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永濟|伯夷、叔齊隱居首陽山

2021-02-07 永濟市歷史文化研究中心

話說孤竹國世襲相傳,從商初到商末,已過了幾百年、幾十代了。到了伯夷、叔齊的父親在位的時候,是帝辛時代。

帝辛,是商朝的最後一位統治者。他殘暴不仁,荒淫無度,人稱「紂王」。孤竹君臨終之時,因紂王無道,天下多事,怕禍生不測,國家受災,遺命立第三子叔齊繼位。在那個以嫡長子為尊的世襲時代,叔齊認為,他是老三,上面還有兩個哥哥,伯夷是長子,首先應當讓伯夷繼位,其次還有仲子,輪不上自己。所以,在孤竹君死後,叔齊便逃跑了。國家不可一日無主,理應由伯夷繼位,以安人心。誰知,這個伯夷卻認為,立叔齊是父命,父命難違。叔齊之所以逃跑,是因為有他,他是長子,又是大哥,叔齊不敢僭越居上,故意逃避。現在只有自己逃跑,沒有妨礙,叔齊才會回來,遵從父命而繼位。想到這裡,伯夷也逃跑了。叔齊和伯夷一前一後都逃跑了,宮裡停放著孤竹君的屍骨,無人主持喪事,朝中擱置著許多軍國大事,關係著國之安危,卻無人掌管國事,一時間鬧得人心惶惶,內亂皆亂,大臣們眼看著孤竹君的三個兒子,跑了兩個,如若再不立新君,必然會引起大亂,危亡立見。緊急情況下,由大臣們共同擁戴仲子繼位為君,也就是孤竹君的第二個兒子,這才使孤竹國有了新主,免了危亡之虞。

二賢祠墓圖

且說,叔齊逃跑後,是往西周而去,伯夷逃跑後,也是往西周而走,這是為何?原來,西周是當時西方的一個諸侯國,即現在陝西的寶雞至關中一帶。當時的國君名姬昌,就是歷史上的周文王。據說,這個周文王很會治國,他以禮儀教化人民奉公守法,各安其業。因而老百姓幼有所育,老有所養,把國家治理得十分安樂、太平。伯夷、叔齊兄弟兩個,不約而同地朝西周跑,聽說周文王善養老,到那裡會有碗飯吃。不料弟兄倆在河南地界又相逢了。這時,周文王下世,文王的兒子姬發繼位,是為周武王。周武王繼位之後,因為商紂王殘暴不仁,對內荒淫無道,酒池肉林,橫徵暴斂,苦害百姓,百姓怨聲載道,對外崇尚徵伐,玩兵好戰,肆呈淫威,欺凌諸侯,鬧得朝野不安,天下離心。天下諸侯不堪宰割,相約反暴,公推周武王為統帥,起兵伐紂,周武王已發兵與諸侯會合一起,朝著商朝國都進發。伯夷和叔齊,半道上聽了這個消息,竟認為武王伐紂是一件大逆不道的錯事。立即打聽武王軍隊的下落,腳步不停地趕忙去勸諫武王。

當時以武王為首的八百諸侯,正會集河南孟津。伯夷、叔齊急急趕來,拉住武王的馬頭諫諍道:「父親死了不安葬,卻要發動刀兵打仗,能說是孝子嗎?作臣子的要去弒殺國君,可說得是仁者嗎?」武王一時還不上話來。這時,軍師姜太公說「:這是兩個有氣節的人啊!」於是,命令士兵把他們攙扶開去,軍隊繼續前進。

