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叔齊 - 《史記·伯夷列傳》

2021-03-05 好一道茶


伯夷叔齊 - 《史記·伯夷列傳》

伯夷為商末孤竹君之長子,姓墨胎氏。初,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及父卒,叔齊讓位於伯夷。伯夷以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齊亦不肯立,亦逃之。後來二人聽說西伯昌善養老人,盡往歸焉。及至,正值西伯卒,武王興兵伐紂,二人叩馬而諫,說:「父死不葬,爰及幹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武王手下欲動武,被姜太公制止,說:「此義人也」,扶而去之。後來武王克商後,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逃隱於首陽山,採集野菜而食之,及餓將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於首陽山。

譯文:
相傳伯夷、叔齊是商朝末年孤竹國國君的長子和三子。國君在世時,想立叔齊為王位的繼承人。於是伯夷逃走了。叔齊仍不肯當國君,也逃走了。後來聽說周族在西方強盛起來,周文王是位有道德的人,兄弟兩人便長途跋涉來到周的都邑豐邑。此時,周文王已死,武王即位,興兵討伐商紂。兩人攔住武王的馬頭進諫說:「父親死了不埋葬,卻發動起戰爭,這叫做孝嗎?身為商的臣子卻要弒殺君主,這叫做仁嗎?」周圍的人要殺伯夷、叔齊,被統軍大臣姜尚制止,說:[此義人也]。周武王滅商後,成了天下的宗主。伯夷、叔齊卻以自己歸順西周而感到羞恥。為了表示氣節,他們不再吃西周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以山上的野菜為食。快要餓死的時候,他們唱了一首歌,歌詞大意是:「登上那首陽山哪,採集野菜充飢。西周用殘暴代替殘暴啊,還不知錯在自己。神農、舜、禹的時代忽然隱沒了,我們的歸宿在哪裡?我們快死去了,命運衰息。」於是他們餓死在首陽山腳下。

他們的讓國和不食周粟,以身殉道的行為,得到了儒家的大力推崇。當子貢問孔子「伯夷叔齊何人也?」孔子立即回答說:「古之賢人也。」又問:「他們對所作的事不覺得後悔嗎?」孔子說:「他們求仁而得仁,沒有什麼後悔的。」

