:「繁刑嚴誅,吏治刻深,賞罰不當,賦斂無度。」司馬遷不但對前代帝王有貶辭,對本朝帝王乃至對他的當今皇帝亦有微詞。如《叔孫通列傳》中評漢高祖曰:「夫高祖起微細,定海內,謀計用兵,可謂盡之矣。」這就無異說,劉邦「謀計用兵」以外,一無所長。司馬遷在《封禪書》中譏諷武帝惑鬼神,求神仙,迷巫祝,信方士。而陳涉在封建統治者看來是一個叛逆,司馬遷把陳涉的起義比之湯武的革命、孔子的作《春秋》.他在《陳涉世家》中說:「陳勝雖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將相競亡秦,由涉首事也。」又說陳涉起義之時,雖聖人之徒,也去參加他的革命。

從以上的評語可以看出司馬遷之所善與所惡,所賢與所賤,所是與所非;《史記》不僅是為了敘述歷史,而且是為了批判歷史;司馬遷作《史記》不是為了清算古人,而是為了要從古書中找出一些歷史教訓,教育他同時並世的人。他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i/中說:「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鏡也。」這是他作《史記》的用意。司馬遷在《史記》中的批判,有些不合於封建的教條,所以班固批評他說:「其是非頗繆於聖人。」而劉向、揚雄等皆「遷有良史之才,不虛美,不隱惡,故之實錄」。

(摘編翦伯贊《司馬遷的歷史批判》)

1.下列關於司馬遷歷史批判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司馬遷在《史記》中直接指斥君王,大膽貶抑權貴,敢於歌頌「叛逆」,同情貧困弱小,其歷史批判態度鮮明,思想深刻。

B.司馬遷以敏銳的目光、正義的觀感、生動的筆致進行歷史批判,這種批判有力地揭發了歷史的黑暗,抨擊了人類的罪惡。

C.司馬遷的《史記》充滿著批判精神,他採用標題、書法、在敘述中夾以批判、「史公作曰」等幾種形式執行歷史批判。

D.司馬遷的歷史批判縱橫百代,褒貶古今,體現他善惡、賢賤、是非標準,表明價值取向,以吸取歷史教訓教育同世之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司馬遷把項羽列入本紀,把陳涉列人世家,肯定了項羽的歷史功績在陳涉之上;把範蠡、子貢歸入貨殖之列,則隱含著對經商者的批評。

B.司馬遷對於一般人,用其人之名作標題;對刺客、循吏、儒林等則用其人的行為作標題:暗示司馬遷的抑揚之意。

C.對孔子、老子、莊子不書名,對孟子、荀子直稱其名,對孫武則在名與不名之間,明確地表明了司馬遷對這些人物的態度。

D.《史記•晁錯列傳》末記載的鄧公一番話,說明鄧公不贊成漢景帝誅殺晁錯的做法,其實也表現出司馬遷對此事的看法。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司馬遷批評秦始皇、秦二世,對漢高祖、漢武帝也有微詞,這表明司馬遷有膽有識,不但敢貶前代帝王,對本朝帝王也不同避。

B.司馬遷寫作《史記》不僅是為了記述歷史,而且是為了批判歷史,從歷史中汲取教訓,後人對這種批判認識不同,評價不一。

C.司馬遷讚賞陳涉在秦朝末年率先起義的行為,肯定了陳涉起義的影響,這種歌頌叛逆的評論與當時統治者的價值取向背道而馳。

D.司馬遷作《史記》的用意是「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白鏡也」,因此,《史記》的批判意義深遠,記述的嚴謹難免不足。

二、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天地蒼茫一根骨

龐進

司馬遷的祠墓在陝西的韓城市。祠內有他的塑像:束高發,穿紅袍,長眉入鬢,雙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歷史煙雲的明晰和超凡入聖的穆然;顯著的還有那一襲長及心胸的須髯,給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學者的莊重。據說,人受過宮刑,鬍鬚會隨之脫光,而這尊塑像,依然大須飄拂——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個血性鬚眉變成一個不男不女的「太監」,可在我們老百姓的心目中,這個人依然是男子漢,頂天立地,氣吞山河的男子漢!

