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龍州志》中的避諱

2020-12-21 騰訊網

古人寫文章、刻印書籍等,必須避聖人、皇帝等的名諱,或者忌用一些意思不好的字詞。這就是避諱。避諱起源早,據說孔子作《春秋》時就遵循「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原則。

古籍中,避諱現象很常見,而避諱多採取缺筆避諱、空字避諱、改字避諱等方式。缺筆避諱在唐代已出現,如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民」字少最後一筆彎鉤。空字避諱就是遇到應避諱的字時,乾脆不寫。東漢學者許慎撰寫《說文解字》時,每遇到光武帝劉秀的秀、漢明帝劉莊的莊、漢章帝劉炟的炟等字,皆寫「上諱」二字,或者有時用一個方框或用一個「某」字代替,以避皇帝的名諱。改字避諱,就是用意義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要避諱的字,如為避漢高祖劉邦諱,將「邦」字改為「國」字。

雍正《馬龍州志》中,自然也有一些文字存在避諱現象:

避開「正」而用「整」。《馬龍州志》成書於雍正元年,雍正皇帝喜歡搞文字獄,人們會慎用「正」字。《馬龍州志卷之六》裡記錄清朝知州:「趙君泰,整紅旗,遼東人,康熙二十四年任,升刑部員外。王友德,整白旗,遼東人,康熙二十八年任,升工部員外。」「整紅旗」就是「正紅旗」,「整白旗」就是「正白旗」,這絕不是筆誤,而是避諱所需。

忌用「叛」而以「判」替之。歷史上封建統治者歷來忌諱「叛」字。《馬龍州志卷之二》有:「文帝開皇十五年,南寧羌爨瓚子爨玩遣使朝貢,以為昆州刺史。命韋世衝以兵戍之,置恭州、協州。昆州未幾判。十七年,遣太平公史萬歲擊南寧羌爨玩,平之。十八年,爨玩復判,史萬歲以罪除名。」此處兩個「判」字,即避諱「叛」字。

避「丘」為「邱」。《馬龍州志卷之七》:「丘宗禮,系舊庠生,蠲銀一百六十兩以置學田。事詳學校。」《馬龍州志卷之九》:「邱宗禮,系舊庠生,蠲銀一百六十兩以置學田。事詳《學校》。」「丘宗禮」與「邱宗禮」應為同一人。雍正元年,「丘」字涉及人名、地名還未避諱,後期許多人名、地名避孔聖人的「丘」字,如「安丘」改作「安邱」、「任丘」易為「任邱」。明朝時,對於「丘」字,乃缺一筆以示避諱和尊崇,比如蔡完《重刊嘉靖海寧縣誌》中「丘墓」的「丘」缺了中間一豎。

避諱「正」而缺一筆為「止」。《馬龍州志》:「覺照庵通止銀二兩。」覺照庵僧人「通止」可能是「通正」,他捐銀纂修《馬龍州志》。《馬龍州志卷之十》收錄了趙壁焰《仲春劉敬止招遊後洞》一詩,「劉敬止」可能是「劉敬正」。雍正時,江西鄉試主考官查嗣庭出的一道試題為「百室盈止,婦子寧止」。雍正認為,這是暗示人們把「正」和「止」聯繫起來,呼應汪景祺《歷代年號論》中所說的「正」有「一止之象」的說法,是詛咒雍正年號暗含「斬雍正之頭」的意思。為此,查嗣庭遭受殺身之禍,株連多人。自查嗣庭科場試題案以後,人名等涉及「正」字,人們再不敢對「正」字缺一筆為「止」字進行避諱了,可能會用其他同音字。

