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三百問》第17問 道千乘之國:是談治國之道嗎?|近道書院

2021-02-13 近道文化

這一問,我們來講解《學而》篇的第五章。

原文如下:

1·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這是通常的斷句方式。我們仍以朱熹的註解作為反思對象,以便澄清此章的本義。朱子這樣註解:

道,治也。馬氏云:「八百家出車一乘。」千乘,諸侯之國,其地可出兵車千乘者也。敬者,主一無適之謂。敬事而信者,敬其事而信於民也。時,謂農隙之時。言治國之要,在此五者,亦務本之意也。

按朱子的解釋,這章完全是談的治國之道。果真如此,我們自然要問:既然談的治國之道,為什麼不把此章置於《為政》篇,而是放在《學而》篇?我們這樣發問,默認的一個前提是:《論語》不是一堆雜亂無章的語錄,而是有著內在的編撰線索的,這一點我們曾經深入分析過(參見第六問)。

理解此章的關鍵,是準確理解「道」字。傳統對「道」的解釋,或解為治理(「治也」),或解為領導(同「導」),雖然說得通,可惜仍未能精準命中此章之義。

這一章,表面看來是談治國之道,卻不放在《為政》篇,而放在《學而》篇,何以故?道理很簡單,本章的主題仍是談「學」。對誰談「學」?「學」什麼?答曰:針對天子(君子)而談「學」,「學」「道千乘之國」之道。

本章「道」字,不是治理,不是領導,而是「取道」之「道」。把捉「道」字這一意義,是精準理解本章之意的關鍵。

《論語》問世兩千多年來,各種註解之書浩如煙海,汗牛充棟。就本人閱讀所及,只有一個人準確把握到本章「道」字的意義,這就是日本近代學者物茂卿先生。他在《論語徵》中說:「道,如『道宋衛之間』之道。蓋天子巡狩,必道千乘之國;小國苦供役也。」竊以為,這一理解方向是精準的,因為本章所談的「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都是天子巡狩諸侯之事;如果是談治國之道,則《為政》篇有「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之說,可以涵括本章所有內容,何必又多此一章?

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皆為天子巡狩諸侯之事。視之為治國之道,固無不可,然治國之道多矣,夫子何以偏偏論此三句?又,國有大有小,夫子為何不說「萬乘之國」或「百乘之國」?為何不一般地談治國,而偏要以「千乘之國」立說?苟不細究此類問題,本章之精義將交臂失之。

所謂「千乘之國」,古來有各種說法。馬融說是「八百家出車一乘」,包鹹說「八十家出車一乘」,《孟子》《王制》也各有說法。其實,「千乘之國」是古語,春秋沿而用之,就是指代諸侯之國。「萬乘、千乘、百乘,古言也。謂天子為萬乘,諸侯為千乘,大夫為百乘,語其富也。」千乘之國,在春秋時期算是比較富庶的大國。天子巡狩,必取千乘之國,因其富庶殷實,不致勞民傷財。

千乘之國到底多大呢?漢包鹹說:「千乘之國者,百裡之國也。古者井田,方裡為井,十井為乘,百裡之國,適千乘也。」《論語·先進》篇末章,冉有說「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自謙不敢擔當千乘之國,可證千乘之國就是百裡之國。轉換為今天的觀念,千乘之國大約相當於今天一個地級市所轄的規模,或相當於一個比較大的縣域。這在今天不算大,但在春秋時期算是大國了。

「道千乘之國」是指天子巡狩而取道「千乘之國」。取道千乘之國,該注意些什麼呢?就是後面幾句話。故本章的斷句,應把通常斷句的一個逗號改為冒號: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這樣,邏輯就清晰了,「道千乘之國」的關鍵事項,就是: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這裡,「愛人」和「使民」分開來說,顯然,「人」和「民」是有區別的。

今人一看到「人」字,就想當然認為和今天的「人」字一樣;其實不然。春秋時期的「人」字,常常專有所指。《論語》的「人」字,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泛指一切人,其用法如「愛人」、「知人」;狹義的「人」,專指在位者,相當於今天我們所說的公職人員或公務員。《論語》的「人」字多為狹義用法。本章「節用而愛人」,明顯是指狹義的「人」,即在位者。「民」與「人」相對而言,是指無位者,相當於底層群眾。