勸解武王

伯夷、叔齊在武王面前碰了一鼻子灰,再也沒臉去西周混飯吃。兩人一商量,看來西周去不成了,聽說過了黃河就是蒲坂,是堯舜的家鄉,那裡是個養老的地方,民風純樸,人們安居樂業,只好改變路線,來到山西境內,到河東地界,得到消息,武王打敗殷紂王,天下歸附西周,改立周朝了。而伯夷、叔齊恥作周朝的臣民,恥吃周朝的米糧,便隱居到首陽山上,採些山野菜來充飢。「不食周粟」說著容易,做起來難啊!肚裡無食,飢餓難忍,首陽山上長有一種野菜,叫薇,為鹿喜食,當地人稱「鹿蔥」。伯夷、叔齊飢不擇食,採薇菜充飢,就是這樣,兄弟倆自我作踐,過著非人的生活,還要強顏解嘲地作了一首《採薇歌》

歌曰:

登上那個西山啊!

去採些薇草。

以暴臣討伐暴主,

還不知道自己的錯誤。

神農、虞、夏的時代已很快地過去了,

叫我到那裡去好呢?

唉!我將要死了,命運真是衰落啊!

到了冬天,天寒地凍,兄弟倆便以鹿為伍,躲在鹿居住的山洞裡,和鹿一起過冬,當時,山上無野草可採,找不下吃的,他倆飢了便嘴噙著鹿乳吃鹿奶,渴了便捧著凍雪當水喝,勉強度日,很是艱難。

冬去春來,草木返春,地裡又長出了野菜,兄弟倆便又採薇充飢,苟延生命。一天,他倆正在吃薇草,從首陽山下今長旺村(當時不叫長旺村)子裡,來了一個婦女,看見他兩的可憐相,故意問道: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們不吃周朝的糧食,這草難道不是周朝土地上長的嗎?」婦女一反問,極大地傷害了兄弟倆的自尊心,當時羞愧難當,無言以對,立時絕食而亡。死後,山下的百姓上來,給他倆各埋一冢,也算亡人得土為安吧。

後來,事情發生了逆轉,歷代文人,出於維護其封建統治的需要,把他們捧上了天。春秋戰國之際,孔子孟子,以仁人義士讚美他們,西漢的司馬遷,更是以諸侯的地位對待他們,寫下了《伯夷列傳》,並排列傳第一位。唐朝韓愈為之寫了《伯夷頌》,還有梁升卿、顏真卿,宋朝的司馬光、黃庭堅等歷代名人,在首陽山伯夷、叔齊墓前立了碑,作了文,還蓋了祠廟,雅稱為「二賢祠」,名聲遠播,名極一時。在二賢祠廟的正殿門上有一副對聯,頗有意思:

