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小故事·先秦】伯夷與叔齊

2021-02-23 閒說歷史文化

伯夷和叔齊,是商朝末年孤竹國(即今河北省唐山市遼西地區)國君的兩個兒子。孤竹國國君想要立三兒子叔齊為王位繼承人,父親去世後,叔齊卻認為應該長幼有序,想要把王位讓給大哥伯夷。伯夷說:「這是父親的遺命啊!」於是,他自己離開了孤竹國。叔齊始終不肯繼位,也跟著離開了,國人只好擁立孤竹君的次子為王。

伯夷和叔齊聽說西伯昌(即一代明君周文王姬昌,商朝的時候承襲西伯侯之位,所以被稱為西伯昌)很樂意贍養老人,於是就想去投奔他。可是到了那裡,他們聽說西伯昌已經去世了,他的兒子武王(即周武王姬發,發動「牧野之戰」推翻商朝,建立西周王朝)追尊西伯昌為文王,並且把他的木製靈牌放在兵車上,向東方出兵去討伐商紂王。

伯夷和叔齊趕過去勒住武王的馬韁,勸諫他說:「父親死了不好好埋葬,卻急於發動戰爭,這能說是孝順嗎?作為商朝的臣子,卻要謀害君王,這能說是仁義嗎?」正當武王身邊的侍從要殺掉他們的時候,姜太公(即姜子牙,本名呂尚,西周王朝的開國功臣,曾被周文王、武王拜為太師)說:「他們是有節義的人啊!」於是,他攙扶著他們離開。

後來,天下的人都歸順西周王朝,但是,伯夷和叔齊認為這是一件可恥的事情,所以他們不肯吃西周王朝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上(位於今天的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蓮峰鎮),採摘野菜充飢。到了快要餓死的時候,伯夷和叔齊創作了一首歌:「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命之衰矣!」不久,他們就死在了首陽山上。

當「義」與「利」不可兼得的時候,堅守道德的人,往往會選擇為節操而殉道。伯夷和叔齊「赴義」、「讓國」的行為,表現出高風亮節的崇高品格。

 

(參考篇目:《史記·伯夷列傳》)

 

延伸閱讀:

 

「求仁得仁」:

伯夷、叔齊的故事流傳千古,為歷代的聖賢和文人墨客所稱頌。在《論語·述而第七》中,孔子的學生冉有(魯國人,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問孔子:「伯夷、叔齊何人也?」孔子回答說:「古之賢人也。」冉有又問:「怨乎?」孔子說:「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孔子認為,伯夷、叔齊二人求仁而得仁,並無遺憾和怨恨,稱得上是賢人。唐朝時期,文學家韓愈寫了一篇散文《伯夷頌》,讚揚伯夷「特立獨行」、「通道篤而自知明」的精神。相傳,伯夷善於彈琴,創作了古琴曲《伯夷操》,後人把《伯夷操》與周文王創作的古琴曲《文王操》,並稱為「往聖之遺韻」。

適合孩子閱讀的國學讀物:

散文集-中國-當代

書名:閒說歷史文化

作者:梁驍菲

ISBN:978-7-5120-2859-3

出版時間:2017年8月

出版單位:線裝書局

出版地:北京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以自己讀書時的論文、上課的筆記和學習心得為素材寫作而成,從歷史文化的角度敘說身邊的事情,旨在面向大眾,普及有意思和有意義的傳統文化知識,分為琴棋書畫、衣食住行、詞語故事、民國印象、史海泛舟、文海拾貝六個欄目。

收藏圖書館: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廣州圖書館

廣州市越秀區圖書館

廣州市番禺區圖書館

從化圖書館

華東理工大學圖書館

古漢語-啟蒙讀物

書名:一起認識《弟子規》

作者:梁驍菲

ISBN:978-7-218-14580-8

出版時間:2020年12月

出版單位:廣東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廣州

內容簡介:

《弟子規》是一部養育兒童良好日常生活習慣,以養成優良品行的中華優秀啟蒙讀物。本書作者結合日常生活、自身少兒國學教學、研學心得,編寫這本小書,分為原文、導讀、國學點睛、故事連結、延伸閱讀欄目,用淺白的話語解讀《弟子規》,對部分內容作進一步的講解,再講述有趣有意義的小故事,並補充故事中涉及的部分知識點。在本書中,作者還配上原創手繪插圖,希望家長和孩子可以一起閱讀、一起學習、一起思考。

收藏圖書館:

國家圖書館

首都圖書館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廣州圖書館

中山大學圖書館

華南理工大學圖書館

暨南大學圖書館

華南師範大學圖書館

湖南省圖書館

浙江省圖書館

作者簡介:

梁驍菲,華南師範大學歷史學學士、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文化文學碩士、廣州市作家協會會員、廣東省文化傳播學會國藝教育專業委員會會員、中國青年文藝學會會員、國際經典文化協會會員、華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學生創新創業校外導師、香港嗇色園黃大仙祠項目助理。在廣州開設有國學、書法、古琴等課程,在粵港兩地組織國學經典講讀、琴棋書畫、中國武術等講座和雅集活動,旨在傳道授業,寓教於樂,以輕鬆有趣的方式展現傳統文化的魅力。

關於兩本書:

一、是否公開發行?

