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列傳:傳記不像傳記,司馬遷是在借題發揮、發洩情緒?

2020-12-24 江愚兒

司馬遷的《史記》共69篇列傳,其中68篇是故事型的,只有1篇不是故事,那就是伯夷列傳。而且,作為人物傳記,伯夷列傳整篇寫伯夷的內容只有不到一半,甚至通篇看下來,司馬遷真正想作傳記的人也不是伯夷,更像是在發洩情緒。

那麼伯夷列傳到底寫了什麼?他到底想寫什麼?為什麼說他發洩情緒?

想了解這些問題,還得回到這篇傳記當中去,又難免得追溯一下司馬遷自己的遭遇了。待看完這篇文章,你便知道司馬遷不是在怨,而是在疑惑、在探討、在表態,在表達一種開路者的態度,一種我行我素的態度。

01一、司馬遷的疑惑之一:伯夷怨還是不怨?

司馬遷注意到伯夷這個人,是因為孔子的一段簡短的評語:「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這段評語的意思是:「伯夷和叔齊兩個人不記仇,所以也很少怨恨,因為他們要的就是仁德的名聲,得到的也是仁德的名聲,自然就沒什麼好怨恨的。」

司馬遷比較疑惑的是:這兩個人為什麼會被孔子表揚?又為何說他們不怨?難道他們該有怨嗎?看到兩人的傳記還有兩人唱的詩歌之後,他又疑惑了。

他疑惑什麼呢?先來看看伯夷叔齊的相關內容吧:

伯夷和叔齊本來是商湯時一個諸侯國的國君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孤竹君死之前想讓叔齊繼承他的位置,可是孤竹君死後,叔齊覺得伯夷比他更能幹,就想把位置讓給伯夷。可伯夷覺得讓叔齊做國君是他老爸的遺命,不能違背,他就跑了。結果叔齊一看好;小子,你竟然跑了,你不幹,老子也不想幹了。於是兩個人一起跑了,跑到了西伯昌的屬地上準備在那裡養老。

可是,不久西伯姬昌死在了商紂王的暴政之下,他兒子周武王馱著他的靈牌就要去討伐商紂王。這時候伯夷叔齊兩個人就去阻攔,他們拉著周武王的說:「你老爸死了,你沒把他弄回來下葬就是不孝順,你作為臣子去討伐國君就是不忠誠,這麼不忠不孝的事情你不能幹啊!

當然,沒有人會聽他們的,接著一個月不到,周武王就把商紂王朝推翻了,並且重新建立一個朝代——周代。

伯夷叔齊雖然也覺得商紂王朝的確太過殘暴,合該滅亡,但也不認為應該被臣子推翻。他們覺得周武王的做法是不對的。

以臣謀君的口子被打開,以後將不斷有覺得自己能力強的人來推翻自己的國君,社會就會亂掉。

所以他們雖然不想著為故國報仇,卻也不願意呆在周朝,並且發誓不吃周朝一粒米,不呼吸周朝一絲空氣。他們因此隱居到了偏僻高聳的首陽山上,每天吃野菜過活。可是野菜怎麼可能飽腹?兩人最後都餓死了,死得有些悽涼。

孔子看過他們的故事之後,覺得兩個這兩個都是聖賢啊!怎麼可以不名垂青史呢?於是他老人家大筆一揮,就寫下了那一段評語。並斷定他們兩個都沒有怨恨了。

然而,司馬遷疑惑的卻是,他們真的就沒有怨恨嗎?

伯夷叔齊死前曾唱過一首歌,歌詞為:「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龍、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命之衰矣。」

這段詞的意思是:「我寧願在這大山裡吃野菜,也不願意活在世間看這天下在暴力的更替下一錯再錯。可惜啊!古聖賢都不在了,還沒找到人可以依靠,就要死了!」

看這句話的意思,不是也有怨氣麼?這明明就是怨恨自己無處可依,世風日下啊!怎麼會沒有怨氣呢?

在司馬遷看來,像伯夷叔齊這樣仁德的人最後卻是餓死的,不可悲嗎?

可明明只要他們不堅持心中的仁德就可以好好地活下去的,他們明明可以裝作什麼都不知道,該吃吃該喝喝,好好活著哪怕兩耳不聞窗外事也是好的呀?可是他們卻依舊以絕食吃野菜這種方式來對抗。說明他們是真的仁德,他們在以他們自己的方式為未來會亂的天下抗議哀悼啊!

