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許氏網(chinaxushi.net)已創辦第十年
團結世界許氏宗親 凝聚中華許氏力量
修譜 | 尋根 | 聯誼 | 文化 | 公益 | 發展
所謂「避諱」,指的是古人在言談和書寫時要避免君父尊親的名字,這是我國封建社會特有的文化現象。避諱起源於周朝,秦漢以後,隨著儒學統治地位的確立,避諱制度日趨完備。所謂「避諱」,指的是古人在言談和書寫時要避免君父尊親的名字,這是我國封建社會特有的文化現象。避諱起源於周朝,秦漢以後,隨著儒學統治地位的確立,避諱制度日趨完備。所謂「避諱」,指的是古人在言談和書寫時要避免君父尊親的名字,這是我國封建社會特有的文化現象。避諱起源於周朝,秦漢以後,隨著儒學統治地位的確立,避諱制度日趨完備。
一、避諱的種類:中國古代避諱主要有三種:「國諱」、「家諱」和「聖諱」三種。即所謂「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
「國諱」主要是避皇帝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諱,有的朝代延伸至避諱皇帝的姓、字、生肖以及陵名等等。封建帝王出於加強封建統治的需要,要求其統治下的臣民都必須遵守「國諱」,一旦犯諱,就是「大逆不道」,將受到嚴厲處罰。如,為了避諱漢文帝劉恆的「恆」,春秋時的田恆被改為田常,北嶽恆山被改為「常山」,當然後又改了回來;為避諱漢景帝劉啟的「啟」,古都啟封改為「開封」,倒是沿用至今。因為唐太宗叫李世民,觀世音菩薩也被迫改名為「觀音菩薩」。
「家諱」指避諱父祖之名,僅限於親屬內部,體現了封建倫理道德精神。詩鬼李賀的父親名晉肅,因為避諱「晉」,李賀終身沒有參加科舉進士考試,雖少年英發,才華橫溢,卻終不得志,鬱鬱寡歡,27歲就英年早逝。李賀的《金銅仙人辭漢歌》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成了千古名句,後來有人將其作為對聯,來徵集求對下聯,直到北宋才被大文學家石延年對出了下聯:月如無恨月長圓。當然,這是後話。
李賀死後,韓愈很是惋惜,義憤之中寫下了《諱辯》一文。文中說,因父親名為「晉肅」,兒子就不能參加進士科考,如果父親名為「人肅」,難道兒子終身不能為人?
因「家諱」也鬧出了許多笑話。宋時有個大臣名「良臣」,其子在讀《孟子》中的「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時,改作「今之所謂爹爹,古之所謂民賊也。」
「聖諱」多數情況下指避孔子的名諱「丘」。如晚清愛國詩人、教育家、抗日保臺志士丘逢甲,祖籍廣東嘉應州鎮平縣(今廣東蕉嶺) 。因在清雍正年間,不少"丘姓"者因避諱孔子之名,改成了現在常見的"邱姓",故丘逢甲宗族姓"丘"或"邱"者皆有。丘逢甲先生後來主修家譜,又改「邱」為「丘」。
另外,還存在一種「憲諱」,是古代官場下級官員為了巴結討好上司,主動避長官的名諱。如:五代時期的著名宰相馮道,字可道,被稱為「十朝元老」,據考證實際為十三朝元老。他的門客在給他講《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時,只能讀作「不敢講可不敢講,非常不敢講」。
二、避諱的方法。對於封建社會避諱,往往有以下幾種方法進行應付:
「改字法」。即將應避諱的字改用音近或義同的字來代替。如蘇軾的祖父名序,蘇軾將序改作「敘」。唐祖諱虎,故凡稱「虎」的地方均改作「武」或「猛獸」。還如前所述的「恆」改「常」,「啟」改「開」。
「空字法」。即將應避諱的字空而不書,或作「口」,或作「某」,或直書「諱」,如唐人撰《隋書》時,因避太宗李世民諱,而改「王世充」為「王 充」。
「缺筆法」。即對所避之字的最後一筆不寫,如將孔子的名諱「丘」缺筆作「 斤 」。此外,還一種在口語中避正呼的避諱法。漢語有平、上、去、入四聲,如諱字屬入聲,則在口語中不可出現此音,而其他三聲仍可照念,但有時也會出現因避一字而四聲皆諱的情況。
避諱作為中國古代宗法制度之一,目的為了強化國人尊祖敬宗的意識,但是在具體過程中,造成許多麻煩和文化史集的混亂。
後來的皇室也注意到了這一點,在起名時故意用一些生僻字,以減少平時老百姓交流過程中的麻煩。
但細心的讀者可能會發現,王羲之的後代卻很特殊,兒孫們的名字中大都含有「之」字,如五個兒子分別叫王玄之、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獻之;孫子中有王楨之、王靜之。進一步查證,琅琊(山東臨沂籍貫)王氏至少在十代內,都有人名字中含「之」字,根本不講避諱。
不只如此,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除了王氏幾代共用「之」字入名,當時琅琊的顏氏、範陽的祖氏、東海的徐氏、山東的孔氏、河間的褚氏、陳留的阮氏、南陽的範氏等有名的家族,也都出現了父子同「之」、祖孫同「之」、兄弟同「之」的出現。
大家有知道有「之」字不避諱的原因嗎?請在文末留言說說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