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柯《性史》出版史:"性-思想"與"性-事件"的交錯

2021-01-18 澎湃新聞

福柯《性史》第四卷的出版在海內外掀起了不少討論。從法文媒體,到中文媒體,宣傳中都強調此卷的出版違背了福柯生前的遺願,而之所以在此時出版,是借#Metoo運動之機,企圖介入這一運動。然而真的是這樣嗎?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專攻法國哲學的湯明潔老師對這鋪天蓋地的媒體宣傳提出了質疑。首先,《性史》第四卷的寫作先於第二、三卷,1982年福柯已經將《肉體的供認》手稿交給了伽裡瑪的編輯Pierre Nora,但修改完列印稿後,福柯要求推遲出版這一卷,是因福柯經提醒開始著手對早於這一卷「基督教肉體經驗」的——古希臘和希臘羅馬時期的性史進行研究,也即此前早已出版的第二卷和第三卷。其次,結合當下#metoo女權運動正在鼓吹判斷性騷擾的「同意」標準,有媒體認為福柯《性史》第四卷的出版是在投機女權運動,這在作者看來是自作聰明。即使基督教主張「同意」,但福柯對早期基督教「性」問題的研究,絕不意味著對其規範內容的主張。

福柯

2018年2月8日,法國伽裡瑪出版社「歷史書叢」出版了福柯的《性史》第四卷:《肉體的供認(Les aveux de la chair)》。對於在這個時間點出版福柯的遺作,法國境內外的媒體和公眾紛紛做出了各自的猜測:出版社是在風生水起的#metoo女權運動中心存投機心理嗎?按照這個邏輯,中國讀者還可以猜測:趕在情人節和春節之前出版《性史》新卷,是要在自我關係、家庭關係和性關係問題上(因為《性史》第四卷主要討論了早期基督教的自我治理、婚姻和貞潔概念),給所有過情人節和春節的人來一劑「強醒針」嗎?

歸謬並不是目的。在福柯離世34年後出版這樣一本從未出版過的遺作,的確要求一個說法,但「說法」永遠只能是事後的闡釋。該書的法國出版人Frédéric Gros在該書的「告讀者」中,則對此完全不做任何「闡釋」:「米歇爾·福柯的權利所有者認為出版這部未出版之重要著作的時刻和條件到了……現在,這件事完成了。」 一個「事件」發生了,不在任何系統性中進行闡釋,就是將事件如其所是地釋放於所有系統中,就是開放「事件」所有可能的功能和效果。

當然,我們還是可以去給「事件」一個關於「事實(faits)」的描述。而這個「事實」就是福柯作品出版的日常現狀。1984年福柯去世後,關於福柯本人作品的(法文)出版一直在有條不紊地進行。1994年,伽裡瑪出版了四卷本《言與寫》,匯集了福柯生前發表的幾乎所有訪談和文章(當然仍有遺漏),我們目前能夠在法國書店買到的是這套書2001年再版的兩卷本。1997年,伽裡瑪出版社開始出版福柯的法蘭西公學院講座系列,從第一本《必須保衛社會》,到最後一本《刑罰理論與機構(Théories et institutions pénales)》,歷時18年才全部出齊13部。2008年,VRIN書店從再版福柯的《康德<實用人類學>導論》(初版1964)開始,出版了一系列福柯的會議論文,如:《自我闡釋學的起源(L』origine de l』herméneutique de soi)》(1980年美國達特茅斯學院講座,2013年出版)、《何謂批判(附:自我文化)》(1978年法國哲學學會報告,1983年4月美國加州大學貝克萊分校講座,2015年出版)、《話語與真理(附:講真話)》(1983年秋美國加州大學貝克萊分校講座,1982年法國格勒諾布爾大學講座,2016年出版)、《誠言自身(Dire vrai sur soi-même)》(1982年多倫多維多利亞大學講座,2017年出版)。2012年,比利時魯汶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福柯1981年在魯汶大學的講座《惡行誠言——司法供認的功能(Mal faire, dire vrai. Fonction de l'aveu en justice)》。2015年,伽裡瑪出版社將福柯列入「七星文叢」,出版了兩卷本《福柯選集(uvres)》(其中收錄了已經絕版的《雷蒙·魯塞爾》),福柯作品由此正式成為法國文學經典。

