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3年前的今天,元武宗大德十一年七月十九日,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
上天眷命,皇帝聖旨:
蓋聞先孔子而聖者,非孔子無以明;後孔子而聖者,非孔子無以法,所謂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儀範百王、師表萬世者也。朕纂承丕緒,敬仰休風,循治古之良規,舉追封之盛典,加號大成至聖文宣王,遣使闕裡,祀以太牢。於戲!父子之親,君臣之義,永惟聖教之尊;天地之大,日月之明,奚罄名言之妙。尚資神化,祚我皇元主者施行。
大德十一年七月十九日
相關資料:孔子歷代封諡
一、西元1年,西漢平帝元始元年,諡「褒成宣尼公」
1.《漢書》卷十二《平帝紀第十二》,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351頁。
元始元年春正月……六月……封周公後公孫相如為褒魯侯,孔子後孔均為褒成侯,奉其祀。追諡孔子曰襃成宣尼公。
2.《漢書》卷九十九下《王莽傳第六十九下》,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4161頁。
宣尼公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至於刑罰不中,民無措手足。」[注]師古曰:「論語載孔子對子路之言。錯,安置也,音千故反。莽追諡孔子為襃成宣尼公。」
3.《宋史》卷四百三十一《列傳第一百九十·儒林一》,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12812頁。
元年,封均為褒成侯,食邑二千戶,追諡夫子為褒成宣尼公。王莽以均為太尉,三以疾辭,得還,莽敗……
二、492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諡「文聖尼父」
1.《魏書》卷七下《高祖紀第七下·高祖孝文帝·宏·下》,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69頁。
太和十六年……丁未,改諡宣尼曰文聖尼父,告諡孔廟。三月丁卯,巡省京邑。
2.《北史》卷三《魏本紀第三·高祖孝文帝》,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08頁。
夏禹於安邑,周文於洛陽。丁未,改諡宣尼曰文聖尼父,告諡孔廟。三月丁卯,巡省京邑。
三、580年,北周靜帝大象二年,封「鄒國公」
1.《周書》卷七《帝紀第七·宣帝》,北京:中華書局,1971年,123頁。
大象二年……三月丁亥,賜百官及民大酺。詔曰:「盛德之後,是稱不絕,功施於民,義昭祀典。孔子德惟藏往,道實生知,以大聖之才,屬千古之運,載弘儒業,式敘彝倫。至如幽贊天人之理,裁成禮樂之務,故以作範百王,垂風萬葉。朕欽承寶曆,服膺教義,眷言洙、泗,懷道滋深。且褒成啟號,雖彰故實,旌崇聖績,猶有闕如。可追封為鄒國公,邑數準舊。
四、581年,隋文帝開皇元年,稱「先師尼父」
1.《北史》卷十二《隋本紀下第十二·煬帝》,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451頁。
四年春正月乙巳,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永濟渠……冬十月丙午,詔曰:「先師尼父,聖德在躬,誕發天縱之姿,憲章文武之道,命世膺期,蘊茲素王。而頹山之嘆,忽逾於千祀;盛德之美,不在於百代。永惟懿範,宜有優崇。可立孔子後為紹聖侯,有司求其苗裔,錄以申上。」
2.《隋書》卷三《帝紀第三·煬帝》,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72頁。
四年春正月乙巳,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於河……冬十月丙午,詔曰:「先師尼父,聖德在躬,誕發天縱之姿,憲章文、武之道。命世膺期,蘊茲素王,而頹山之嘆,忽逾於千祀,盛德之美,不存於百代。永惟懿範,宜有優崇。可立孔子後為紹聖侯。有司求其苗裔,錄以申上。」
五、628年,唐太宗貞觀二年,稱「先聖」
1.《新唐書》卷十五《志第五·禮樂五·五禮五·吉禮五》,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373頁。
武德二年,始詔國子學立周公、孔子廟;七年,高祖釋奠焉,以周公為先聖,孔子配。九年封孔子之後為褒聖侯。貞觀二年,左僕射房玄齡、博士朱子奢建言:「周公、尼父具聖人,然釋奠於學,以夫子也。大業以前,皆孔丘為先聖,顏回為先師。」乃罷周公,升孔子為先聖,以顏回配。
2.《舊唐書》卷二十四《志第四·禮儀四》,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918頁。
宗顯慶二年七月,禮部尚書許敬宗等議:「依令,周公為先聖,孔子為先師。又禮記云:『始立學,釋奠於先聖。』鄭玄注云:『若周公、孔子也。』且周公踐極,功比帝王,請配武王。以孔子為先聖。
六、637,貞觀十一年,尊「宣父」
1.《新唐書》卷十五《志第五·禮樂五·五禮五·吉禮五》,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373頁
十一年,詔尊孔子為宣父,作廟於兗州,給戶二十以奉之。十四年,太宗觀釋奠於國子學,詔祭酒孔穎達講孝經。