仔細看,司馬遷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頭向北方偏著。一種說法認為,司馬遷是在遙望北方的蘇武廟,因為這位在北國牧了十九年羊的漢朝使臣,和司馬遷是肝膽相照的僚友。另一種說法認為,司馬遷是在遙望李陵,這位大漢名將的被迫降敵,正是司馬遷罹禍的原因啊。我是傾向於後一種說法的,我甚至覺得「李陵之禍」降臨到司馬遷的頭上,是有某種必然性的。不錯,司馬遷是一個有骨氣有血性又才華橫溢抱負遠大的文人,這樣的文人在任何一個朝代,都是社會的良心。當李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踐戎馬之地」,重創十萬敵騎的消息傳到長安時,漢武帝劉徹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們也紛紛「奉觴上壽」,好聽話說得長樂宮的麻雀都似乎要變成翩翩起舞的宮女。無料幾天後,李陵終因矢盡糧絕,寡不敵眾而被俘降敵。消息傳來,全朝廷都啞巴了,劉徹更是「慘愴怛悼」,臉吊得像經了霜的秋茄子。

「你們還有什麼話說?」朝堂上,劉徹目掃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覷,諾諾唯唯;或言李陵該千刀萬剮,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當劉徹對這樣的看法眯目點頭的時候,我們的太史公站了出來。他說李陵平時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國士之風。此次出徵,孤軍奮戰,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敵是一時無奈,日後有機會,他還會報效漢朝的。「好你個司馬遷,」劉徹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賊說話,誰給你的膽量?」

現在看來,司馬遷充其量不過是說了幾句公道話而己。然而,問題倒不在於公道話本身,而在於竟然有人敢於站出來說公道話。社會良心和專制強權在這兒發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劉徹的心目中,作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馬狗,鞭子下馱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裡有你人模人樣地站在我的對面說什麼公道話的權利?

對武帝劉徹,司馬遷曾經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異常勤奮,總想博得武帝的歡心。即使站出來為李陵辯護,也是見皇上滿臉的「慘愴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殘酷的現實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終於明白了:剛直不阿的書生和專橫殘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於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為了「草創未就」的《史記》,為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業,他咬牙吞血,毅然決然地走向了苦難,「就極刑而無慍色」。至此,司馬遷實現了一個轉變,一個御用工具向獨立人格的轉變。從此,一個書生走到了一個帝王和這個帝王賴以存在的龐大體制的對立面。你可以摧殘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毀我的抱負;你可以奪取我的生命,你卻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譜寫一部世上從來沒有的大書,讓這個民族記住司馬遷,讓這個世界記住司馬遷!也讓你劉徹看看,什麼是真正的文人,什麼是文人的肝膽。寒凝春華發,血沃勁草肥。煉獄淬火,司馬遷在提升精神的同時,成就了一根骨頭。

好一根骨頭啊!即使面對一百個漢武帝,一千次酷刑,一萬回磨難,這根骨頭也不會酥軟,絕不酥軟!

4.下列各項對文章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對司馬遷塑像的描寫著重突出了他的眼神和鬍鬚,表現了他的精神風貌,展現出人們心目中理想化的司馬遷形象。

B.文章活用魯迅的詩句「 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春華」,說明苦難成就了司馬遷,使他脫穎而出,完成了千古絕唱《史記》。

C.對李陵降敵,司馬遷陳述己見,是為明辨是非:被俘降敵,實屬可恥,但孤軍深入,沒有後援,武帝亦有不可推卸之責。

D.標題「天地蒼茫一根骨」運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既體現了司馬遷命運的悲劇色彩,又突出了他的不屈精神。

5.作者為什麼說「李陵之禍」降臨到司馬遷頭上是有某種必然性?

6.分析文章開頭描寫在全文中的作用?