所有這些出版也許都有各自關於出版市場的「當下」邏輯,但這些邏輯多數只能是著作本身的(甚至是非意願的)功效之一,因為一本福柯著作的「思想」內涵及其面世的「事件」能量遠大於出版事件本身。《性史》各卷的出版即是如此。

福柯在上世紀70年代關注「生命政治(biopolitique)」的時期出版了《性史》第一卷,那時的《性史》計劃是:第一卷:《知識的意志(La volonté de savoir)》,第二卷:《肉體與身體(La chair et le corps)》,第三卷:《兒童聖戰(La croisade des enfants)》,第四卷:《女人、母親和歇斯底裡(La femme, la mère et l』hystérie)》,第五卷:《墮落者(Les pervers)》,第六卷:《人口與種族(Population et races)》。這後五卷的出版計劃都未實現。法國國家圖書館2013年收藏的全部福柯手稿顯示,只有第二卷和第三卷已經開始撰寫。已出版的第一卷,延續了福柯70年代對權力的研究,即政治(權力)利用生物學知識(醫學、精神病學)控制人的出生與死亡、健康與疾病(還可參見《必須保衛社會》、《安全、領土與人口》、《生命政治的誕生》等),它不是壓抑、屈服和約束了性,而是生產了「性」的每一個要素。因為68年五月風暴所主張的「性解放」運動,與這個始於維多利亞時代的「性壓抑」預設同出一轍;因為我們所理解的「性」,正是在西方政治技術利用身體實施統治策略的方式(對女人身體的癔病化、對兒童的性教育化、對夫妻的優生學化、對反常快感的精神病學化)中誕生的。在第一卷中,人是權力的對象。可以說,這與福柯早、中期論域中人的角色是一致的,也是著名的「人之死」所在:作為知識和權力對象的人,越是科學越趨僵死,越是革命越受禁錮。

《性史》第二、三卷是在1984年福柯去世(6月25日)前的幾周內(4月12日和5月30日)出版的。福柯在《性史》第二卷「導論」中對新《性史》(相對於1976年的《性史》計劃)所做的重大改變進行了說明。福柯說自己研究計劃的轉變是哲學的內在必然:哲學不是帶著確定性進行肯定,而是扎進嘗試的焦慮之中——哲學思考的過程,就是自我轉化的體驗,就是永遠敢於和能夠重新開始。這個新的改變就是將《性史》的研究中心從作為「對象」的人轉向作為「主體」的人,就是要對「欲望主體」做一個從古代到早期基督教的系譜學。從形式上,就是1976年的《性史》六卷本計劃改為四卷本計劃,從第二卷開始重起爐灶:第二卷:《愉悅的用法(L』Usage des plaisirs)》,第三卷:《關照自我(Le souci de soi)》,第四卷:《肉體的供認(Les aveux de la chair)》。福柯參加了第二卷的發布會,而第三卷則是福柯在臨終前5天收到的。彼時,福柯剛剛接受巴黎硝石庫慈善醫院神經疾病診所的抗生素治療,初見好轉。但5日後,福柯病情突然惡化,與世長辭。儘管福柯的醫院「死亡意見書」中隻字未提愛滋病,媒體還是將福柯的死因歸於愛滋病;儘管呂克·蒙塔尼耶分離出愛滋病病原體淋巴腺病症候群相關病毒(LAV,後被國際病毒命名委員統一稱為HI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並將成果公開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時間是1983年5月(當時還不確定LAV就是愛滋病的病原體),但福柯在1983年11月的日記中還是寫道:「我知道我得了愛滋病,但我的歇斯底裡讓我可以忘了它」(這正是福柯撰寫《性史》第二、三卷與兩次赴美講學相交叉的時期),因為《紐約時代》1982年5月將新發現的愛滋病症狀稱作「同性戀相關免疫缺乏症(Gay-related immune deficiency,GRID)」;儘管《紐約時報》三個月後就將此症狀更名為愛滋病(獲得性免疫缺陷症候群),愛滋病作為「男同瘟疫」的誤稱到1995年後才在媒體(科學界從未使用該名稱)真正廢棄。福柯已經無法回頭告訴我們他用生命見證之「事件」所具有的批判意義(這個意義絕不是像有些美國學者所說的「極限體驗」、「把生活變成藝術品」),但蘇珊·桑塔格則在《疾病的隱喻》中指出「沒有什麼比給予疾病以意義更具有懲罰性」,就像女性被強姦是因為衣著暴露,男同患愛滋病是因為同性性行為是不道德的,醫院沒有指明福柯死因,是為了保護病人(名人)的聲譽(預設患愛滋病是有損聲譽的)……這些判斷都遵循同樣的邏輯:將並置的「事件(經驗)」簡單視為因果,將未經反思的世俗陳見當作真理(規範)。這其實是福柯一生研究所要呈現的批判:我們生活在社會歷史假定的因果關係之中,所以福柯承認「我得了愛滋病」;但「我的歇斯底裡讓我可以忘了它」,所以福柯可以寫出完全不屈從於「現代性」(即對「男同性戀」等性經驗進行道德歧視及其相應知識生產和政治治理)的《性史》第二、三卷:古希臘思想是如何根據家政(經濟)、健康和對主動性(activité)的頌揚來反思「性」行為,並在身體關係、配偶關係、男同關係和真理關係中發展出「愉悅的用法」;希臘羅馬時期的思想是如何在民生缺乏民意渠道的專制社會不得不反思「自我關照」的技術,並發展出「自我的黃金時代」。

