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譜文化之「避諱」

2020-12-21 騰訊網

中華許氏網(chinaxushi.net)已創辦第十年

團結世界許氏宗親 凝聚中華許氏力量

修譜 | 尋根 | 聯誼 | 文化 | 公益 | 發展

所謂「避諱」,指的是古人在言談和書寫時要避免君父尊親的名字,這是我國封建社會特有的文化現象。避諱起源於周朝,秦漢以後,隨著儒學統治地位的確立,避諱制度日趨完備。所謂「避諱」,指的是古人在言談和書寫時要避免君父尊親的名字,這是我國封建社會特有的文化現象。避諱起源於周朝,秦漢以後,隨著儒學統治地位的確立,避諱制度日趨完備。所謂「避諱」,指的是古人在言談和書寫時要避免君父尊親的名字,這是我國封建社會特有的文化現象。避諱起源於周朝,秦漢以後,隨著儒學統治地位的確立,避諱制度日趨完備。

一、避諱的種類:中國古代避諱主要有三種:「國諱」、「家諱」和「聖諱」三種。即所謂「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

「國諱」主要是避皇帝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諱,有的朝代延伸至避諱皇帝的姓、字、生肖以及陵名等等。封建帝王出於加強封建統治的需要,要求其統治下的臣民都必須遵守「國諱」,一旦犯諱,就是「大逆不道」,將受到嚴厲處罰。如,為了避諱漢文帝劉恆的「恆」,春秋時的田恆被改為田常,北嶽恆山被改為「常山」,當然後又改了回來;為避諱漢景帝劉啟的「啟」,古都啟封改為「開封」,倒是沿用至今。因為唐太宗叫李世民,觀世音菩薩也被迫改名為「觀音菩薩」。

「家諱」指避諱父祖之名,僅限於親屬內部,體現了封建倫理道德精神。詩鬼李賀的父親名晉肅,因為避諱「晉」,李賀終身沒有參加科舉進士考試,雖少年英發,才華橫溢,卻終不得志,鬱鬱寡歡,27歲就英年早逝。李賀的《金銅仙人辭漢歌》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成了千古名句,後來有人將其作為對聯,來徵集求對下聯,直到北宋才被大文學家石延年對出了下聯:月如無恨月長圓。當然,這是後話。

李賀死後,韓愈很是惋惜,義憤之中寫下了《諱辯》一文。文中說,因父親名為「晉肅」,兒子就不能參加進士科考,如果父親名為「人肅」,難道兒子終身不能為人?

因「家諱」也鬧出了許多笑話。宋時有個大臣名「良臣」,其子在讀《孟子》中的「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時,改作「今之所謂爹爹,古之所謂民賊也。」

「聖諱」多數情況下指避孔子的名諱「丘」。如晚清愛國詩人、教育家、抗日保臺志士丘逢甲,祖籍廣東嘉應州鎮平縣(今廣東蕉嶺) 。因在清雍正年間,不少"丘姓"者因避諱孔子之名,改成了現在常見的"邱姓",故丘逢甲宗族姓"丘"或"邱"者皆有。丘逢甲先生後來主修家譜,又改「邱」為「丘」。

另外,還存在一種「憲諱」,是古代官場下級官員為了巴結討好上司,主動避長官的名諱。如:五代時期的著名宰相馮道,字可道,被稱為「十朝元老」,據考證實際為十三朝元老。他的門客在給他講《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時,只能讀作「不敢講可不敢講,非常不敢講」。

二、避諱的方法。對於封建社會避諱,往往有以下幾種方法進行應付:

「改字法」。即將應避諱的字改用音近或義同的字來代替。如蘇軾的祖父名序,蘇軾將序改作「敘」。唐祖諱虎,故凡稱「虎」的地方均改作「武」或「猛獸」。還如前所述的「恆」改「常」,「啟」改「開」。

「空字法」。即將應避諱的字空而不書,或作「口」,或作「某」,或直書「諱」,如唐人撰《隋書》時,因避太宗李世民諱,而改「王世充」為「王 充」。

「缺筆法」。即對所避之字的最後一筆不寫,如將孔子的名諱「丘」缺筆作「 斤 」。此外,還一種在口語中避正呼的避諱法。漢語有平、上、去、入四聲,如諱字屬入聲,則在口語中不可出現此音,而其他三聲仍可照念,但有時也會出現因避一字而四聲皆諱的情況。

避諱作為中國古代宗法制度之一,目的為了強化國人尊祖敬宗的意識,但是在具體過程中,造成許多麻煩和文化史集的混亂。

後來的皇室也注意到了這一點,在起名時故意用一些生僻字,以減少平時老百姓交流過程中的麻煩。

但細心的讀者可能會發現,王羲之的後代卻很特殊,兒孫們的名字中大都含有「之」字,如五個兒子分別叫王玄之、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獻之;孫子中有王楨之、王靜之。進一步查證,琅琊(山東臨沂籍貫)王氏至少在十代內,都有人名字中含「之」字,根本不講避諱。

