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與瘋狂:福柯思想中隱秘的黑格爾要素

2021-02-19 設計與哲學
《古典時代瘋狂史》作為福柯的博士論文與成名佳作,許多地方閃耀著黑格爾或讓·希波利特的影子。後者作為福柯的導師,對於黑格爾《精神現象學》的精妙解讀與翻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主導著我們對於黑格爾論述的理解。雖然福柯並沒有明確提及,自己有關瘋癲、無意識(unconsciousness)的研究受到黑格爾學說的啟發或影響,但兩者的關聯卻很明顯。我個人認為非常突出的一點,體現在福柯有關貧窮與瘋狂之間關聯的闡釋之中。在此主題下,兩者觀點相映成趣:福柯通過分析史料論證了瘋癲與文明、非理性與理性這看似截然對立的兩面中,潛藏的一體性;黑格爾則通過闡釋工業社會中貧窮如何內生於理性的社會結構而成為福柯結論的某種「先聲」。本文試圖解讀的,是福柯與黑格爾如何論述非理性源自理性或內嵌於文明社會之中這一主題。圍繞的核心,則是社會中的貧窮問題。需要指出的是,兩者在結論上以及內在邏輯結構的相似性,並不意味著黑格爾的理論決定了福柯的研究起點或終點。它只是表明,黑格爾理論在社會史研究中的活力,以及它對於理解我們現代社會的積極意義。《古典時代瘋狂史》的第一部,是福柯從歷史角度運用大量經驗素材對於15到17世紀西方社會中存在的監禁、禁閉現象的勾勒與分析。監禁、禁閉,不僅是一種隔離措施,它代表了以理性為核心的社會處理非常態、反社會等非理性現象的一整套機制。理性以至高無上的的權威宣布自己正確的同時,劃定了何為非理性。它決定了社會中哪些類別的人需要被送入禁閉所,以及怎樣的療救措施能夠舒緩和消除非理性狀態,同時禁閉所之外的人應當對禁閉所之內的人進行怎樣的道德評判。福柯指出,禁閉所的前身,是放逐麻風病人的愚人船。身處船上的大部分都是身患麻風病絕症的患者,他們不僅肉身遭受疾病的侵襲,在精神上也被認為受到汙染。一個理性而健康的社會,是以將他們驅逐出社會邊界之外而得以確立、延續的。而監禁措施在16世紀設立後,福柯指出,其成員大多是社會中窮困悲慘之人。悲慘被理解為人在其人的存在中「非人的部分」。悲慘不再具有某種道德意義,而是社會秩序紊亂的根源或是無法得到上帝救贖的明證。這就引發了在17世紀以降,歐洲各國發布的大規模禁閉令與廣泛建立的禁閉機構。這些機構中所收容的,都是社會中窮困之人。而窮困的原因是什麼?當時社會給出的答案是遊手好閒。因此,解決窮困的方法,就在於工作。在此,福柯洞悉到了古典時代與現代工業社會中的差異:在古典時代中,工作具有很強的倫理意義。工作之所以受到肯定,不是因為它能夠生產及再生產價值,而是具有某種倫理超越性。它能夠舒緩或拯救塵世中凡人的罪愆。而在現代工業社會中,工作本身的價值體現在它所服務的目的之中。在以下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福柯的這一結論和邏輯理路與黑格爾看待工作的態度是多麼相似。回到福柯有關大禁閉的分析。他指出,當人們將工作視為對於貧窮的療救之時,幾組隱藏的二元對立被無比明確的固定下來:工作/幸福/道德/理性vs.貧窮/悲慘/非道德/非理性。而其根源,在福柯看來是一種基督教文明的始基:自從人由樂園墮落以來,勞動作為處罰,便具有悔罪價值和救贖力量。人之所以被迫要工作,並非因為自然法則,而是因為人受到詛咒。此時,貧窮逐漸成為了遊手好閒的代名詞。通過勞動去克服貧窮,意味著一個人認識到自己的罪愆,並切實通過自己的行為去悔罪。這意味著勞動作為克服貧窮的手段,其背後代表著整個社會的倫理判斷,勞動的成為理性、倫理、道德的化身。而遊手好閒作為其反面,則構成了被拋棄、被切割的部分,也即貧窮被視為某種社會的非常態或反社會狀態,如果我們認為社會是理性的、具有倫理和道德,那麼貧窮無疑就是非理性的,不具有倫理和道德價值的。此時,非理性就不再是某種「初始值」(default)狀態,而是源自於某一標準的建構。因此福柯指出,「瘋狂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它闖過了資產者畫出的界限,使得它自己成為資產者倫理神聖界限之外的異鄉人」。福柯下筆是謹慎而狡猾的。他的分析集中在了19世紀以前的歐洲,那是他稱之為「古典時代」的歷史時期。