《性史》第四卷:《肉體的供認(Les aveux de la chair)》

《性史》第四卷就是沿著這個歷史和思路的方向,走到對早期基督教肉體經驗的研究,走到研究早期教父對欲望的滌罪性闡釋和解讀。但《性史》第四卷的寫作先於第二、三卷,1982年福柯已經將《肉體的供認》手稿交給了伽裡瑪的編輯Pierre Nora,但修改完列印稿後,福柯要求推遲出版這一卷,因為與福柯思想交流甚密的古代史學家Paul Veyne提醒福柯:一切早已開始。於是,福柯開始著手專門對古希臘和希臘羅馬時期進行性史研究(即第二、第三卷)。其實從福柯的「法蘭西公學院」講座的順序也能看到這一點:第四卷中關於德爾圖良、聖伊波利特(saint Hippolyte)、聖·讓·克利索斯託姆(saint Jean Chrysostome)等早期教父的研究主題從《對活人的治理(Du gouvernement des vivants)》(1979-1980)中就已開始,直到1984年在《真理的勇氣》最後一次講座,福柯說:「我想明年講講基督教的生活藝術、哲學作為生活形式以及苦行和真理的關係。今天,既是我的起點,如果我能夠繼續;也是對你們的邀請,如果是你們接下這個事業。」這個「明年」要講的內容是否就是手稿完成於1982年的《性史》第四卷呢?應該不儘是(福柯的法蘭西公學院講座往往比同期出版的正式著作要更豐富)。在《性史》第四卷附錄1中,福柯指出了該書的研究思路:1)基督教中存在的某種相對恆定的規定性內核是古希臘的世俗思想中就有的;2)之所以有這樣的古代內核,因為早期教父的著作具有自身立足和護教的性質,如亞歷山大的克萊門特(Clément d'Alexandrie)神學就來自柏拉圖主義的啟發,其道德戒律則來自斯多葛主義;3)希臘羅馬時期對主體性和真理關係的新定義給予基督教的古代規定性內核以前所未有的新內涵,並對古希臘的愉悅及其節制概念做出了重要的改變;4)這些改變不在於對「許可」和「禁止」的分野,而在於對aphrodisia(古希臘的「性」概念,包括欲望、愉悅和性行為三個要素,缺一不可)的分析,在於主體與這些「性」要素的關係模式。因此,基督教對古希臘思想做出的改變,並不完全是在法則及其內容上,而是在作為認知條件的經驗上。如此豐富的思考,卻被媒體「大題小做」了。在《性史》第四卷出版前後,因為該卷討論基督教時期,而基督教涉及「合法-性關係」的「同意(consentement)」問題(這個「同意」原則其實也來自希臘羅馬時期),結合當下從美國大選興起的#metoo女權運動正在鼓吹判斷「性騷擾」的「同意」標準,有媒體就「自作聰明」地認為福柯《性史》第四卷的出版是在投機女權運動。且不論出版社是否真的有這樣的投機心理,且不論基督教的「合法-性關係」是什麼範圍,僅從福柯著作本身的批判性來看,這種關聯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誰搬砸誰。因為福柯《性史》研究呈現「性」的各種歷史形式及其相互關聯的發展變化,不能簡單粗暴地理解為對某種歷史形式的復古式頌揚。即使基督教主張「同意」,但福柯對早期基督教「性」問題的研究,絕不意味著對其規範內容的主張。小心!這是一個將胡蘿蔔端上來施以棍棒的人!

