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獎閱讀古姓族譜!

2021-02-23 榆樹錢Q家族

【有獎閱讀】關注「榆樹錢Q家族」微信公眾平臺,閱讀本平臺文章,並轉發到朋友圈,我們將在六月起推出與消費者互動的「有獎閱讀」的大型回饋活動,巨額美酒傾情送出,詳情請持續關注本平臺的信息發布,敬請期待!

淺酌    微醺    輕奢    濃情

   一款有性格、有溫度、有態度的酒

古姓:最早來源於周文王姬昌的祖父古公亶父,是一個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古姓人口在中國大陸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臺灣排名第七十五位,多分布於臺灣的臺北、臺東、新竹等地。

得姓始祖    古公亶父、古伯(古父)

郡    望    新安郡、新平郡、河內郡

堂    號    新安堂

歷史名人    古弼、古成之、古大存、古柏

1、出自姬姓。周族先祖古公亶父的後代子孫,以古為氏 。

2、出自苦成氏(參見詞條郤犨)。周代有大夫受封於苦城(今河南省鹿邑),其後人以訛音古成為氏,以後去成單姓古,稱古氏。

3、出自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吐奚氏。後魏吐奚氏入中原後逐漸與漢文化融合,改為單姓古氏 。

4、出自回族。自唐初進入中國於天寶十四年任大將軍的古都白丁後裔有姓古。其先古都白丁初在新安郡(今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及江西婺源等地),北宋時遷至揚州 。古氏原有家譜,歷三十三世,後毀於兵難。在明代時,揚州還有一回回收藏家也姓古,人稱「古回回」。古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江蘇和河南地區。同時,古姓也為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雲南等地 。

5、源自「姑發氏」。古姓來自吳國泰伯弟仲雍次子旻,吳國被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滅國,吳王室逃亡一蹶不振,從此改姓隱居,春秋後期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響,由「姑發氏」改為「古氏」 。

6、源於苗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苗族古氏主要居住在貴州省修文縣、雲南省河口縣、屏邊縣、文山縣及越南。

7、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8、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9、源於高山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遷徙傳播

周族原居住在邰的地方(今陝西省武功縣),後來經常受到周圍的遊牧民族的侵襲,居無寧日。后稷的第十二代子孫古公亶父,也就是周武王的曾祖,遂率眾人另闢家園。結果在歧山(今陝西省歧山縣)定居,古公亶父致力農業,政治各方面的改革。終於建立了強大的周族。他的後人為了紀念他,以他的名號為姓氏,形成了古氏。北魏時吐奚氏的後代也有改姓為古的。

古氏在臺灣的居住地區,以新竹、苗慄等地為最多,且多採用聚族數古戶而居的形式。這類村莊在苗慄西湖、臺中東勢、屏東潮州鎮、竹東、楊梅等地幾乎隨處可見。古氏遷臺,發生於清康熙年間。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朱一貴起義以反清復明相號召,稱「大明重興元帥」時,就有古氏從廣東五華來臺開基,其中義民古蘭伯、古芬興等就居住下淡水港東西二裡處。至乾隆年間,又有一支古氏從泉州移臺,初居今桃園縣龍潭坡,後遷住臺北、臺東、新竹等地。

據清舉人丘荷公主編《上杭縣誌·氏族志》載:「古氏,新安郡,周太王古公之後,因以為氏。」新安為古姓遠祖居地,這個遠祖就是北魏吏部尚書、宰相古弼。上杭古姓,人口不多。民國《上杭縣誌·氏族志》云:「縣東安鄉有古姓十數戶」。這些「安鄉」古氏住的村子——馬祖灘,現已改屬臨城黃竹行政村所轄。20來戶村民,務農為業。他們由於歷史變遷,只知道遠祖源於新安郡,其他無譜可依。

人口分布

元末明初、明末清初兩次改朝換代時的移民運動不止兩湖,還有兩廣、江西等地,填殖地域包括雲南、貴州、四川三省及今重慶市,因此胡姓人氏跟隨移民到雲、貴、川等地。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臺灣光復。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人古飄萍等隨前進指揮所人臺,進行臺灣的接管工作。之後,廣東梅州籍的大律師古雲瓊、廣東五華縣籍的警官古奠基、廣西馬山縣籍的飛行員古可模、江西尋烏縣籍的古芹齋教授、江西上猶縣籍的軍醫古章文等大批古氏軍人、警務人員、律師、學者赴臺。特別是在1948~1950年期間,國民黨部隊中許多古氏高級將領前往臺灣,如江西省尋烏縣晨光鎮的古作邦將軍、古遊生將軍,江西省遂川縣樟木坑的古田才少將,廣東省五華縣安流鎮的古煥謨將軍,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的古輝文上校等等。其間人臺的除了廣東、廣西、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等南方諸省古氏外,還有陝西、貴州、四川、重慶、河南、山西等北方古氏。在這期間赴臺且知其下落者,計有四百餘人,相當於清朝來臺開基古氏之半數,尤以廣東省居多。聚居在花蓮縣、宜蘭縣等地的高山族古氏,是在臺灣政府令高山族冠漢姓時才出現的。