2.《舊唐書》卷七《本紀第七·睿宗》,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158頁。
三年春正月辛未朔,親謁太廟。癸酉,上始釋慘服,御正殿受朝賀。甲戌,並、汾、絳三州地震,壞人廬舍。辛巳,南郊。戊子,躬耕籍田。己丑,大赦天下,改元為太極。內外官四品已下加一階,三品已上加爵一級。孔宣父祠廟,本州取側近三十戶以供灑掃。
永徽中,復先師。
1.《新唐書》卷十五《志第五·禮樂五·五禮五·吉禮五》,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374頁。
永徽中,復以周公為先聖、孔子為先師,顏回、左丘明以降皆從祀。顯慶二年,太尉長孫無忌等言:「禮:『釋奠於其先師。』若禮有高堂生,樂有制氏,詩有毛公,書有伏生。又禮:『始立學,釋奠於先聖。』
七、657年,唐高宗顯慶二年,復尊「先聖」
1.《新唐書》卷十五《志第五·禮樂五·五禮五·吉禮五》,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374頁。
鄭氏註:『若周公、孔子也。』故貞觀以夫子為聖,眾儒為先師。且周公作禮樂,當同王者之祀。「乃以周公配武王,而孔子為先聖。
八、666年,唐高宗乾封元年,追贈「太師」
1.《舊唐書》卷五《本紀第五·高宗》,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90頁。
甲午,次曲阜縣,幸孔子廟,追贈太師,增修祠宇,以少牢致祭。其褒聖侯德倫子孫,並免賦役。
2.《新唐書》卷三《本紀第三·高宗皇帝》,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65頁。
乾坤封元年正月戊辰,封於泰山。庚午,禪於社首,以皇后為亞獻。壬申,大赦,改元。賜文武官階、勳、爵。民年八十以上版授下州刺史、司馬、縣令,婦人郡、縣君;七十以上至八十,賜古爵一級。民酺七日,女子百戶牛酒。免所過今年租賦,給復齊州一年半、兗州二年。辛卯,幸曲阜,祠孔子,贈太師。
九、670年,武后天授元年,封「隆道公」
1.《新唐書》卷十五《志第五·禮樂五·五禮五·吉禮五》,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374頁。
武后天授元年,封周公為褒德王,孔子為隆道公。
2.《新唐書》卷四《本紀第四·則天順聖武皇后》,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91頁。
十月丁巳,給復并州武興縣百姓,子孫相承如漢豐、沛。甲子,貶宗秦客為遵化尉。丁卯,殺流人韋方質。己巳,殺許王素節之子瑛、琪、琬、瓚、瑒、瑗、琛、唐臣。辛未,貶邢文偉為珍州刺史。置大雲寺。封周公為褒德王,孔子為隆道公。改唐太廟為享德廟,以武氏七廟為太廟。
十、739,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追諡「文宣王」
1.《新唐書》卷十五《志第五·禮樂五·五禮五·吉禮五》,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375頁。
二十七年,詔夫子既稱先聖,可諡曰文宣王,遣三公持節冊命,以其嗣為文宣公,任州長史,代代勿絕。
2.《舊唐書》卷九《本紀第九·玄宗》,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211頁。
八月,吐蕃寇白草、安人等。甲申,制追贈孔宣父為文宣王,顏回為兗國公,餘十哲皆為侯,夾坐。後嗣褒聖侯改封為文宣公。
3.《舊唐書》卷二十四《志第四·禮儀四》,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920頁。
朕以薄德,祗膺寶命,思闡文明,廣被華夏。時則異於今古,情每重於師資。既行其教,合旌厥德。爰申盛禮,載表徽猷。夫子既稱先聖,可追諡為文宣王。宜令三公持節冊命,應緣冊及祭,所司速擇日,並撰儀注進。其文宣陵並舊宅立廟,量加人灑掃,用展誠敬。其後嗣可封文宣公。
十一、1008年,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加諡「玄聖文宣王」
1.《宋史》卷七《本紀第七·真宗》,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139頁。
十一月戊午,幸曲阜縣,謁文宣王廟,鞾袍再拜。幸叔梁紇堂。近臣分奠七十二弟子。遂幸孔林,加諡孔子曰玄聖文宣王,遣官祭以太牢,給近便十戶奉塋廟,賜其家錢三十萬,帛三百匹。
2.《宋史》卷一百五《志第五十八·禮八·吉禮八》,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2548年。
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封泰山,詔以十一月一日幸曲阜,備禮謁文宣王廟。內外設黃麾仗,孔氏宗屬並陪位,帝服鞾袍,行酌獻禮。又幸叔梁紇堂,命官分奠七十二弟子、先儒洎叔梁紇、顏氏。初有司定儀肅揖,帝特展拜,以表嚴師崇儒之意,親制贊,刻石廟中。復幸孔林,以樹擁道,降輿乘馬,至文宣王墓設奠再拜。詔追諡曰玄聖文宣王,祝文進署,祭以太牢,脩飾祠宇,給便近十戶奉塋廟。
3.《宋史》卷四百三十一《列傳第一百九十·儒林一》,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12815頁。