不過,福柯的哲學思考和寫作的確具有強烈的「現實問題意識」,他對任何特定歷史的研究都不是要成為某個領域的歷史學家,更不是要主張任何「歷史回返」,而是要闡明我們「當下」某個概念或對象是怎麼發展變化而來。但這個「理論」與「實踐」的關係是建立在精深的思考和細緻的研究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事件」和「思想」的表面關聯上。當然,後者所建立的表面「關聯」本身也可能是製造「新事件」的因素。正如福柯當年出版《詞與物》的巨大成功,多得益於媒體對「人之死」的誤讀和鼓吹。但一般來說,這種「事件」的製造,如果沒有內涵的深刻關聯,則要麼是不長久,要麼會起到反作用。所謂哲學思考的能力,就是既不受外部(如媒體或出版機構)的「推動」或「阻礙」效應影響,又能夠洞察和分析這些「表面」事件可能造成的事態變化,所謂「既要坐懷,又要不亂」:專業動作,請勿隨意模仿。

相關焦點

  • 【閱讀】張競生:成也《性史》,敗也《性史》
    在新書的封面上印著這樣的舊印章體文字,這是北京大學教授張競生1926年編著的《性史》。不是《西廂記》《金瓶梅》,卻有著一度遭禁的相似命運。88年後的今天,世界圖書出版公司重印,題為《性史1926 》。令人掩卷唏噓的不是書的內容,而是張競生的一生,因《性史》而改變,此書一出即身敗名裂,遭半生謾罵,乃至家破人亡。
  • 讀書 張競生,一部《性史》半生罵名
    其實,它是張競生的《性史》首次出版的年份,2004年臺灣一家出版社再版時,或許是為了區別於法國哲學家米歇爾·福柯的《性史》,將其更名為《性史1926》。10年之後的今天,這本當時曾轟動一時並一度被禁的奇書在中國大陸面世。 《性史》於1926年5月出版,此前3個月,時任北大哲學教授張競生在《京報副刊》上刊出啟事,徵集描寫自己性經歷的文章,收到200多封投稿。
  • 新刊| 袁一丹:彌散性思想:一種模糊史學
    可以說,王氏思想史研究對於日常生活的自覺,在這篇書評中,以一種靈動的方式得以呈現。彌散性思想:一種模糊史學文 | 袁一丹(《讀書》2018年4期新刊)柯林武德(R. G. Collingwood)以為歷史學家與普通讀者的區別,就如同訓練有素的獵人與對森林一無所知的遊客。「這裡有樹木和草叢」,旅行者這麼想,然後放心大膽地往前走。
  • 瘋癲、刑法與監獄的背後——思想史可以這樣寫
    它們曾給思想史帶來顛覆性的震撼,也至今影響到人們對瘋癲、刑罰、監獄、性、知識、權力等概念的認知。不得不說,福柯實在是個迷人的所在,但在如主頁菌這樣的普通讀者這裡,閱讀福柯,卻又常常陷入雲山霧繞的困境。以致前幾天偶然看到一篇思想學家葛兆光教授關於福柯的課堂講錄,詰屈聱牙的福柯在葛教授的娓娓道來中,竟仿佛變得明白曉暢起來,有點激動。
  • 人·性·人性
    後現代解構「真實」的本體論意義或者說唯一價值,「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和集體記憶的塑造與重塑等論斷,也使得在宏大敘事之下對日常生活的開採漸漸「顯學」。似乎峰谷折返,最終都會收斂於「生活」中的「人」這條靜水流深的中線。
  • 100年前有個北大博士寫了本「性史」,卻被拿去當成小黃書
    大意是趁著天冷無事,作者想徵集發生在每個人身上的「性故事」,無論月經、自淫、夢遺、同性戀愛、嫖妓、變態性交法……只要和性有關,題材來者不拒!但唯一的要求是事件要真實,因為文章的發起者北大教授張競生是在進行一項性的科學研究。不久後,張競生收到了200多篇讀者來信。他從中選出了7篇編輯成冊出版。書名就叫《性史》。
