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武宗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

2020-12-23 騰訊網

713年前的今天,元武宗大德十一年七月十九日,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

上天眷命,皇帝聖旨:

蓋聞先孔子而聖者,非孔子無以明;後孔子而聖者,非孔子無以法,所謂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儀範百王、師表萬世者也。朕纂承丕緒,敬仰休風,循治古之良規,舉追封之盛典,加號大成至聖文宣王,遣使闕裡,祀以太牢。於戲!父子之親,君臣之義,永惟聖教之尊;天地之大,日月之明,奚罄名言之妙。尚資神化,祚我皇元主者施行。

大德十一年七月十九日

相關資料:孔子歷代封諡

一、西元1年,西漢平帝元始元年,諡「褒成宣尼公」

1.《漢書》卷十二《平帝紀第十二》,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351頁。

元始元年春正月……六月……封周公後公孫相如為褒魯侯,孔子後孔均為褒成侯,奉其祀。追諡孔子曰襃成宣尼公。

2.《漢書》卷九十九下《王莽傳第六十九下》,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4161頁。

宣尼公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至於刑罰不中,民無措手足。」[注]師古曰:「論語載孔子對子路之言。錯,安置也,音千故反。莽追諡孔子為襃成宣尼公。」

3.《宋史》卷四百三十一《列傳第一百九十·儒林一》,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12812頁。

元年,封均為褒成侯,食邑二千戶,追諡夫子為褒成宣尼公。王莽以均為太尉,三以疾辭,得還,莽敗……

二、492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諡「文聖尼父」

1.《魏書》卷七下《高祖紀第七下·高祖孝文帝·宏·下》,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69頁。

太和十六年……丁未,改諡宣尼曰文聖尼父,告諡孔廟。三月丁卯,巡省京邑。

2.《北史》卷三《魏本紀第三·高祖孝文帝》,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08頁。

夏禹於安邑,周文於洛陽。丁未,改諡宣尼曰文聖尼父,告諡孔廟。三月丁卯,巡省京邑。

三、580年,北周靜帝大象二年,封「鄒國公」

1.《周書》卷七《帝紀第七·宣帝》,北京:中華書局,1971年,123頁。

大象二年……三月丁亥,賜百官及民大酺。詔曰:「盛德之後,是稱不絕,功施於民,義昭祀典。孔子德惟藏往,道實生知,以大聖之才,屬千古之運,載弘儒業,式敘彝倫。至如幽贊天人之理,裁成禮樂之務,故以作範百王,垂風萬葉。朕欽承寶曆,服膺教義,眷言洙、泗,懷道滋深。且褒成啟號,雖彰故實,旌崇聖績,猶有闕如。可追封為鄒國公,邑數準舊。

四、581年,隋文帝開皇元年,稱「先師尼父」

1.《北史》卷十二《隋本紀下第十二·煬帝》,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451頁。

四年春正月乙巳,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永濟渠……冬十月丙午,詔曰:「先師尼父,聖德在躬,誕發天縱之姿,憲章文武之道,命世膺期,蘊茲素王。而頹山之嘆,忽逾於千祀;盛德之美,不在於百代。永惟懿範,宜有優崇。可立孔子後為紹聖侯,有司求其苗裔,錄以申上。」

2.《隋書》卷三《帝紀第三·煬帝》,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72頁。

四年春正月乙巳,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於河……冬十月丙午,詔曰:「先師尼父,聖德在躬,誕發天縱之姿,憲章文、武之道。命世膺期,蘊茲素王,而頹山之嘆,忽逾於千祀,盛德之美,不存於百代。永惟懿範,宜有優崇。可立孔子後為紹聖侯。有司求其苗裔,錄以申上。」

五、628年,唐太宗貞觀二年,稱「先聖」

1.《新唐書》卷十五《志第五·禮樂五·五禮五·吉禮五》,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373頁。

武德二年,始詔國子學立周公、孔子廟;七年,高祖釋奠焉,以周公為先聖,孔子配。九年封孔子之後為褒聖侯。貞觀二年,左僕射房玄齡、博士朱子奢建言:「周公、尼父具聖人,然釋奠於學,以夫子也。大業以前,皆孔丘為先聖,顏回為先師。」乃罷周公,升孔子為先聖,以顏回配。