幾根傲骨頭,

撐持天地。

兩張餓膚皮,

包羅古今。

對聯作者名字已佚,碑已不存,可這幅對聯無論是褒是貶,是揚是抑,至今還流傳在首陽山下長旺村民的口頭上。

相關焦點

  • 【伯夷叔齊】
    據《史記》記載:  商周交替時期,商末貴族孤竹國君有兩位王子:伯夷、叔齊。孤竹君晚年偏愛小兒子叔齊,並立遺囑定其為君。待孤竹君去世後,叔齊不願破壞自古以來「立嫡」的制度,讓位給長兄伯夷。伯夷認為這是父親的意願,為了避免叔齊為難,於是連夜遠走他鄉。弟弟叔齊恪守禮制,拋棄王位去追尋哥哥。
  • 伯夷叔齊 - 《史記·伯夷列傳》
  • 伯夷與叔齊
    因為古代兄弟姊妹間排行習慣以「伯仲叔季」排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所以後世稱大兒子墨胎允為「伯夷」,三兒子墨胎智為「叔齊」。        這兄弟倆都秉性忠厚,謙虛有禮,但是老國王卻比較偏愛三兒子叔齊。按照當時的傳統慣例,應冊立長子伯夷為世子,日後繼承王位,但老國王在臨終前卻把王位傳給了三兒子叔齊,並囑咐叔齊一定要把孤竹國治理好,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 【文史小故事·先秦】伯夷與叔齊
    伯夷和叔齊,是商朝末年孤竹國(即今河北省唐山市遼西地區)國君的兩個兒子。
  • 伯夷&叔齊:一對奇葩老頭子 是賢是愚看時代
    解釋:故事中,伯夷和叔齊兩個人認為武王伐紂做得不對,於是兩個人決定不吃周朝的粟米,跑到首陽山上採薇而食。 伯夷也是這樣,他知道父親這個心意之後,就想讓弟弟叔齊來繼承王位。 哥哥說,弟弟,你來繼承王位吧,這是父親的命令,你要遵從。 說完伯夷就逃跑了,以便讓叔齊繼承王位。 沒想到,叔齊也不願意繼承王位,也跑了。 國不可一日無君,大家只好另立孤竹君其他的兒子為王。
  • 《史記》整本書閱讀之《伯夷列傳》
    伯夷(生卒年不詳),子姓,墨胎氏,名允,商末孤竹國人,商紂王末期孤竹國第八任君主亞微的長子,弟亞憑、叔齊。是殷商時期契的後代。    叔齊(生卒年不詳),子姓,墨胎氏,名致,字公達,商末孤竹國(今河北盧龍西)君第三子。    初,孤竹君欲以三子叔齊為繼承人,至父死,叔齊讓位於伯夷。
  • 伯夷叔齊的幻滅:真相可能就在一個「仁」字|史記次元番外
    001伯夷叔齊的故事非常簡單,簡單到司馬遷在《史記》次元裡把他們單獨作為一篇列傳來寫時,不得不用大量的評論湊字數,即便如此,它仍然很短。這種大量的帶著嚴重的褒貶傾向的評價很不歷史。但恰恰是這種遍布於《史記》次元裡的評價,讓我們更能理解半生孤憤的司馬遷到底想要表達什麼。這讓伯夷和叔齊的故事變得特別有趣。
  • 【讀書】趣讀歷史,不可不知的49個史記人物(三)——伯夷:餓死也不食周粟,幹嗎不出國?
    伯夷、叔齊是遼西小國孤竹君的長子和三子。父親欲立叔齊,父親死後,叔齊不願繼位,要讓給伯夷。伯夷也不願繼位,逃走了。叔齊步伯夷的後塵也逃走了。國人遂立二子。伯夷、叔齊聽說西伯昌(周文王)善養老,就投奔他而去。到了周的都城岐下(周原,今陝西扶風),西伯剛死,周武王繼位,把父親的木製靈位載在戰車上,正準備東進,討伐以朝歌(今河南淇縣)為都的紂王。
  • 伯夷、叔齊寧餓死於首陽山
    像伯夷、叔齊這樣的人,他們對於富貴,假如能夠得到,也決不會去獲取。高尚的氣節和不同流俗的行為,自得其樂,不從事俗務,這就是二位賢人的節操。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於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東伐紂。
  • 《伯夷列傳》的章法
    所以「逃隱」,所以他就逃走了,隱居起來。後來舜讓位給禹的時候,有「有卞隨、務光者」。這些人也是隱居,也逃走了。那麼,為什麼這樣的逃隱的人也是製得陳述的呢?可見,在天下有兩種不同的品格,有兩種不同的選擇。太史公曰:餘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雲。孔子序列古之仁聖賢人,如吳太伯、伯夷之倫詳矣。餘以所聞,由、光義至高,其文辭不少概見,何哉?