清朝統治者忌諱明朝那些人和事,把「家」寫成「冢」,改一筆以避諱。《馬龍州志卷之九》:「朱承謨,明黔布政司朱冢民族曾孫,少業儒兼習日者之術。言人窮通壽夭,屢獲奇中,更能祈晴禱雨,登壇必驗。人多稱之。」有人認為「朱冢民」的「冢」字是誤寫,是別字,那是不懂避諱的猜測而已。「朱冢民」就是「朱家民」。朱家民,字同人,雲南曲靖人,明末官至貴州布政使。這與清初當權者忌諱「朱家民」這樣的姓名有關,該名字讀起來讓人有反清復明的無限遐想。一些方志中遇到朱明王朝或朱姓王侯,會把「朱」字寫成「硃」字。字典解釋「硃」是「朱」的異體字,可能還是與避諱有關。

諱「胤」為「印」。《馬龍州志卷之十》收錄了學使張佳印《望中和山》詩。張佳印,就是張佳胤,字肖甫,銅梁人,進士,明代官員。雍正時,人們避諱「胤」字,改用其他同音字。雍正帝胤禛登上皇位以後,除自己外,其他皇兄弟都避諱「胤」字而改為「允」字。「允」「胤」讀音比較接近,「允」字本身有認可、信義的含義。而其他人,包括早已作古的明人,遇到「胤」字,只能改用其他字,如「印」字。

避「夷」為「彝」。《馬龍州志卷之二》:西漢元封「六年春,遣使通大夏。昆明彝殺使、奪幣物。乃赦京師亡命,遣郭昌將以擊之,後復遣使,竟不得通。」東漢光武建武「二十七年,哀牢彝賢慄等率種人詣越巂太守鄭鴻降,求內屬。封為君長。」蜀漢「後主建興元年六月,益州耆帥雍闓殺太守求附於吳,又使郡人孟獲誘煽諸彝。牂牁、越嶲皆叛應闓。」西晉「太康三年八月,廢寧州入益州,立南彝校尉以護之。」上述引文中的「彝」字,原本應該為「夷」字。清朝建立以後,統治者覺得自己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擔心明朝遺民後裔不忘朱明王朝,暗流湧動的華夷之爭會影響清廷統治,就將「夷」字改用「彝」字,地名也進行了相應調整,如曲靖的「平夷縣」變成了「平彝縣」,新中國成立以後又改為「富源縣」。