2.《舊唐書》卷二十四《志第四·禮儀四》,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918頁。

宗顯慶二年七月,禮部尚書許敬宗等議:「依令,周公為先聖,孔子為先師。又禮記云:『始立學,釋奠於先聖。』鄭玄注云:『若周公、孔子也。』且周公踐極,功比帝王,請配武王。以孔子為先聖。

六、637,貞觀十一年,尊「宣父」

1.《新唐書》卷十五《志第五·禮樂五·五禮五·吉禮五》,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373頁

十一年,詔尊孔子為宣父,作廟於兗州,給戶二十以奉之。十四年,太宗觀釋奠於國子學,詔祭酒孔穎達講孝經。

2.《舊唐書》卷七《本紀第七·睿宗》,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158頁。

三年春正月辛未朔,親謁太廟。癸酉,上始釋慘服,御正殿受朝賀。甲戌,並、汾、絳三州地震,壞人廬舍。辛巳,南郊。戊子,躬耕籍田。己丑,大赦天下,改元為太極。內外官四品已下加一階,三品已上加爵一級。孔宣父祠廟,本州取側近三十戶以供灑掃。

永徽中,復先師。

1.《新唐書》卷十五《志第五·禮樂五·五禮五·吉禮五》,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374頁。

永徽中,復以周公為先聖、孔子為先師,顏回、左丘明以降皆從祀。顯慶二年,太尉長孫無忌等言:「禮:『釋奠於其先師。』若禮有高堂生,樂有制氏,詩有毛公,書有伏生。又禮:『始立學,釋奠於先聖。』

七、657年,唐高宗顯慶二年,復尊「先聖」

1.《新唐書》卷十五《志第五·禮樂五·五禮五·吉禮五》,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374頁。

鄭氏註:『若周公、孔子也。』故貞觀以夫子為聖,眾儒為先師。且周公作禮樂,當同王者之祀。「乃以周公配武王,而孔子為先聖。

八、666年,唐高宗乾封元年,追贈「太師」

1.《舊唐書》卷五《本紀第五·高宗》,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90頁。

甲午,次曲阜縣,幸孔子廟,追贈太師,增修祠宇,以少牢致祭。其褒聖侯德倫子孫,並免賦役。

2.《新唐書》卷三《本紀第三·高宗皇帝》,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65頁。

乾坤封元年正月戊辰,封於泰山。庚午,禪於社首,以皇后為亞獻。壬申,大赦,改元。賜文武官階、勳、爵。民年八十以上版授下州刺史、司馬、縣令,婦人郡、縣君;七十以上至八十,賜古爵一級。民酺七日,女子百戶牛酒。免所過今年租賦,給復齊州一年半、兗州二年。辛卯,幸曲阜,祠孔子,贈太師。

九、670年,武后天授元年,封「隆道公」

1.《新唐書》卷十五《志第五·禮樂五·五禮五·吉禮五》,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374頁。

武后天授元年,封周公為褒德王,孔子為隆道公。

2.《新唐書》卷四《本紀第四·則天順聖武皇后》,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91頁。

十月丁巳,給復并州武興縣百姓,子孫相承如漢豐、沛。甲子,貶宗秦客為遵化尉。丁卯,殺流人韋方質。己巳,殺許王素節之子瑛、琪、琬、瓚、瑒、瑗、琛、唐臣。辛未,貶邢文偉為珍州刺史。置大雲寺。封周公為褒德王,孔子為隆道公。改唐太廟為享德廟,以武氏七廟為太廟。

十、739,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追諡「文宣王」

1.《新唐書》卷十五《志第五·禮樂五·五禮五·吉禮五》,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375頁。

二十七年,詔夫子既稱先聖,可諡曰文宣王,遣三公持節冊命,以其嗣為文宣公,任州長史,代代勿絕。

2.《舊唐書》卷九《本紀第九·玄宗》,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211頁。

八月,吐蕃寇白草、安人等。甲申,制追贈孔宣父為文宣王,顏回為兗國公,餘十哲皆為侯,夾坐。後嗣褒聖侯改封為文宣公。

3.《舊唐書》卷二十四《志第四·禮儀四》,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920頁。

朕以薄德,祗膺寶命,思闡文明,廣被華夏。時則異於今古,情每重於師資。既行其教,合旌厥德。爰申盛禮,載表徽猷。夫子既稱先聖,可追諡為文宣王。宜令三公持節冊命,應緣冊及祭,所司速擇日,並撰儀注進。其文宣陵並舊宅立廟,量加人灑掃,用展誠敬。其後嗣可封文宣公。