臺灣現聚居著古氏三萬餘人(公元1978年統計時有兩萬餘人),在臺灣姓氏排名中列為第七十五位,人口遍布島內各縣市,尤以桃園、新竹、苗慄、臺中為最。據陳紹馨、傅瑞德(Morton.H.Fried)合著的《臺灣人口之姓氏分布:社會變遷的基本指標》第一冊,及潘英著的《臺灣人的祖籍與姓氏分布》等資料顯示,早在1956年9月臺灣的古氏人口共四千人,實際人口應有一萬六千人,佔當時臺灣總人口的0.2%,是臺灣「本省人」的第六十九大姓,也是「先住民」的第三十四大姓,更是「客家人」的第二十四大姓。

多是臺灣、廣東省各地和少數重慶的古氏移居海外,如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暹羅) 、印度尼西亞(印尼)、越南、日本、美國、加拿大、巴西、阿根廷、秘魯、模里西斯、留尼旺、南非、英國、荷蘭、澳大利亞、大溪地、紐西蘭等地。

郡望

新安堂:源自北魏吏部尚書、宰相古弼。他世居代州(今山西省代縣)《魏書·地形志》載:「代州有新安郡」,古弼子孫蕃衍,成為當地旺族,古氏遂以「新安」為堂號。

古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國寶堂」等。

宗祠楹聯

源自亶父;望出新安。

——佚名撰古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古姓的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鄉賢世澤;國寶家聲。

——佚名撰古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古氏宗祠「國寶堂」堂聯。

君稱國寶;人舉筆公。

——佚名撰古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古氏宗祠「國寶堂」堂聯。

南嶺首第;北魏元勳。

——佚名撰古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古氏宗祠「新安堂」堂聯(廣東地區用)。

名揚東漢;勇冠魯齊。

——佚名撰古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古初,父喪未葬,鄰家失火,初匍匐柩上,以身捍火,火為滅。下聯典指春秋古冶子,從齊景公渡河。有黿銜左驂沒於水,古冶子右手持黿頭,左手持左驂而出,水為之倒流三百步,人視之為河伯。

亶父家聲遠;筆公世胄長。

——佚名撰古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古氏宗祠「國寶堂」堂聯。

押衙真俠義士;筆公為社稷臣。

——佚名撰古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富平人古押衙,建中年間的俠客。尚書鄭震有個女兒叫無雙,才高貌美,許配給了鄭震的外甥王仙客。後來鄭震因罪被處死,無雙被收入宮中為奴,打掃園林。一天,王仙客在褥子下發現一封信,上面寫著:「富平縣的古甲衙是人間的有心人,你是否去求他幫忙?」王仙客便去拜訪了他,在他的幫助下,終於救出了無雙。下聯典指南北朝時北魏代郡人古弼,善於騎射,官至吏部尚書,因功封靈壽侯,雖事務繁雜,而讀書不輟。他的頭尖,太武帝便叫他「筆頭」,人們則稱他「筆公」。他多次進言直諫,太武帝說:「筆公可以稱為社稷之臣。」

學富精撰長生訣;志堅拒交禪受圖。

——佚名撰古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北朝時學者古銑,著有《長生保要》。下聯典指明代永王時郎中古其品的事典。孫可望謀禪代,遣人求其品畫「堯舜禪受圖」。拒不從,受害。

新發於硎千年利;安然無恙萬家興。

——佚名撰古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古姓望族居新安「新安」二字的嵌字聯。

座繞慈雲叨佛力;家留舊澤念宗功。

——佚名撰廣東省珠海市唐家灣鎮那洲村古氏祖厝聯(1)

據村史考證,那洲村古姓始祖古瑜保,是明朝景泰年間,從新會縣古勞鄉遷入這裡開村定居的。

片言可用,毫末將拱;小惡無為,涓流成池。

——唐·古之奇撰古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名宦古之奇《縣令箴》辭句聯。古之奇,以作《縣令箴》出名。箴云:「政不欲猛,刑不欲寬,寬則人慢,猛則人殘。小惡無為,涓流成池。片言可用,毫末將拱。勿輕小道,大車可覆。不恕而明,不如不明,不通而清,不如不清。」

古道照人,世傳孝德;新安發跡,代孕忠誠。

——佚名撰古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名人古初,臨湘人。光武時遭父喪未葬,鄰家失火,初匍匐柩上,以身捍火,火為滅。太守郅鄆甄異之,薦於朝。下聯典指漢代名人古翊,新安人。

和氣致祥,百忍成金,處世端資退讓;

