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盍各言爾志」中透露出孔子什麼樣的情緒?

2021-02-19 王路在隱身

《論語》裡有許多話,看似平淡,文筆極妙。比如「盍各言爾志」這五個字。原文是: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

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

子路曰:願聞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為什麼單挑「盍各言爾志」五個字說,而不是後邊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種極為經典的回答呢?

因為這五個字裡,表現出一些極有味道的情緒。

讀古人的書,理解古人的情緒,這種地方,極容易被忽略,卻又是非常關鍵的地方。尤其是琢磨中國古代文學的人,對此等處,不可不深加留意。

之前有人問我,為什麼黑格爾對孔子、對《論語》評價這麼低?

我想,關鍵就在這種地方,黑格爾不可能理解。

我說的理解,不是智力上的理解,而是情感上的理解。是一種很微妙而難以言傳的精神。專屬於中國傳統士人的精神。

中國文人的情結,士大夫的精神,用行舍藏,就蘊藏在這等看似不經意的地方。

孔子為什麼不說:「大家都來說說自己的志向吧。」

而是說:「何不,各自說說自己的志向呢?」

孔子之所以水平比別人高,一個「盍」字,就是很能見分曉的地方。

簡簡單單一個「盍」字,透露出了孔子對天地,對人生,對萬物的理解,以及他最終所選擇的如何面對的態度。

實際上,在問之前,孔子是知道的。

他知道自己門下弟子雖有三千之眾,卻未必有一個,和他的志趣相同。

這不是說,孔子的志趣有多高。而是說,任何兩個人之間,志趣都不一樣。

孔子心裡,很清楚這一點。

這並不是因為,人和人追求不一樣。而是因為,人和人天性不一樣。

即便,你很希望你的弟子,能接過你的衣缽,可他極有可能(事實上,是一定的),和你的想法不一樣。

不僅是老師和弟子,就算是父親和兒子,也不一樣。

一個做父親的,是個手藝人,想把玩了一輩子的手藝傳給兒子。

但兒子,可能不大看得上。

一個手藝人,到了晚年,把手藝看得比命都重要。

因為自己一輩子的心血,已經凝結在裡邊了。那個東西,其實是他生命的延續。

就算兒子也喜歡這一行,也學,但兒子的理解總是和父親不一樣,總會摻點自己的東西進來,把父親認為很重要的一些東西,丟掉。

不是兒子不孝順,而是任何兩個人,性情都不同。追求也不同,志趣也不同。

孔子說過另外一句話,可與此句同參: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孔子說,什麼叫孝順呢?孝順就是,三年不要改你父親的東西。

父親傳了你一門手藝,哪怕你覺得他這手藝可以改進,先別動,等三年,這就算盡孝道了。

孔子,也是個手藝人。

他傳下來的手藝,學得最好的有兩個人。一個叫孟子,一個叫荀子。

荀子攻擊孟子,攻擊得不遺餘力。

到了一千多年以後,朱晦翁和陸象山,學的都是孔子的手藝,看起來卻大不一樣。

其實,他們的手藝,都不再完完全全是孔子的手藝,都融入了自己的精神、理解在裡邊。

我想,孔子一定能預知自己的手藝會有傳人,但是,傳承自己手藝的人會是誰,他不知道。

孔子死了將近一百年,孟子才出生。

孔子活著的時候,門下有三千弟子,傑出的有七十二位。

但是,沒有一位,能把孔子的手藝學到位。每個人,最多也只學了一鱗半爪。

顏回,大概是最有希望的。

後來顏回死的時候,孔子哭得很傷心,旁人說,你哭得太傷心了。

孔子說:有嗎?我要不為他傷心,那我還為誰呢?