、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夫子遺風,鄉射鄒嶧;厄困蕃、薛、彭城,過梁楚以歸。

是歲,天子始建漢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滯周南,不得與從事,發憤且卒。而子遷適反,見父於河洛之間。太史公執遷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虞夏,典天官事。後世中衰,絕於予乎?汝復為太史,則續吾祖矣。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予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爾必為太史;為太史,毋忘吾所欲論著矣。」遷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不敢闕。」卒三歲,而遷為太史令,史記石室金之書。

十年而遭李陵之禍,幽於縲紲。乃喟然而嘆曰:「是餘之罪夫!身虧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來,至於麟止,自黃帝始。罔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事,略三代,錄秦漢,上計軒轅,下至於茲,著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為《太史公書》。

遷既死後其書稍出宣帝時遷外孫平通侯楊惲祖述其書遂宣布焉至王莽時求封遷後為史通子。

贊曰:遷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

(選自《漢書·司馬遷傳》,有刪改)

7.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遷既死後/其書稍出/宣帝時/遷外孫平通侯楊惲祖述其書/遂宣布焉/至王莽時/求封遷後/為史通子

B.遷既死後/其書稍出/宣帝時/遷外孫平通侯楊惲祖述/其書遂宣布焉/至王莽時/求封遷後/為史通子

C.遷既死/後其書稍出/宣帝時/遷外孫平通侯楊惲祖述/其書遂宣布焉/至王莽時/求封遷後/為史通子

D.遷既死/後其書稍出/宣帝時/遷外孫平通侯楊惲祖述其書/遂宣布焉/至王莽時/求封遷後/為史通子

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項是(    )

A.陽,與「陰」相對應,表示方位時,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B.封,指封禪,是中國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時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

C.《詩》指《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分風、雅、頌,共三百篇,故稱「詩三百」。

D.《書》指《尚書》,是我國第一部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彙編。

9.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司馬遷注重實踐,四處出遊考察。司馬遷南遊江淮,視察九疑山;北渡汶水、泗水,觀察儒風,學習禮節。

B.司馬遷秉承父志,立誓繼承祖業。太史公憤恨未能參與天子封禪大典,要求兒子繼承祖業,司馬遷立誓同意。

C.司馬遷身陷牢獄,忍辱著書立說。司馬遷遭李陵之禍,受刑入獄,憤恨天子不公,奮發圖強,寫就史學巨著。

D.司馬遷治史嚴謹,深受後人稱讚。司馬遷寫史不虛美不隱惡,人們稱讚他有良史之才,佩服他的治史能力。

1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而子遷適反,見父於河洛之間。

(2)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不敢闕。

、選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太初元年,司馬遷正式開始了《史記》的寫作。到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司馬遷四十七歲的時候,一場意想不到的災難降臨到了他的頭上。這一年,李廣的孫子李陵帶領五千步兵出徵匈奴,中途遇上了敵人的大部隊,雖經浴血奮戰,但終因      而兵敗。李陵也投降了匈奴。消息傳入漢廷,武帝大為惱怒。當他呼問司馬遷對此事有何看法時,司馬遷一方面為了安慰漢武帝,另一方面也痛恨那些      、      的小人,便說李陵的投降也許是      ,「李陵雖然失敗被俘,看他的心意,是想相機報效漢朝,(     ),不應該再過多地責怪他」。不料想這些話更加激怒了晚年多疑的漢武帝和他周圍的一群寵幸,結果司馬遷被以「誣上」的罪名被處以死刑,後經司馬遷自己申請改為宮刑。這件事不論從肉體上還是精神上都是對司馬遷的慘重打擊,只是因為《史記》還沒有寫成,出於一種強烈的使命感,他才忍辱負重地堅持著活了下來。

11.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成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    )

A.寡不敵眾   看風使舵    落井下石   權宜之計

B.眾寡懸殊   順水推舟    趁火打劫   緩兵之計

C.眾寡懸殊   看風使舵    趁火打劫   權宜之計

D.寡不敵眾   順水推舟    落井下石   緩兵之計

12.下列在文中括號內補寫的語句,最恰當的一項是(    )