是,多地書店有售,並且在國家、省、市、高校圖書館均有館藏。

二、向作者本人購買和通過其他途徑購買的價格是否一致?

是,《閒說歷史文化》38元,《一起認識弟子規》28元,向作者本人購買還有籤名版,付本書費用後包郵。

如需購買,請長按二維碼,添加作者本人微信。

除了寄遞,歡迎前往作者本人的工作室(廣州)喝茶聊天取書,敬請提前預約。

地址:廣州市天河區天河東路名雅苑華康街5號102(近地鐵1號線體育中心站或地鐵3號線石牌橋站)

名雅苑-3號門(人行門)

(點擊上方藍色連結查找地址,導航至名雅苑3號門)

另附上工作室開設的常規課程,歡迎諮詢:

相關焦點

  • 伯夷與叔齊
    點擊上面微信號關注我關注我喲歷史故事-每天閱讀一個歷史小故事!
  • 【伯夷叔齊】
    據《史記》記載:  商周交替時期,商末貴族孤竹國君有兩位王子:伯夷、叔齊。孤竹君晚年偏愛小兒子叔齊,並立遺囑定其為君。待孤竹君去世後,叔齊不願破壞自古以來「立嫡」的制度,讓位給長兄伯夷。伯夷認為這是父親的意願,為了避免叔齊為難,於是連夜遠走他鄉。弟弟叔齊恪守禮制,拋棄王位去追尋哥哥。
  • 伯夷叔齊 - 《史記·伯夷列傳》
  • 伯夷&叔齊:一對奇葩老頭子 是賢是愚看時代
    解釋:故事中,伯夷和叔齊兩個人認為武王伐紂做得不對,於是兩個人決定不吃周朝的粟米,跑到首陽山上採薇而食。方便大朋友的正文在下面:商朝末年,有一個國家,這個國家的國君叫孤竹君,孤竹君有兩個兒子,大些的叫伯夷,小點兒的叫叔齊。 孤竹君重病,覺得小兒子叔齊這個人特別賢明,就想讓他來繼位。
  • 非遺永濟|伯夷、叔齊隱居首陽山
    到了伯夷、叔齊的父親在位的時候,是帝辛時代。帝辛,是商朝的最後一位統治者。他殘暴不仁,荒淫無度,人稱「紂王」。孤竹君臨終之時,因紂王無道,天下多事,怕禍生不測,國家受災,遺命立第三子叔齊繼位。在那個以嫡長子為尊的世襲時代,叔齊認為,他是老三,上面還有兩個哥哥,伯夷是長子,首先應當讓伯夷繼位,其次還有仲子,輪不上自己。所以,在孤竹君死後,叔齊便逃跑了。
  • 伯夷叔齊的幻滅:真相可能就在一個「仁」字|史記次元番外
    《史記》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史書,它更像一個別有深意的多次元故事集。而《伯夷列傳》發生在一個完全沒有存在感的孤竹國,這是兩個流亡的王子的故事,他們似乎有著與那個時代的人完全不同的價值體系,並且以為能夠在名聲在外的周國得到認同。最終呢?事實是很打臉的,最終他們餓死在首陽山,也可以說是絕食而死。這讓他們像極了那種迂腐的、不知變通的偏執狂。
  • 國學成語故事(93)伯夷積仁潔行而餓死之不食周粟
    成語不食周粟來源於《史記·伯夷列傳第一》,說的是西周初年兩位品德高尚的君子伯夷叔齊兩兄弟的故事,後用該成語比喻人品行高潔。 (上)反對以暴制暴,餓死首陽山中 伯夷叔齊是孤竹國君的兩個兒子,父親生前立弟弟叔齊當「接班人」,這違反了嫡長子繼承制的「光榮傳統」,叔齊孝順,當時沒說什麼,等到父親去世後,便讓位於伯夷。伯夷說自己不敢違背父親的心願,於是逃走,叔齊緊隨其後也棄國而去。國人無奈,立孤竹君的二兒子即位。
  • 《伯夷列傳》的章法
    於是他就引孔子的話,孔子是讚美過伯夷、叔齊的。孔子說「以其義至高」。孔子以為「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說伯夷、叔齊兩個人,他們是「求仁得仁」。餘悲伯夷之意,睹軼詩可異焉。其傳曰: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
  • 伯夷、叔齊寧餓死於首陽山