孔子自己的兒子,死的時候,他都沒這麼悲痛。

因為顏回的死,讓孔子有了最大的恐懼——學絕道喪之憂。

雖然顏回已經很優秀,但孔子心裡也清楚,顏回和自己的性情並不相近,志趣,也不盡一致。

所以,他一度非常感慨。他說:

顏回不是能幫助我的人,我說什麼他都沒有不高興的。

顏回,差不多了吧,卻這麼窮;而子貢那種人,反倒能賺錢。

孔子的話說得有意思,《論語》編的也有意思。

孔子說顏回,差不多了吧。沒說到底是什麼差不多。

一般的解釋是,顏回的品行差不多了吧,或者是,學問差不多了吧。

可閔子騫的品行也很好啊,子貢的學問也不錯啊。孔門下,品行,學問,達標的人多得是。

其實,孔子這句話還有一種理解:要繼承我的衣缽,顏回這個人,差不多了吧。

但他不能說白了,說白了,其他弟子就是能理解,能同意,情緒上也不好接受。

孔子曾誇過子路一句:要是我的手藝最終會失傳,我就離開這裡,去大海上漂流,那時候,恐怕只有子路跟著我。子路聽了,非常高興。

子路,算是孔子最親近的弟子了。

這也因為子路頭腦簡單。越是頭腦簡單的人,越容易和你親近。

但讓他理解你的學說,太難了。

就是這兩個弟子,一個是最有潛力傳承孔子手藝的弟子,一個是和孔子最親近的弟子,這時,在孔子身旁。

孔子說:何不,各自說說你們的志向?

孔子問得看似很隨意,其實很小心翼翼。

他並不是害怕才小心翼翼,而是有一點小惆悵。

那是一種不可名狀而又無可奈何的惆悵。

他太了解自己的弟子了,尤其是這兩位。他甚至連子路將來會是怎麼個死法,都猜得很準。

他怎麼能不明白,這二位弟子的志趣呢?

可是,明白又怎樣呢,他們跟自己,都不一樣。

哪怕是最親密的師徒之間,父子之間,其實都是這樣。

孔子接受了。雖然很不情願。

所以,他在「各言爾志」之前,加了一個字——盍。

就算不一樣,說說又何妨呢。其實,我早就知道。

果然,他們說了。

子路先說的,他說:

有好吃的,好穿的,我願意和朋友一起分享。

子路好膚淺啊,但子路又好實在啊。

一個人一旦深刻,就很難這麼樸實了。不能怪子路。

然後,是顏回說。他說:

我願,不誇自己的好處,不表自己的功勞。

從這句話,能看得出,顏回既老實,又滑頭。

滑頭並不和老實矛盾,而是說他聰明。

一個人在沒有做出點成績的時候,把自己的本事吹噓得很大,是很掉價的。

所以,中國傳統的士大夫,一般不輕易問對方的志趣,因為這是個很嚴肅的事情,等於要扒了別人的底褲,看人家的尺寸。

曹操問劉備,你覺得天下誰是英雄?就是這個意思。劉備筷子都嚇掉了。

但孔子和弟子,關係不一樣。老師問弟子是可以的。

雖然如此,孔子還是先說個「何不」,意思是:你們要不好意思,也可以不回答。

曹操對劉備說,英雄「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

那是因為他比劉備年長,又比劉備地位高。如果弟子對著師父這麼說,能把同門師兄弟的牙笑掉。

但是,難就難在,你又不能故意說低,那是等於在欺騙老師,不實誠。

所以,顏回說得很謙虛:願無伐善,無施勞。

這句話的暗藏著的意思是:善,勞,都是我追求的,但我並不想聲張。

這個回答,可謂奇絕無比了。

太上立德,其次立功。立德,就是善;立功,就是勞。

顏回不說立德立功,只說善和勞,已經說得極含蓄,但又在極含蓄之前,巧妙地加上無伐、無施,一下把重點放在了兩個無上。

志向何其遠大,而出言又何其謙遜!