厚德載福,惟善為寶,持身貴養謙光。

——佚名撰廣東省珠海市唐家灣鎮那洲村古氏祖厝聯

洪洞溯淵源,俎豆千秋,祖功宗德清芬播;

新安徵譜牒,本枝百世,子孝孫賢福蔭長。

——佚名撰河南省濮陽市杜母寺村古氏宗祠聯

前火焰、後金瓶,仰見祖德宗功與靈山而並峙;

左珠江、右錫鞏,惟顧文經武緯合秀水似長流。

——佚名撰廣西壯族自治區昭平縣黃姚鎮古氏宗祠聯

家譜文獻

古姓家譜

族譜名稱
  編撰者編撰時間與方式藏地惠來·梅田古氏族譜一卷
  古之梁編
  清代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手抄本
  臺灣
  五華·古氏族譜 一卷
  著者待考
  清代嘉慶年間 手抄本
  廣東省五華縣梅林鎮貯河石
  定南·白沙古氏族譜 多卷
  古仁勳編
  清代嘉慶三年(1798年)印刷本
  江西省定南縣柱石鄉白沙村
  江西·古氏族譜 多卷
  著者待考
  清代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印刷本
  江西省南康市內潮鄉、遂川縣
  五華·古氏族譜 一卷
  古若宗編
  清代道光年間 手抄本
  廣東省五華縣
  五華·古氏族譜 一卷
  著者待考 
  清代道光年間 手抄本
  廣東省五華縣梅林鎮
  北埔·古氏族譜 一卷
  古春光清代道光年間 手抄本
  現存臺灣北埔
  楊梅·古氏族譜 一卷
  著者待考
  清代道光年間 手抄本
  臺灣桃園縣楊梅
  五華·古氏族譜 一卷
  著者待考 
  清代道光年間 手抄本
  廣東省五華縣梅林鎮優行徑
  南海·西村古氏家乘 一冊
  古碩元修
  清代鹹豐四年(1854年)手抄本
  廣東省南海市和順鎮西村
  霄裡·古氏族譜 一卷
  著者待考
  清代鹹豐年間手抄本
  臺灣霄裡
  陝北·古氏淵源紀實 一卷
  古麗中編
  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年)手抄本
  陝西省延長縣
  新安堂古氏族譜 多卷
  著者待考
  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年)木活字本
  上海圖書館藏卷三
  五華·古氏歷代宗譜 一卷
  著者待考
  清代光緒年間 手抄本
  廣東省五華縣華陽鎮
  五華·古氏族譜 一卷
  著者待考
  清代光緒年間 手抄本
  廣東省五華縣文葵鎮高車子
  長寧·古氏族譜 印刷
  古佔先主修
  清代光緒十六年(1890年)
  江西省尋烏縣
  四川省川東道重慶府璧山縣天池古氏譜 一卷
  古洪興編
  清代光緒十七年(1891年)手抄本
  重慶巴縣、璧山縣、四川省犍為縣
  龍泉·古氏續修族譜 四卷
  古耀金編
  清代光緒十九年(1893年)印刷本
  江西省遂川縣戴家埔鄉雲龍村龍門洞
  二十五府君派譜 一卷
  著者待考
  清代光緒二十年(1894年)手抄本
  臺灣
  會昌·清溪古氏族譜 多卷
  古鏡堂主編
  清代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印刷本
  江西省會昌縣清溪鄉
  五華·古氏族譜 一卷
  著者待考
  清代光緒三十年(1904年)手抄本
  廣東省五華縣龍村鎮古潭村
  袁郡·古氏三修族譜 七卷
  古學傑編
  清代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印刷本
  湖南省瀏陽市三口鄉古家坳,江西省圖書館藏首一卷