不只如此,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除了王氏幾代共用「之」字入名,當時琅琊的顏氏、範陽的祖氏、東海的徐氏、山東的孔氏、河間的褚氏、陳留的阮氏、南陽的範氏等有名的家族,也都出現了父子同「之」、祖孫同「之」、兄弟同「之」的出現。

大家有知道有「之」字不避諱的原因嗎?請在文末留言說說你的看法!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的避諱文化
    所謂「避諱」,指的是古人在言談和書寫時要避免君父尊親的名字,這是我國封建社會特有的文化現象。避諱起源於周朝,秦漢以後,隨著儒學統治地位的確立,避諱制度日趨完備。
  • 名字中的避諱文化(一)
    其實,這是受中國幾千年漢字避諱的文化心理的影響,要不要避諱,怎麼樣避諱,我們先來看一看在中國傳統當中的避諱文化,由此也產生了很多有意思的文化現象。一般說來,避諱有三種:忌諱、憎諱和敬諱。在傳統中,「敬諱」遇到的比較多,隨著歷史的進程,也發生了系列變化,衍生了不同的避諱,顯得過猶不及了。正諱:敬諱之初,但避君主、上司、父祖、尊者、長者、敬重者之名及名之相同字而已,即所謂正諱。
  • 高明這條村的族譜不得了!
    「見長者則敬也,見幼者則愛之」,在楊和鎮清泰村文化中心,一幅幅杜氏家訓亮相牆上 ,倡導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理倫守重等。這些家訓文化,源於清泰村的《杜氏族譜》。杜氏族譜有800多年歷史,共70冊、73序號,記載了「杜氏」一族31代、800多年在高明的發展歷史,是佛山市最厚、保存最為完整的族譜之一。
  • 宗族文化 || 族譜四種常見格式,哪一種更適合現代修譜呢?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傳播正能量
  • 遂寧天才公房《陳氏族譜》簡介
    隨著十多年的積累,他儼然成為遂寧陳氏宗族根親文化中一位後起之秀,並藉以舊譜續編族譜,他發來本文,講述老譜五代人傳承的故事,真切感人,祝福他,也祝福他參與編撰的族譜早日刊印梓竣。遂寧陳氏宗親聯誼會發起人陳代富與陳揚兵,2018年清明會於安居。
  • 聚館劉氏 電子族譜系統
    聚館劉氏 電子族譜系統 族譜又稱家譜、宗譜,記錄著一個家族的來源與變遷,是一個家族的血脈史,族譜文化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云:三世不修譜為不孝。
  • 宗譜與族譜、家譜、支譜稱謂涵義
    點↑謝姓文化中心關注謝姓文化動態
  • 陳曉平:武將謝鴻章改名避諱李鴻章
    周武王滅商之後,周人把浸透著巫術氣息的避諱納入到政治文化體系當中。到秦始皇登位,忌諱越來越嚴格,秦始皇之父莊襄王名「子楚」,楚國的「楚」被迫用「荊」字代替。楚為戰國時期的大國,這樣避諱,等於是篡改歷史。避諱最初是「國諱」,主要是避帝王之名,而後發展到「家諱」以及其他類型。秦始皇名「正」(「政」),而「正月」也改成「端月」「徵月」。
  • 一份族譜引發的「家族社交網絡」之暢想
    Myheritage擁有全球最大的族譜資料庫做為數據支持,其圖片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提供了智能匹配功能,同時針對族譜的垂直搜尋引擎也是該平臺的核心優勢之一。然而對於一款成功的社交網絡應用,技術的領先只是催化劑,而不會是核心競爭力之所在。
  • 中國古代文化文學常識集萃系列四:避諱知多少?為何要避諱?
    錢希言在《戲瑕》中提出,避諱之俗夏商時已有之,證據是《山海經》中往往把夏後啟寫作夏後開,這就是夏人避諱的實例。但陳光堅《諱源略說》一文以為,避諱起自夏商的證據不足,《尚書》中對夏商國君的名字,都直書不諱,如《尚書·五子歌》云:「太康屍位,以逸豫,滅厥德,黎鹹貳。」太康是繼啟之後的帝王,可臣下並不避諱。《山海經》《楚辭》中之所以避啟為開,乃是漢朝人按當時日趨嚴格的諱法,抄書時避漢景帝劉啟諱所致。
  • 族譜,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有很多學者對族譜進行了研究,網上也有很多文章進行了介紹,但往往都是從文化方面著手進行研究,主要研究的也是族譜的起源,形式,內容等,可以細分為社會學、歷史學、考古學、經濟學、民俗學、人口學、民族學、文學、政治學、宗教學、法學、姓氏學等領域。但沒看到有人從科學領域進行過研究,也沒有探尋出人口變化的規律。
