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五境界真 至 聖 賢 仙,孔子只排在了第三境界!

2021-02-13 融厚堂道家文化

                                             寄語


  

             我很尊重老祖宗先輩留下來的傳統文化,更遵循自然規律、客觀規律。人啊~還應多一點自主精神,多一點樂觀,多一些陽光,多一些正能量,多一些娛樂精神,不要去相信無形之手的安排。我們有很多好的傳統文化,對天道承負關係保持高度敬畏,我始終相信萬物之因皆在我,既然因在我,就多種善因,多結善緣。文化碎片時期來臨,一湧而來傳統文化,心靈雞湯,各路厚黑常識,是對?是錯?還望緣人 以 清淨生極的靈光伴隨自我正確的認知,求同存異的去品悟,世間物皆雙出雙行 根底 在心通  自通 。

                                                           福生無量天尊

                                                            

                                                                          劉宗元

道家是講求真至聖賢仙五種境界的,這在《黃帝內經》中就有詳細的記載,當然各種宗教流派所追求的東西是不同的,對於此五種境界大成者也有不同的態度和觀念。

真人

餘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黃帝問岐伯說,我聽說上古時候的真人,可以把握天地陰陽的規律,吸收日月精華,可以守持自己的精神魂魄,身體機能達到最高的契合和機能,所以真人可以與天地共存,自身順應天地的千變萬化,這是真人的大道。

《黃帝內經》要逐字逐句的去理解領悟,在這裡也只是翻譯一個大白話的意思,僅供參考說明一下。我們從黃帝對「真人」的描述中可以看出真人的一個最大的特點,那就是順應天道。簡單來說,在這類大能的眼中,天大地大,順其自然,追去自身與天道陰陽最大的契合,這才是最有價值的東西,在這裡根本沒有「人類社會」的影子。

說白了,真人是真正的出世之人,不以己悲不以物喜,除去自己所追求的道之外,其他都入不得眼。

孔子被稱為孔聖人

至人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關於至人,我們平時提到的比較少。來看看黃帝是如何描述至人的:中古時期,有至人,大道所成,可以與陰陽相和,又能順應四時天地變化,遠離俗世,精神集中充沛,可以自由遊弋於天地之間,視聽來自各處的聲音和景色,這些也是長壽而且非常強悍的人,也是歸於真人的行列。

我們從黃帝的描述中,可以很清晰的看出,真人、至人是非常想像的,他們都是可以與天道自然共生共長的人,讓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窺破天機」「超脫凡俗」,和現在意義上的「神仙」極為相近。

從道家的角度而言,有很多人被稱為真人,比如孫思邈孫真人,丘處機丘真人……有人可能就說了,就像剛才舉例的這兩位,若是按真至聖賢的說法算起來豈不是比孔子高多了,但是這兩位與孔子比起來,說是鄉村野夫也不為過啊,而且這些人完全不能提攜天地,運籌陰陽,視聽千裡之外!其實這種說法是不錯的,因為我們現在大多是按照「孔孟」的標準來衡量,這就跟足球委員會來評定魯迅先生的文學成就一樣,沒什麼參考性。

道家在很多方面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修道修真不一定是世俗標準裡「功成名就」,說到這裡推薦大家看一下《雪中悍刀行》——也不知道這小說拍成電視劇了沒有,在這本書中提到很多成聖大成的人,有習武稱道,有修佛大成,也有讀書成聖……各式各樣,這是小說,但是我覺得這和道家的「修道大成」不謀而合,不是所有的讀書人都會成為聖賢,成為聖賢者不見得能玩的了王者榮耀。這就是「道不同」,不能以篇而論,但是大道至簡,大道所成,總有相似性的。

之上我們說的是「真至」,超然的存在,現在我們說說「聖賢」。

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天道自然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聖人是什麼人呢,我們看看黃帝是怎麼說的。懂得事物變化的道理,讓自己很好的適用並生活在這俗世浮沉中。修身養性,讓自己的行為符合世間規則,看得懂世間繁華富貴,懂得享受,懂得世俗人心,於外不會被事情困擾,於內心思清明,悠然自得,不勞形傷神,精氣和神魄正固,聖人也是長命百歲的。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孔子為聖人,他之下還有七十二賢人,個個才華了得。賢人也是懂得天地規律的重要性的,他們鑽研日月星辰的變化,儘量平衡陰陽,順應四時變化,追求上古真人的「大道」,聖人也是健康長壽的,但是生命有時盡,不會到達前三者的境界的。

至此,聖賢也大概做了簡介,與前面的「真至」很典型的有點是,這後兩者很明顯是世俗中人,懂得天時地利,關鍵是懂得「人和」,他們窺破一些天地之道,並將此運用到人類社會中。比之大部分普通人而言,聖賢是高大神聖的,這種地位並非是聖賢脫俗,正好相反,聖賢是最懂世俗的人,他們的目的在於眼前的芸芸眾生,而不是那些玄而又玄的天道,這也是為什麼真至之人一般不被大多數人知道了解,而聖賢卻是常伴嘴邊的,因為最求不同,目標不同。

