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語
我很尊重老祖宗先輩留下來的傳統文化,更遵循自然規律、客觀規律。人啊~還應多一點自主精神,多一點樂觀,多一些陽光,多一些正能量,多一些娛樂精神,不要去相信無形之手的安排。我們有很多好的傳統文化,對天道承負關係保持高度敬畏,我始終相信萬物之因皆在我,既然因在我,就多種善因,多結善緣。文化碎片時期來臨,一湧而來傳統文化,心靈雞湯,各路厚黑常識,是對?是錯?還望緣人 以 清淨生極的靈光伴隨自我正確的認知,求同存異的去品悟,世間物皆雙出雙行 根底 在心通 自通 。
福生無量天尊
劉宗元
道家是講求真至聖賢仙五種境界的,這在《黃帝內經》中就有詳細的記載,當然各種宗教流派所追求的東西是不同的,對於此五種境界大成者也有不同的態度和觀念。
真人
餘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黃帝問岐伯說,我聽說上古時候的真人,可以把握天地陰陽的規律,吸收日月精華,可以守持自己的精神魂魄,身體機能達到最高的契合和機能,所以真人可以與天地共存,自身順應天地的千變萬化,這是真人的大道。
《黃帝內經》要逐字逐句的去理解領悟,在這裡也只是翻譯一個大白話的意思,僅供參考說明一下。我們從黃帝對「真人」的描述中可以看出真人的一個最大的特點,那就是順應天道。簡單來說,在這類大能的眼中,天大地大,順其自然,追去自身與天道陰陽最大的契合,這才是最有價值的東西,在這裡根本沒有「人類社會」的影子。
說白了,真人是真正的出世之人,不以己悲不以物喜,除去自己所追求的道之外,其他都入不得眼。
孔子被稱為孔聖人
至人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關於至人,我們平時提到的比較少。來看看黃帝是如何描述至人的:中古時期,有至人,大道所成,可以與陰陽相和,又能順應四時天地變化,遠離俗世,精神集中充沛,可以自由遊弋於天地之間,視聽來自各處的聲音和景色,這些也是長壽而且非常強悍的人,也是歸於真人的行列。
我們從黃帝的描述中,可以很清晰的看出,真人、至人是非常想像的,他們都是可以與天道自然共生共長的人,讓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窺破天機」「超脫凡俗」,和現在意義上的「神仙」極為相近。
從道家的角度而言,有很多人被稱為真人,比如孫思邈孫真人,丘處機丘真人……有人可能就說了,就像剛才舉例的這兩位,若是按真至聖賢的說法算起來豈不是比孔子高多了,但是這兩位與孔子比起來,說是鄉村野夫也不為過啊,而且這些人完全不能提攜天地,運籌陰陽,視聽千裡之外!其實這種說法是不錯的,因為我們現在大多是按照「孔孟」的標準來衡量,這就跟足球委員會來評定魯迅先生的文學成就一樣,沒什麼參考性。
道家在很多方面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修道修真不一定是世俗標準裡「功成名就」,說到這裡推薦大家看一下《雪中悍刀行》——也不知道這小說拍成電視劇了沒有,在這本書中提到很多成聖大成的人,有習武稱道,有修佛大成,也有讀書成聖……各式各樣,這是小說,但是我覺得這和道家的「修道大成」不謀而合,不是所有的讀書人都會成為聖賢,成為聖賢者不見得能玩的了王者榮耀。這就是「道不同」,不能以篇而論,但是大道至簡,大道所成,總有相似性的。
之上我們說的是「真至」,超然的存在,現在我們說說「聖賢」。
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天道自然
聖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聖人是什麼人呢,我們看看黃帝是怎麼說的。懂得事物變化的道理,讓自己很好的適用並生活在這俗世浮沉中。修身養性,讓自己的行為符合世間規則,看得懂世間繁華富貴,懂得享受,懂得世俗人心,於外不會被事情困擾,於內心思清明,悠然自得,不勞形傷神,精氣和神魄正固,聖人也是長命百歲的。
賢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孔子為聖人,他之下還有七十二賢人,個個才華了得。賢人也是懂得天地規律的重要性的,他們鑽研日月星辰的變化,儘量平衡陰陽,順應四時變化,追求上古真人的「大道」,聖人也是健康長壽的,但是生命有時盡,不會到達前三者的境界的。
至此,聖賢也大概做了簡介,與前面的「真至」很典型的有點是,這後兩者很明顯是世俗中人,懂得天時地利,關鍵是懂得「人和」,他們窺破一些天地之道,並將此運用到人類社會中。比之大部分普通人而言,聖賢是高大神聖的,這種地位並非是聖賢脫俗,正好相反,聖賢是最懂世俗的人,他們的目的在於眼前的芸芸眾生,而不是那些玄而又玄的天道,這也是為什麼真至之人一般不被大多數人知道了解,而聖賢卻是常伴嘴邊的,因為最求不同,目標不同。
個人感覺現在追求自然天道的人越來越少,浮華社會,大家眼中能看到的只有物質和需求。反之,我們離不開聖賢的開蒙啟發,只有如此才能做好一個「人」的本分,在這裡看來,「真至」的追求顯得是多麼不切實際,不務實,甚至經常和一個詞出現,叫做「迷信」。
希望在我們越來越會做人,越來越懂人類規則,物質生活越來越好之後,嘗試著返璞歸真一下,去追求一下真正的、內心的需求和修煉。
仙
不可語 自悟 心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