延世子聖祐,景德初始九歲,特賜同學究出身。大中祥符元年,東封泰山,特聽聖祐衣綠陪位,綴京官班後。及還至兗州,十一月朔,幸曲阜,謁孔子廟,行酌獻之禮,孔氏宗屬並令陪位。又幸孔林,觀其墓久之。又御北亭,召從臣觀古碑。加諡孔子為玄聖文宣王,追封孔子父叔梁紇齊國公,母顏氏魯國太夫人。
十二、1012年,大中祥符五年,改諡「至聖文宣王」
1.《宋史》卷八《本紀第八·真宗》,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152頁。
十二月甲子,置景福殿使。戊辰,作景靈宮。京師大寒,鬻官炭四十萬,減市直之半以濟貧民。壬申,改諡玄聖文宣王曰至聖文宣王。
2.《宋史》卷一百五《志第五十八·禮八·吉禮八》,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2548頁。
二年五月乙卯,詔追封十哲為公,七十二弟子為侯,先儒為伯或贈官。親制玄聖文宣王贊,命宰相等撰顏子以下贊,留親奠祭器於廟中,從官立石刻名。既以國諱,改諡至聖文宣王。
十三、1146年,西夏仁宗三年,尊「文宣帝」
1.《宋史》卷四百八十六《列傳第二百四十五·外國二》,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14052頁。
歲丁未,幹順改元正德,時建炎元年也。……十六年,尊孔子為文宣帝。
十四、1307年,元武宗大德十一年,加封「大成至聖文宣王」
1.《元史》卷二十二《本紀第二十二·武宗》,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484頁。
(七月)庚辰,以御史中丞只兒合郎為御史大夫。辛巳,加封至聖文宣王為大成至聖文宣王。
2.《元史》卷七十六《志第二十七上·祭祀五》,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1892頁。
大德十年秋,廟成。至大元年秋七月,詔加號先聖曰大成至聖文宣王。
十五、1530年,明嘉靖九年,改稱「至聖先師」
1.《明史》卷十七《本紀第十七·世宗》,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223頁。
冬十一月辛丑,更正孔廟祀典,定孔子諡號曰至聖先師孔子。己酉,祀昊天上帝於南郊,禮成,大赦。
2.《明史》卷四十七《志第二十三·禮一》,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224頁。
永樂中,頒文公家禮於天下,又定巡狩、監國及經筵日講之制。後宮罷殉,始於英宗。陵廟嫡庶之分,正於孝宗。暨乎世宗,以制禮作樂自任。其更定之大者,如分祀天地,復朝日夕月於東西郊,罷二祖並配,以及祈谷大雩,享先蠶,祭聖師,易至聖先師號,皆能折衷於古。
3.《明史》卷五十《志第二十六·禮四·吉禮四》,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299頁。
於是禮部會諸臣議:「人以聖人為至,聖人以孔子為至。宋真宗稱孔子為至聖,其意已備。今宜於孔子神位題至聖先師孔子,去其王號及大成、文宣之稱。
4.《明史》卷一百三十七《列傳第二十五·吳沉》,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3948頁。
初,帝謂沉曰:「聖賢立教有三:曰敬天,曰忠君,曰孝親。散在經卷,未易會其要領,爾等以三事編輯。」至是書成,賜名精誠錄,命沉撰序。居一年,降翰林侍書,改國子博士,以老歸。沉嘗著辯,言孔子封王為非禮。後布政使夏寅、祭酒丘浚皆沿其說。至嘉靖九年更定祀典,改稱「至聖先師」,實自沉發之也。
十六、1645年,清順治二年,加稱「大成至聖文宣先師」
1.《清史稿》卷四《本紀四·世祖》,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93頁。
乙巳,真定、大名、順德、廣平山賊悉平。丙午,命房山縣歲以太牢祭金太祖、世宗陵。丁未,免山西今年額賦之半。更國子監孔子神位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孔子。
2.《清史稿》卷八十四《志五十九·禮三·吉禮三》,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2533頁。
順治二年,定稱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孔子,春秋上丁,遣大學士一人行祭,翰林官二人分獻,祭酒祭啟聖祠,以先賢、先儒配饗從祀。有故,改用次丁或下丁。月朔,祭酒釋菜,設酒、芹、棗、慄。先師四配三獻,十哲兩廡,監丞等分獻。望日,司業上香。
十七、1657年,順治十四年,改稱「至聖先師」
1.《清史稿》卷五《本紀五·世祖》,北京:中華書局,1977,149頁。
十四年春正月辛亥,祈谷於上帝,以太祖武皇帝配……二月戊寅,祭社稷。命儒臣纂修易經……三月己酉,奉太宗文皇帝配享圜丘及祈谷壇。多羅郡王塔爾納薨。壬子,奉太祖武皇帝、太宗文皇帝配享方澤。癸丑,以配享禮成,大赦天下。甲寅,詔求遺書。丙辰,復孔子位號曰至聖先師。丁卯,定遠大將軍濟度師還。
2.《清史稿》卷八十四《志五十九·禮三·吉禮三》 ,北京:中華書局,1977,2534頁。
十四年,給事中張文光言:「追王固誣聖,而『大成文宣』四字,亦不足以盡聖,宜改題『 至聖先師』。」從之。
(作者:李雪晴;來源:簡書)
責任編輯:慊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