個人感覺現在追求自然天道的人越來越少,浮華社會,大家眼中能看到的只有物質和需求。反之,我們離不開聖賢的開蒙啟發,只有如此才能做好一個「人」的本分,在這裡看來,「真至」的追求顯得是多麼不切實際,不務實,甚至經常和一個詞出現,叫做「迷信」。

希望在我們越來越會做人,越來越懂人類規則,物質生活越來越好之後,嘗試著返璞歸真一下,去追求一下真正的、內心的需求和修煉。


 

 不可語  自悟  心通

相關焦點

  • 道家靜功真境界
    1.靜功總說道家修煉,從靜功起步。其實修煉功夫的一切層次,都離不開靜功的作用。
  • 佛教:神,仙,魔,鬼,妖,怪,聖,賢——究竟都是什麼來頭?
    比如儒家的聖人自然就是孔夫子,也被稱為至聖或者大聖,亞聖是孟子和荀子;道家的聖人當然是老子,再低一個級別是莊子和首代張天師張道陵。而佛家的聖人當然是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也就是釋迦摩尼佛的化身,但是從教義上來講佛家的聖人就比較多了,有著「三賢十聖」之說。
  • 神,仙,魔,鬼,妖,怪,聖,賢——究竟都是什麼來頭?
    大家都知道咱們中國的文化根源是佛道儒三教,除了儒家注重入世,基本只講世俗倫理秩序以外,其餘佛道兩家都有許多世外法的內容。這一篇我們就來介紹一下這三教的基本概念——比如儒家的聖賢,道家的神仙和妖魔鬼怪,在佛家看來到底是什麼意思,三教之間又有什麼區別和聯繫,然後各位有緣人再遇到這些名稱就不會搞混了。
  • 無為,道家的最高境界
    目前還存有爭論,不過老子的思想乃為道家思想之最,其一部《道德經》被歲月衝刷了數千年仍然光輝不減,可見其思想是多麼的深邃。道家的無為決不是提倡什麼也不做和不為,這裡的「無為」境界是道家的最高境界。其深層次內涵是絕不能逆道而為,指的是不要人為的去亂為、胡為,去幹預自然大道,甚至不能用未經過很好入靜修煉的常人乃至聖人之智去人為幹預宇宙大道的運行。
  • 中國神話中:神,仙,魔,鬼,妖,怪,聖,賢,分別都是什麼來頭
    魔,鬼,妖,怪,聖,賢。 神和神界是遠古人類創造的,並不屬於任何一個宗教,神也只流傳在傳說中,掌握神界的為帝俊,他的神界的創世神,由於過於古老,只在《山海經》當中有過提及: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 「儒釋道」的最高境界
    打坐站樁道家修煉 | 道家絕學站樁養生 | 打坐修行所謂道不遠人、大道至簡,作為中國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釋道,其實並不高高在上,而是與我們的人生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對此蒙牛老總牛根生說得很精彩,他說: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想得開」;儒釋道的最高境界,就是這三句話九個字;拿得起、放得下、想得開。中國歷史上還曾有過其他一些「人生境界」說,其中三個最著名的,正好可以與儒釋道這三大最高境界對照參悟。
  • 道家的「坐忘」是一種什麼境界?怎樣才能做到坐忘!
    後來司馬承禎專門著有《坐忘論》,作出了較為深入的闡述,並把坐忘分成七個階段,一、敬信;二、斷緣;三、收心;四、簡事;五、真觀;六、泰定;七、得道。總結的相當精闢。坐忘首先是一種境界,「坐」表示一種清心淨性的狀態,「忘」是一種排除雜念,自然而然而不是刻意而為乃能悟道的境界。
  • 禪宗的三種大境界
    據《莊子·人間世》記載,顏回有一次要到衛國去遊說,孔子澆了他一盆冷水,認為他還沒有做到純一不亂的境界,如果貿然去進諫,非但無益,反而有害。於是,顏回便向孔子請教方法,孔子告訴他要「心齋」,並進一步解釋說:「一若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心。」
  •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為什麼呢?一切的賢人、聖人,都是以無為法般若智慧修證之有無、深淺而有差別。」「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眾生有無量的因緣差別,有賢人、聖人;「賢聖」,可分為世間賢聖、出世間賢聖。
  • 《元尊》聖族5古聖對手已選好,周元斬殺一古聖,終極境界:神尊
    《元尊》聖族5古聖對手已選好,周元斬殺一古聖,終極境界:神尊《元尊》作為作者天蠶土豆的「鬥破第四部曲」,不管是劇情還是人物的個性都是借鑑了前面幾部作品的。而《元尊》現在已經是到了後期了,男主周元也是進階到了聖者境界,馬上就是大結局了,因為聖者境界已經是達到了《元尊》中的巔峰境界,再往上就是神級了。但是在周元和最終boss第二聖神大戰之前,作者天蠶土豆已經是做了伏筆了,那就是對於聖族的五位古聖的安排,天蠶土豆已經是擁有了對於他們的應對之法。