這一時期中,勞動與貧窮的關係集中體現在兩者作為對立的因素,其結合的橋梁在於某種倫理或道德判斷。正是由於倫理或道德判斷,貧窮被視為某種非理性的非常態,因而有必要通過勞動手段對之加以療救。體現在具體制度方面,實證醫療技術與懲罰措施兩種看似不相干的東西,反而結合為一體。恢復健康,不僅僅是肉體上的正常,還代表著精神與靈魂的潔淨;而懲罰所帶來的肉體苦痛或繁重的勞作,正是通過「勞動」手段醫治「患者」的精神與靈魂。但是福柯也非常明確的提出,在19世紀,所有禁閉場所與措施幾乎都遭到了廢除,其根源在於從效果來看,它們近乎於無效——試圖以此擺脫貧困、消除社會悲慘境況,建立理性有序社會的意圖遭遇挫敗。福柯本人沒有進一步就此展開論述。但我們需要探討的是福柯所注意到的這一現象,意味著什麼。答案隱含在福柯有關貧窮和勞動關係的分析之中。如我們一再強調的,福柯意識到在古典時期勞動與貧窮是處於截然對立的關係之中,通過社會倫理或道德判斷,勞動成為療救貧窮的一種手段。設若在19世紀工業社會來臨之際,上述邏輯徹底失敗、無法成立,這似乎就意味著:勞動與貧窮之間的不是彼此對立,而是相互內嵌與包含的關係。簡言之,貧窮內生於勞動之中。福柯沒有從政治經濟學出發,通過討論勞動/貧窮的關係得出這一結論。但很顯然,他通過對於古典時期理性/非理性、文明/瘋狂之間關係的分析,得出了類似的結論。他的表述是容易引起誤解的,他說「瘋狂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它闖過了資產者畫出的界限,使得它自己成為資產者倫理神聖界限之外的異鄉人」——表面來看,福柯強調的是理性對於非理性的建構、區隔作用。所謂的非常態與瘋狂,只是人為界定用以實現某種目的的名詞。但與此同時,這一表述又可以理解為,黑格爾《邏輯學》意義下「存在/虛空」的同一性關係:理性與非理性只有通過對方才可以界定自身,純粹的理性或純粹的非理性是一致的。因而瘋狂/非瘋狂及其表徵,也即貧窮/勞動,也具有內在一致性。它們通過對方而界定自身。這樣就把我們的視野轉換或連接到了黑格爾的討論。限於篇幅和論證目的,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把握黑格爾有關勞動與貧窮的觀點:其一,主奴辯證法。在《精神現象學》中有關主奴的討論,其核心在於通過勞動或工作,奴隸認識到自身是自由的,同時磨礪了自身的自我意識。自我意識的覺醒,使得奴隸試圖尋求到他者對於自己的承認。而獲得承認的結果,是主體從「我」向「我們」的轉變,一個普遍而平等的社會得到確立。因而勞動本身關聯著自我意識、決定著主體能否得到承認的根本條件。其二,賤民與貧困。在《法哲學原理》中,黑格爾提到了市民社會作為一個需求的體系,其內在弊端是一些人處於貧困狀態,且難以通過慈善途徑加以徹底解決。一個市民社會的公民,如果經濟上處於貧困狀態,喪失了財產,他能夠在社會中實現的自由就受到局限。進一步,由於缺乏財產而導致他無法獲得市民社會中的階層地位,因而喪失了榮譽與他人認同。此時,這類人就淪為賤民,成為市民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其三,勞動與貧困。黑格爾通過討論市民社會,藉助於亞當·斯密的學說,構想了如下社會交往場景,即社會成員出於滿足主觀需要的目的,進行勞動;由於社會分工存在,每個人的勞動雖然未必能直接滿足自己需要,卻間接地滿足了他人的需要。每個社會成員都通過他人而使得自己需要得到滿足。因此,市民社會是一個以需要及其滿足為動力、以勞動為滿足需要基本手段的社會成員之間相互聯合彼此協作的共生體系。但與此同時,黑格爾非常敏銳的察覺到貧困內生於該體系之中。首先,個人的需要不同,滿足需要的方式和能力也不同,這些偶然的情形和社會外部因素會影響到個人貧富狀況;其次,奢侈的生活方式會導致個人的貧窮。最後,而是最為重要的是,隨著社會發展,人口稠密、社會分工細密,滿足需要的勞動日益與社會中某一階層之間的關係日益緊密。此時,承擔某種勞動的特定階層就容易陷入貧困之中。易言之,勞動的發展所導致的分工,不可避免地導致了貧困,雖然黑格爾沒有清晰的指出內在機理與原因(這留待馬克思的發展)。以上,是圍繞勞動與貧困關係展開的簡略分析,不過我相信已經比較清晰地展示了福柯與黑格爾思想之間的親和性或相近關係。在此只是一個小的演練,而延續這一主線追蹤黑格爾理論如何啟發精神分析工作中有關意識/無意識的思考,相信成果會更加豐碩。