A.即使他真的投降了敵人,他投降前那種艱苦卓絕的奮戰也足以揚名天下了。

B.他投降前那種艱苦卓絕的奮戰足以為國揚名了,如果他真的投降了敵人。

C.如果他真的投降了敵人,那麼他投降前那種艱苦卓絕的奮戰也足以揚名天下了。

D.雖然他真的投降了敵人,但是他投降前那種艱苦卓絕的奮戰也足以揚名天下了。

13.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    )

A.不料想這些話更加激怒了他周圍的一群寵幸和晚年多疑的漢武帝,結果司馬遷被以「誣上」的罪名處以死刑。

B.不料想這些話更加激怒了晚年多疑的漢武帝和他周圍的一群寵幸,結果司馬遷以「誣上」的罪名被處以死刑。

C.結果這些話更加激怒了晚年多疑的漢武帝和他周圍的一群寵幸,不料想結果司馬遷被以「誣上」的罪名處以死刑。

D.不料想這些話更加激怒了晚年多疑的漢武帝和他周圍的一群寵幸,結果司馬遷被以「誣上」的罪名處以死刑。

、語言表達

14.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二十四史」都是用紀傳體寫的,紀傳體是司馬遷創立的。司馬遷的《史記》包括本紀、世家、列傳、書、表五個部分。五部分相互配合,構成一個有機整體。班固寫《漢書》,將世家併入列傳,改書為志。①__,即本紀、列傳、志、表,這使得紀傳體史書更加嚴整。《漢書》成為皇朝斷代史的範本。然而,此後的正史並不是②__。有的有志而無表,有的表、志全無,有的用「載記」寫少數民族政權。但無論如何變化, ③__ 。因此,這種體裁被稱為紀傳體。

參考答案

一、

1.A  題中A項,「直接指斥君王」錯誤,「直接」一說於文無據,原文第一段只是說「《史記》中到處可以看到司馬遷大膽地進行歷史批判,他指斥王侯,貶抑權貴」,但並沒有說「直接」。

2.C     題中C項,「明確地表達了司馬遷對這些人物的態度」說法錯誤,「明確」錯誤,原文是「這樣的書法正是不說話的批判」,說明作者是隱晦地表達自己的態度。

3.D   題中D項,選項前後句的內容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強加因果;「記述的嚴謹難免不足」,於文無據,無中生有。

二、

4.D    本題D項,「運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錯誤,標題「天地蒼茫一根骨」運用了借喻的修辭手法。借喻是比喻的一種。是以喻體來代替本體,本體和喻詞都不出現,直接把甲(本體)說成乙(喻體)。借代,顧名思義便是借一物來代替另一物出現,因此多數借代詞為名詞。借喻的本質是「喻」,雖然它的本體和喻詞都不出現,但隱含著可比的對象(即本體)。而借代的本質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種特徵來代指本體,並沒有可比對象。把司馬遷比作「天地蒼茫一根骨」,是為了說明司馬遷不屈的精神。

5.因為作者認為一個專制強權的社會是不允許人們說公道話的,而司馬遷是一個有骨氣、有血性、有社會良心的人,當他面對專制強權,勇敢地站出來說公道話時,他就必然遭遇災禍。(強權社會不允許人們說公道話;司馬遷是一個有骨氣、有血性,有社會良心的人;面對專制強權,敢於站出來說公道話。

6.①作者對司馬遷塑像的描寫著重突出了他的眼神和鬍鬚,展現了老百姓對司馬遷的評價;②總領下文,介紹李陵之禍的緣由;③呼應文章標題,突顯司馬遷的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形象;④表現文章的主題,並吸引讀者繼續閱讀下文。

三、

7.A   「遷既死後」表示時間,「其書」作為後面句子的主語,故「其書」前應斷開,由此排除C項、D項。「述」的賓語是「其書」,「其書」前不應斷開,由此排除B項。

8.8.C   C項,分風、雅、頌,共三百篇,故稱「詩三百」,強加因果。《詩經》共305篇,故稱「詩三百」。

9.C    C項,「憤恨天子不公」誇大其詞。從原文內容「十年而遭李陵之禍,幽於縲紲。乃喟然而嘆曰:『是餘之罪夫!身虧不用矣。』」分析,身陷牢獄後,司馬遷只是「喟然而嘆」,沒有憤恨天子不公。