這樣的人是應該有好報的,可是他們的結局卻那麼悽慘。

02司馬遷的疑惑之二:天道是公還是不公?該不該怨?

有人說:「天道從來不會偏袒誰,善良的人能得到天道的青睞」,然而,從伯夷叔齊兩人的命運看來又不是那麼回事。他們一生德行高尚,卻短命得狠。而且更諷刺的是,殺人越貨、無惡不作的盜蹠卻活了很長的歲數。

盜蹠是比較極端明顯的例子,還有很多作惡的人都活得長命百歲的。而很多善良仁德的人卻常常遭遇橫禍。是否天道不公呢?

司馬遷自己就是一個規行矩步,堅持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而遭遇橫禍的。

司馬遷本來是繼承父親的官爵,做了個小小的太史令,因為幫被傳投降匈奴的少將軍李陵辯解了幾句,就被皇帝降罪,,實行了所有男人引以為恥的腐刑,失去了做一個正常男人的資格。

司馬遷為什麼要為李陵辯護?李陵又是個什麼人?司馬遷和李陵有什麼關係?

其實,司馬遷和李陵一點關係都沒有,但是沒關係,不代表不了解。司馬遷能夠寫出史記來,是收集了很多資料的。自然,他收集資料的能力一般人是想像不到的。

司馬遷雖然一個人默默無聞做他的史料工作,可朝堂上,朝堂外的事情他都清清楚楚。

他從李陵平時的舉止當中推斷出李陵是一個真正的漢子,是個不會輕易投降的人。是以他推斷傳言可能不實,李陵一定在想辦法回到大漢來的。他為什麼這麼認為呢?

李陵是什麼人?

李陵是飛將軍李廣的孫子,一家人都是漢朝的忠烈。李陵平時也是個潔身自好的人,不愛搞官場關係,只和士兵待一起。他得到賞賜或者有點小錢第一件事就是想到給士兵們發補貼什麼的,所以也十分受士兵愛戴。

李陵當時去匈奴誘敵,五千步兵對抗匈奴十萬鐵騎。結果被匈奴舉國圍攻,卻等不到援兵來。他帶著士兵拼死殺敵,一呼百應,卻也擋不住胡兵的車輪戰術的拖耗,最終他被俘虜了。他本來是打算伺機逃回大漢的。

可是傳到朝廷那裡,卻變成李陵投降匈奴了。然後就朝廷裡一堆吃乾飯的漢室宗親在那裡潑李陵的冷水,附和那些說他叛國的言論。司馬遷看不下去了,覺得,這些個漢室宗親大臣尸位素餐也就罷了,還想陷害忠良。恰好皇帝問他意見,他就分析了一下,覺得李陵不可能背叛漢朝,結果還沒說完皇帝就大怒了,覺得司馬遷是在諷刺他。接著很多人就都指責他勾結李陵,替叛國賊說話,於是司馬遷就被下大獄判刑了。而李陵全家也被皇帝弄死了,絕了李陵回來的希望。

這整件事看下來,李陵最冤枉,司馬遷最無辜。他們可都好好做人,好好做事,一個盡職,一個盡忠,可是天道對他們不公。那些尸位素餐的宗親們卻好好兒地繼續享樂,繼續混日子。這是為什麼呢?

再結合司馬遷在伯夷列傳中的疑問:「怨也非也?」似乎司馬遷也是有怨的,似乎司馬遷想表達的就是天道不公,想發洩的就是他的滿腔怨氣。

然而,這麼認為,似乎有點小人之心了。怨恨,從來不是司馬遷的目的。

司馬遷最後引用孔子的話說:「道不同,不相為謀」,天道公不公是天道的事情,而司馬遷覺得無論伯夷叔齊、許由還是李陵顏回他們也並沒有後悔自己做的選擇,要在給他們一次選擇,他們可能還是同樣的做法。而盜蹠這類人就更不必說,都是各人的選擇,是那種知道結果也還是會去做的選擇。所以他並不後悔,那麼司馬遷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

03司馬遷的疑惑之三:為什麼有光芒的小人物要被歷史遺忘?