《論語》的「人」字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用法,是專與「己」相對而言。比如「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修己以安人」,「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等等。這是《論語》辭章之學,提請讀者朋友留個意。

本章「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把「人」和「民」分開來說,二者意義各有所指。「節用而愛人」是說,天子巡狩諸侯之時,在用度上要節約,對公職人員要有愛心。「使民以時」是說,天子巡狩之時,如需百姓出力,諸如修治道路之類,不要佔用農時,要在農隙之時。這裡的「使民」不宜泛泛而論,要針對天子巡狩之事來解釋。若以治國之道來解釋,則治國以愛民為先,這裡反而把「使民以時」放在最後,於理不洽。

天子之事,上承天命,下啟民生,「敬事而信」最為核心,故孔子置諸首位。

朱子註解道:「敬者,主一無適之謂。敬事而信者,敬其事而信於民也。」這種解釋是錯誤的。「敬」不是朱子說的「主一無適之謂」,這是宋儒自創的主敬之說,與孔子之「敬」不可同日而語。孔子言「敬」,必有敬之對象,比如敬天、敬父母、敬鬼神、敬人、敬事之類,概無例外。

敬天,如「畏天命」(《季氏》),「居上不寬,為禮不敬」(《八佾》),「事上也敬」(《公冶長》)。註:此處「為禮不敬」之「禮」與「事上也敬」之「上」,皆涵攝天人而言。

敬父母,如「不敬,何以別乎」(《為政》),「見志不從,又敬不違」(《裡仁》)。
敬鬼神,如「敬鬼神而遠之」(《雍也》),「祭思敬」(《子張》)。
敬人,如「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雍也》),「門人不敬子路」(《先進》)。
敬事,如「君子敬而無失」(《顏淵》),「執事敬」(《子路》),「敬其事而後其食」(《衛靈公》),「事思敬」(《季氏》)。

遍讀《論語》,可知孔子言「敬」,必有「敬」之對象,沒有一個明確對象的「敬」絕非孔子之「敬」。朱子謂「敬」乃「主一無適之謂」,自創一說則可,以之解釋孔子,難免毫釐而千裡。

「敬事而信」是說,天子巡狩諸侯之時,對一切事項要心懷敬重,不可嘻嘻哈哈,掉以輕心。「信」是指與巡狩相關的一切言論,要說到做到,不能朝令夕改。「信」不僅是「信於民」,也是「信於人」,甚至「信於天」。

孔子這句話,針對天子巡狩諸侯而立言,涉及天子為政的五個關鍵事項,上至天神地祗,中涉在位人等,下及底層民眾。各以一言而蔽之,曰:敬、信、節、愛、時。遵此五者,則可上承天命,下啟民生。

讀《論語》,關鍵要領會精神旨趣。今天固然已經沒有天子,但政治的上下層級結構則亙古未變,故其一般原則仍然具有深邃的啟示意義。

比如,就今天而言,當上級到下級巡察、調研時,就要做到「敬事而信」,不要玩那些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一套;「節用而愛人」則意味著,要堅決杜絕「奢靡之風」「享樂主義」之類的歪風邪氣;「使民以時」則要求尊重民眾生活秩序,不要違背農時,避免勞民傷財。

劉崧,男,貴州黎平人。目前研究重心為先秦哲學。有雜散文、評論、論文、短篇小說數十篇散見於境內外報刊。著有長篇小說《玩玩而已》(2002花山文藝出版社)、《憤怒的鐵錘》(2010電子版)、《天問》(2020花城出版社)及學術專著《莊子哲學通義》(2016團結出版社)等。

