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什麼要守孝三年?

2021-01-19 國學雜談

父母過世後,子女守孝三年,是我們中國的古禮,雖然現在已經改變的很厲害了,但作為炎黃子孫,我們還是有必要了解一下的。孔子當時是極力主張維持孝道,遵從古禮的。《論語,陽貨》裡有一段孔子和學生宰予的對話,對孝的道理講的非常透徹,我們先看原文: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宰予就是成語「朽木不可雕也」典故裡的孔子那個愛睡覺的學生,現在他跟老師提出一個很大的問題。中國古代,父母死了,子女要守孝三年,所謂聖朝以孝治天下,做官的人,不管是文臣還是武將,也不管官做的多大,一旦父母去世,你不馬上請假回家守孝,那就是不對的,監察御史馬上彈劾你,處分很嚴重,甚至朝廷永不錄用。當然,也有少數例外的,假如兩國正在打仗,前線的武將父母去世了,還是要請假還鄉,但皇帝可以下詔書,讓他移孝作忠,予以挽留,這才可以不回鄉,所以古人經常說「忠孝不能兩全」,所以我們在電視劇裡經常看到古人打仗的時候,經常有人戴孝上陣,那就是說明這個人不可缺少,是皇上特意挽留的。

古代下至百姓,上至皇帝,都要守孝三年,在喪期中,皇帝是不可以結婚的,除非皇太后下命令才可以。所以這種古禮,也代表著中國文化的一種精神。

宰予現在就提出來問題問老師,這個守孝三年的古禮,從上古到現在,已經很古老了。一個人三年什麼都不能幹,結果禮了、樂了等等什麼都壞了,像稻穀一樣,舊的割掉了,新的又長起來了,鑽燧改火,時代也變了,我覺得守孝一年就夠了。

孔子說,父母死了,你認為過了一年,就可以吃喝享受,穿好的玩好的,你覺得你心安嗎?宰予說,我心安呀!孔子說,你要心安,那你就照你說的辦吧!愛玩什麼就玩什麼去吧!喪禮是要靠發心的,而不是靠法律規定。你也不必提倡改為一年,你願意別人還不願意改呢,都是個人自己的事你就別管了。宰予就出去了。

於是孔子告訴其他學生們,一個君子,父母死了,內心憂愁思念,飯都吃不下去,聽音樂都沒意思,睡覺都睡不香,所以三年沒有禮樂。宰予這小子,竟然說自己心安!真的是太沒有良心了。

然後孔子就開始講守孝三年的道理了。他說,小孩子三歲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才能獨自走路,這三年是父母最辛苦的時候,對孩子悉心照料,無微不至,再別說後來還要再養育你二十來年。就算是朋友,他們照顧了你三年,他們死後,這個恩情你能不應該還嗎?所以守孝三年,就是對父母開始養育我們三年的一點點回報。

現在宰予說三年之喪改為一年,那麼我們父母撫養我們的時候,也改為一年行不行?生下來養一年就不管了,你能活下來嗎?別說三年了,事實上父母的慈愛並不止於此,孩子三歲以後,一般還要照料到二十多歲,你說這個恩情,守孝一年,你還有良心嗎?