十一、1008年,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加諡「玄聖文宣王」

1.《宋史》卷七《本紀第七·真宗》,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139頁。

十一月戊午,幸曲阜縣,謁文宣王廟,鞾袍再拜。幸叔梁紇堂。近臣分奠七十二弟子。遂幸孔林,加諡孔子曰玄聖文宣王,遣官祭以太牢,給近便十戶奉塋廟,賜其家錢三十萬,帛三百匹。

2.《宋史》卷一百五《志第五十八·禮八·吉禮八》,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2548年。

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封泰山,詔以十一月一日幸曲阜,備禮謁文宣王廟。內外設黃麾仗,孔氏宗屬並陪位,帝服鞾袍,行酌獻禮。又幸叔梁紇堂,命官分奠七十二弟子、先儒洎叔梁紇、顏氏。初有司定儀肅揖,帝特展拜,以表嚴師崇儒之意,親制贊,刻石廟中。復幸孔林,以樹擁道,降輿乘馬,至文宣王墓設奠再拜。詔追諡曰玄聖文宣王,祝文進署,祭以太牢,脩飾祠宇,給便近十戶奉塋廟。

3.《宋史》卷四百三十一《列傳第一百九十·儒林一》,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12815頁。

延世子聖祐,景德初始九歲,特賜同學究出身。大中祥符元年,東封泰山,特聽聖祐衣綠陪位,綴京官班後。及還至兗州,十一月朔,幸曲阜,謁孔子廟,行酌獻之禮,孔氏宗屬並令陪位。又幸孔林,觀其墓久之。又御北亭,召從臣觀古碑。加諡孔子為玄聖文宣王,追封孔子父叔梁紇齊國公,母顏氏魯國太夫人。

十二、1012年,大中祥符五年,改諡「至聖文宣王」

1.《宋史》卷八《本紀第八·真宗》,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152頁。

十二月甲子,置景福殿使。戊辰,作景靈宮。京師大寒,鬻官炭四十萬,減市直之半以濟貧民。壬申,改諡玄聖文宣王曰至聖文宣王。

2.《宋史》卷一百五《志第五十八·禮八·吉禮八》,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2548頁。

二年五月乙卯,詔追封十哲為公,七十二弟子為侯,先儒為伯或贈官。親制玄聖文宣王贊,命宰相等撰顏子以下贊,留親奠祭器於廟中,從官立石刻名。既以國諱,改諡至聖文宣王。

十三、1146年,西夏仁宗三年,尊「文宣帝」

1.《宋史》卷四百八十六《列傳第二百四十五·外國二》,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14052頁。

歲丁未,幹順改元正德,時建炎元年也。……十六年,尊孔子為文宣帝。

十四、1307年,元武宗大德十一年,加封「大成至聖文宣王」

1.《元史》卷二十二《本紀第二十二·武宗》,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484頁。

(七月)庚辰,以御史中丞只兒合郎為御史大夫。辛巳,加封至聖文宣王為大成至聖文宣王。

2.《元史》卷七十六《志第二十七上·祭祀五》,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1892頁。

大德十年秋,廟成。至大元年秋七月,詔加號先聖曰大成至聖文宣王。

十五、1530年,明嘉靖九年,改稱「至聖先師」

1.《明史》卷十七《本紀第十七·世宗》,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223頁。

冬十一月辛丑,更正孔廟祀典,定孔子諡號曰至聖先師孔子。己酉,祀昊天上帝於南郊,禮成,大赦。

2.《明史》卷四十七《志第二十三·禮一》,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224頁。

永樂中,頒文公家禮於天下,又定巡狩、監國及經筵日講之制。後宮罷殉,始於英宗。陵廟嫡庶之分,正於孝宗。暨乎世宗,以制禮作樂自任。其更定之大者,如分祀天地,復朝日夕月於東西郊,罷二祖並配,以及祈谷大雩,享先蠶,祭聖師,易至聖先師號,皆能折衷於古。