相關焦點

  • 《史記》整本書閱讀之《伯夷列傳》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是《史記》中的《伯夷列傳》。本篇位居七十列傳之首,且在形式上有別於其後諸篇。其後諸篇多是先記敘史實,再發表簡要的議論,議論前冠以標誌性的「太史公曰」,而本篇則先議後敘、夾議夾敘,且議多於敘。可算是列傳中的特例了。
  • 【伯夷叔齊】
    據《史記》記載:  商周交替時期,商末貴族孤竹國君有兩位王子:伯夷、叔齊。孤竹君晚年偏愛小兒子叔齊,並立遺囑定其為君。待孤竹君去世後,叔齊不願破壞自古以來「立嫡」的制度,讓位給長兄伯夷。伯夷認為這是父親的意願,為了避免叔齊為難,於是連夜遠走他鄉。弟弟叔齊恪守禮制,拋棄王位去追尋哥哥。
  • 伯夷叔齊的幻滅:真相可能就在一個「仁」字|史記次元番外
    就像把《吳太伯世家》放在世家的第一篇一樣,《史記》次元把《伯夷列傳》放在列傳的第一篇也很突兀。司馬遷一定在有意強調什麼。
  • 《伯夷列傳》的章法
    《伯夷列傳》的章法與詞的美感特質,本來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件事情,詞是晚唐五代以後才開始流行起來的,而《史記》的《伯夷列傳》是前漢時代的作品,所以在《史記》的時代,從來沒有「詞」一說,從來沒有這麼一種文體,可是現在我們居然要把兩個連在一起說,我要把兩個連在一起說是因為我個人體會到,《史記》的章法合乎詞的美感特質。
  • 【文摘】張毅 :《史記 · 伯夷列傳》講解(下)
    《史記·伯夷列傳》講解(下)伯夷、叔齊遭遇的不幸深深觸動了司馬遷,也引起了他更多的疑問。
  • 【文史小故事·先秦】伯夷與叔齊
    伯夷和叔齊,是商朝末年孤竹國(即今河北省唐山市遼西地區)國君的兩個兒子。
  • 伯夷與叔齊
    因為古代兄弟姊妹間排行習慣以「伯仲叔季」排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所以後世稱大兒子墨胎允為「伯夷」,三兒子墨胎智為「叔齊」。        這兄弟倆都秉性忠厚,謙虛有禮,但是老國王卻比較偏愛三兒子叔齊。按照當時的傳統慣例,應冊立長子伯夷為世子,日後繼承王位,但老國王在臨終前卻把王位傳給了三兒子叔齊,並囑咐叔齊一定要把孤竹國治理好,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 非遺永濟|伯夷、叔齊隱居首陽山
    到了伯夷、叔齊的父親在位的時候,是帝辛時代。帝辛,是商朝的最後一位統治者。他殘暴不仁,荒淫無度,人稱「紂王」。孤竹君臨終之時,因紂王無道,天下多事,怕禍生不測,國家受災,遺命立第三子叔齊繼位。在那個以嫡長子為尊的世襲時代,叔齊認為,他是老三,上面還有兩個哥哥,伯夷是長子,首先應當讓伯夷繼位,其次還有仲子,輪不上自己。所以,在孤竹君死後,叔齊便逃跑了。
  • 伯夷列傳:傳記不像傳記,司馬遷是在借題發揮、發洩情緒?
    司馬遷的《史記》共69篇列傳,其中68篇是故事型的,只有1篇不是故事,那就是伯夷列傳。而且,作為人物傳記,伯夷列傳整篇寫伯夷的內容只有不到一半,甚至通篇看下來,司馬遷真正想作傳記的人也不是伯夷,更像是在發洩情緒。那麼伯夷列傳到底寫了什麼?他到底想寫什麼?為什麼說他發洩情緒?
  • 伯夷、叔齊寧餓死於首陽山
    像伯夷、叔齊這樣的人,他們對於富貴,假如能夠得到,也決不會去獲取。高尚的氣節和不同流俗的行為,自得其樂,不從事俗務,這就是二位賢人的節操。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於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東伐紂。
  • 伯夷&叔齊:一對奇葩老頭子 是賢是愚看時代
    參考資料:是賢是愚看時代《史記》裡對伯夷和叔齊很推崇,將其列在列傳首位,並且多有溢美之辭。《論語》裡孔子對於此二人也很欣賞,稱其「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在古人眼裡,二人是守節信義的代表。到了近現代,對二人評價發生了變化。
  • 課程回顧丨繼周先生:《伯夷列傳》析義(一)
    這次課,我準備從下面幾個方面來講解:首先講一下我們的宗旨,然後講一下文章的基本理論,接著分析這兩段文字(《史記•伯夷列傳第一》)的內在結構,最後分析兩段文字背後蘊含的一些問題。揆一精舍的宗旨是「學宗紫陽,師法桐城」。「紫陽」就朱子,在中國文化史上,朱子被譽為「孔子之後第一人」,他的學問博大淵深,「學宗紫陽」容易理解。
  • 國學成語故事(93)伯夷積仁潔行而餓死之不食周粟
    成語不食周粟來源於《史記·伯夷列傳第一》,說的是西周初年兩位品德高尚的君子伯夷叔齊兩兄弟的故事,後用該成語比喻人品行高潔。 (上)反對以暴制暴,餓死首陽山中 伯夷叔齊是孤竹國君的兩個兒子,父親生前立弟弟叔齊當「接班人」,這違反了嫡長子繼承制的「光榮傳統」,叔齊孝順,當時沒說什麼,等到父親去世後,便讓位於伯夷。伯夷說自己不敢違背父親的心願,於是逃走,叔齊緊隨其後也棄國而去。國人無奈,立孤竹君的二兒子即位。
  • 《古文觀止》解讀之《伯夷列傳》
    因此,伯夷叔齊推位讓國,投奔文王,後來阻止武王伐紂,餓死首陽山,與箕子、微子受封於周,從選擇上都沒有錯,不因箕子微子事二國而損其仁,不因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而增其潔。曾有人問我伯夷叔齊的選擇是對還是錯,我問,吃米飯和吃麵條哪個對哪個錯?選擇本身無對錯,如何面對選擇後的得失,方才顯現出境界的高低。
  • 【讀書】趣讀歷史,不可不知的49個史記人物(三)——伯夷:餓死也不食周粟,幹嗎不出國?
    伯夷、叔齊是遼西小國孤竹君的長子和三子。父親欲立叔齊,父親死後,叔齊不願繼位,要讓給伯夷。伯夷也不願繼位,逃走了。叔齊步伯夷的後塵也逃走了。國人遂立二子。伯夷、叔齊聽說西伯昌(周文王)善養老,就投奔他而去。到了周的都城岐下(周原,今陝西扶風),西伯剛死,周武王繼位,把父親的木製靈位載在戰車上,正準備東進,討伐以朝歌(今河南淇縣)為都的紂王。
  • 宮崎市定談《史記》:別人給予的自由一定是有限度的
    【編者按】《宮崎市定解讀〈史記〉》是日本京都學派著名歷史學家宮崎市定研讀《史記》六十年所成的一部返璞之作,在充分了解作者司馬遷的人格與經歷、《史記》的結構與風格之後,宮崎市定讀出了《史記》中展現的古代中國是一個市民社會,民眾的主體,是居住在城郭裡的自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