  • 傳奇人物:敗在「性史」,成在「人事」
    他還出版有諸如《十年情場》這樣的書籍,暢談自己與外國女郎的戀愛史。他還組織了一個叫「性育社」的,中國最早提倡性教育的社會組織。1926年,他又主持編著出版了《性史》(第一集),卻沒想到這次遇到了人生的滑鐵盧。由於與「國情」相牴觸,《性史》被禁止發行,他受到了道貌岸然的衛道士們的圍攻。
  • 他是民國三大博士之一,卻因一部《性史》,遭萬人唾罵
    自古以來,「性」一直是絕對的禁忌。在古代更是不能觸碰的話題。到民國時期,中國人開始對性有更寬容的理解。中國第一位性學博士來自民國,也是第一批留學博士,名叫張競生。他年輕時很聰明,熱愛學習,並被黃埔陸軍小學錄取。不要低估這所小學。事實上,這是高等教育。它每年只招收100名學生。像陳濟棠,陳銘樞這樣的著名政治家畢業於這所學校。
  • 如果要我和HIV陽性的人發生關係,這個人只能是福柯
    不過福柯並不care愛滋病這件事:「用全部生命換取性愛,換取性愛的真理和統治權。為性愛而死,死得其所。」 同時福柯的頭兩部重要作品也是在這時期誕生的:《瘋癲與文明》、《臨床醫學的誕生》。>愛滋病、瘋癲、孤僻、死亡、極限體驗這些都是福柯的標籤他的思想在那個封閉的年代簡直是像變態一樣的存在當然就算是在21世紀也只能做地下派他給當時無數絕望的同志群體帶來了希望他說過「 只要男人和男人的婚姻不被承認
  • 黑格爾與福柯:邁向不見人影之歷史
    由於雙方皆以傳統觀念中之歷史,係指確實發生於遙遠古代,至少也是相當時日前眾事件之可靠記載,倚此為分歧起點,論辯方有意義。危機落於充分性方面,因而又衍生出,欲追溯這樣歷史,又需達於何等程度方為是,其可行性又如何等問題。至於有關傳統觀念,大衛•伍滕(David Wooten)斷稱:「幾乎可說完全是十八世紀時之創見。」近代歷史觀念,實出於休謨的《斯圖亞特王朝史》和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兩本著作之影響。
  • 福柯之死
    然而,如果認真讀讀福柯那部無所不包(而且還未寫完)的性史,我們就會發現此夢簡直無從實現。在本書引起爭議的第一卷(1976年出版)中,福柯駁斥了那種認為現代文化是性壓抑文化的流行觀點,但他提出的新觀點卻更加令人不安:行使權力的快感被逐出「馴順團體」之後,不可避免地會以改頭換面的形式在性幻覺中重現,爆發為「權力和快感的永恆螺旋運動」,促使新的性反常行為瘋狂增長;這些性反常行為具有多種表現形態,有的有益,有的有害。
  • 《性史1926》再版座談會在京召開 陳平原江曉原等專家出席
    1926年,張競生編撰《性史》,一時洛陽紙貴。然而,這本書帶給張競生的卻是半世罵名,半世坎坷。今天,這本飽受爭議的圖書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再版,並於近日在商務印書館涵芬樓舉辦了出版座談會。《性史1926》一書主要通過匿名人士對自己的性愛過程及感受的紀實描寫,以及由張競生文後金聖歎式的點評按語,來完善和提升性愛過程的幸福度,倡導性和愛應該回歸統一。
  • 「性癮」——性成癮障礙