現在我們都學西方,父母和子女做朋友,那你這二十年去社會上找找,有沒有像父母這樣對你好的朋友?我們可以不談孝,就談朋友,像父母這樣照顧你二十年的朋友,你應該怎麼對待?其實,我們中國講的孝,就是西方講的愛的回報。想想我們三歲之內,父母對我們的悉心照顧,我們現在連三年的思念痛苦之情都沒有,這還談的上孝嗎?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古人守孝三年
    百善孝為先,父母過世後,兒女守孝三年,在這三年內不結婚,不外出遠處,不貼紅對聯,不撤孝號只有三年過了才撤孝號。這是中華祖先傳統文化。古代所有人,都要守孝三年,在喪期中,皇帝是也不能結婚的。所以這種古禮,也代表著中國文化的一種精神。守孝從古代到現在,已經很古老了。
  • 為什麼古人要守孝三年?
    守孝,也叫守喪,或守制。最早出處不可考,孔子弟子編纂的《論語(陽貨篇)》,記述了孔子說過的一句話:「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意思是:孩子從孕育到離開父母懷抱,需要三年的時間。所以,在父母死後,孩子要用三年的時間為父母守孝,以報答父母生養之恩。
  • 為什麼古人要「守孝三年」,三年是不是有點久
    你是不是曾經對古人守孝三年的習俗感到不解?你是不是對古人守孝時要穿的五種等級的喪服感到困惑?如果你有這些問題,那麼不妨跟隨我的腳步一起來探尋古代的孝文化吧。二 古人為何守孝三年其實,這個問題也曾經使古人也很困惑。《論語·陽貨》中有一段孔子的學生宰我詢問老師孔子的片段: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
  • 古人守孝 | 三年,是個什麼概念?
    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父母親病了,吃的藥自己要先嘗一嘗,看看是不是太苦、太燙。並且應日夜侍奉在他們身邊,不能離開一步。父母親去世後,要守喪三年。有孝心的,提起父母時會難過哭泣,常常哀思父母養育之恩。生活起居有所調整改變、力求簡樸,禁絕酒肉等享受。喪事禮儀要周到,祭拜時應出於誠心。
  • 父母離世後,兒女為什麼要「守孝三年」?孔子的一句話道明了緣由
    古時候,當父母死後,遊子需歸鄉守孝三年。即使入朝為官的官吏,也必須遵守這個原則,直到守孝過了以後才可以回京做官。如果不遵守這一原則,時人將視之為大不孝。為什麼古人守孝的時間要三年呢?這裡有沒有講究和內涵?「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宰我問。
  • 為什麼要守孝?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父母去世了,要守喪三年,三年中因追思父母而常常感到悲痛哀傷,所以要調整居處,並戒絕酒肉。父母死了沒多久,還唱歌跳舞、開開心心,好像怨敵死了一樣,這是不對的。這時候怎麼能高興得起來?在古代,很多孝子會在三年當中,在父母墳前結個茅棚,為父母守孝。
  • 古代禮制中,守喪為什麼要三年
    《中庸》裡說:「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古代禮制中的守喪三年,即便是天子也要遵循,而且在給父母辦喪禮這件事上,不存在貴賤之說,都要竭盡所能地讓自己的父母安樂長眠。為什麼要這樣?
  • 古代官員守孝三年,再回來職位還在嗎?奪情起復會不會挨罵
    尤其是從宋朝開始,守孝三年,基本上成為了每個讀書人必須要做的事情。 比如說蘇東坡當年考上進士以後,還沒怎麼飛黃騰達,他的母親就去世了,他只好回家守孝三年,再回來做官沒多久,父親蘇洵又去世了,他又回家守孝三年。這6年時光,皇帝都換了,因此蘇東坡的仕途受到了嚴重影響。
  • 要等三年嗎,為什麼呢?
    古人常說百善孝為先,孝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是傳統的美德,在我們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中,孝道文化經歷幾千年的沉澱,並沒有失去它原本的色彩,而且現在人們對孝道文化一樣很重視,每個人都會有老的那一天,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
  • 【傳統文化】守孝三年的來歷
    「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作亂者,未之有也」,孔子說孝順的孩子是不會興風作亂的,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能孝敬家國。所以,父母去世是人一生中重大的不幸,就算是宰相,也要辭官回家守孝,而喪服,就成了孝道中的一種禮儀形式。 喪服,又稱孝服、兇服,是生者在喪禮上為死者穿戴的孝服。一般來說,根據與死者關係的遠近,喪服分為五等: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
