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過世後,子女守孝三年,是我們中國的古禮,雖然現在已經改變的很厲害了,但作為炎黃子孫,我們還是有必要了解一下的。孔子當時是極力主張維持孝道,遵從古禮的。《論語,陽貨》裡有一段孔子和學生宰予的對話,對孝的道理講的非常透徹,我們先看原文: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宰予就是成語「朽木不可雕也」典故裡的孔子那個愛睡覺的學生,現在他跟老師提出一個很大的問題。中國古代,父母死了,子女要守孝三年,所謂聖朝以孝治天下,做官的人,不管是文臣還是武將,也不管官做的多大,一旦父母去世,你不馬上請假回家守孝,那就是不對的,監察御史馬上彈劾你,處分很嚴重,甚至朝廷永不錄用。當然,也有少數例外的,假如兩國正在打仗,前線的武將父母去世了,還是要請假還鄉,但皇帝可以下詔書,讓他移孝作忠,予以挽留,這才可以不回鄉,所以古人經常說「忠孝不能兩全」,所以我們在電視劇裡經常看到古人打仗的時候,經常有人戴孝上陣,那就是說明這個人不可缺少,是皇上特意挽留的。
古代下至百姓,上至皇帝,都要守孝三年,在喪期中,皇帝是不可以結婚的,除非皇太后下命令才可以。所以這種古禮,也代表著中國文化的一種精神。
宰予現在就提出來問題問老師,這個守孝三年的古禮,從上古到現在,已經很古老了。一個人三年什麼都不能幹,結果禮了、樂了等等什麼都壞了,像稻穀一樣,舊的割掉了,新的又長起來了,鑽燧改火,時代也變了,我覺得守孝一年就夠了。
孔子說,父母死了,你認為過了一年,就可以吃喝享受,穿好的玩好的,你覺得你心安嗎?宰予說,我心安呀!孔子說,你要心安,那你就照你說的辦吧!愛玩什麼就玩什麼去吧!喪禮是要靠發心的,而不是靠法律規定。你也不必提倡改為一年,你願意別人還不願意改呢,都是個人自己的事你就別管了。宰予就出去了。
於是孔子告訴其他學生們,一個君子,父母死了,內心憂愁思念,飯都吃不下去,聽音樂都沒意思,睡覺都睡不香,所以三年沒有禮樂。宰予這小子,竟然說自己心安!真的是太沒有良心了。
然後孔子就開始講守孝三年的道理了。他說,小孩子三歲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才能獨自走路,這三年是父母最辛苦的時候,對孩子悉心照料,無微不至,再別說後來還要再養育你二十來年。就算是朋友,他們照顧了你三年,他們死後,這個恩情你能不應該還嗎?所以守孝三年,就是對父母開始養育我們三年的一點點回報。
現在宰予說三年之喪改為一年,那麼我們父母撫養我們的時候,也改為一年行不行?生下來養一年就不管了,你能活下來嗎?別說三年了,事實上父母的慈愛並不止於此,孩子三歲以後,一般還要照料到二十多歲,你說這個恩情,守孝一年,你還有良心嗎?
現在我們都學西方,父母和子女做朋友,那你這二十年去社會上找找,有沒有像父母這樣對你好的朋友?我們可以不談孝,就談朋友,像父母這樣照顧你二十年的朋友,你應該怎麼對待?其實,我們中國講的孝,就是西方講的愛的回報。想想我們三歲之內,父母對我們的悉心照顧,我們現在連三年的思念痛苦之情都沒有,這還談的上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