  • 他們是孤傲和清高的代表,世世代代守著首陽山
    原創:唐伊渭源縣古稱首陽縣,以境內首陽山而得名。首陽山,顧名思義為首先見著太陽的山峰;首陽山也叫做蓮峰山,因有像蓮花一樣的九座山峰;這裡有馬鹿出沒,所以還叫馬鹿山。首陽山上有一座二賢祠,祠裡祭的是伯夷和叔齊,他們的事跡在中國歷史上廣為流傳,從而讓首陽山也揚名天下。關於伯夷、叔齊的事跡,太史公在《史記·伯夷列傳》中有詳細記載。他們是殷代時期孤竹國國君的兩個兒子,兄伯夷,弟叔齊。國君生前有言,要立叔齊為君國君死後,伯夷、叔齊互讓君位。伯夷說:「立叔齊是父親的遺命,自己不能違父命而自立為君。」為了不違父命,就先逃走了。
  • 國學成語故事(93)伯夷積仁潔行而餓死之不食周粟
    成語不食周粟來源於《史記·伯夷列傳第一》,說的是西周初年兩位品德高尚的君子伯夷叔齊兩兄弟的故事,後用該成語比喻人品行高潔。 (上)反對以暴制暴,餓死首陽山中 伯夷叔齊是孤竹國君的兩個兒子,父親生前立弟弟叔齊當「接班人」,這違反了嫡長子繼承制的「光榮傳統」,叔齊孝順,當時沒說什麼,等到父親去世後,便讓位於伯夷。伯夷說自己不敢違背父親的心願,於是逃走,叔齊緊隨其後也棄國而去。國人無奈,立孤竹君的二兒子即位。
  • 伯夷列傳:傳記不像傳記,司馬遷是在借題發揮、發洩情緒?
    司馬遷注意到伯夷這個人,是因為孔子的一段簡短的評語:「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這段評語的意思是:「伯夷和叔齊兩個人不記仇,所以也很少怨恨,因為他們要的就是仁德的名聲,得到的也是仁德的名聲,自然就沒什麼好怨恨的。」
  • 《古文觀止》解讀之《伯夷列傳》
    因此,伯夷叔齊推位讓國,投奔文王,後來阻止武王伐紂,餓死首陽山,與箕子、微子受封於周,從選擇上都沒有錯,不因箕子微子事二國而損其仁,不因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而增其潔。曾有人問我伯夷叔齊的選擇是對還是錯,我問,吃米飯和吃麵條哪個對哪個錯?選擇本身無對錯,如何面對選擇後的得失,方才顯現出境界的高低。
  • 課程回顧丨繼周先生:《伯夷列傳》析義(一)
    讀到這裡,我們應該感到奇怪,本篇傳主是伯夷、叔齊,司馬遷卻先為許由、務光抱屈,只在段末輕輕一帶,提及伯夷,為下文作引。為什麼先寫許由、務光?這最後一問「何哉」的答案又在哪裡?這個問題姑且留給大家思考吧。 2.1 孔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餘悲伯夷之意,睹軼詩可異焉。2.2.1其傳曰: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
  • 【文摘】張毅 :《史記 · 伯夷列傳》講解(下)
    然後,司馬遷提出了疑問:伯夷、叔齊是不是好人呢?他們這樣積仁潔行,就應該善有善報啊,為什麼下場這麼悲慘呢?那麼就有兩種可能:第一,伯夷、叔齊其實算不上好人;第二,「天道孰親,常與善人」這句話不靈的,或者說天道是不存在的。讀到這裡,有人就糊塗了,真的在思考:伯夷、叔齊什麼功業、社會效益都沒有,武王伐紂的時候他們還是「反革命」,大約他們真不算好人。
  • 臺大開放式課程——葉嘉瑩古典詩詞講座 第一講:神龍見首不見尾(3)
    臺大開放式課程——葉嘉瑩古典詩詞講座第一講:神龍見首不見尾——談《伯夷列傳》的章法與詞之若隱若現的美感特質(3)主講人 葉嘉瑩(續上篇)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於首陽山。由此觀之,怨邪非邪?「武王已平殷亂」,武王果然就把紂王討平了。「天下宗周」,於是,天下就尊武王是天子了。「而伯夷、叔齊恥之」,伯夷、叔齊以為武王的天下是由討伐得來的,是由以臣弒君而得來的,說這是不應該的。所以,伯夷、叔齊以為這是可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