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的三種大境界

2020-12-24 超凡博弈

1.心齋

「心齋」是莊子提倡的一種排除思慮和欲望的精神修養方法,最早見於《莊子·人間世》。

據《莊子·人間世》記載,顏回有一次要到衛國去遊說,孔子澆了他一盆冷水,認為他還沒有做到純一不亂的境界,如果貿然去進諫,非但無益,反而有害。

於是,顏回便向孔子請教方法,孔子告訴他要「心齋」,並進一步解釋說:

「一若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心。」

2.坐忘

「坐忘」本是莊老哲學用語,指端坐而忘掉一切,物我合一的出世思想和精神狀態。

「坐忘」的「坐」字不應該從字面上去體味,它的意思,可以說是坐於忘,或沉入於忘的境界。

而「忘」的範圍很廣,包括了忘己和忘物,不僅要坐著才能忘,而是在任何情形中都能忘。

綜合來看,「坐忘」並不僅僅指靜坐的姿態,也不僅僅指所謂「忘」的狀態,它應該是一種用身心求證到的實有的生命狀態,不是一種自我陶醉或麻醉。

下面是莊子描寫有關「坐忘」的故事:

有一天,顏回告訴師傅孔子說,他的功夫有了很大進步,已忘了仁義,孔子卻認為這遠遠不夠。

過了幾天,顏回告訴孔子說他已忘了禮樂,孔子仍然沒有加以讚許。再過了一段時間,他又告訴孔子說他已「坐忘」了。

這境界連孔子也有所不知,於是他反問顏回。

顏回解釋說:

「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

莊子宣言「坐忘」,本是希望在大動亂時代中解脫人生所受的痛苦。

這種解脫不靠反抗,不靠同流合汙,不靠積極進取,而靠「遠」,靠「忘」,忘掉一切名利,忘掉一切悲哀,而樂而遊。

3.朝徹

「朝徹」有兩種理解:一是指朝廷撤去;二是指道家修煉的一種境界。

禪宗裡所說的「朝徹」主要是指後者。

莊子曾描寫過一段有關「朝徹」的故事。 有一次,有人問女,為什麼他年紀那麼大了,但容貌還是嫩得像小孩一樣,女回答說這是得了道的功效。

那人又問女自己是否可以學道,女認為他不是學道的材料,並把自己教學生卜梁倚的經過告訴那個人:

「以聖人之道,告聖人之才,亦易矣。吾猶守而告之,三日,而後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朝徹而後能見獨,見獨而後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