10.(1)他的兒子司馬遷恰好歸來,在黃河、洛水之間拜見了父親。

(2)小兒雖然不聰明,請讓我詳盡論述先人編撰的歷史材料,不敢缺略。

注意:(1)中,適:恰好。反:通假字,通「返」,返回。「見父於河洛之間」狀語後置。

(2)小子:晚輩的自稱。敏:聰明。悉:詳盡。次:這裡指編撰。闕:通假字,通「缺」,缺略。

參考譯文:

司馬遷生在龍門,在黃河邊上的山的南麓過著農耕放牧生活。十歲時已能識讀先秦古文著作。二十歲時南遊江淮,他登上會稽山,探訪禹穴,視察九疑山,泛舟沅、湘水間。北渡汶水、泗水,在齊、魯之都研習學業,觀察孔子教化的遺風,還在鄒嶧學習鄉射禮節;在遊歷蕃、薛、彭城等地的時候,一度遭受危困,經過梁、楚之地後回到長安。

這一年,天子開始舉行漢朝的封禪典禮,而太史公被滯留在周南,不能參與其事,所以心中憤懣,致病將死。其子司馬遷恰好歸來,在黃河、洛水之間拜見了父親。太史公握著司馬遷的手哭著說:「我們的先祖,是周朝的太史。遠在上古虞舜、夏禹之世便功名顯揚,掌管天文之事。後世衰落,今天會斷絕在我手裡嗎?你繼為太史,就會接續我們祖先的事業了。現在天子繼承漢朝千年一統的大業,在泰山舉行封禪典禮,而我不能隨行,這是命啊!是命啊!我死之後,你一定會做太史;做了太史,不要忘記我想要撰寫的著述啊。」司馬遷低頭流淚,說:「小兒雖然不聰明,請讓我詳盡論述先人編撰的歷史材料,不敢缺略。」太史公司馬談死了三年,司馬遷就做了太史令,他閱讀和摘抄了石室金 的藏書和檔案。

寫作的第十年,太史公司馬遷遺到李陵之禍,被關進了監牢。於是嘆息著說:「這是我的罪孽啊!身體毀壞而不可用了。」事後仔細思量道:「《詩》《書》之所以言簡義深,是因為作者想藉以更好地表現自己的深沉思想。」他終於著手記述從黃帝開始,直到武帝獲麟為止的陶唐以來的歷史。搜集天下散失的歷史故事和傳說,對帝王興起的業績,追本溯源,探究始終,觀察朝代盛衰的原因,依據事實進行論述考訂,略述三代,詳錄秦漢,從黃帝寫起,直到當朝皇帝,寫成十二篇本紀、十篇表、八篇書、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傳。全書總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這就是《太史公書》。

司馬遷死後,他的書漸漸流傳開來。宣帝時,司馬遷的外孫平通侯楊惲最先開始陳述司馬遷的著作,於是得以公布開來。到了王莽的時候,有人請求封司馬遷的後人,於是封其後人為史通子。

(人們)稱讚說:司馬遷有良史之才,佩服他善於按條理闡述事物的道理,明辨而不華麗,質樸而不鄙俗,他的文章秉筆直書,他所記述的史事真實,不做虛假的讚美,不掩飾醜惡的東西,所以稱作實錄。

四、

11.A     寡不敵眾:人少的一方抵擋不住人多的一方。眾寡懸殊:指雙方力量相差很大。根據語境,第一空應填「寡不敵眾」。看風使舵:比喻態度、做法等跟著情勢轉變方向(含貶義)。順水推舟:比喻順應趨勢辦事。根據語境,第二空應填「看風使舵」。落井下石:比喻乘人之危,加以陷害。趁火打劫:趁人家失火的時候去搶人家的東西,泛指趁緊張危急的時候侵犯別人的權益。根據語境,第三空應填「落井下石」。權宜之計:指為了應付某種情況而暫時採取的變通方法。緩兵之計:使敵人延緩進攻的計策,借指使事態暫時緩和同時積極設法應付的策略。根據語境,第四空應填「權宜之計」。