今天閱讀古代方志,要了解掌握避諱學,通過其中的避諱問題,可以分析文章成文、古籍刻印成書時間等。避諱學與古籍版本學、訓詁學等息息相關,值得探究。

相關焦點

  • 名字中的避諱文化(一)
    其實,這是受中國幾千年漢字避諱的文化心理的影響,要不要避諱,怎麼樣避諱,我們先來看一看在中國傳統當中的避諱文化,由此也產生了很多有意思的文化現象。一般說來,避諱有三種:忌諱、憎諱和敬諱。敬諱:為了表達對尊長的尊重,書寫言談時,遇到君、父、長、上名字中的字,都不能直接說出或寫出,而時用別的字代替,或委婉地表述出來,否則就被視為不懂禮數,這是敬諱。比如,在東漢時,比避諱光武帝(劉秀)的名字,當時人們便將「秀才」改為「茂才」。
  • 古代墓志銘中如何給先人避諱
    出於崇敬、感戴而對祖先父母、帝王官長、聖賢、神明的名字,不直呼其名、不直書其字而加以避諱就是古人遵循禮儀的一種常見表現。 在古代著書或稱呼時,會需要用到很多避諱,避諱對象也是多種多樣,下面例舉古代常見的幾種避諱法。
  • 古代的避諱是什麼?兩個皇帝為了避諱,鬧出了千古笑談
    假若蝗字要避諱,那勢必因其災難性的連鎖反應,輝煌、惶恐、遑遽……這些字豈不是都要避諱了,最倒黴的是「皇甫」這個姓。古代有皇帝就做過這種事兒,結果……哈哈哈哈哈,除了留下笑柄,毫無可取之處。避諱所謂避諱,是指封建時期,為了維護嚴格的等級尊卑,在說話或寫文時,若遇到君主或賢人、父母的名字時,不能直接說出或寫出,而要用別字替代。就跟你現在上網談論到一些敏感詞時,用***替代一樣,也是一種被迫的避諱。
  • 名諱趣談:避諱
    避諱是我國歷史上極具中國特色的一種習俗,對君主和尊長的名字,不能直接說出或寫出,如遇應諱的字,不能讀本音,要「改讀」或「換說」,稱為「讀白」,如《紅樓夢》中林黛玉為了避母親賈敏的諱,碰到「敏」字,就讀成密或米;寫到諱字的時候,要按規定採取「空字」、「缺筆」或「改字」的辦法,謂之「寫白」,如孔丘的「丘」字,在古文獻中有時候就寫做「正」。
  • 避諱造句和解釋_避諱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陳登科《風雷》:「既然是朋友,說話也就沒有啥的避諱。」] 封建時代對於君主和尊長的名字,必須避免直接說出或寫出,稱為「避諱」。 [郭沫若《屈原考》:「始皇名政,別人一定要避諱。」] 修辭學上辭格之一。
  • 古代的避諱制度
    為了表示她的尊嚴,不準人們直呼其名,而且就連與她的姓名同音的字也不準說,這就是古代的避諱制度。避者,避忌也;諱,也是避忌,隱瞞之意,在這裡,也指所避的名字。所以人們不得不說「雉」的時候,就只好改叫野雞了。隨著封建統治的嚴酷,避諱逐漸形成制度。帝王將相、聖人賢者的名字要避諱,叫「國諱」或「公諱」;親屬中的尊長者的名字也要避諱,叫「家諱」或「私諱」。
  • 這個城市是河南「五陽」之一,因避諱宋太宗名諱改名
    ——王存《元豐九域志》信陽因避皇諱而得名!宋太宗趙匡義宋朝雖然號稱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但宋朝的避諱制度非常嚴格!宋太祖趙匡胤一繼位,他的哥哥弟弟連「匡」字都不能用了,依次改名為趙光濟、趙光義、趙光美、趙光贊,其中宋太祖的大哥趙匡濟和五弟趙匡贊,已經去世多年了。
  • 宋石男 l 閒話避諱
    閒話避諱文 l 宋石男什麼是避諱?陳垣在《史諱舉例·序》中說:「民國以前,凡文字上不得直書當代君主或所尊之名,必須用其他方法以避之,是之謂避諱。」《宋史·禮志》中也說:「紹熙元年四月,詔今後臣庶命名,並不許犯祧廟正諱。如名字見有犯者,併合改易。」宋代避諱不僅要避名諱,還要避與其嫌名有關的字,也即與皇帝名字同音諧音的字,都要避諱。如仁宗趙禎時,除避「禎」字外,還要避「貞、偵、楨、徵、症、懲旌」等字。
  • 族譜文化之「避諱」
    避諱起源於周朝,秦漢以後,隨著儒學統治地位的確立,避諱制度日趨完備。所謂「避諱」,指的是古人在言談和書寫時要避免君父尊親的名字,這是我國封建社會特有的文化現象。避諱起源於周朝,秦漢以後,隨著儒學統治地位的確立,避諱制度日趨完備。所謂「避諱」,指的是古人在言談和書寫時要避免君父尊親的名字,這是我國封建社會特有的文化現象。避諱起源於周朝,秦漢以後,隨著儒學統治地位的確立,避諱制度日趨完備。
