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諱制度是我國古代社會中一種特有的歷史現象。它指的是人們在說話或行文等的過程中,凡是遇到君主、長者名字相同的字面或字音,不能夠直接說出這些字,必須使用其他的方式來代替。這種稱呼變換的方式就是避諱。而要迴避的那個字就叫「諱」。如唐高祖李淵的第三子名叫李玄霸,為避諱康熙皇帝的名諱玄燁而改成了李元霸。
姓氏
避諱制度在中國歷史上存在很長的時間,它大約起始於周代,流行於秦漢之際,盛行於隋唐時期,到兩宋時期最為嚴格,一直到民國時期廢除帝制,這一避諱制度才逐漸消除。
避諱的方式大致有以下三種:
(一) 改字,即凡是遇到需要避諱的字就改成與之意義相同或相近的字。例如戰國時期的秦莊襄王名子楚,就改成楚國為荊國;唐太宗名世民,所以「世」字改為「代」或「系」,「三世」就改為「三代」,「民」字改為「人」,如後世柳宗元的《捕蛇者說》中就把「民風」改為「人風」。
(二) 空字,即凡是遇到需要避諱的字,空著不寫,或用「某」、「諱」來代替。例如東漢許慎在寫《說文解字》時,為了避光武帝劉秀的「秀」字,漢章帝劉「炟」字便在書中將「秀」字上邊的「禾」和「炟」字左邊的「火」字都空著,知識註上「上諱」二字。
(三) 缺筆,即凡是遇到需要避諱的字,就在原字的基礎上缺少最後的一兩筆,這是唐代以後新產生的一種方式。例如為了避諱清聖祖康熙皇帝玄燁的名字,「玄」字的最後一筆的那個點就不寫了。據傳順治帝在跟一位喇嘛探討佛法的時候,問起大清的國運,那喇嘛說道:我身不殘,國祚不滅;十帝在位九帝囚,還有一帝在幽州。當時的人們並不能準確的知道後世200年發生的事情。直到溥儀時,溥儀的「儀」字的繁體字是「儀」,由於避諱制度,當時的人們在使用到這個「儀」字時往往省去最後的一撇以達到避諱的目的。這樣一來,「我」字便成了殘疾也驗證了當初的我身不殘,果然溥儀在位三年大清便滅亡了。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言而已,真實的大清滅亡與此無關,大家只當個娛樂即可。
溥儀
由於君主或長者在取名字時具有一定的隨意性,他們也不可能考慮到普通民間人家的取名,所以避諱的範圍極廣,它不僅要避諱當時的君主或長者的名諱,還要避諱歷史上的名諱,所以歷代下來涉及到避諱要改名的姓名、地名、官名等屢見不鮮。如清朝時期自康熙開始便給後世子孫定下取名的規則,康熙的兒子輩都有一個「胤」字,等到胤禛繼位後,他便將其兄弟們名字中的「胤」字改為「允」字,只有十三阿哥胤祥可以不用避諱這個「胤」字。乾隆並沒有避諱這一說,自嘉慶皇帝開始,為了避諱皇帝的名字,往往是修改皇帝名字中的字而不再修改其他人的名字,如嘉慶皇帝將「永」字改為「顒」字,道光皇帝繼位後將名字由「綿寧」改為「旻寧」,改為不常用的字。
道光皇帝
當然避諱制度一般是因為敬重君主與尊長者,不敢提起其名諱,但是歷史上也有因為厭惡仇人不願提及而迴避的情況。如唐肅宗厭惡安祿山便將安定郡改為保定郡;趙宋皇室南渡後,皇室仇視完顏氏便將「金」字改為「今」字。
中國古代的等級制度非常森嚴,也十分講究禮貌式的稱呼,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避諱制度,也就成了我國古代特有的一種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