12.A    根據語境可知,括號裡的內容應是司馬遷談對李陵投降一事的部分看法。B項,的表述突出了李陵的戰績,弱化了李陵投降之事,對漢武帝的呼問針對性不強。C項,「如果……那麼」表假設關係,「那麼」後面的內容應建立在「如果」句的基礎之上,這不合實情。D項,「雖然……但是」錶轉折關係,「雖然」句認可李陵已投降,這不合實情。故選A。

13.D    A項,語序不當。「他」指漢武帝還是李陵,表意不明;重點不突出,「晚年多疑的漢武帝」應與「他周圍的一群寵幸」對調位置。B項,語序不當。介詞「被」應放在「司馬遷」之後。C項,不合邏輯。根據邏輯可知,「不料想」應發生在前,「結果」應發生在後。

 五、

14.於是《漢書》就變成了四個部分    每部史書都由這幾部分構成    本紀和列傳都是具備的 分析語段可以發現,這段文字是分析「紀傳體」命名的原因。

第一處,前面說司馬遷的《史記》是五個部分,而班固的《漢書》「將世家併入列傳,改書為志」,橫線上應是說這種變化的結果,再根據後面「即本紀、列傳、志、表」可知,橫線上應是說《漢書》變成四個部分。

第二處,前面說「《漢書》成為皇朝斷代史的範本。然而,此後的正史並不是」,「然而」表示轉折,這就意味著之後的正史並不是像《漢書》那樣是四個部分,且後面明確說明「有的有志而無表,有的表、志全無……」,由此可知,橫線處應是說後來的正史並不是每部都由這幾個部分構成。

第三處,前面說「但無論如何變化」,後面應是說這種變化的結果,再根據後面的結論「因此,這種體裁被稱為紀傳體」,「紀傳體」包含「本紀」和「列傳」,所以不管如何變化,本「紀」和「列傳」依然存在。