歡迎加入復旦青年學者思想交流群「近道書院」

管理員微信:kantmarx2011

相關焦點

  • 肖永明:中國古代書院的禮容之學與成人之道
    《史記·殷本紀》記載周王伐紂勝利後「表商容之閭」,《史記索引》引鄭玄云:「商家樂官知禮容,所以禮署稱容臺」。據此,裘錫圭先生認為在「商代便已經有掌容之官」(裘錫圭:《古文字論集》,第377頁)。就禮容的節目而言,《周禮·地官》中已有詳細的分別:「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儀,一曰祭祀之容,二曰賓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曰喪紀之容,五曰軍旅之容,六曰車馬之容。」
  • 道千乘之國 章
    譯文:道千乘之國  章      伯謨問此章。《體注》云:「五者各開,平講,為正解。」黃氏云:「上兩句各以二串講,末句另講。」又云:「外注胡氏主敬。」朱子反覆相因並《小注》:「敬信為節,愛時使之,本敬,又為信之本。」數說俱是推原,不合本文語氣。
  • 一起學《論語》5.6公冶長篇——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5.6公冶長篇——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原文】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先賢精義】張栻曰:乘桴浮海,嘆道之不行也。程子曰:浮海之嘆,傷天下之無賢君也。《論語註疏》曰:此章仲尼患中國不能行己之道也。
  • 《悟學.第213篇》顏淵問為邦
    《悟學.第213篇》論語. 衛靈公第十五.新解讀(九)悟學.十八子 20200424 亥-子1511 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侫人。【譯文】顏淵問怎樣治理國家。孔子說:「用夏代的曆法,乘殷代的車子,戴周代的禮帽,奏《韶》樂,禁絕鄭國的樂曲,疏遠奸佞的小人,鄭國的樂曲浮靡不正派,奸佞的小人太危險。」
  • 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推薦)
    「或問子產」者,或人問於夫子曰:「鄭大夫子產何如人也?」「子曰:惠人也」者,惠,愛也。言子產仁恩被物,愛人之人也。「問子西」者,或人又問鄭大夫子西之行。「曰:彼哉!彼哉」者,彼指子西也。言「如彼人哉!如彼人哉!」無足可稱也。「問管仲」者,或人又問齊大夫管夷吾也。「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者,此答言管仲是當理之人也。「人也」指管仲,猶雲此人也。伯氏,齊大夫。駢邑,地名。
  • 青島梧桐書院《中庸》第八講
    我走出了曾經地自以為是,走進了梧桐書院。我想和大家分享的第一個心得是「信」字,信是道源功德母,我信忠強老師,他的謙恭他的大愛,他的誠摯,他的家國情懷,都是我所敬佩的。我還信 五千年文明和文化,那都是先人用血淚生命留給我們的經驗教訓。孩子遇到問題,看同桌,問老師,問大人,大人遇到問題了,問誰呢?問身邊的能人,長輩,還有呢?問古聖先賢唄。因為我信,所以我來了。
  • 《論語》唯一一次單獨提到父親: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到底在說什麼
    有人就說,如果一個人的父親是個小偷,他死後,他的孩子也要做三年小偷才能算孝順嗎?楊伯峻在《論語譯註》裡注意到一點,他說,道是指正面的東西。「三年無改於父之道」是的「道」,其實是指父親生前「合理的部分」。
  • 論語探本2.17:知之為知之,非言智也,乃言人之表裡如一也
    2.17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本章之關鍵,在於最後一個字,知。同於智。換言之,本章講智。但不在於智也。由者,仲由也。即子路。這其中的語氣蠻好玩。子路啊,我教給你的你都知道了啊。
  • 騎馬與砍殺 | 中國騎兵篇(一)萬乘之國、千乘之家
    《史記·周本紀》中對「武王伐紂」的場面就有這樣的描述:「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 這裡的戎車就是戰車的意思。而乘(sheng)是戰車的計量單位。這個乘指一輛車四匹馬,按照周制,一輛戰車要配屬車上甲士三人,一人駕車,一人持戈,一人持弓,車下步卒72人,外加25個後勤人員,共計一百人。
  • 於丹論語心得之——心靈之道
    於丹論語心得之——心靈之道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論語》,真的能開解現代人的心結嗎?人生百年,孰能無憾?人這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事情。
  • 《從長安到羅馬》第二季講述文明社會治國之道