3.《明史》卷五十《志第二十六·禮四·吉禮四》,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299頁。

於是禮部會諸臣議:「人以聖人為至,聖人以孔子為至。宋真宗稱孔子為至聖,其意已備。今宜於孔子神位題至聖先師孔子,去其王號及大成、文宣之稱。

4.《明史》卷一百三十七《列傳第二十五·吳沉》,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3948頁。

初,帝謂沉曰:「聖賢立教有三:曰敬天,曰忠君,曰孝親。散在經卷,未易會其要領,爾等以三事編輯。」至是書成,賜名精誠錄,命沉撰序。居一年,降翰林侍書,改國子博士,以老歸。沉嘗著辯,言孔子封王為非禮。後布政使夏寅、祭酒丘浚皆沿其說。至嘉靖九年更定祀典,改稱「至聖先師」,實自沉發之也。

十六、1645年,清順治二年,加稱「大成至聖文宣先師」

1.《清史稿》卷四《本紀四·世祖》,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93頁。

乙巳,真定、大名、順德、廣平山賊悉平。丙午,命房山縣歲以太牢祭金太祖、世宗陵。丁未,免山西今年額賦之半。更國子監孔子神位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孔子。

2.《清史稿》卷八十四《志五十九·禮三·吉禮三》,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2533頁。

順治二年,定稱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孔子,春秋上丁,遣大學士一人行祭,翰林官二人分獻,祭酒祭啟聖祠,以先賢、先儒配饗從祀。有故,改用次丁或下丁。月朔,祭酒釋菜,設酒、芹、棗、慄。先師四配三獻,十哲兩廡,監丞等分獻。望日,司業上香。

十七、1657年,順治十四年,改稱「至聖先師」

1.《清史稿》卷五《本紀五·世祖》,北京:中華書局,1977,149頁。

十四年春正月辛亥,祈谷於上帝,以太祖武皇帝配……二月戊寅,祭社稷。命儒臣纂修易經……三月己酉,奉太宗文皇帝配享圜丘及祈谷壇。多羅郡王塔爾納薨。壬子,奉太祖武皇帝、太宗文皇帝配享方澤。癸丑,以配享禮成,大赦天下。甲寅,詔求遺書。丙辰,復孔子位號曰至聖先師。丁卯,定遠大將軍濟度師還。

2.《清史稿》卷八十四《志五十九·禮三·吉禮三》 ,北京:中華書局,1977,2534頁。

十四年,給事中張文光言:「追王固誣聖,而『大成文宣』四字,亦不足以盡聖,宜改題『 至聖先師』。」從之。

(作者:李雪晴;來源:簡書)