  • 關於「避諱」的那些事兒
    在清人的五代史著作中,有「權知威武軍節度使李宏達」的字句,這位「李宏達」,其實就是叛唐降晉的「李弘達」,著書之人為避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的名諱,改「弘」為「宏」。影視作品中的漢武帝秦漢之際的避諱,相對寬鬆,避諱的內容也僅僅局限於皇帝姓名本字而已。不過,在漢代以後,避諱的規矩開始繁瑣起來。
  • 中國古代的避諱文化
    所謂「避諱」,指的是古人在言談和書寫時要避免君父尊親的名字,這是我國封建社會特有的文化現象。避諱起源於周朝,秦漢以後,隨著儒學統治地位的確立,避諱制度日趨完備。
  • 閒侃古代的「避諱」
    說起來,這「避諱」也屬於中國的「國粹」。它起於周,成於秦漢,盛於唐宋,到清代登峰造極。古代的避諱主要是避聖賢、帝王、長官和長輩的名字,也有的人避自己的名字。這種避諱稱為避聖諱、避國諱、避憲諱和避家諱。避諱的方式是避免直接說出或寫出這些字,一般都是通過改變稱呼或寫字時用缺筆來代替。在古代中國「禮」是至高無上的,不知避諱便是無禮之人。於是,為了避諱就引出來無數的故事。
  • 淺談我國古代的避諱制度
    避諱制度是我國古代社會中一種特有的歷史現象。它指的是人們在說話或行文等的過程中,凡是遇到君主、長者名字相同的字面或字音,不能夠直接說出這些字,必須使用其他的方式來代替。這種稱呼變換的方式就是避諱。而要迴避的那個字就叫「諱」。
  • 中國古代文化文學常識集萃系列四:避諱知多少?為何要避諱?
    錢希言在《戲瑕》中提出,避諱之俗夏商時已有之,證據是《山海經》中往往把夏後啟寫作夏後開,這就是夏人避諱的實例。但陳光堅《諱源略說》一文以為,避諱起自夏商的證據不足,《尚書》中對夏商國君的名字,都直書不諱,如《尚書·五子歌》云:「太康屍位,以逸豫,滅厥德,黎鹹貳。」太康是繼啟之後的帝王,可臣下並不避諱。《山海經》《楚辭》中之所以避啟為開,乃是漢朝人按當時日趨嚴格的諱法,抄書時避漢景帝劉啟諱所致。
  • 文史雜談│趙志偉:淺談「避諱」
    【摘   要】介紹什麼叫「避諱」,避諱的幾種名稱和方法,以及帝王的避諱在中國古代社會有什麼危害性。懂得一點避諱知識對於我們讀古書有什麼作用。[2] 一、避諱的起源避諱這種現象最初出現於周朝。《左傳·桓公六年》記載魯桓公姬軌向大臣申詢問給太子命名之事,申繻的回答是:「命名不用國名,不用官名,不用山川名,不用疾病名,不用畜生名,不用器物禮物名。周朝人通過避諱來奉事神靈,名,在死後就要避諱。」[3] 西周雖然已經有了避諱,但是還沒有嚴格完備的制度。
  • 古代要避諱皇帝名字,李世民在位時需避諱「世」、「民」二字嗎?
    為什麼說避諱是國粹?因為歐美人沒有這講究,他們理直氣壯地直呼爸媽名字,爸媽不僅不責怪,還眉開眼笑。長者的名字要避諱,君王的名字就更要避諱了,不能喊、不能寫,不然就會追責,嚴重者要被殺頭。父母生養自己,名字避諱也就罷了,國君跟自己半毛錢關係都沒有,憑什麼要避諱,這不是霸王條款嗎?
  • 你不知道的道教神仙避諱!
    在中國歷史上,有很長一段時間凡在文字上不能直接書寫帝王或所尊的名號,常採用改字、空字、缺筆等方式避之,所以稱為避諱。避諱是中國特有的風俗,其俗起於周,成於秦,盛於唐宋,有二千多年的。朝代更替,諱字變更,避諱之說,淆亂於古文史書,冤獄於官吏百姓。
  • 唐宋時期,避諱有多麼嚴重!
    細究之下,原來這是為避諱所採用的折中方法。中國古代皇帝及其先祖的名字,民間是不允許使用的。就像唐太宗的名字「世民」,導致了唐代詩文中普遍用「人」取代「民」使用。或者也可以在寫這個字的時候,執筆者不想找其他字替代,那麼也可以缺上那麼幾筆,代表對皇家的尊重。
  • 古人如何避諱?上官能放火,下官宋一鳥
    避諱最早出現在於周代,流行於秦漢,盛行於隋唐,之後歷朝歷代,一代更比一代嚴格。到了清朝,更是達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若是在公文和科舉中沒有避諱(尤其是當朝皇帝的名諱),輕者罷免,取消考試資格,重者還會被判處流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