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我國古代的避諱制度

2020-12-21 歷史小迷弟V

避諱制度是我國古代社會中一種特有的歷史現象。它指的是人們在說話或行文等的過程中,凡是遇到君主、長者名字相同的字面或字音,不能夠直接說出這些字,必須使用其他的方式來代替。這種稱呼變換的方式就是避諱。而要迴避的那個字就叫「諱」。如唐高祖李淵的第三子名叫李玄霸,為避諱康熙皇帝的名諱玄燁而改成了李元霸。

姓氏

避諱制度在中國歷史上存在很長的時間,它大約起始於周代,流行於秦漢之際,盛行於隋唐時期,到兩宋時期最為嚴格,一直到民國時期廢除帝制,這一避諱制度才逐漸消除。

避諱的方式大致有以下三種:

(一) 改字,即凡是遇到需要避諱的字就改成與之意義相同或相近的字。例如戰國時期的秦莊襄王名子楚,就改成楚國為荊國;唐太宗名世民,所以「世」字改為「代」或「系」,「三世」就改為「三代」,「民」字改為「人」,如後世柳宗元的《捕蛇者說》中就把「民風」改為「人風」。

(二) 空字,即凡是遇到需要避諱的字,空著不寫,或用「某」、「諱」來代替。例如東漢許慎在寫《說文解字》時,為了避光武帝劉秀的「秀」字,漢章帝劉「炟」字便在書中將「秀」字上邊的「禾」和「炟」字左邊的「火」字都空著,知識註上「上諱」二字。

(三) 缺筆,即凡是遇到需要避諱的字,就在原字的基礎上缺少最後的一兩筆,這是唐代以後新產生的一種方式。例如為了避諱清聖祖康熙皇帝玄燁的名字,「玄」字的最後一筆的那個點就不寫了。據傳順治帝在跟一位喇嘛探討佛法的時候,問起大清的國運,那喇嘛說道:我身不殘,國祚不滅;十帝在位九帝囚,還有一帝在幽州。當時的人們並不能準確的知道後世200年發生的事情。直到溥儀時,溥儀的「儀」字的繁體字是「儀」,由於避諱制度,當時的人們在使用到這個「儀」字時往往省去最後的一撇以達到避諱的目的。這樣一來,「我」字便成了殘疾也驗證了當初的我身不殘,果然溥儀在位三年大清便滅亡了。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言而已,真實的大清滅亡與此無關,大家只當個娛樂即可。

溥儀

由於君主或長者在取名字時具有一定的隨意性,他們也不可能考慮到普通民間人家的取名,所以避諱的範圍極廣,它不僅要避諱當時的君主或長者的名諱,還要避諱歷史上的名諱,所以歷代下來涉及到避諱要改名的姓名、地名、官名等屢見不鮮。如清朝時期自康熙開始便給後世子孫定下取名的規則,康熙的兒子輩都有一個「胤」字,等到胤禛繼位後,他便將其兄弟們名字中的「胤」字改為「允」字,只有十三阿哥胤祥可以不用避諱這個「胤」字。乾隆並沒有避諱這一說,自嘉慶皇帝開始,為了避諱皇帝的名字,往往是修改皇帝名字中的字而不再修改其他人的名字,如嘉慶皇帝將「永」字改為「顒」字,道光皇帝繼位後將名字由「綿寧」改為「旻寧」,改為不常用的字。

道光皇帝

當然避諱制度一般是因為敬重君主與尊長者,不敢提起其名諱,但是歷史上也有因為厭惡仇人不願提及而迴避的情況。如唐肅宗厭惡安祿山便將安定郡改為保定郡;趙宋皇室南渡後,皇室仇視完顏氏便將「金」字改為「今」字。

中國古代的等級制度非常森嚴,也十分講究禮貌式的稱呼,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避諱制度,也就成了我國古代特有的一種制度。