之所以冗長地引證了莊子的這三段文字,是因為其中包含了很多的「禪」的寓意。

可以說,禪師們大都是出自佛家,但他們對於老莊思想卻偏愛有加,這直接影響了他們在修行中選取了那些和老莊相似的思想,並做了繼承發展。

此外,莊子的「真人」思想對後代的禪師也產生了很深的影響。

最有名的要算臨濟義玄所創的臨濟宗了,他們都以「真人」為最高境界。

莊子最重要的一個觀念是「夫有真人而後有真知」,這裡強調了「存在先於知」。

可以說,「禪」的思想正好和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相反,而是「我在故我思」。

相關焦點

  • 禪宗的三境界是什麼?
    禪,某種程度上是一種修養,一種人生境界。  宋代青原惟信禪師說過一段很有名的話:「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人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這道出了禪宗的三種境界。  第一境界: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是執迷於塵世外物界。  第二境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是對世俗的否定。
  • 儒家的人生四種境界和禪宗的人生三種境界,哪一種打動你的心?
    儒家哲學的終極目標就是成為聖人,而聖人就是中國文化中的最高境界和理想人格。既然說中國文化的終極目標是提升人生境界,那麼什麼是中國人的人生境界呢?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中,把人生分成四種境界。分別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第一個境界是自然境界。這個比較容易懂。就是說,在這個境界的人,基本上和動物差不多,只是滿足於吃飽飯活著而已,他追求的是身體本能的幸福。
  • 禪宗的三種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理解這三種境界的意思呢?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這就是禪宗的三境界吧。從「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要再提升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感受,最重要的「心智約束」或者「心智釋放」是什麼?是擁有之後的放下與釋懷。是嘗過酸甜苦辣鹹之後的,有所為有所不為,是達到了一定的境界。如何理解「境界」二字?網友的答案:庖丁解牛是個好例子。一開始,你看見的是牛。
  • 禪宗大師說的人生三重境界,竟被一個屠夫領悟到了極致
    宋代禪宗大師靖居和尚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這三種境界也反映出人生的三種境界。因為了解得太膚淺,所以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隨著年齡漸長,人開始逐漸了解到人生的深意,這個時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嘆息。山自然不再是單純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單純的水。我們開始分析哪座山更秀,哪片水最清。一個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這一階段,那就苦了這條性命了。人就會這山望了那山高,爭強好勝,永無休止和滿足的一天。
  • 禪宗故事--參禪三境
    宋代禪宗將修行分為三個境界。第一境界是「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芳跡」,第二境界是「空山無人,水流花開」,第三境界是「萬古長空,一朝風月」。第一境界中,人苦尋禪而不能得,第二境界中,人破除執念,似悟禪還未得道,第三境界中,人超越時空的局限,得道以至無拘無束之境。
  • 充耳不聞的三種境界
    趙丹繪畫作品宋朝最有名的大詩人是蘇軾,蘇東坡通曉儒釋道,並且書法更是大宋第一,有「蘇黃米蔡」之說,藝術造詣可稱「天下第一才子」,這絲毫沒有恭維,至今仍無人可以媲美。講到悟性,就拿「充耳不聞」來個舉例,就這四個字,悟性就分三種境界。
  • 王溫豪震撼首演方崬清首部大型古箏協奏曲《禪宗三境》
    由中國著名青年作曲家方崬清擔任藝術總監與作曲,中國國家交響樂團首席指揮大師李心草先生執棒廣州交響樂團舉辦的《禪宗三境》——王溫豪古箏演奏會將於2015年5月29日在廣州星海音樂廳隆重開演。整部作品的結構清晰縝密,旋律線條唯美悠長,三個樂章一氣呵成,集抒情性、戲劇性為一身,意境深刻,表現張力十足,古箏的高難度技巧與交響樂隊配器技法交相呼應,作品氣勢恢宏而風調高古,近臻大音希聲之境界。 在配合作曲傳統寫作技法的同時,獨有的方氏音樂語彙,通過作曲家對」禪宗」三種境界的理解,融入至「心齋」、「坐忘」與「朝徹」三個樂章中,樂曲時長大約35分鐘。
  • 太極拳的三種境界