 

推薦關注幾個公眾號

哲學藝術類的

據說

可以提升一個人的

眼界和品味


哲學王 ID:zhexueking

設計與哲學 ID:PhilosophyDesign

慧田哲學 ID:zhexue-ht

哲學人 ID:philosophs

第一哲學家 ID:firstphilosopher

長按或掃碼 依次關注

感受永遠冷峻幽深與澄明(Lichtung)的

生命的剛強

有一分熱 發一分光 不必等候炬火

朝向 朝向那

沉醉之路 不安之路

相關焦點

  • 黑格爾與福柯:邁向不見人影之歷史
    若予以完整描述,即必須滲入馬克思為黑格爾所做之去神秘化(demystification),巴塔耶及拉康為「人」此一主體進行之解構,德勒茲就辯證法予以之批判,法國學界於列維-史特勞斯結構主義中的轉移,以及其它等。總之,以上影響皆有相當文獻可稽。較鮮為人知者,乃是福柯思想中之大部,一如黑格爾,系塑形於與康德哲學之對抗。 有人以為康德或許業已預見黑格爾不朽之歷史哲學。
  • 福柯《性史》出版史:"性-思想"與"性-事件"的交錯
    法國國家圖書館2013年收藏的全部福柯手稿顯示,只有第二卷和第三卷已經開始撰寫。已出版的第一卷,延續了福柯70年代對權力的研究,即政治(權力)利用生物學知識(醫學、精神病學)控制人的出生與死亡、健康與疾病(還可參見《必須保衛社會》、《安全、領土與人口》、《生命政治的誕生》等),它不是壓抑、屈服和約束了性,而是生產了「性」的每一個要素。
  • 福柯解讀納什:是瘋狂?還是美麗心靈
    這一發現促使福柯轉而投入他所說的關於「沉默的考古學」,旨在為沉默的瘋狂討回公道,摒棄理性喧囂的噪音,認真傾聽瘋人微弱的、戰戰兢兢但或許恰恰是天才的聲音。福柯以《瘋狂與文明》一書揭發出了那些「文明社會」中無法獲得表達的「理性的他者」們的血淚史。
  • 福柯與德希達:說話與沉默
    它寫在磨光了的語言中,理性的警察中。」(第56頁)福柯能用這樣的語言寫野性的癲狂本身的歷史嗎?這是不可能的。儘管福柯有脫離這個囚牢的強烈願望,但他的語言是建立在沙灘上的。沙漠是不說話的,以至於福柯說得越多,他離癲狂本來的沉默狀態就越遠。
  • IDF學術·評論 | 論《福柯》電影與福柯的哲學
    據汪民安本人介紹,《福柯》其初衷是一部哲學「教學片」,它既自覺拒斥媒介在商業形態中的電影感,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個人傳記,或者說,對一個思想家來說最好的傳記正是其思想的輪廓和動線。於是,《福柯》首先是一部福柯思想的導引,主要通過對福柯在不同場合留下的音畫以及部分學者對福柯的現身的口頭評論的採編,以當下最普通的視聽媒介,來向學生及大眾呈現一幅簡明扼要的福柯思想形象。
  • 精選|黑格爾名言
    ——黑格爾2、凡一切事物,其自身的真相,必然是思想所思的那樣,所以思想即在於提示出對象的真理。——黑格爾3、紀律是自由的第一條件。——黑格爾4、在純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純黑暗中一樣,看不清什麼東西。——黑格爾5、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偉大的事業,乃儘量去低估他人的偉大,貶抑他人的偉大使之與他人相齊。
  • 福柯:「人」在圓形監獄中死去