責任編輯:慊思

相關焦點

  • 大成至聖文宣王孔子
    孔子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更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在711年前的今天,1307年8月17日(農曆七月十九),孔子被加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孔丘(前551年~前479年),孔氏,名丘,字仲尼,世稱孔子或孔夫子,魯國(今山東曲阜)人。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殷人後裔。
  • 海南民間供奉的大成至聖孔子先師是不是東魯時期的孔子
    我一直有個疑問,海南民間供奉的大成至聖孔子先師是不是東魯時期儒家思想家創始人孔子?根據史書記載,孔子在從東魯時期開始便有統治者給其封號,東周的魯哀公封孔子為尼父,漢朝的漢平帝封孔子為褒成宣尼公,北魏的孝文帝封孔子為文聖尼父,北周的靜帝封孔子為鄒國公,隋朝的隋文帝封孔子為先師尼父,唐朝的唐高祖封孔子為先師,唐朝的唐太宗封孔子為先聖,宋朝的宋真宗封孔子為至聖文宣王,元朝的元成宗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明朝的明世宗封孔子為至聖先師,清朝的清世祖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和至聖先師
  • 鐵打的孔子、流水的皇帝:被封神成王的孔子頭銜發生了什麼變化?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加諡孔子為「玄聖文宣王」,四年後,真宗追尊道教之神趙玄朗趙氏皇族先祖,為「上靈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廟號聖祖。孔子諡號因避諱聖祖「玄」名被改為「至聖文宣王」。到朱熹作《四書集注》迎來了宋代理學發展的巔峰,讓儒學漸漸恢復生機,也確立了之後數百年儒學的發展面貌。他關於天理人慾的分析、人心道心的討論、修養的功夫等,得到皇帝的重視。
  • 孔子是怎麼一步步從「王者」變成「至聖先師」的
    作為「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坐穩了中國兩千多年來文化領域的頭把交椅。所謂「流水的皇帝,鐵打的孔子」,歷朝歷代為表「尊孔」,在對孔子的稱號上可謂煞費苦心,不遺餘力。他的尊號有「天縱之聖」、「聖人」、「萬世師表」等,時至今日仍然影響著中國人。
  • 儒家思想成為兩漢時期欽定的正統思想,尊稱孔子為「素王」
    儒家思想成為兩漢時期欽定的正統思想,尊稱孔子為「素王」孔子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他在世時,雖然政治上是不得意的,但卻以博學多識而馳名魯國內外。他逝世時,魯哀公在誄詞中尊稱他為「尼父」。戰國時,百家爭鳴,在思想家、政治家中首推孔子和墨子。儒家後學對孔子自然倍加頌揚。
  • 毛澤東談孔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毛澤東於1952年10月28日再次來到曲阜,在楊尚昆(中央辦公廳主任)、滕代遠(鐵道部部長)、羅瑞卿(公安部部長)、許世友(山東軍區司令員)、孔子玉(孔憲彬,曲阜縣委書記)等陪同下,先後參觀孔廟、孔府、孔林,並在孔子墓前佇立良久。 在參觀孔廟大成殿時,毛澤東對眾人說:「大成是孟子對孔子的評價。
  • 道家五境界真 至 聖 賢 仙,孔子只排在了第三境界!
    孔子被稱為孔聖人至人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關於至人,我們平時提到的比較少。從道家的角度而言,有很多人被稱為真人,比如孫思邈孫真人,丘處機丘真人……有人可能就說了,就像剛才舉例的這兩位,若是按真至聖賢的說法算起來豈不是比孔子高多了,但是這兩位與孔子比起來,說是鄉村野夫也不為過啊,而且這些人完全不能提攜天地,運籌陰陽,視聽千裡之外!其實這種說法是不錯的,因為我們現在大多是按照「孔孟」的標準來衡量,這就跟足球委員會來評定魯迅先生的文學成就一樣,沒什麼參考性。
  • 阮聖文《楚喬傳》犀利眼神殺顯神演技
    阮聖文犀利眼神阮聖文飾演賀蕭網易娛樂7月19日報導  近日,由吳錦源執導,趙麗穎、林更新、竇驍等人領銜主演的女性勵志傳奇古裝劇《楚喬傳》在湖南衛視熱播。在最近播出的劇集中,阮聖文所飾演的秀麗軍將領賀蕭受困長安、彈盡糧絕,危難之刻,阮聖文慷慨陳詞帶起秀麗軍士氣,眼神犀利演技滿滿,廣受好評。願為燕北獻上生命 阮聖文:兄弟們,跟著楚大人回家!在近期播出的內容中,賀蕭率領的秀麗軍主動為燕洵(竇驍飾)殿後,爭取撤退時間,卻不想竟遭拋棄被困城中。
  • 孔子如何成為「至聖先師」?
    中國的很多城市有文廟,文廟正殿會懸掛孔子畫像,上面通常會題寫「大成至聖先師」或「萬世師表」幾個字,意思是最有成就的、達到聖人境界的老師,是後世的表率。那麼,孔子是如何成為「至聖先師」的呢?史書記載,孔子三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十七歲時,母親也離世了,天地間只剩下他孤零零一個人。
  • 儒道至聖曲阜孔廟朝聖之地
    始建與歷代之增修  曲阜孔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孔子逝世的第二年,即周敬王四十二年(魯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根據《史記》的記載,當時孔子的弟子將其「故所居堂」立廟祭祀,廟屋三間,內藏衣、冠、琴、車、書等孔子遺物。至漢初,已歷二百餘年。
  • 孔子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尊奉為天縱之聖,他的童年遭遇了什麼?
    孔子——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於(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山東曲阜人。春秋後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立者,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更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