    我們可以把太極拳和禪各分為三種境界。拳三境:第一境,它是一種適量的運動。外在的拳架難度不高,適合男女老少所有人習練。每天晨起,打一趟太極拳,活動筋骨,可以強身健體。第二境,可以進一步鑽研拳理。排除紛擾,走內不走外,體會太極拳的妙趣。健體之外還可防身,甚至祛病延年,達到養生養心的目的。
  • 民歌《茉莉花》道出了人的三種境界
    婦孺皆知的江蘇民歌《茉莉花》有三段歌詞,每段的最後一句分別是:  「我有心採一朵戴,又怕看花的人兒罵」  「我有心採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話」  「我有心採一朵戴,又怕來年不發芽」  這最後的三句歌詞,不經意間道出了人的三種境界。哪三種境界呢?
  • 禪宗十境界
    聞物之音聲、見物之形色,這一直接的感覺,引觸了大死一番後的禪定境界,即身心安然統一的三昧之境,從而得以使大活現成之後的個體、有限、差別世界與整體、無限、平等的本源相遇。開眼一看,萬物全非他物。在眼前,只見一頭心牛。這時,才確切體認「自他不二,物我合一」的至理。由此亦可清楚地看到知與悟的巨大差別。
  • 大虛法師:禪宗和淨土
    就像六祖自己講的,「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見彌陀」,他見到的是「自性彌陀」,「常寂光土」,最究竟的境界!那些能達到這個境界的修行者,今生乃至當下就可以現證淨土,真正的淨土永遠都是「當下」的!所以六祖大師的教法本身並沒有任何問題,他是為了幫助大家破除「心外求法」的執著才故意這麼說的。因為在當時,有很多人都認為淨土是在某個遙遠的地方,六祖不得已啊,才會有這樣針對性的、破斥性的開示。
  • 愛一個人有三種境界,最後一種境界最高,別不信
    愛一個人有三種境界,分別是「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第一種境界: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這個境界的愛,就如同初戀一樣,簡單而又純粹,善良而又美好。
  • 夢的三種境界
    夢的三種境界「夢」,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每個人都有做夢的經歷,它就像人的靈魂一般伴隨著人們的一生。「夢」,既讓人覺得虛無縹緲,又是那麼的真實可見,常常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白天想到的東西,晚上在夢裡就呈現出來了,的確讓人覺得「夢」是那麼的神秘。
  • 禪宗的「禪定」和「四禪八定」到底是怎樣一對「小冤家」呢?來聽
    如果我們能夠修到色界「四禪」的境界,那麼我們就可以完全從欲界的煩惱裡解脫出來,從而進入色界天的境界;而我們如果能夠修到無色界「四定」的境界,那我們就可以完全從色界天裡解脫出來,從而進入無色界的境界了。但以上二種都不是我們佛教修行所要的禪定成就。
  • 禪宗圓相之美
    於禪宗,描畫一圓形圖以象徵真如、法性、實相,或眾生本具之佛性等。禪僧每以拂子、如意、拄杖或手指等,於大地或空中畫一圓相,有時亦以筆墨書寫此類圓相,表示真理之絕對性。【關於禪宗圓相有這麼一個公案】南陽慧忠國師俗姓冉,浙江會稽道出身,十六歲時謁見六祖惠能大師後
  • 禪宗目的,不是禪定|禪定分成世間定,與出世間定二者!
    禪定與禪宗一般調養身心為主的數息、觀佛像、觀種子字、觀木片、觀萬物的禪坐等禪定,並不等於禪宗。因為,禪宗雖然也鼓勵參禪、打坐等禪定,以先期調適身心;但是,更重視般若智慧的開悟,並且明白的說世間禪定,並不能讓人解脫生死的煩惱。
  • 雜談唐密與禪宗
    縱觀儒釋道各種法門,均是以甚深三昧證入真空,幾乎所有的法門真正的修習,都必須要證到四禪八定或等同境界以上,才能真正證入到般若真空,在般若心經裡面談到,觀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指觀音菩薩在證入甚深三昧的時候,悟到了五陰的實相,並且說到,三世諸佛都是以般若波羅蜜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
  • 《少林禪宗音樂大典》啟幕 禪文化感悟生命意義
    當人們在熱議80,90話題的時候,有一部分人卻在心裡大聲呼喊,是時候,釋放自我了…… 沒錯,探秘生活,讓心靈獲得休憩,選擇合適的時間地點去計劃一次旅行,逃離北廣上,回歸自然,位處於河南登封少林寺的《少林禪宗.音樂大典》大型實景演出悄然成為時下的熱門旅遊項目,更成為都市白領假期旅遊休閒好去處。
  • 慧能創立的禪宗:既是正統的佛教派別,也是典型的中國智慧
    而大乘之人卻能自覺覺人,願意普度眾生,達到菩薩境界。這種大乘思想的確在中國的儒道思想中已經得到了充分表達。如儒家的仁愛天下,道家的泛愛眾物等等。因此,從儒道思想出發,中國人很容易接受大乘佛教思想,宣傳菩薩精神。
  • 佛教 禪宗真的不論禪定解脫嗎?或許你我都錯了!
    佛祖自然也曉得,他正慈悲地衝著你微笑呢……偉大的六祖慧能大師真的是極具大智慧地祖師!用簡簡單單地十二個字直接明了地闡明了什麼是明心妙義。同時還把如何明心的方法以及明心後的境界全部講說出來了。這就是祖師的慈悲!心底無私,為了眾生開悟,什麼樣的秘訣都和盤脫出。不像我,有很多修行秘訣就是藏著掖著不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