    而法國當代思想家福柯給出的答案最獨特,也最觸目驚心。他宣稱:「人」死了。那麼,「人」是如何死去的呢?福柯通過一系列考察論證了這個問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對監獄的分析。 監獄的設計也經歷了歷史變化,現代監獄的模式是邊沁於1791年首次倡導的圓形監獄,即全景式(敞視式)監獄。它的基本結構是:監獄的四周是一個環行建築,監獄中心是一座眺望塔。
  • 黑格爾的哲學特點 | 紀念黑格爾誕辰250周年
    第一個特點是他的能動的辯證法思想,這是它最突出的特點。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主要是一種能動性思想,也就是他在《精神現象學》導言裡講的: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實體理解為主體。實體就是我們通常講的一個實在的東西,主體就是我們通常講的這個東西的能動性。在黑格爾看來,如果一個東西真的是實體的話,那麼它就是主體,實體只不過是主體的能動性的一種表現而已。
  • 福柯之死
    人們正是在這些關係中行使著權力——有時經過認真思考,但常常是肆意為之。經常在他的書裡出入的人物們演出著一場象徵無休止統治的寓意劇——從絞刑吏拷打兇犯,直到醫生禁閉狂人。社會難道真的能夠擺脫權力的魔爪而獲得解放嗎?所有社會主義者——從馬克思到薩特——都做過這種解放之夢。
  • 自我保存|生命政治的內在邏輯 |兼論福柯與社會批判理論的思想關聯|上
    [1]如果我們進行更進一步的研究還會發現這樣一個重要且有趣的思想史關聯,那就是,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對自我保存原則所展開的批判,恰恰與此後福柯的生命政治批判有著深刻的內在契合,這一關聯在兩者的文本中清楚地表現出來。自我保存正是生命政治的內在邏輯,而這兩者,共同標誌著一種新的統治形式。文|李乾坤    責編|星叢
  • 黑格爾:自由與歷史,必然性與現實
    從黑格爾的探討中可以看到,古希臘的發展,在思想文化上有兩個顯著的特點。其一,就是廣泛吸收外來的先進思想文化;其二,就是在這種廣泛吸收中,不僅沒有失掉自己民族的個性,而且發展了自己民族的個性。黑格爾指出,「希臘人從印度、敘利亞、埃及取得了各種觀念,同時希臘觀念是希臘人自己所專有」。
  • 為什麼無產階級不是多元身份中的一種?——兼論電影《羅馬》如何反映了毛澤東思想
    在此時她引述的是福柯關於夢境的論述:「福柯並不把夢的經驗當成是對清醒現實中的缺失的一種替代,或者是被壓抑的欲望一廂情願的實現。他希望恢復人類想像體驗的最終可能性,夢以其自身的超越展現出一條通向世界的徹底的自由之旅。福柯說,在夢中,人類會『看到現在和將來的自己,自己所做過的和將要做的事情,並發現自己的自由被束縛於世界的必然之上』。」
  • 如果要我和HIV陽性的人發生關係,這個人只能是福柯
    不過福柯並不care愛滋病這件事:「用全部生命換取性愛,換取性愛的真理和統治權。為性愛而死,死得其所。」 同時福柯的頭兩部重要作品也是在這時期誕生的:《瘋癲與文明》、《臨床醫學的誕生》。但比這種不自愛的性行為更加危險的是吸收福柯的思想畢竟福柯老爺子這輩子自從玩high了以後就沒停下來過
  • 張異賓教授日文版《回到福柯》新書發布會在日本召開