  • 在《將夜》中境界的劃分,夫子與昊天誰的境界更高?
    在將夜的大世界中,修行者的境界一共可以分為五種:初境 感知 不惑 洞玄 知命,這就是將夜中的五種境界的劃分,在這之上還有天啟和無距(大師兄李慢慢的境界)。在這部劇中有的觀眾會覺得迷糊,劇中還有天魔和無量境界,這些境界和天啟無距有什麼區別呢?
  • 儒家的人生四種境界和禪宗的人生三種境界,哪一種打動你的心?
    第二個境界是功利境界。在這個境界的人,他有想法,會算計,甚至還會耍點小聰明。他追求的是個人的幸福。就像法國國王路易十五所說的那樣,「我死後哪管洪水滔天」。我們中國也有很多這樣的人,比如歌劇《白毛女》中,那個壞人地主黃世仁,他曾經得意洋洋地唱到:「我家自有梁滿倉,哪管那窮人餓肚腸」。處於功利境界的人,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和訴求。第三個境界是道德境界。達到這種境界的人並不多。
  • 金庸武學的五重境界,張三丰入神坐照,獨孤求敗返璞歸真!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金庸先生十五本武俠小說囊括了天下各門各派武學奧秘,更兼中華五千年燦爛文化融入其中,自成一道,有佛門、有道家,更有西域奇門,種類繁多不可勝數,但是不論武功多雜,金庸先生的小說中武學一道有一個脈絡可循,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金老武學的各個境界。
  • 擇天記境界分為幾層?陳長生最後達到什麼境界?徐有容什麼境界(2)
    電視劇《擇天記》劇照· 擇天記天海聖后什麼境界 ·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的是人族的統治者天海聖后的境界。她是鳳凰血脈,大陸第一美人。在一開始就奪取陳氏皇朝,登基為聖后,霸道無雙,心狠手辣,是五聖人之一。那聖后目前到達什麼境界了呢?據說天海聖后到達神隱之境,強行墮境只為替陳長生逆天改命,最後和教宗、商行舟還有陳氏皇族餘黨大戰,被汗青以霜餘神槍偷襲,現已回歸星海中。
  • 《儒道至聖》大結局,皇天已破,新世界已經開啟
    方運,這本史詩級別小說的主角,從一個寒門子弟,從童生開始,一路學習思考歷練打怪晉升,到秀才,到大儒,到亞聖,到大聖,到聖祖,到巔峰聖祖,到萬界之主,到新世界的奠基者,立功立言立德,行教化大道,成為萬界之師;整本小說,把各個境界的晉升寫得無比完整,明了。
  • 聖法原一味:憨山大師所遇密法境界
    在樓閣的中央,設一紫金焰色的寶座。大師心裡想:「這大概就是金剛寶座了。」大師對這座莊嚴妙麗、不可思議的樓閣非常歡喜,想走近它,可是轉眼又想:「為什麼在這清涼的世界中,有這些雜穢的樓閣呢?」這念頭只一起,樓閣即刻去遠了。大師心中又想:「一切淨穢的境界,都是由我心而生的。」思惟著心生萬法的道理,樓閣又近了。片刻之間看見金剛座前,侍立著許多身材高大、相貌端嚴的僧眾。
  • 孔子以求學為喻談人生的四境界
    所學的是做人處事的道理:道是人生正途,必須步步前行;立是立身處世;權是最難的,如孔子的"無可無不可"。並且,自己權衡又異於與人一起權衡,這樣的人自然不易得。所以,本章可以理解為:可以一起學習的人,未必可以一起學到道;可以一起學到道的人,未必可以一起堅守道;可以一起堅守道的人,未必可以一起通權達變。
  • 真人、至人、神人:這些道家神仙,有何不同
    道家認為,能夠洞悉宇宙和人生的本原,真真正正地覺醒、覺悟的人,才被稱為真人;顯然,「真人」並不是「真正的人」的簡稱哦。另外,在《莊子》一書中的一篇名為《大宗師》的文章中,還專門談到了「真人」是什麼?其次,我們再來看「至人」。我們知道,道家追求的是清靜無為、順其自然,而道家所說的「至人」,就是把這一「追求」做到極致的人。道家認為,能夠達到清心寡欲、超凡脫俗、無人無我之最高境界的修道者,就可以稱之為「至人」。莊子在他的《莊子·內篇·齊物論》中,也曾談到過「至人」。
  • 韓老魔以外的各境界最強人物
    1、韓老魔團隊均不列入;2、列舉人物主要看戰績和地位;分魂不單獨計算,如血魄;3、有更高境界的人物不列在曾經境界中,比如雷雲子初次出現是煉虛,最後出現是合體,不在煉虛期中列入;4、境界跌落的人不列入低境界中
  • 俞天白:荒涼出境界
    於是,不能不從心底發出了荒涼能夠出境界,而這一境界,莫過於此的感嘆!我就這樣,讓「荒涼」和「境界」結了緣。這「境界」,是對荒涼的不屈抗衡,是對生命的珍惜與堅守,也是對美好的執著與追求!鳴沙山月牙泉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其形成的原因眾說紛紜,至今沒有定論。這一感嘆,卻超越了對造化之神奇的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