顏淵的答案,孔子大概會滿意吧。

本來,故事到這裡就完了。

只是子路,這個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傢伙,也是絲毫不把老師當外人的傢伙,問了一句:

願聞子之志。

「願聞」兩個字,很有意思。

願聞,意思就是,我想聽。

大概子路也覺得,直接問老師的志向,有些不尊重。你看顏回,待在一邊就不問。

所以子路只說,我想聽聽。如果老師你樂意講講,你就講講。

這也算弟子反過來考較老師一下。

孔子說了。他接招了。

孔子說得更平實: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這一對比,就看得出,顏回的回答有些小滑頭,也有些小害羞。

害羞的是,他有很大的志向,卻不好意思直說。

而孔子,到了這個年紀,面對自己的學生,還有什麼隱瞞的必要呢。

就如他有次對弟子說的:你們以為我有什麼東西藏著沒教的嗎?沒有啊!

孔子的願望,一點滑頭,一點隱晦沒有。

是最平平無奇的招數。

可是掂量掂量,卻要多重,有多重。

一千多年後,程子看到這一段的時候,說:夫子安仁,顏淵不違仁,子路求仁。

從這可以看出,顏回雖然天分極高,極聰明,但繼承孔子的衣缽,還是差了些。

因為顏回身上,還有些文人的小害羞,不夠主動。

顏回缺了孟子那種擔當,「當今之世,捨我其誰」的擔當。

顏回是簞食瓢飲就不改其樂的人。孟子卻顛沛流離,把孔子的學說發揚光大。

拿佛教來打比方,顏回修的是聲聞緣覺乘,孟子修的是菩薩乘。

可惜,孔子活著的時候,門下沒有一個孟子這樣的人。

因此,再回到開頭那句話:

盍各言爾志?

孔子在問的時候,已經看得清清楚楚了。

雖然清清楚楚,但問一問又何妨呢。

閒著也是閒著,何不聊一聊。

整部《論語》的開頭就說: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在時間距離上,離孔子最近的那個朋友,就是一百年後的孟子。

周圍的人,都還不夠了解他。所以他說: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三處「不亦……乎?」和「盍……?」,這兩種問法,情緒是一致的。