  臺灣·繪圖古氏宗譜歷代全書 一卷
  古定青編
  1915年手抄本
  臺灣中壢市
  無為·古氏族譜 多卷
  古蓬仙主修
  1915年印刷本
  安徽省無為縣劉渡鎮團結村
  五華·古氏族譜 一卷
  古錦垣編
  1919年手抄本
  廣東省五華縣周江
  嶽陽·古氏三修族譜 多卷
  著者待考
  1919年印刷本
  湖南省嶽陽縣筻口鎮
  古氏集注歷代源流族譜 一卷
  古俊軒編
  1920年手抄本
  廣東省五華縣梅林鎮琴口鄉告嶺村
  苗慄·古氏族譜 一卷
  著者待考
  1921年 手抄本
  臺灣苗慄縣銅鑼鄉
  賓陽·古氏族譜 一卷
  古錦堂編
  1924年手抄本
  廣西省賓陽縣新橋鎮馬村古屋
  梅縣·古氏族譜 十六卷
  古善愚、古騷生編
  1926年印刷本
  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松南鎮圳頭村
  楊梅·古氏族譜 一卷
  古連山編
  1928年手抄本
  臺灣桃園縣楊梅
  橫山·古氏族譜 一冊
  古少枝編
  1932年手抄本
  臺灣橫山
  苗慄·古氏族譜 一卷
  古關璉編
  1935年手抄本
  臺灣苗慄縣
  增城·古氏族譜 一卷
  著者待考民國時期 手抄本
  廣東省增城市
  梅縣·古氏簡譜 一卷
  著者待考
  民國時期手抄本
  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大立
  惠東·古氏族譜 一卷
  著者待考
  民國時期手抄本
  廣東省惠東縣稔山鎮壩仔村
  番禺·古氏族譜 一卷
  著者待考
  民國時期手抄本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石暮鎮傍江東村
  新豐·新安郡古氏族譜 三卷
  著者待考
  民國時期手抄本
  廣東省河源市埔前鎮高圍村
  和平·古氏簡譜 一卷
  著者待考
  民國時期手抄本
  廣東省和平縣古寨鎮前程村
  新安郡古氏族譜 一冊
  著者待考
  民國時期手抄本
  美國
  莘縣·古氏族譜 一卷
  著者待考
  民國時期手抄本
  山東省莘縣魏莊鄉草佛堂
  莘縣·古氏掛譜 一軸(巨幅)
  著者待考
  民國時期
  山東省莘縣魏莊鄉草佛堂
  盂縣·古氏族譜 一冊
  著者待考
  民國時期手抄本
  山西省盂縣清城鄉
  五華·國寶堂古氏宗譜 一冊
  著者待考
  民國時期手抄本
  廣東省五華縣華陽鎮
  袁郡·古氏四修宗譜 八卷
  古子植編
  1946年印刷本
  江西省萍鄉市江西省圖書館藏首二卷
  新安堂古氏宗譜 一冊
  古智鴻編
  1946年手抄本
  臺灣
  興國·古氏七修族譜 多卷
  古惟洪編
  1948年印刷本
  江西省興國縣
  灌縣·古氏族譜 一冊
  古仁智編
  民國時期手抄本
  四川省都江堰市石羊鎮書院村
  南海·古氏族譜 一卷
  著者待考
  民國時期手抄本
  廣東省南海市和順鎮古村
  中山·古氏族譜 一卷
  著者待考
  民國時期手抄本
  美國夏威夷檀香山
  隆昌·古氏族譜 一卷
  著者待考
  民國時期手抄本
  四川省隆昌縣城
  榮縣·古氏族譜 一卷
  著者待考
  民國時期手抄本
  四川省榮縣成佳鎮橋衝村
  新都·古氏族譜 一卷
  著者待考
  民國時期手抄本
  四川省新都縣泰興鎮泰興街
  綦江·古氏族譜 一卷
  著者待考
  民國時期手抄本
  重慶市綦江縣趕水鎮解放路
  榮縣·古氏族譜 一卷
  