司馬遷在開篇說,古代《詩》和《書》裡面有關虞和夏的史實裡面記載了有關於堯舜禹之間的禪讓還有對君位考察、慎重交付帝權這樣的事跡。所以很多人因此知道堯舜禹三位是聖賢的君主。但因為這些經典史料裡面,只載君王等重要人物的事跡,其他無關緊要的都被史料拋棄了。但是有一個人,司馬遷覺得是不應該被歷史遺忘的,因為這個人同樣被堯禪讓過,只不過他沒接罷了。這個人叫許由。當然,沒有史料記載,這就只能算是一個傳說。

傳說堯當年是要把位置讓給許由的。但是許由不願意接受帝位,認為這是一種恥辱,於是他跑了,隱居起來了。

如果傳說是真的,那麼許由也應該是一個聖賢級別的人物。而且許由的事跡與伯夷叔齊差不多,伯夷叔齊卻能廣為人知,而許由卻很少有人知道,甚至連他的隻言片語都沒有。這很奇怪,這是為什麼呢?難道許由的事情是假的?

司馬遷也曾有此懷疑,但他聽說許由死後被葬在箕山上之後,他就親自爬上去看,結果還真就看到了許由的墓。司馬遷由此推斷,許由的事情是真實的。

那麼為什麼只有伯夷叔齊的名聲在外,許由卻籍籍無名呢?

那是因為伯夷叔齊兩個人被孔子發現了,他們被孔子這樣的名聲顯赫的大聖人稱讚是仁德的人,所以他們的名字和事跡就廣為人知了。

孔子的弟子顏回,據說是孔子弟子當中最賢德的一個人,但是最後他也是餓死的。他什麼也沒做,要不是做了孔子的徒弟被記錄下來,他可能就會淹沒在時間的塵埃裡。顏回真的是很小很小的一個人物,但是,他卻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仁德的人,只因為,孔子說他仁德,被記錄下來了。

許由沒那麼好的運氣,沒人發現他。所以就是司馬遷也只知道他的名字和傳說,卻並不知道他們說了些什麼話。但既然他還有傳說在江湖,說明,許由這個人確實是被百姓認可稱頌並口口相傳的。那麼,到司馬遷的時候已經只知道一個名字了,日子再久一點會怎麼樣呢?許由這兩個字可能徹底消失在塵埃裡面了吧。

而且,名不見經傳的堪稱賢能的人就只有許由嗎?不是的。顏回很多、許由也很多。

可那些像顏回、許由的人,難道就該淹沒在時間的塵埃裡嗎?

不該的,他們也應該被歷史銘記的。其實從伯夷叔齊還有顏回的事跡來看,孔子已經給了一種,銘記小人物的參考。

04最後,司馬遷想明白了,他的使命是為閃光的小人物立傳

這才是司馬遷寫此文的重點,他覺得他該做一件事兒,這件事從前沒有人幹,如今他要幹,他要為那些值得被銘記的小人物立傳。

所以司馬遷為信陵公子立傳了,因為信陵公子在趙國邯鄲被秦圍時本可以袖手旁觀,可他卻願意冒著得罪國君的風險,盜虎符帶病救援趙國,解了趙國邯鄲之圍。後來又在魏國有難時,帶兵回去救援魏國。他有推翻魏國國君的能力,可是被魏國軍猜忌之後他寧願沉迷酒色之中,直到死去。

司馬遷覺得信陵君是個有大義的人,所以要給他立傳。司馬遷的《史記》裡,能讀出很多很多的人物的光輝來,不光是男人,還有女人。不光是偉人,也有升鬥小民。

信陵君有個門客叫侯嬴,他本來是個看門人,七十歲了,家裡窮得叮噹響,司馬遷也把他記錄了下來。這個人很窮,也很老,但你要給他錢讓他過好日子,他還不要。他被信陵君滿滿的誠意感動才決定做信陵君的門客。為了報答信陵君的大恩才獻出了盜虎符的計策,讓信陵君不至於只帶著自己的門客跑去邯鄲赴死。本來侯嬴這已經是還了信陵君的大恩了,可是侯嬴還覺得不夠。他認為他幫信陵君出的這個主意,雖然表面上幫了他,其實還是害得他背上了不忠於魏王的惡名。為了替信陵君贖罪,他在數著信陵君到達軍營的日子,然後在那一天面向信陵君的方向自殺了。

信陵君的筆下記載了許多這樣的有高義的人物,如果不是司馬遷記載了他們,根本就不可能被人知曉。

這就是司馬遷的寫伯夷列傳的真正目的,他要告訴世人,我寫這本史記,不僅僅記載帝王的傳記生平,還會有許多小人物的生平。

有光輝的小人物也可以被青史留名!