  • 宗譜、族譜、家譜、支譜有什麼不同?
    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馮氏文化,傳播馮氏正能量。譜,是記載一個以血緣關係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主要人物事跡的特殊圖書體裁,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它不僅記錄著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還包羅了該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規、家約等歷史文化的全過程。
  • 犯了皇帝名諱,嫦娥也得改名,漫談中國古代避諱文化
    《紅樓夢》中,林黛玉讀書之時,凡遇「敏」字,皆念作「密」,寫字遇著「敏」字,也要少寫一二筆。黛玉這麼做的原因很簡單,她的母親名喚「賈敏」。這就是中國古代頗為獨特的一種文化——避諱。所謂「避諱」,指對於本朝帝王或尊長的名字,既不能直接說出來,書寫時遇到這些字,也必須用改字或缺筆等方法來表達,以示尊敬之意。
  • 熱烈祝賀四川廣安龍安梅氏家族與九親文化籤訂族譜數位化協議!
    籤訂合作協議2020年1月5日,四川廣安龍安梅氏家族代表梅三富、梅中華、梅竹、梅松一行四人到訪九親文化重慶分公司,九親文化市場部總監郎鳳以及經理陳夢雙進行了接待。在與梅氏宗親們探討現代化家譜編修方式以及家譜世系的展示方式後,郎鳳向梅老師們展示了九親文化編印的高質量譜書,取得了梅老師們的認可,當場便敲定了與九親文化家譜的編修事宜並確定了合作協議。
  • 安溪陳氏族譜源流
    26《芳亭陳氏族譜》虎邱鎮芳亭村陳氏族譜,編修於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陳振沃作序。昭穆:  宜宗振朝廷,浚材炳墀錄,清樹煌壁鍾,維新興文化,忠孝奮家聲,橙楠輝培玄,泰柏耀鏗錚。  33《南陳芳春陳氏族譜》大坪鄉前洋村香村陳氏族譜。編修於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2003年重修。昭穆:  均德愷永文有宏,景開世宗振朝廷。浚材炳墀祿,清樹煌壁鍾,  維新興文化,忠孝奮家聲,橙楠輝培炫,泰柏耀鏗錚。
  • 宗譜、族譜、家譜、支譜稱謂涵義有什麼不同
    族眾依然是一宗之下,宗之與族,族之於家。宗之下有因分衍或遷徙等形成一個族體,族體之下的基本單位是家,所以冠用「族譜」名的譜牒應是某宗下的一個新開闢的族體。族譜不是一個完全的宗族譜系,它只記述了這個宗族部分後裔。例:某支遷某地形成一個族體,它的譜系則是族譜。從整體意義上,它構不成一個完整的宗族體系,所以族譜既不同於宗譜也區別於家譜。古釋:「有夫有婦然後為家。」又「家,謂一門之內」。
  • 吳氏族譜和昭穆——吳氏文化
    6、《延陵錦水(水頭)族譜》: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吳輝祖、吳維鬥主持撰修。清乾隆三十八年(1774年),吳日藻主持重修。7、《古東吳氏族譜》:吳永年主持撰修,共7卷。8、《金山吳氏分支前頭宗譜》:民國元年(1912年),吳悌國主持始修。1988年,吳必聰、吳文秦主持重修。
  • 熱烈祝賀《段氏族譜》電子版、微信版順利完成交接!
    交接資料2020年12月18日,京兆段氏家族代表人段才強、段子友、段定建等宗親到訪北京九親文化重慶分公司,北京九親文化重慶分公司市場部經理陳夢雙進行了接待並成功交接《段氏族譜》電子版、微信版資料,標誌著《段氏族譜》編修的圓滿結束!
  • 有獎閱讀古姓族譜!
    得姓始祖    古公亶父、古伯(古父)郡    望    新安郡、新平郡、河內郡堂    號    新安堂歷史名人    古弼、古成之、古大存、古柏1、出自姬姓。周族先祖古公亶父的後代子孫,以古為氏 。2、出自苦成氏(參見詞條郤犨)。
  • 在家就可以修雲族譜啦!
    他們不知道自己祖父母的名字,更不知道自己屬於族譜中的哪支哪房。所以,修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最傳統的修譜方式,莫過於毛筆手抄,一般由本家族文化人執筆。後來有了專業的譜師,幫助各個家族整理家譜,或者由家族自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