相關焦點

  • 古代的避諱制度
    為了表示她的尊嚴,不準人們直呼其名,而且就連與她的姓名同音的字也不準說,這就是古代的避諱制度。避者,避忌也;諱,也是避忌,隱瞞之意,在這裡,也指所避的名字。所以人們不得不說「雉」的時候,就只好改叫野雞了。隨著封建統治的嚴酷,避諱逐漸形成制度。帝王將相、聖人賢者的名字要避諱,叫「國諱」或「公諱」;親屬中的尊長者的名字也要避諱,叫「家諱」或「私諱」。
  • 中國古代的避諱文化
    所謂「避諱」,指的是古人在言談和書寫時要避免君父尊親的名字,這是我國封建社會特有的文化現象。避諱起源於周朝,秦漢以後,隨著儒學統治地位的確立,避諱制度日趨完備。
  • 淺談我國古代的親屬稱謂
    宗法制度眾所周知,我國古代是一個宗法社會。所謂宗法,就是以家族為中心,根據血緣遠近來區分嫡庶親疏的一種等級制度。這種制度為歷代統治者所服務,從我國古代歷朝歷代的皇室中就能夠明顯地感受到這種宗法制度的約束。然而談到宗法,必然要了解一下大宗和小宗的區別。大宗指的是一個家庭中嫡長子孫世代相襲的一系,而嫡長子孫以外的其餘子孫就是小宗。
  • 文史雜談│趙志偉:淺談「避諱」
    【摘   要】介紹什麼叫「避諱」,避諱的幾種名稱和方法,以及帝王的避諱在中國古代社會有什麼危害性。懂得一點避諱知識對於我們讀古書有什麼作用。這就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特殊現象叫「避諱」。陳垣先生說:「避諱為中國特有之風俗,其俗起於周,成於秦,盛於唐宋,其歷史垂二千年。其流弊足以淆亂古文書,然反而利用之,則可以解釋古文書之疑滯,辨別古文書之真偽及時代,識者便焉。」[1] 其實,世界上有些民族也有名字避諱的現象,如美洲的印第安人、高加索的阿爾巴尼亞人、澳洲的土著人等一些未開化民族,還有印度、埃及等文明程度較高的民族。
  • 族譜文化之「避諱」
    ,這是我國封建社會特有的文化現象。避諱起源於周朝,秦漢以後,隨著儒學統治地位的確立,避諱制度日趨完備。所謂「避諱」,指的是古人在言談和書寫時要避免君父尊親的名字,這是我國封建社會特有的文化現象。避諱起源於周朝,秦漢以後,隨著儒學統治地位的確立,避諱制度日趨完備。所謂「避諱」,指的是古人在言談和書寫時要避免君父尊親的名字,這是我國封建社會特有的文化現象。避諱起源於周朝,秦漢以後,隨著儒學統治地位的確立,避諱制度日趨完備。
  • 古代墓志銘中如何給先人避諱
    出於崇敬、感戴而對祖先父母、帝王官長、聖賢、神明的名字,不直呼其名、不直書其字而加以避諱就是古人遵循禮儀的一種常見表現。 在古代著書或稱呼時,會需要用到很多避諱,避諱對象也是多種多樣,下面例舉古代常見的幾種避諱法。
  • 中國古代文化文學常識集萃系列四:避諱知多少?為何要避諱?
    所謂「避諱」,指的是古人在言談和書寫時要避免君父尊親的名字,該詞語出自《淮南子·要略》《顏氏家訓·風操》《蒲劍集·屈原考》等。《公羊傳·閔公元年》說:「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這是古代避諱的一條總原則。避諱是我國封建社會特有的歷史現象。一、起源一說起源於夏商時期。
  • 淺談我國古代的喪事禮儀
    中國古代喪禮,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以喪禮哀死亡」在中國是「禮莫重於喪」更反應了人與人之間的倫理教化和"悲天憐人」思想情懷。「人命關天」、「吊死問生」無不流露人們內心情感的深厚。有明確的喪葬制度:認為人死後只是肉體和精神分離了,精神則進入到了另一個世界,要妥善地處理已死亡的肉體,那就是把屍體埋入土裡。因有「靈魂」存在,所以就形成了必須尊重死者,讓其在另一世界裡過得安心,這樣一來就有了喪事方面的禮操儀式。對死者的埋葬,古代基本上是土葬,也是我國最常見和最普遍的葬法。
  • 【文化】我國古今繼承制度的文化基因
    我國古代繼承制度融合了禮法傳統,不僅涉及身份地位、物質財富繼承的世俗性規則,更體現出中華法系的特質,濃縮了我國的文化傳統。我國民法典繼承編中的規定雖然添加了更多的現代法治精神,但也不乏我國古代繼承制度的文化基因。
  • 又是一年高考季——淺談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