    《回到福柯》一書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於2016年在國內出版,本書是關於福柯哲學思想的一種構境論語境中的事件化解讀。在書中,張異賓教授以文本的生產時序為線索,分別探析了青年福柯的《詞與物》、《認知考古學》,福柯的《規訓與懲罰》和「法蘭西學院講演」等文本與講座中的主要話語實踐,由此重構了福柯學術思想中元方法論的斷裂式轉換歷程,使「構序」、「塑形」、「話語事件場」、「柵格」、「部署」、「治安」等一批在異質性譯境轉構中被遺失的重要概念得以重現,讓福柯中晚期針對現代資本主義隱性的治理術和生命政治學的深刻批判得以突顯。
  • 李超傑:論張世英對黑格爾學術的貢獻
    只有在思想裡,而不在任何別的東西裡,精神才能達到這種自由。」[9]張先生認為,一部西方哲學史就是人的個體性和自由本質萌生和發展的歷史,黑格爾無疑是這個歷史進程中的一個重要裡程碑。黑格爾哲學實即自由的哲學,它對於缺乏自我、主體性和個人自由的中國傳統思想「應能起到衝擊的作用」。第三,黑格爾辯證法的實質是「辯證的否定性」。
  • 楊祖陶:由邏輯學出發深入探索黑格爾哲學
    這時,我心目中指的正是辯證法:沒有黑格爾辯證法,就沒有馬克思辯證法,而不了解馬克思辯證法也就不能真正理解黑格爾辯證法的真諦。這樣,我在賀麟先生引導下學習邏輯學時,也就特別注意其中的辯證法思想。我在這個專題報告中把黑格爾關於認識論研究的方法論原則歸納為這樣幾條:第一,「認識論研究必須與邏輯學的、本體論的、方法論(辯證法)的研究合為一體」。
  • 網友對黑格爾美學的深層論述,太深刻太給力了!
    ——黑格爾黑格爾是18世紀末德國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德國古典哲學集大成者。他的學說既對近現代西方思想作了全面總結,又為現代思想的超越提供了背景和條件。有人說黑格爾是為思想而存在的,確實,自他1807年發表了自己的第一部哲學著作《精神現象》開始,黑格爾就註定了要在哲學的海域裡乘風破浪,後來在他的思索生涯裡,他又相繼發表了《邏輯學》、《哲學科學全書綱要》、《法哲學原理》、《哲學史講演錄》、《歷史哲學》和《美學》。黑格爾的哲學體系是理念的自我綜合、自我發展、自我深化的運動過程。
  • 楊祖陶丨由邏輯學出發深入探索黑格爾哲學
    與此同時,我在廣泛閱讀馬列著作中,已樹立了「沒有黑格爾就沒有馬克思,不了解馬克思就不能真正懂得黑格爾真諦」的樸素信念。這時,我心目中指的正是辯證法:沒有黑格爾辯證法,就沒有馬克思辯證法,而不了解馬克思辯證法也就不能真正理解黑格爾辯證法的真諦。這樣,我在賀麟先生引導下學習邏輯學時,也就特別注意其中的辯證法思想。
  • 馬克思正義思想的歷史唯物主義轉向
    此時馬克思已經深入到市民社會內部要素(包括私有財產、異化勞動、分工、交換、貨幣、需要)進行結構的顛倒性分析,並成為他後來從事資產階級社會批判的重要生發點。而作為整體性概念的「市民社會」此時被市民社會內部要素的具體概念暫時代替,這恰恰是馬克思重構國民經濟學批判路徑的必然結果。
  • 【經典回放】黑格爾的《美學》 及其戲劇評論(上)
    在他的指導下,我畢業論文當時就是寫的黑格爾的戲劇美學思想,今天講的內容就是30幾年以前寫的碩士論文的內容有關。我碩士研究生畢業以後留在復旦大學任教,一開始也就是在碩士論文的基礎上對黑格爾的《美學》三卷四冊進行了比較認真細緻和系統的閱讀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