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父母去世了,要守喪三年,三年中因追思父母而常常感到悲痛哀傷,所以要調整居處,並戒絕酒肉。
父母死了沒多久,還唱歌跳舞、開開心心,好像怨敵死了一樣,這是不對的。這時候怎麼能高興得起來?在古代,很多孝子會在三年當中,在父母墳前結個茅棚,為父母守孝。或者再怎麼樣也要把住處調一下,住得簡樸些,同時戒酒戒肉,戒掉不如法行為。
三國時期有一名孝子叫王裒。王裒的母親生前最怕打雷,所以母親死後,每次一打雷,他就立即跑到母親墳前,安慰說:「裒兒在此,母親不要害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聞雷泣墓」。
「守孝三年」,藏地也有類似的傳統。
在藏地,父母死後,比較孝順的子女,上等者三年內不過年,也不辦喜事、不搞慶祝活動,甚至都不打扮;中等者兩年內不做這些;下等者一年。父母死了不到一年,就歡歡喜喜過年、唱歌跳舞找樂子,大家會取笑他:「還有這種人!家人剛死,就做這些!」
值得一提的是,藏地一直有念經超度的傳統。親人剛去世,家人要請僧眾為亡者念經四十九天;第二、第三年的祭日之前,還要為他念三天經。比如,我父親今年三月八日去世,明年、後年三月八日前,我們都要請人為他念經。有些情況下念不了三天,一天也可以。如果四十九天的經念了,但第二年、第三年沒念,大家還是會說你不孝順的。
我們不僅對父母,對上師也是如此。老道友們都會記得,在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離世後三年內,整個佛學院幾千人冬天不過年,夏天不開娛樂法會,全部取消。當時在上師遺體火化前,學院所有法師都發願:三年內不離學院,三年後再重新決定未來的管理方法。對一般人而言,以這種方式紀念父母,是盡孝,同時也深化了道德;而對修行人來講,以此紀念上師,則更多表達了我們對上師的思念、依戀和祈禱。
印度有一位修行人就是在為上師守孝三年期間獲得了成就。《密宗大成就者奇傳》記載了這則公案:這名修行人叫護喜,是梅志巴尊者的弟子。護喜從小學習並精通各種世間論典,皈依佛門後,依止梅志巴尊者十二年,直到上師圓寂。上師圓寂後,他每日在上師靈塔前哀傷哭泣、供養祈禱,三年沒說一句話,一心修行。由於他的誠心憶念和祈禱,有一天,上師的加持完全融入,他證悟了。此後,護喜前往印度南方度化眾生,再後來,又不舍肉身進入地下,為非人傳法。作者多羅那他說,直到現在,護喜還在那裡。
弟子問:「父母去世,守孝三年是不是太久?」孔子說:「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孩子生下來,三年之內都離不開父母的懷抱,吃喝拉撒都要在父母照料下才能完成,為了紀念這一點,守孝三年並不長。再說,守三年是天下通行的喪禮。
《孟子》中也說:「三年之喪,齊疏之服。」三年服喪期間,要穿縫了邊的粗麻布喪服。這一傳統在中國古代一直被遵循著,就是做官的人,在任職期間父母死了,也要回家守孝。我以前看過《蘇東坡傳》,裡面提到,蘇東坡一生經歷了兩次這種情況,先是母親去世,然後是父親,他都分別守孝三年。
可能今天很多人覺得,這些都是迷信、教條,早已被捨棄了。新時代不需要這些,新時代要學新的思想。那學什麼呢?學西方。但是,在學西方的過程中,我們是否真正學到了有價值的東西?好像也不多。所以,還是要重視我們自己的傳統。重視傳統不一定是完全照搬那樣的形式,但本質的東西可以繼承。
我是這麼想的,古代社會和今日環境雖然不一樣,但人是一樣的,盡孝以及做人必須遵循的道也是一樣的。在家人走世間的道,需要孝,如果不孝,其他的人格或德行就談不上;出家人走出世間的道,也需要孝,如果不孝,更深更廣的菩提心就修不了。所以,以孝為首的我們那些傳統不能丟,丟了,規矩沒了,用什麼約束自己?
和我們通常的理解不一樣,道德的約束不會給人帶來痛苦,而是相反,會幫助你產生美德。而一個有美德的人,《二規教言論》裡說,不僅會得到世人喜愛,還會得到護法神及喜愛善法的非人、天神的保護。所以,我們應該追求並擁有美德。遺憾的是,如今的很多年輕人不喜愛美德,甚至侮辱踐踏美德,也許這是個人行為,但從整個背景來看,也是全體人類的悲哀。由此我覺得,現在我們最需要的是反省,就像古人說的「吾日三省吾身」,時時省察自己的言行是否偏離了道德。
一個人往外面看、跟著物質世界走很容易,現在科技發達,交通、網絡、信息也便利,遠超古代。但在這種極度攀緣、追逐潮流的過程中,內在道德很容易喪失。因為外面的東西多,誘惑就多,人心也容易亂,很難有理性把持,而一旦陷入其中,意志就被消磨了。如果說我們被外物欺騙了,也許有人不信,可我們追求的那些東西是不是真有價值,這一點很值得反省。
我經常覺得,我們不應該一味盲目地往前奔,有時也要停一停,回顧一下古人的足跡,看看他們是怎樣堅守道德,走過一生的。試著了解人類曾經有過的心靈探索,對於以後我們怎樣往前走,應該也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