司馬遷正是將自己的使命感和他濃烈的情感融進了《史記》裡面,才讓他成為了魯迅口中的「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如前文所說,《史記》一書以故事為主,所以較之一般的史書比較通俗易懂,是一本想了解歷史的的人必讀的書。如果你也想了解這些歷史上大小人物的光輝歷史,不妨也入手一部史記吧。

相關焦點

  • 《伯夷列傳》的章法
    可是現在沒有辦法,我要講章法,我先要把《史記》的《伯夷列傳》簡單地讀一下,我不知道在座的朋友們有哪些人讀過《史記》的《伯夷列傳》。我認為《伯夷列傳》在《史記》這本書裡面是非常奇妙的一篇傳記。《史記》裡邊有書,有表,有本紀,有世家,有列傳。列傳一共是七十篇。
  • 《史記》整本書閱讀之《伯夷列傳》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是《史記》中的《伯夷列傳》。本篇位居七十列傳之首,且在形式上有別於其後諸篇。其後諸篇多是先記敘史實,再發表簡要的議論,議論前冠以標誌性的「太史公曰」,而本篇則先議後敘、夾議夾敘,且議多於敘。可算是列傳中的特例了。
  • 【文摘】張毅 :《史記 · 伯夷列傳》講解(下)
    《史記·伯夷列傳》講解(下)伯夷、叔齊遭遇的不幸深深觸動了司馬遷,也引起了他更多的疑問。
  • 課程回顧丨繼周先生:《伯夷列傳》析義(一)
    太史公言下之意,似乎覺得這些事並不可信。前面講了不可信,下面必然講可信。這就是「反之用」。司馬遷寫《史記》非常注重實地考察,注意採訪口傳歷史,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說《史記》是司馬遷走出來的。司馬遷到箕山考察,發現山上有許由的墓。這不是證明歷史上確有其人嗎?那麼,他的事跡似乎也就可信了。但他並不十分肯定,持一定的保留態度,所以說「蓋有」。以上講許由等人似無還有,下面又講到似有還無。司馬遷的依據是孔子。
  • 國學成語故事(93)伯夷積仁潔行而餓死之不食周粟
    成語不食周粟來源於《史記·伯夷列傳第一》,說的是西周初年兩位品德高尚的君子伯夷叔齊兩兄弟的故事,後用該成語比喻人品行高潔。 (下)司馬遷之問 從整部《史記》看,伯夷叔齊的故事幾乎最簡短,而且用一些人物的話說二人既不服從領導,又無益於社會,且幻想逆歷史潮流而動,壓根不值得學習,但是太史公卻把他們排在了列傳第一,這是為什麼呢?
  • 《古文觀止》解讀之《伯夷列傳》
    有的人總是想著什麼都佔全,既想當官又要錢,既想讀書又嚮往世俗的生活,便很容易心態失衡,表現之一便是憤世嫉俗,怎麼看別人都不順眼,要麼將別人的職業汙化以抬高自己,比如覺得當官便是墮落,金錢便是糞土,要麼憑空虛造一個理想的人物來欺騙安慰自己,不明真相的人還信以為真,比如司馬遷在文中提到的許由、務光。伯夷叔齊對自己的選擇有沒有怨言呢?從他臨死前作歌而唱的內容看,毫無疑問他是有所怨的。
  • 伯夷叔齊 - 《史記·伯夷列傳》
  • 司馬遷《史記》中為何缺失奚涓傳記
    點擊藍色字體關注《上海情愫》司馬遷《史記》中為何缺失奚涓傳記
  • 伯夷、叔齊寧餓死於首陽山
    像伯夷、叔齊這樣的人,他們對於富貴,假如能夠得到,也決不會去獲取。高尚的氣節和不同流俗的行為,自得其樂,不從事俗務,這就是二位賢人的節操。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於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東伐紂。
  • 【伯夷叔齊】
    據《史記》記載:  商周交替時期,商末貴族孤竹國君有兩位王子:伯夷、叔齊。孤竹君晚年偏愛小兒子叔齊,並立遺囑定其為君。待孤竹君去世後,叔齊不願破壞自古以來「立嫡」的制度,讓位給長兄伯夷。伯夷認為這是父親的意願,為了避免叔齊為難,於是連夜遠走他鄉。弟弟叔齊恪守禮制,拋棄王位去追尋哥哥。