相關焦點

  • 司馬遷祠:弘揚史記文化 探索文化、旅遊、生態高質量發展
    郭沫若在《題司馬遷墓》中這樣評價道司馬遷。作為中國偉大歷史家,司馬遷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夏陽太守殷濟為紀念司馬遷,於西晉永嘉4年修建司馬遷祠,坐落於韓城市南10公裡芝川鎮的韓奕坡懸崖上,建築自坡下至頂端,依崖就勢,層遞而上,距今已有近1700年歷史。
  • 【地方文化】司馬遷:傳說與猜想
    從這個意義上講,司馬遷當然可以算作渭河岸邊、八百裡秦川上的偉大人物。遠在西漢的司馬遷,距今已經2000多年了。他的身體雖然已經化作了泥土,但《史記》的光芒卻照耀了後世。他的功績,他的思想,早已跨越歷史,跨越國界,對整個世界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從而被稱為「世界名人」。文豪郭沫若曾賦詩稱讚司馬遷「功業追尼父」,意思是他的地位僅次於孔子。
  • 司馬遷:傳說與猜想 - 西部網(陝西新聞網)
    從這個意義上講,司馬遷當然可以算作渭河岸邊、八百裡秦川上的偉大人物。遠在西漢的司馬遷,距今已經2000多年了。他的身體雖然已經化作了泥土,但《史記》的光芒卻照耀了後世。他的功績,他的思想,早已跨越歷史,跨越國界,對整個世界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從而被稱為「世界名人」。文豪郭沫若曾賦詩稱讚司馬遷「功業追尼父」,意思是他的地位僅次於孔子。
  • 女性著迷的翹臀,也可能是骨盆前傾|精練學院
    「GYMSQUARE ACADEMY精練學院 」是我們推出的全新欄目,以專業主義和用戶本位為出發點,面向頭部健身教練和愛好者,輸出原創健身內容。精練學院包含:訓練科普、在線課程、健身科學和創新課程等。作者/Mango審核/GymSquare Academy精練學院擁有「翹臀」,大概率能成為健身房焦點。女性,也是著迷翹臀的主要人群。
  • 秦漢流光——司馬遷著《史記》
    司馬遷塑像他父親逝世三年後,司馬遷如願以償,當了太史令,這為他博覽石室金匱之書,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條件。於是他便整百家之不齊,開始了《史記》的寫作。話劇《司馬遷》劇照然而天有不測之風雲。後人尊其為「史聖」;魯迅先生贊《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郭沫若先生贊司馬遷「功業追尼父,千秋太史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為「世界歷史文化名人」史記漢宣帝時,司馬遷的《史記》才由其外孫楊惲公諸於世。
  • 二年級數學:50道奧數難題精練+答案,給孩子練熟,考試名列前茅!
    2020-11-22 18:19:06 來源: 關十安 舉報   二年級數學:50道奧數難題精練
  • 西安三意社 創編的大型歷史秦腔劇 司馬遷 馬上與觀眾見面
    司馬遷是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和文學家,著名世界文化名人,所著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近年來,該題材成為眾多藝術作品的選擇對象;秦腔作為陝西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形式,司馬遷作為陝西籍世界文化名人。西安秦腔劇院三意社歷時近八年打造的大型秦腔歷史劇《司馬遷首度向媒體開放聯排。這一「全陝西班底」打造的秦腔大戲馬上正式公演,也意味著這位偉大史學家,在千年之後,終於將以鄉音「面對」觀眾。
  • 司馬遷:向陽而生,立不世之志
    在父親司馬遷進入仕途,成為了西漢第一代太史令,司馬遷在龍門學院中讀書。一天外祖父楊鼎收到來自司馬談的一封書信,書信中說,為官太過兇險,不建議司馬遷進入仕途,不如好好學習耕種,這樣可以維持生計,也可以身體力行民眾之苦。於是外祖父給司馬遷介紹了一位農習老師,學習耕種技術。
  • 練!就對了
    文圖丨蒲英偉、周聖宗、何譜生視頻 | 江權預備役部隊調整改革在即,官兵糾結、顧慮、彷徨?不存在的,看駐甬某預備役炮兵團擲地有聲作出回答:練!就對了!近日,該預備役團著眼強化新入隊預任官兵基本技能和應急處突能力,嚴密組織入隊訓練暨應急分隊運輸保障綜合演練。下面,讓我們走進訓練場看看有哪些精彩故事。
  • 深挖文化內涵 定安舉辦歷史名人詩詞誦讀賽
    據海南日報客戶端丨記者劉夢曉 通訊員程守滿  作為海南歡樂節定安開展的系列慶祝活動之一,12月12日,由定安縣旅文局主辦,以「靜美定安 傳承經典」為主題的第二屆「探花杯」歷史名人詩詞誦讀賽,在定安縣龍湖鎮探花故裡高林村舉辦。  當天,來自全省各市縣的26組家庭參加了比賽。