    該片通過品味東西、城市奇觀、時尚設計、美術雕塑、治國之道五個系列主題、每個系列十集的內容,以國際視野講述中國的西安與義大利的羅馬這兩座千年古都的前世今生,以及東西文明交融互鑑的傳奇故事,為中意兩國架起文化交流與民心相通的影視橋梁。其中,「治國之道」主題系列以長安和羅馬作為東西方世界領主的象徵,用平實的話語和獨特的視角,將那些大國崛起背後制度文明的秘密娓娓道來。
  • 三月論語直播(第一場):「仁」到底是什麼?
    >)晚七點眾所周知,孔子推崇仁義之道。《論語》中大量篇幅談到「仁」,這是孔子的核心思想。那麼,「仁」到底是什麼?有什麼內涵?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在《論語》中,顏淵、樊遲、仲弓、子張、司馬牛等弟子都問過孔子何為仁。孔子對不同的弟子也有不同的回答。
  • 心中有橋,自保之道(2)【老子開聊 | 天地書院】
    他們,品性敦厚質樸,好似未經雕琢的優質原木,祛除虛偽,篤實守正,不行架空之事,不談過高之理,向平實處用心,於天理處安身。 就拿「唯」與「呵」來說吧,如果把「唯」標榜為美的善的,「唯」就會被當作手段,掩蓋內心的虛偽,掩蓋醜惡的勾當,此時的「唯」,你覺得還善嗎?還美嗎? 所以說,美之與惡,相去若何?
  • 《論語》「堯曰」篇注釋及翻譯
    周有大賚(17),善人是富。「雖有周親(18),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19)一人。」謹權量,審法度(20),修廢官(21),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22),繼絕世(23),舉逸民(24),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25)。【注釋】(1)堯:傳說中的一位聖君,禪位給舜。
  • 撥開歷史的雲霧,《從長安到羅馬》第二季講述文明社會治國之道
    該片通過品味東西、城市奇觀、時尚設計、美術雕塑、治國之道五個系列主題、每個系列十集的內容,以國際視野講述中國的西安與義大利的羅馬這兩座千年古都的前世今生,以及東西文明交融互鑑的傳奇故事,為中意兩國架起文化交流與民心相通的影視橋梁。其中,「治國之道」主題系列以長安和羅馬作為東西方世界領主的象徵,用平實的話語和獨特的視角,將那些大國崛起背後制度文明的秘密娓娓道來。
  •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今但言三百篇,故曰篇之大數。《史記孔子世家》記: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這才是《詩經》由來,此處「詩三百」是取整數而言,便於表達。毛詩傳:詩者,志之所之,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孔子對詩是非常重視的。孔子曾說:「不學詩,無以言」,那麼孔子為什麼這麼說?
  • 《論語》中的子路
    《論語》涉及子路的記載有41章,在孔門弟子中為最多。孔子以為他長於政事,對他抱有很大希望。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長》)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
  • 《論語》精選之四:權臣問孔子何為孝
    lunyu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這段話出自論語第二章《為政》,講的是個小故事。魯國三大權臣之一的孟孫子是孔子的弟子,一天他向孔子請教:何為孝?孔子回答他:不要違背禮。隨後孔子的弟子樊遲為孔子駕車時,孔子給他說了這個情況,樊遲就問孔子的回答的是什麼意思。孔子說:父母和祖輩在世時,按照禮侍奉他們;他們去世後,按照禮安葬他們,之後按照禮祭祀他們。
  • 善讀「論語」1.2: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論語》對孔子弟子一般皆稱其「字」,唯對有若和曾參始終稱「子」,以示尊崇。後人因而推測《論語》系由二人的弟子門人所編著。「孝」,善事父母。專有名詞,不譯。「孝」也常被表述為「孝順」。《禮記》云:「孝者,畜也。順於道,不逆於倫,是之謂畜」。「畜」者,順也。就是說,只有在「順於道」時,「不逆於倫」方可稱「順」。
  • 《論語》中誠敬之道的當今社會意義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論語·學而》)一個人在與朋友的交往過程中做到言而有信,這本身就是在學習、踐行道德。誠信,有利於公民理解、配合政府的工作。在《論語·顏淵》中,孔子在談到如何從政時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孔子把「信」看做最重要的一點,並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老百姓沒有誠信,就無法在世上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