很委婉地透露出了,孔子對這個世界抱有極大的熱忱,卻又碰到了失望。

不過,孔子最終,原諒了這個世界。

因為他縱然知道你和他不一樣,他還是要問你一問呀。


相關焦點

  • 大鏞說之字字珠璣:盍各言爾志有什麼內涵?
    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顏淵、季路在旁,孔子說:「你們各自談談志向好嗎?」子路說:「我願意拿出自己的車馬、穿的衣服,和朋友們共同使用,即使用壞了也不遺憾。」顏淵說:「我願意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不宣揚自己的功勞。」子路說:「我們希望聽聽老師的志向。」孔子說:「我願老年人安度晚年,朋友之間相互信任,年幼的人得到照顧。」
  • 孔子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既沒有先入為主的臆見,也沒有人云亦云的陳說,而是對前人註解中一些不為人注意的閃光之處,充分加以吸納和闡發,於不經意間出人意表。孔子既不承認自己是「聖人」,也不承認自己是「仁人」。孔子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裡看看「夫子自道」和同時代人的評價。
  • 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侍」。四書辨證:邢疏「卑在尊旁曰侍。」「閔子侍側」疏同。於「侍坐」則曰:「時孔子坐,四子侍側亦皆坐。」則侍與侍側以立言,而儒行「孔子侍」疏言「侍坐」,孝經「曾子侍」注言「侍坐」,何也?
  • 「志道據德 依仁遊藝」——孔子研究院的東西石坊
    孔子研究院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吳良鏞先生規劃設計,建築風格充分體現了孔子思想文化內涵。走進孔子研究院,經甬道,過泮橋,迎面可以看到兩座魏然挺立的石坊,以中心廣場的闢雍高臺為中心,相對而立。東坊題字「志道據德」,西坊題字「依仁遊藝」。「志道據德,依仁遊藝」,出自《論語述而》:「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 孔子是什麼樣的老師?儒家思想為何流傳這樣廣?一句話告訴你真相
    將老師比作春雨,將師德與春雨的特點聯繫在一起,很好地形容出老師對學生的溫柔體貼和無私奉獻。說起老師與師德,古代最有名的老師自然是「至聖先師」孔子。那麼,孔子究竟是什麼樣的老師呢?以孔子為首的儒家思想,為何從古至今,流傳如此之廣?我認為一句古話可能會告訴你真相。孔子是什麼樣的老師?首先,我們來看看孔子是什麼樣的老師?
  • 《論語·子罕第九》05:孔子的長生藥
    相傳陽虎和孔子長得十分相像,陽虎曾經欺凌、虐待匡地之人,匡地之人糾集眾人前來報仇時,錯把孔子當陽貨抓了起來,準備殺之而後快。這是孔子慷慨說出「匡人其如予何?」的小背景!這件事,還有個大背景:依照錢穆先生考證,「子畏於匡」這件事發生在魯定公十四年,也就是孔子因為隳三都的政治主張在魯國不能施行憤然去魯適衛後一年。那一年,孔子五十六歲。
  • 黑格爾對孔子的誤解
    在《哲學史演講錄》中,德國哲學大師黑格爾曾經這樣評價《論語》和孔子的學說:「我們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談話(論語),裡面所講的是一種常識道德,這種常識道德我們在哪裡都找得到,在哪一個民族裡都找得到,可能還要好些,這是毫無出色之處的東西。」
  • 孔子著《春秋》?孔子和《春秋》有關係嗎?孔子表示自己很委屈
    以上這三點,到底它們之間有著什麼樣聯繫呢?下面,老覃來詳細說說。是這樣的,我們都知道,一年之中分有春、夏、秋、冬四季。這樣的分法,在與黃帝歷、顓頊曆、殷歷、周曆、魯歷合稱為「古六歷」的夏曆已經出現了。當然,也有不名《春秋》而另名為《志》、《乘》、《書》、《杌》的諸侯國史。為了讓人一眼而知是何國國史,它們也同樣被人往裡添字,成了《周志》、《晉乘》、《鄭書》、《楚杌》等等。秦滅六國,其他《春秋》均毀於戰火,僅剩《魯春秋》。
  • 改變了的孔子是悲哀的
    孔子理論流傳千年,源遠流長,然而孔子及其思想經過歷代人民的解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變得越來越離奇,如果孔子還活著,他應該在黑暗中哭泣,默默地哀悼。雖然孔子理論不等於儒家思想,但孔子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從孟子提倡「民貴君輕」理學到董仲舒「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大力改革儒學,再到魏晉時期,用老莊思想來解釋易經儒學的形上學,已經大大脫離了孔子的本義。後來,韓愈以儒家的天命學說和封建禮教反對佛教和道教,後來,吸收了佛道思想的宋明理學似乎是新一代儒家思想,後來,王陽明心學,黃宗羲,「法治」,顧炎武,「經世致用」,何子淵提倡科學,這些都是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發展和轉變。
  • 孔子與琴道(一)