  • 《陳涉起義》司馬遷
    《廉頗藺相如列傳》司馬遷中華經典資源庫:司馬遷《鴻門宴》(上)中華經典資源庫:司馬遷《鴻門宴》(下)《鴻門宴》司馬遷《高中必背古詩文》 33 司馬遷《屈原列傳(節選)》《史記·陳涉世家》司馬遷任志宏朗誦《報任安書》(節選)徐濤朗誦現代版《報任安書
  • 服貿會創立 「綜合+專題」展會新模式 今年來這裡看「機器人總動員...
    「1」是綜合展區,展示全球服務貿易最新成果和5G、人工智慧、區塊鏈等前沿技術在服務貿易領域的智慧應用;「8」突出打造文化、金融、冬季運動、旅遊、教育、體育、服務機器人和5G通信服務等服務領域行業特色;「N」是若干功能服務區。作為2020年服貿會8個行業專題之一,服務機器人·智能科技專題展區,為觀眾帶來了一場最新科技應用的集中展示。
  • 視頻丨我縣組織收聽收看第四季度省委宣傳部理論學習中心組專題...
    視頻丨我縣組織收聽收看第四季度省委宣傳部理論學習中心組專題報告會 2020-12-23 16: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文化名人訪談丨秦川——用紀錄片解析本土文化基因
    這對我來說真是如魚得水,每天都沉浸在吸收知識的快樂之中,也為我日後的全面發展打好了綜合素質。」秦川告訴記者。1984年,秦川師範畢業後,在酒泉師範附小當了五年美術老師,後來又在教育局工作了五年,這期間,他一直在發表文學作品,也為酒泉電視臺寫過幾個電視片腳本,1994年,他乾脆去電視臺當了記者,由此開始了他的電視生涯。
  • 司馬遷是山西人嗎?
    2001年11月14日《太原晚報》「天龍副刊」版,刊登了周先生寫的《讓「太史公」魂歸故裡》一文,述說了司馬遷是山西河津人。2008年11月4日《山西日報》「文化·閱讀」版,刊登署名艾斐的為周先生所著《人文河津》一書所寫的序言,標題為《文脈厚澤促騰飛》,以約1/3篇幅轉述周先生書中關於司馬遷是河津人的記述。
  • 健身中心、圖書館、影院……宜賓這裡將建綜合文化中心
    體育館、劇院、圖書館、電影院,還有綠地、公園……岷江新區將有自己的文化中心了近日岷江新區綜合文化中心設計方案出爐了正在徵求大眾意見進一步完善規劃鳥瞰效果圖岷江新區綜合文化中心項目位於岷江新區南端的核心區
  • 【特稿】剛直太史令 流芳司馬遷 ---欣賞《司馬遷》大銅章
    ==司馬遷,生於公元前145年,卒於公元前90年。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以皇皇巨著《史記》名垂青史,伴隨著史記真實而精彩的文筆,將太史令司馬遷的人生講述。當看到司馬遷大銅章時,喜愛的心情油然而生,擁有以滿足近距離享受的快樂。章面司馬遷提筆凝思,伏案寫作的場景。燭臺綽綽,箋竹摞摞,側方弘大的歷史畫卷,車馬奔馳,風起雲湧的場景,巧妙地展現出歷史長河的波瀾壯闊。身旁竹影連連,背後編簡層次有序,將司馬遷有著「竹」的高風亮節襯託,翻閱史料,忠於歷史的執著精神展現。
  • 近代文化名人有哪些-中國現代文化名人錄
    20世紀中國100文化名人、中國當代文化名人36人、中國近代十大偉人、教育界當代十大名人、五四時期的文化名人、中國當代文化名人38人、最新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中國當今文化名人排名;中國自古就是文化聖地,因此,從古至今文化特別的繁榮,例如近現代的季羨林、陳寅恪、胡適、鬱達夫、聞一多、老舍先生、郭沫若、傅雷先生、冰心、顏廷利先生、魯迅、徐志摩 林徽因、梁簌銘、沈從文、
  • 中國文化名人香港大營救始末
    此後的100餘天,千餘名滯港的抗日文化名人、愛國民主人士及家眷、國際友人,在抗日遊擊戰士的護送下從香港神奇「蒸發」而無一人被捕。  據了解,當時絕大多數的左翼文化名人和愛國民主人士,都是通過陸上交通線轉移的,白石龍村是他們從香港脫險後在內地遊擊區停留的第一站。這些文化名人,有的在白石龍村只待了十幾天,有的待了一個多月。但是,驚心動魄的營救給他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 專題策劃丨無言戰友 深情夥伴——盤點軍中動物
    (本文刊登於2020年第11期《軍嫂》雜誌,圖片來源於網絡)點擊下方連結,觀看更多精彩內容新刊搶鮮看丨無言戰友 深情夥伴——2020年第11期《軍嫂》封面、卷首語、目錄專題策劃丨無言戰友 深情夥伴——你所不知的「兵鴿鴿」專題策劃丨無言戰友 深情夥伴——不朽的哨所「軍驢」,負重!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