著者待考

 民國時期印刷本
  四川省榮縣人和鎮柏楊村
  臺灣·龍潭古氏族譜 一冊
  古德清、古阿振編
  1952年印刷本
  臺灣臺中
  湖口·康遜公派古氏族譜 一卷
  著者待考
  1964年手抄本
  臺灣湖口
  臺灣開基祖傳下世系略歷 一冊
  古成恩編
  1966年印刷本
  臺灣湖
  古氏宗譜簡表 一冊
  古奠基
  1970年印刷本
  臺灣苗慄
  古氏歷代族親表 一冊
  古貴福編
  1971年印刷本
  臺灣屏東縣恆春
  臺北·古氏宗譜 一冊
  古煥謨、古貴訓
  1972年印刷本
  臺灣臺北市
  古氏子鳳公派下族譜 一冊
  古國順編
  1972年手抄本
  臺灣桃園縣楊梅
  平壩·古氏族譜 一冊
  著者待考
  1974年手抄本
  貴州省平壩縣高峰鎮活龍鄉小普村
  龍潭·古氏族譜 一冊
  古阿清編
  1975年印刷本
  臺灣龍潭
  古氏列祖銘贊作者群賢錄 一冊
  古煥謨編
  1977年印刷本
  臺灣臺北市
  竹北·古氏宗譜 一冊
  古廷旺編
  1977年印刷本
  臺灣新竹市竹
  楊梅·古氏歷代世系表一冊
  古秀海編
  1981年印刷本
  臺灣桃園縣楊梅
  新安堂古氏宗譜畫集 一冊
  古煥謨編
  1982年印刷本
  臺灣臺北市
  瀘縣·古氏族譜 一冊
  古富田編
  1985年手抄本
  四川省瀘縣天心鄉
  蕉嶺·古氏族譜 一冊
  古超桂編
  1985年刻印本
  廣東省蕉嶺縣蕉城鎮山下村
  邛崍·古氏宗嗣 一冊
  古芝光、古代全主編
  1986年刻印本
  四川省邛崍市石坡鎮古溝村
  五華·古氏族譜 三卷
  古廣麟編
  1988年刻印本
  廣東省五華縣華城鎮高華村
  惠東·古氏族譜 一冊
  古維華、古簪寰編
  1988年手抄本
  廣東省惠東縣稔山鎮壩仔村上壩
  梅縣·上崗戶古氏源流稽考 一冊
  古敬仁編
  1989年手抄本
  廣東省梅州市
  五華·新安堂古氏族譜 一冊
  古鴻培編
  1989年印刷本
  廣東省五華縣梅林鎮貯河石
  香港·古氏宗譜 一冊
  古劍鋒編
  1990印刷本
  香港元朗青山道
  嶽陽·古氏四修族史 五卷
  古榮暑、古榮聘等編
  1990年印刷本
  湖南省嶽陽縣筻口鎮
  湖口古氏族譜 一冊
  古漢文編
  1991年印刷本
  臺灣湖口
  寶山古氏族譜 一冊
  古潮琮編
  1991年印刷本
  臺灣寶山深井
  苗慄·新安堂古氏族譜 一冊
  古進昌編
  1991年影印本
  臺灣苗慄縣頭份鎮
  高州·古氏族譜 八卷
  古應天總編
  1991年刻印本
  廣西省北流市大倫鎮
  墊江·古氏族譜 一冊
  古光輝等編
  1991印刷本
  重慶市墊江縣高峰鎮大山村
  橫山·古氏族譜 一冊
  古雲華編
  1992年印刷本
  臺灣橫山陝西省延安地區檔案館
  延安·古氏淵源紀實 一冊
  古世覺、古國傑等編
  1992年印刷本
  