    像伯夷、叔齊這樣的人,他們對於富貴,假如能夠得到,也決不會去獲取。高尚的氣節和不同流俗的行為,自得其樂,不從事俗務,這就是二位賢人的節操。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於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東伐紂。
  • 《史記》整本書閱讀之《伯夷列傳》
    伯夷(生卒年不詳),子姓,墨胎氏,名允,商末孤竹國人,商紂王末期孤竹國第八任君主亞微的長子,弟亞憑、叔齊。是殷商時期契的後代。    叔齊(生卒年不詳),子姓,墨胎氏,名致,字公達,商末孤竹國(今河北盧龍西)君第三子。    初,孤竹君欲以三子叔齊為繼承人,至父死,叔齊讓位於伯夷。
  • 伯夷列傳:傳記不像傳記,司馬遷是在借題發揮、發洩情緒?
    司馬遷的《史記》共69篇列傳,其中68篇是故事型的,只有1篇不是故事,那就是伯夷列傳。而且,作為人物傳記,伯夷列傳整篇寫伯夷的內容只有不到一半,甚至通篇看下來,司馬遷真正想作傳記的人也不是伯夷,更像是在發洩情緒。那麼伯夷列傳到底寫了什麼?他到底想寫什麼?為什麼說他發洩情緒?
  • 【讀書】趣讀歷史,不可不知的49個史記人物(三)——伯夷:餓死也不食周粟,幹嗎不出國?
    伯夷、叔齊是遼西小國孤竹君的長子和三子。父親欲立叔齊,父親死後,叔齊不願繼位,要讓給伯夷。伯夷也不願繼位,逃走了。叔齊步伯夷的後塵也逃走了。國人遂立二子。伯夷、叔齊聽說西伯昌(周文王)善養老,就投奔他而去。到了周的都城岐下(周原,今陝西扶風),西伯剛死,周武王繼位,把父親的木製靈位載在戰車上,正準備東進,討伐以朝歌(今河南淇縣)為都的紂王。
  • 《古文觀止》解讀之《伯夷列傳》
    因此,伯夷叔齊推位讓國,投奔文王,後來阻止武王伐紂,餓死首陽山,與箕子、微子受封於周,從選擇上都沒有錯,不因箕子微子事二國而損其仁,不因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而增其潔。曾有人問我伯夷叔齊的選擇是對還是錯,我問,吃米飯和吃麵條哪個對哪個錯?選擇本身無對錯,如何面對選擇後的得失,方才顯現出境界的高低。
  • 【文摘】張毅 :《史記 · 伯夷列傳》講解(下)
    然後,司馬遷提出了疑問:伯夷、叔齊是不是好人呢?他們這樣積仁潔行,就應該善有善報啊,為什麼下場這麼悲慘呢?那麼就有兩種可能:第一,伯夷、叔齊其實算不上好人;第二,「天道孰親,常與善人」這句話不靈的,或者說天道是不存在的。讀到這裡,有人就糊塗了,真的在思考:伯夷、叔齊什麼功業、社會效益都沒有,武王伐紂的時候他們還是「反革命」,大約他們真不算好人。
  • 課程回顧丨繼周先生:《伯夷列傳》析義(一)
    僅僅把桐城派視為文學流派,未免太小看了桐城派。桐城派乃是真正意義上的學派。桐城派之作為學派,自有其治學的理論與方法,而且他們遵循這些理論與方法,在經、史、子、集四部之學的研究上都取得了非常可觀的學術成果。另外,桐城祖師方靈皋(苞)先生曾說過:「學行繼程朱之後,文章在韓歐之間。」「程」,是程子,伊川先生;「朱」,即朱子。「學行繼程朱之後」,是說在學問、修行方面,繼承程朱,踵武其後。
  • 【國學故事】不食周粟
    相傳伯夷、叔齊是商朝末年孤竹國國君的長子和三子。孤竹國國君在世時,想立叔齊為王位的繼承人。他死後叔齊要把王位讓給長兄伯夷。伯夷說:「你當國君是父親的遺命,怎麼可以隨便改動呢?」於是伯夷逃走了。叔齊仍不肯當國君,也逃走了。百姓就推孤竹國君的二兒子繼承了王位。說起伯夷兄弟之所以讓國,是因為他們對商紂王當時的暴政不滿,不願與之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