    高考加油中國古代的科舉制也是寒門學子入官為仕的重要途徑,歷史上也誕生了眾多通過科舉成為名臣良將的案例,可以說科舉制是中國選賢任能制度的一個裡程碑。中國的科舉制初創於隋朝,隋朝之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吏選拔採用的是「九品中正制度」,即各州郡推薦本地的人才,並分為從「上上」至「下下」共九個等級,以此作為吏部授官的依據。這種吏製造成的結果就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弊端是顯而易見的。到了隋朝,隋文帝廢除了「九品中正制度」,開創了科舉制。
  • 閒侃古代的「避諱」
    說起來,這「避諱」也屬於中國的「國粹」。它起於周,成於秦漢,盛於唐宋,到清代登峰造極。古代的避諱主要是避聖賢、帝王、長官和長輩的名字,也有的人避自己的名字。這種避諱稱為避聖諱、避國諱、避憲諱和避家諱。避諱的方式是避免直接說出或寫出這些字,一般都是通過改變稱呼或寫字時用缺筆來代替。在古代中國「禮」是至高無上的,不知避諱便是無禮之人。於是,為了避諱就引出來無數的故事。
  • 名諱趣談:避諱
  • 古代的避諱是什麼?兩個皇帝為了避諱,鬧出了千古笑談
    蝗蟲的蝗字帶個皇字,在古代皇權時代怎麼沒被修改掉?假若蝗字要避諱,那勢必因其災難性的連鎖反應,輝煌、惶恐、遑遽……這些字豈不是都要避諱了,最倒黴的是「皇甫」這個姓。古代有皇帝就做過這種事兒,結果……哈哈哈哈哈,除了留下笑柄,毫無可取之處。
  • 淺談我國死刑制度的保留及對待死刑的態度
    然而,對於正處在高速發展的中國來說,由於社會矛盾複雜,及受傳統刑罰觀念的影響,死刑的保留仍具有不可或缺的意義  一、我國法律有關死刑規定的變化。我國刑法一貫秉持「少殺、慎殺」的理念,但對於少數罪大惡極的罪犯亦相應適用了死刑,可見,我國是主張保留和適用死刑的國家,我國1979年刑法分則中,僅規定了28個死刑罪名。後來由於惡性犯罪的增加,單行刑法又新增了46個死刑罪名。
  • 犯了皇帝名諱,嫦娥也得改名,漫談中國古代避諱文化
    這就是中國古代頗為獨特的一種文化——避諱。所謂「避諱」,指對於本朝帝王或尊長的名字,既不能直接說出來,書寫時遇到這些字,也必須用改字或缺筆等方法來表達,以示尊敬之意。避諱流變避諱之俗起源甚早,甲骨卜辭中,替商王佔卜的貞人,從不稱呼商王的名字,而是以「王佔曰」「王卜曰」代之,然商王對於他的諸侯臣子,卻從來直呼其名,故有學者認為,「古人有意識地避諱至少在商代時就已經出現了」。而避諱作為一種制度,在周代正式確立。
  • 中國古代令人哭笑不得的避諱,鯉魚成國寶,「爹」字充滿了無奈
    避諱實際上是中國古代由來已久的一種文化禁忌。自古以來避諱儼然形成了一套森嚴的避諱制度,即在封建社會時期,庶人要避聖人的諱、臣民要避皇帝的諱、百姓避官員諱、子女避父母的諱等。這種避諱在今天看來可能就是一種糟粕,有時為害甚巨,比如大家了解的文字獄便是一種,動輒以文字罪人。
  • 我國古代和近代退役軍人制度研究及啟示
    此種制度在隋朝就有記載,「身死王事者,子不退田,品官年老不減地。」二是對陣亡、傷殘、年老將士給予賞賜。唐德宗令「雖衰老病患,不任軍旅,當分糧賜,並宜全給。」唐懿宗詔令「因戰陣損傷,手足永廢者,終身並不停給」。3. 榮譽待遇。唐高宗敕令軍官退役與文官致仕等同,給予他們體面的身份性照顧。唐憲宗詔令對陣亡將士「審堪名銜,即與褒贈」。
  • 歷史深析:中國古代藏書制度的發展歷程
    明清時期,書院幾乎遍及各省通都大邑,以至窮鄉僻壤,這一時期出現了古代比較著名的書院,如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應天書院、嵩陽書院等有名的書院。為了教學和學生讀書的便利,書院成為我國古代藏書的一個重要場合,也是我國古代藏書的重要補充。
  • 由《慶餘年》的鑑察院淺談歷史上的監察制度
    但是鑑查院的成立初衷與職能卻與歷史上的監察機構相類似,這篇文章中我們就來分析一下歷史上的監察制度。監察制度的種類我國古代就有了監察制度,其初衷是監察各級官吏。秦始皇在中央設立了御史大夫一職,以制衡丞相,這也是封建時代最早的監察官職,此後的2000多年中名稱都不盡相同。自秦代以後,我國的監察制度大概分為三種類型。
  • 古代避諱:看看都哪些你想不到的
    「避諱」就是人們對皇帝或者尊長不能做的一些事情,一旦做了,就容易掉腦袋。一、古代的陰曆一月份,我們現在稱作「正月」。其實,最早是叫作「政月」。因為古代的皇帝,要在陰曆一月份接受文武大臣的朝拜,來制定一整年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