新都·古氏族譜 一冊
  古家信、古家萬等編
  1992年手抄本
  四川省新都縣新都鎮督橋河村
  唐河·古氏族譜 一冊
  著者待考
  1992年印刷本
  河南省唐河縣古城鄉古老莊
  新竹·通俊公房古氏族譜 一冊
  古國瑞編
  1993年印刷本
  臺灣中壢市
  欽州·古氏族譜 一冊
  古秀禮編
  1993年印刷本
  廣西欽州市板城鎮古屋
  贛南·古氏族譜 三卷
  古明豐編
  1993年印刷本
  江西省尋烏縣桂竹帽鎮
  五華·古氏族譜 一冊
  著者待考
  1993年刻印本
  廣東省五華縣華陽鎮
  新編古氏宗譜 一冊
  古子隆編
  1994年印刷本
  臺灣臺中市
  安定邑·古氏族譜 三卷
  古今模、古炎煌主編
  1994年印刷本
  江西省安遠縣車頭鎮車頭
  梁平·古氏族譜 一冊
  古銘聲編
  1994年印刷本
  重慶市梁平縣明達鎮
  臺灣古氏源流系統表 一冊
  古娘淵編
  1995年印刷本
  臺灣臺北市
  湖口·新編古氏宗譜 一冊
  古木萬編
  1995年印刷本
  臺灣湖口
  贛湘·古氏五修族譜 六卷
  古均桃二古英傑編
  1995年印刷本
  江西萍鄉市荷堯鎮火燒橋
  璧山·古氏族譜 一冊
  古大志、古大田編
  1995年印刷本
  重慶巴縣、四川省犍為縣清溪鄉
  新安古氏八修譜 十卷
  古芳清、古小彬主編
  1995年印刷本
  江西省瑞金市、寧都縣、廣昌縣和福建省長汀縣、寧化縣
  古氏希德公派世系表 一冊
  古輝文編
  1995年印刷本
  臺灣臺北市
  五華·肇塘古氏族譜 一冊
  古富光主編
  1995年印刷本
  廣東省五華縣安流鎮肇塘村
  河源·埔前古氏族譜 一冊
  古開亞主編
  1995年印刷本
  廣東省河源市埔前鎮高圍村
  連南·古氏族譜 一冊
  古問松編
  1996年印刷本
  廣東省連南縣高灘營
  河源·古氏族譜 一冊
  古演凡主編
  1996年印刷本
  廣東省河源市、東源縣、龍門縣
  古氏仕殿仕朝公派下世系 一冊
  古金水編
  1996年印刷本
  臺灣觀
  上猶·古氏五修族譜 一冊
  古章文、古翰玖等編
  1996年印刷本
  江西省上猶縣油石鄉
  汕頭·達濠古氏族譜 一冊
  古增強編
  1996年手抄本
  廣東省汕頭市達濠區
  南康·古氏宗譜 一冊
  古啟運主編
  1996年印刷本
  江西省南康市赤土鎮
  古氏淵源暨分支 一冊
  古國瑞、古小彬編
  1997年印刷本
  江西省瑞金市、臺灣中壢市
  興國·古氏八修族譜 上、下冊
  古遠亮、古祖蒼主編
  1997年印刷本
  江西省興國縣城
  古氏淵源世代表 一冊
  古國瑞編
  1997年印刷本
  臺灣
  梅縣·滂溪古氏支譜 一冊
  古迪生、古海華編
  1997年印刷本
  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梅南鎮滂溪村
  賀縣·塘面村古氏族譜 一冊
  古文輝、古國奎編
  1997年印刷本
  廣西賀州市鵝塘鎮塘面村
  興寧·藍田古氏族譜 一冊
  古勝祥、古哲謀等編
  1997年印刷本
  廣東省興寧市水口鎮藍田村
  五華·新安堂古氏族譜 一冊
  古世懷編
  1997年手抄本
  廣東省五華縣華陽鎮蓮塘埔村
  甘洛·田壩古氏族譜 一冊
  古新民主編
  1997年印刷本
  四川省甘洛縣田壩鎮
  賀州·古氏瑜珍公房族譜 一冊
  古思雄編
  1998年手抄本
  廣西賀州市八步鎮
  信宜·古氏茶山分支族譜 一冊
  古萬年編
  1998年手抄本
  廣東省信宜市茶山鎮
  敬臣公派世系圖 一冊
  古金男編
  1998年手抄本
  臺灣臺中縣
  尋烏·古氏族譜 一冊
  古顯道主編
  1998年印刷本
  江西省尋烏縣晨光鎮塘背村
  古氏家族識親表
  古瑞麟編
  1998年電腦版
  臺灣新竹竹東
  尋烏篁鄉古氏三修宗譜 一冊
  古安健主修
  1998年印刷本
  江西省尋烏縣晨光鎮
  五華·古氏族譜南寶公分譜 一冊
  古廣麟主編
  1998年印刷本
  廣東省五華縣華城鎮高華村
  龍潭·古氏族譜 一冊
  古望欽編
  1999年印刷本
  臺灣龍潭
  奉節·公平古由才公族譜 一冊
  古恆昭編
  1999年手抄本
  重慶市奉節縣公平鎮
  遂川·聲亮公房古氏族譜 一冊
  古以志編
  2000年印刷本
  江西省遂川縣左安鎮揚芬鄉樟木坑
  桃園·古氏族譜 一冊
  古習元編
  2000年印刷本
  臺灣桃園縣埔心
  古氏史志(第一卷)一冊
  古培才、古小彬總編
  2000年印刷本
  北京圖書館
  古氏南遷及列祖墳塋所在地 一卷
  古蔭枚編
  2000年手稿
  浙江省杭州市
  蕉嶺縣古氏族譜 一冊
  古乃裕、古漢金主編
  2001年臺灣印刷本
  廣東省蕉嶺縣文福鄉高塘村
  臺灣古氏宗譜一冊
  古國瑞編
  2001年印刷本
  臺灣
  遂川·古氏族譜 上、下冊
  古金髮主編
  2002年印刷本
  江西省遂川縣戴家埔鄉
  三臺·樂安古氏族譜 一冊
  著者待考
  手抄本
  四川省三臺縣樂安鎮黃林鄉何家橋村
  三臺·西平古氏族譜 一冊
  著者待考
  手抄本
  四川省三臺縣西平鎮朱君鄉五村
  武陟·古氏族譜 三卷
  古大賢編
  手抄本
  河南省武陟縣謝旗營鄉前牛村
  威遠·古氏族譜 一冊
  古銀洲編
  手抄本
  四川省威遠縣新店鎮長山村
  金華·新安古氏宗譜上下二冊
  古開法總編
  