    孔子倡導和光大了儒家的禮樂文化,他自己一生酷愛音樂,他從師襄學琴的故事,由得其數到得其意、得其人、得其類的過程,成為琴史上千古流芳的典範。《淮南子·主術訓》所說「夫榮啟期一彈,而孔子三日樂,感於和」、「樂聽其音則知其俗,見其俗則知其化。孔子學鼓琴於師襄,而諭文王之志,見微以知明矣」 ,明確說明了孔子妙通於樂理琴道。
  • 紀念孔子誕辰
    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創立儒學,主張所有人都要「齊人之禮」,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編修《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經典著作以傳承中華文明。曲阜「三孔」是中國歷代紀念孔子的朝拜聖地,於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時至今日,孔子及其思想在全球仍然影響深遠,截止2019年12月,中國共在全球162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550所孔子學院,將優秀的中華文化傳遍全球。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今天是2020年9月28日,孔子誕辰2571周年。
  • 《馬龍州志》中的避諱
    避諱起源早,據說孔子作《春秋》時就遵循「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原則。 古籍中,避諱現象很常見,而避諱多採取缺筆避諱、空字避諱、改字避諱等方式。缺筆避諱在唐代已出現,如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民」字少最後一筆彎鉤。空字避諱就是遇到應避諱的字時,乾脆不寫。
  • 以聖人觀世界:美國早期外交視野中的孔子
    早期美國將帕斯多雷從宗教角度對自由的探索與孔子聯繫起來,意味著認可孔子思想在宗教層面的寬容情懷,突出帕斯多雷不願與法國革命者沆瀣一氣,則意在顯示法國革命對於自由的破壞。其三,法國革命讓本已劍拔弩張的英法關係雪上加霜,美國人在看待兩國敵對情緒時,也有引用孔子、反對法國無神論和極端主義的情形。
  • 元武宗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
    《舊唐書》卷二十四《志第四·禮儀四》,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918頁。 宗顯慶二年七月,禮部尚書許敬宗等議:「依令,周公為先聖,孔子為先師。又禮記云:『始立學,釋奠於先聖。』鄭玄注云:『若周公、孔子也。』且周公踐極,功比帝王,請配武王。以孔子為先聖。
  • 徐佳瑩不適合老王,孔子倒是很搖滾
    其實,這不是《我還年輕 我還年輕》這首歌曲第一次出圈,它最早的出圈,源自於當當網創始人之一的李國慶,在和俞渝夫妻互撕的事件上所發的一條微博。「我還年輕,我還年輕」不僅成了這次事件的一個梗,也間接為「老王樂隊」打了廣告。
  • 史上最全的孔子故事,這才是真實的孔子!
    所謂「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煅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箇中三昧,非親身體會,怎可言清?18、孔子的侄子孔蔑向孔子請教為人處世的方法。孔子說:「知而不做,不如不知;親近而不信任,不如不親近。得意不可忘形,失意不可頹廢。」孔蔑問:「我自己應該怎麼做呢?」
  • 孔子教我們怎麼識人,讓我們在人際關係中遊刃有餘
    我的刻板印象裡孔子是聖賢,聖賢就是那種無視他人缺點,只看其他人優點的人。聖賢的眼裡根本就沒有他人的私心陋習,通讀完《論語》,發現孔子有很強的識人術。論語中大量的描寫君子小人的不同特點,除此之外,怎麼有效識人呢?
  • 集夢秋秋表態:志峰必須死!有毛喊話志峰是集夢毒瘤!集夢志峰放話退出90911?有毛曝光微信聊天記錄!透露馮千韶讓自己別搭理志峰!
    至於當初刷虎牙一號的事,秋秋透露明明是自己有天晚上睡不著覺,開著大號續費刷了禮物,沒想到志峰非要強詞奪理,說成是會長刷的。 秋秋質問「那為什麼晶哥不拿自己的號給你刷呢?你告訴我,咋的你見不得人啊,你是私生子啊兄弟?」聽著秋秋的評價,直播間的超跑粉絲彈幕大部分都是一句話【名師出高徒】,暗示志峰獲得了集夢小胖的真傳。
  • 孔子拜師(4)—— 師襄
    雖然身為擊磬之官,師襄子的琴技也非常了得,所以孔子拜師襄子學琴。
  • 給你幾個喜歡上孔子的理由
    老師說:「孔夫子十而有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我會很質疑為什麼是這樣的數字,為啥不是五六歲志於學,七十歲知天命。這次老師雖嘴上說數字只是概數,不能較真,但沒有再寬容我,那眼神中寫滿了「我刀呢」,我趕忙配合一個加倍的「恍然大悟」,求知慾讓我站起來,求生欲讓我坐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