  • 古代守孝的禮制有多嚴苛?現代人大呼:一樣也受不了!
    因此,在古代人們極為重視父母亡後的守孝制度。在古代,父、母去世後,兒子在守孝期間必須遵守儒家的禮制,這種守喪制度叫「守制」,俗話說就是「守孝」。一般期限為三年(準確說是二十七個月),而在這段守孝期間,有一系列相當嚴苛的生活方面要求,我們現代人回過頭看看,估計一樣也接受不了。
  • 33歲失業跟男友提結婚,男方拒絕:父親去世,我要守孝三年!
    可是計劃趕不上變化,男朋友的父親去世了,他說需要守孝三年,期間不能結婚。以前我為了打拼事業,把結婚的事一拖再拖,可是事業辜負了我。現在我要為了男友,再傻傻等待三年,誰知道最後會不會又是一場空?35歲前結婚的底線該堅守嗎?33歲失業,因為不好找工作,突然閒了,想結婚了,但男方的態度呢?因父親去世,守孝三年!
  • 為何漢武帝不倡導「守孝三年」的儒禮?是真尊儒,還是假尊儒?
    父母死後,要守孝三年,期間不能飲酒食肉、不能作樂、不能洗澡梳頭、不能夫妻同房。孔子說:「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孟子說:「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者可以當大事。」父母活著的時候,好吃好喝地伺候,讓他們頤養天年,不算什麼大事。父母去世了,按喪禮把喪事辦好,守孝三年,這才是大事。
  • 俗語「爹死守孝兩年半,娘死守孝三年整」,老祖宗為什麼這樣說?
    在諸多的喪葬習俗當中,守孝是最能體現兒孫「孝道」的行為之一。眾所周知,至親離世,兒孫都要為其「守孝」。上至帝皇天子,下至貧民百姓,無一例外,都要為已經逝去的至親守孝三年。在《中庸》裡曾這樣記載說:「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
  • 守孝期間為什麼不讓理髮嗎 ?
    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從出生到死亡,就只有短短的幾十年時間,終究是要離開這個世界的
  • 當「守孝三年」遇上「科舉制度」,地位直線上升,原因與尊儒無關
    儒家是非常注重禮儀的,特別是喪禮,規定父母死後,子女不能工作,不能作樂,要在父母墓前守孝三年。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西漢朝廷不要求官員遵從「守孝三年」的儒禮,給官員的喪假也只有幾十天。朝廷對此舉並不推崇,因為守孝期滿後,官員雖然有重回官場的資格,但原來的官級並不保留,必須從頭幹起。在道德上加分,在仕途上減分,權衡利弊,東漢官員守孝也並非普遍現象。到了唐宋,卻大不相同,朝廷立法規定,官員必須守喪三年,如果隱匿喪事,逃避守孝,還要受到刑事處罰。
  • 尹三江為母守孝三年,清正廉潔,沒想到,因為一窩老鼠露了餡了
    說告老還鄉有些用詞不當,準確的說,他要辭官回鄉為母親守孝三年。皇上感嘆尹三江忠孝兩全,特準許他三年之後再回朝當值,但尹三江以脫離朝堂難再回為由拒絕了。他的解釋也合理,畢竟自己守孝三年,那時候時間肯定有許多的變化,自己很難再跟上時代的變遷了,倒不如空出位置讓給有能力的人來做。這理由一說出來,當真是大公無私,整個朝廷的官員無不為他鼓掌。
  • 傳統葬俗守孝禁忌,大多沉睡在封塵的歲月裡
    傳統戴孝的規矩比較多,尤其在守孝期內,子女的穿戴言行,都要遵循傳統喪俗。諸如守喪期孝男要穿麻衣、戴孝冒,孝女(含兒媳)要罩粗布麻衣,其他喪屬腰間纏孝帶等。這種披麻戴孝的習俗,傳統葬禮上稱之為「戴孝」,那麼傳統葬禮守孝期有哪些禁忌呢?接下來一起看一下。守孝期禁忌一:俗語說「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中國的喪葬習俗,儘管各地有很多差異,但大體上還是一致的。
  • 古人對「送終」的重視程度有時甚至超過「養生」
    由此看出古人對「送終」的重視程度有時甚至超過「養生」。古人認為人的生死是一個輪迴的過程,死去的人並不是完全消逝,而是進入另一個世界,在那裡接受因果的審判,然後再決定自己下一個輪迴的命運。在這種生死輪迴的觀念下,古人對於逝者的重視就可以理解了,這種安葬、祭祀的過程,即表達了對逝者的尊重,又表達了自己的祝福,有時還要兼顧對其在另一個世界生活所需要的各種必需品的準備。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就有為死者服喪守孝的習俗。根據與死者的親疏關係和死者地位的尊卑,服喪守孝的時間從三個月到三年不等。
  • 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
    今天是農曆丙申猴年八月二十一,是為媽媽守孝的第十天。 公司的喪假今天結束了,應該回北京公司報到了。親戚朋友們也很關心我,勸我說:現代社會,畢竟不能像儒家古書上所寫的那樣,為母親守孝三年。現在的孩子們,都很難有時間,把「燒七」做下來。 說起孝,中國歷來以孝治天下,所謂「明王以孝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