國家圖書館
  字輩

道可奕世德,瑞慶英賢芳;紹接家風盛,拔魁聲自揚。

後來在七修譜時有所更改。至八修譜時,發現有許多字與祖名犯諱,便重新擬定派語,自四十一世始全部啟用如下派語:

賢良家發貴,吉星運兆長;才學能治國,偉業耀華邦。

功助先澤,榮昭國華;典常式序,科第起家。

紀長向揚,昌宗昭明;亦世興旺,遠傳詩禮。

太學復興,尚德克承;立傳忠厚,繼啟賢能。

元孟昌基恩,芳聯奕世蕃;中行宏大業,永遠定乾坤。

輕存必雲之,重道時剛士;登德天其維,啟國應錦培。

嗣紹上德,淑緒宏名;耕種為本,孝友是存;

謹敦倫紀,誠振綱常;箴銘宜奉,謨訓必詳。

永年思國寶,俊傑佐朝綱;忠厚宜家遠,詩書繼世長;

懷仁存善德,崇本定芬芳;勤紹先謨訓,興隆富貴昌。

開源居上世,繼跡在岐陽;丕顯文謨耀,欽承列武光。

致身扶聖駕,授命振朝綱;秀毓忠誠子,靈彰孝德郎。

鄉賢崇永祀,國寶降嘉祥;量美汪洋巨,臣欣社稷藏。

作箴風令尹,遺愛頌甘棠;寰外乾坤大,山中日月長。

雁聯三進士,代報五同堂;松柏操誰守,綢銀賜久蕆。

輩名:興志展基永克昌,榮華富貴顯名揚。

學名:文典可廷武朝倫,聖賢豪傑學忠臣。

古氏祖訓

父慈,子孝,夫義,婦從,友恭,敬長,睦族,和鄰,重教,守廉。(據金華新安宗譜)

姓氏名望古代古姓著名人物(部分)
  姓名籍貫朝代成就/評價古弼
  
後魏靈壽侯、吏部尚書
  古 樸
  陳州(今河南淮陽)
  明朝
  兵部侍郎、戶部尚書
  古之奇
唐朝做文章《縣令箴》古雲應山西省臨汾市
  唐朝江西省洪州(今南昌市)通判
  古公亶父
  

人民都歌詠樂詩,頌揚他的德業
  古桑
  趙國戰國
  隱士
  古革
  廣東省梅州市
  宋代
  潮州太守
  古其品
  
明代
  畫家
  古全規江西省寧都縣
  
會稽太守 古成之
  廣東省河源市
  宋朝
  嶺南第一位進士,官至棉竹縣令,著名文學家、孔廟鄉賢 古太素
  四川省金堂縣
  宋朝
  名醫、藏書家
  近現代古姓著名人物(部分)
  姓名生卒年籍貫職業成就/評價古耕虞
  1905--2000
  廣東
  商人「豬鬃大王」、「社會主義陶朱公」
  古柏
  1906廣東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一縱隊政治委員、中共尋鄔縣委書記等
  古大存
  1896-1966
  廣東五華
  戰士抗日戰爭做出傑出貢獻古應芬
  1873-1931
  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
  戰士辛亥革命志士(早期)
  古永鏘
  1966廣州CEO優酷CEO
  古戴恩
  1979-6-3
  廣東省梅州市
  詩人
  《跨越時空的情戀》、《星球外傳》
  古天樂
  1970-10-21
  廣東省中山市
  演員
  《神鵰俠侶》《寶貝計劃》《一個好爸爸》
  古巨基
  1972-8-18廣東茂名
  歌手、演員、主持人
  香港十大傑出青年、200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香港區火炬接力第八棒火炬手
  古潤金
  1959
  馬來西亞吉隆坡
  企業家、慈善家馬來西亞中山會館聯合會會長、廣肇聯合總會副會長等
  