    有些網友不禁拋出了各種猜測,其中不乏冠名了羅舞神「性癮」的頭銜。話不多說了,今天就討論這個問題——關於性成癮障礙!什麼是「性癮」,什麼是性成癮障礙?其實,「性癮」在學術界多稱性成癮障礙。關於性成癮障礙這一行為模式如何界定以及如何命名,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性成癮屬於成癮。
  • 快播:性、解放和播放器
    從建國以來的性禁錮與性解放史,我們可以追溯的文獻並不多,文革時期,青春期的性啟蒙和所有與原始衝動相關的遐想都無法明目張胆的迸發出激情。而當時遠在太平洋另一端早已是:要做愛,不要戰爭。 而到了90年代,計劃生育的管控和抵制「色情文化」的社會文化氛圍中,人們的性自由幾乎也被極大的影響。
  • 性文化微紀錄片 | 馬賽克裡的中國:見證一個國家的性與愛
    性文化微紀錄片《馬賽克裡的中國》圍繞著「中國人的性歷程與性觀念」這一主題深入討論國人的性現狀,縱觀古今國人對於性與性別的認知態度
  • 中國有性史,和不止一位「賣春博士」
    02 在張競生的《性史》出現10年之後,市場上又出現了兩本關於性的書。一本叫《情性故事集》,一本叫《性知性識》。作者是同一個人:周越然。張競生的《性史》本來說是拿別人的例子當研究材料的,結果他把故事本身當成了主體,原文照登出來,就成了讓人獵奇的小說。也難怪,人家說它是「淫書」。而周越然的書,都是一個個小短篇,是他讀了大量的中西方書籍後,總結出來的知識點。比如,有一篇叫《說乳》,說女人乳房的樣子大概有24種:饅頭狀、袋狀、茶壺狀、蓮蓬狀等。
  • 張競生:《性史》這個國民才子,用一輩子教你一個道理
    ,出版了中國現代第一部性學著作——《性史》。  《性史(第一集)》  《性史(第一集)》收錄有 6 篇真實的性經歷,投稿者都是北京的大學生。  果然,《性史》立刻成為暢銷書,全國轟動。據 1926 年 8 月 3 日的廣州民國日報報導:「廣州市內的《性史》,統計已有 5000 餘本……書尚未到,已為各校學生定盡……一班青年男女,無論何時何地,均手不釋卷,弄得好像飲了狂藥一般。」
  • 藍江|意義-事件與析取性綜合——德勒茲《意義的邏輯》的事件哲學
    最後,意義-事件是在一個不可共存的世界上的悖論性關係,為了解決整個悖論性關係,主體或生命需要進行析取性綜合,將自己的生命把握為一個事件,從而超越了既定的物理性事實,以及它與世界的句法性關聯。在這樣的文本中,我們可以看到,德勒茲式如何亦步亦趨地實現從舊的話語中破繭而出,成為一個富有生命力強度的思想家的,而在這個過程中,事件和意義的概念,無疑會成為理解德勒茲一身思想過渡和發展的鑰匙。
  • 美隊私照事件:情色狂歡,是性的壓抑與愛欲的消亡
    她認為,「對於男人,消費色情製品是一種儀式,這種儀式的核心,是讓他們被剝奪了一切社會屬性後還能恢復男性(特)性。」CE的手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情色文化中崛起的女性視線。面對CE私密照的洩露,男性普遍失語,恰恰是因為相比於情色製品中男性主體的模糊,這次事件的男性主體十分明確,因而(異性戀)男性難以產生代入感。
  • 我國第一位「性學博士」,率先提出計劃生育,還寫了一本《性史》
    中國是一個歷史文化深厚的國家,自古以來都對「性」諱莫如深,在古代更是談之色變。到了民國時期,國人才開始對「性」有了更加寬容的理解。我國第一位性學博士,就出自民國時期。這位性學博士名叫張競生,是民國第一批留洋博士,也是中國第一位性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