  • 伯夷叔齊的幻滅:真相可能就在一個「仁」字|史記次元番外
    就像把《吳太伯世家》放在世家的第一篇一樣,《史記》次元把《伯夷列傳》放在列傳的第一篇也很突兀。司馬遷一定在有意強調什麼。
  • 《副總統》另類的好萊塢傳記電影
    《Vice》真是一部被嚴重低估的傳記電影講述了USA Vice President -Dick Cheney的政治生涯。3是伊拉克戰爭,911事件帶來的恐慌情緒 讓Dick看到了擴大權力 成為帝王總統的機會,在戰爭狀態下更容易 讓國會授予白宮聯合行政權,再加上Dick的老東家哈利伯頓覬覦中東油田已久;一是自己權力能擴大 二是能獲得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戰爭是非打不可了。
  • 老子韓非列傳:一篇道家思想學術史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開篇敘老子,結尾敘韓非,中間是莊子和申不害。老子主張無為自化,韓非呼籲嚴刑密法,司馬遷安排二人同傳,論者往往致疑。比如,《南史·王敬則傳》記載:南朝時的王儉看不起同僚王敬則,說「不意老子遂與韓非同傳」,隱隱流露出無奈與不滿。
  • Michael Jackson傳記電影能否再激活傳記電影市場?
    傳記電影不好拍,撲街的不少人物紀傳類電影向來都是吃力不討好而又不得不拍的類型電影。做得差強人意的比如東木爺爺2011年電影《胡佛》,一代總統拍成了由幻燈片組成的流水帳;同2011年菲利達勞埃德的《鐵娘子》,若不是梅姨逆天演技救場,整個片子真的就像夾生米飯一樣難以下咽;再比如2012年史匹柏的《林肯》,導演不可謂不嚴謹,丹尼爾戴劉易斯演技不可謂不精湛,但觀眾看著總覺著磕磕絆絆不舒服。導致這個現象的根本原因在於,傳記電影的對象通常都是婦孺皆知耳熟能詳的角色。
  • 麥可·霍爾勞伊德 | 「指控」傳記
    他認為,即使是最好的傳記未免也太長了,它們的要點究竟在哪兒?它們通常不暢銷,而且實際上不被需要。文學家傳記所能做的無非就是讓讀者回到傳主的作品中。簡而言之,它們僅僅是提示者——也是多餘者。最後那句話是我說的,而非約翰·厄普代克所言。
  • 非遺永濟|伯夷、叔齊隱居首陽山
    到了伯夷、叔齊的父親在位的時候,是帝辛時代。帝辛,是商朝的最後一位統治者。他殘暴不仁,荒淫無度,人稱「紂王」。孤竹君臨終之時,因紂王無道,天下多事,怕禍生不測,國家受災,遺命立第三子叔齊繼位。在那個以嫡長子為尊的世襲時代,叔齊認為,他是老三,上面還有兩個哥哥,伯夷是長子,首先應當讓伯夷繼位,其次還有仲子,輪不上自己。所以,在孤竹君死後,叔齊便逃跑了。
  • 傳記電影推薦 高分人物傳記名人傳記電影好看影片排行榜
    傳記電影顧名思義就是根據真實人物事跡改編的電影,通常是因為這個人本身有比較值得紀念的價值,有哪些好看的傳記電影呢?下面就來了解下吧!  傳記電影推薦  1.《林肯》  2.《漢娜·阿倫特》  3.《萬物理論》  4.《辛德勒的名單》  5.《鋼琴家》  6.
  • 要離是戰國四大刺客之一,司馬遷為何不讓他進刺客列傳?
    司馬遷老先生在撰寫《史記》的時候,曾經專門為春秋戰國時期幾位著名的刺客寫了《刺客列傳》。但很奇怪,《刺客列傳》中卻並沒有收錄要離的事跡。那麼,司馬遷因何不讓要離進《刺客列傳》呢?這其中又有何隱情呢?這事不管從哪方面看都頗具玄幻色彩,不像真的,倒像是自卑症患者臆想出的自我安慰和吹噓的胡話。要離聽說吳王闔閭正在尋找刺客,便自告奮勇找到他,要去刺殺慶忌。闔閭嫌他短小,說:"你胳膊全部張開也拔不了,腳抬到最高也登不上車,怎麼可能殺了慶忌?"要離教他用苦肉計,讓吳王殺了自己的妻兒,並砍斷自己的右手,以來騙得慶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