來源:呼兒換酒莊

圖文取自網絡,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儘快刪除。

淺酌 微醺 輕奢 濃情

一款有性格、有溫度、有態度的酒

榆樹錢財富系列Q1


榆樹錢財富系列Q3


榆樹錢財富系列Q5


榆樹錢財富系列Q7

榆樹錢Q家族微信公眾平臺

相關焦點

  • 有獎閱讀阮姓族譜
    【有獎閱讀】關注「榆樹錢Q家族」微信公眾平臺,閱讀本平臺文章,並轉發到朋友圈,我們將在六月起推出與消費者互動的
  • 有獎閱讀饒姓族譜
    【有獎閱讀】關注「榆樹錢Q家族」微信公眾平臺,閱讀本平臺文章,並轉發到朋友圈,我們將在六月起推出與消費者互動的
  • 有獎閱讀詹姓族譜
    【有獎閱讀】關注「榆樹錢Q家族」微信公眾平臺,閱讀本平臺文章,並轉發到朋友圈,我們將在六月起推出與消費者互動的
  • 有獎閱讀佘姓族譜
    【有獎閱讀】關注「榆樹錢Q家族」微信公眾平臺,閱讀本平臺文章,
  • 後吾旺村于氏宗祠落成暨于姓族譜編纂成功
    我受邀來到了鄰村---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被譽為的「滑縣大寨」後吾旺村,參加了該村佔總人口60%的第一大姓于氏宗祠落成暨于姓族譜編纂成功慶典儀式。于氏後裔承上啟下、追根溯源,尤其是籌委會成員不辭辛勞,通過閱史、查資、訪談、實地考察後立祠纂譜,傳承良好家風,激發家國情懷的做法,使我受到了一次優良傳統文化的教育。
  • 清朝探花,民國大將軍,祖先如此族譜卻沒修?| 古村好家風
    「凡國必有史,有家必有譜。」
  • 四川廣安鄰水馮氏族譜錄
    國史,朝復一朝,以記興衰、發展;族譜,「諸之百家」無不公認。譜敘其祖源流衍,昭穆世次。氏族史與民族發展史、地方志史和國家歷史,都是人類社會寶貴遺產。它對弘揚民族文化,促進精神文明建設,提高民族愛國熱忱,都具有重大作用。我雖然是鄰水籍人,青年時期離家在外,對家鄉又是特別吾族整個歷史知之極少,今昔展閱一大又疊馮氏族譜資料,覺得頗有價值。
  • 【客家姓氏】 李姓——客家第一大姓
    李姓是怎樣來的呢?說來還有一段榮耀的歷史。相傳李姓的始祖為皋陶,是為帝少昊的後裔。皋陶在著名古帝堯手下做官,主管司法,官名為「大理」。他盡職盡責,主持制定了五種刑罰。他有一頭獨角奇獸,能辨善惡真偽,見有罪之人,就用角去衝頂,見人說假話就發怒。有了這樣一個好幫手,皋陶斷案子從不出差錯,威震朝野,名揚天下。他的子孫世襲大理職務,歷經虞、夏、商三代,以官職為姓,被人稱為「理氏」。
  • 萊陽市高格莊鎮有三個「大策」村,有的姓粘,有的姓蓋
    而在煙臺萊陽市高格莊鎮境內,卻有三個村莊都以「大策」為名,分別是東大策、西大策和前大策。這些地名是怎麼來的呢?萊陽地名資料的解釋也讓人將信將疑。關於東大策的來歷,一種說法是因為村莊的先民曾用妙計躲過了一場劫難,人稱「大策遠謀」,故因此得名;還有一種說法是在古代這附近曾有一座寺廟,大策是從大寺演變而來的。相對而言,後一種說法可能更有道理。
  • 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上古姓氏排名(有你的姓嗎)
    我們都知道,姓氏對於中國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這關係著血脈與族譜,名字可以隨便改,但是姓氏,不能改。今天,我們來講一講上古時期流傳下來的四個古姓。中國最古老的姓氏——姬這是上古八大姓之首,周朝和它所有的諸侯國,都以姬為國姓。因為,這是炎黃子孫的炎帝和黃帝中,黃帝的姓。
  • 我姓鄭,我驕傲!我姓鄭,我自豪!咱鄭氏家族就是牛!!!
    我姓鄭 我驕傲古時有奠字無鄭字,鄭字是奠的演化字。奠就是鄭,其本義是設置祭祀。甲骨文中奠字的形狀是在案几上放一把酒壺。源流二2、源自子姓。出自商王武丁之子子奠之後,子奠也稱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得名,為商朝一方國。公元前1046年,周滅商,子姓鄭國也隨之滅亡,周人遷子姓鄭人到渭水上遊,約在今陝西寶雞附近。 源流三3、源自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後。
  • 科譜 | 家譜族譜製作的格式有哪些?
    所以對於以下這些內容,是我們每個姓氏族譜在編修時必須著重考慮的:1、譜名一般均稱為家譜、宗譜、族譜、家乘、世譜、統譜、支譜、祖譜、合譜、聯宗譜、大成譜、房譜等,也有的稱為譜傳、真譜、淵源錄、源流考、清芬錄、世典、世牒、世恩錄、故譜、族譜圖、族系、族講、石譜、世家、私譜、本書、大同譜、鄉賢錄、傳芳集、家傳簿、先德傳、系譜、譜志略、家譜彙編、家模彙編等,
  • 淺論黎氏受姓始祖之「黎侯祖伊」
    近日趁著閒暇時間裡整理出「子姓黎氏受姓始祖『祖伊』」的資料和自己的一些淺論,和廣大宗親們共勉,如有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首先來了解一下「子姓黎氏」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叫子姓黎氏,其實這一說法在我接觸網絡族譜前也沒聽說過,後來通過網絡看了廣西興業縣黎開文先生撰寫的《黎氏本源考》電子稿後才知。原來黎氏如此之複雜,黎氏通過《黎氏本源考》細分後盡然有十六支!
  • 萊陽有個姓「粘」的村子,是女真皇族完顏氏的後人
    (在黃曉明版本的電視劇《精忠嶽飛》當中,粘罕經常出場)如今,粘罕被尊為粘姓的一世祖,到了第8世時(元朝期間),他有位後人名叫博溫察爾,南遷福建晉江,到了博溫察爾兒子這一代,正式以「粘」為姓。根據粘氏族譜記載,博溫察爾共有三子,分別名為「粘壽」、「粘祿」、「粘正」。三兄弟成人之際,正當元明鼎沸之際。
  • 《清漾毛氏族譜》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產,這裡是毛澤東的祖居地
    族譜按世次序列排長幼,憑功德恩榮論生平。不僅有系圖、行傳、祠墓圖考,族規家約,還有毛氏歷代流傳的詩文、奏章,和歷代皇帝頒給毛氏的詔書、名人雅士與毛氏族人往來的詩文等。專家認為可信度高,具有權威性和極高的歷史價值。
  • 宗譜、族譜、家譜、支譜有什麼不同?
    中華馮氏網微信公眾號:fenghomecn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馮」,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中華馮氏網什麼叫宗譜?宗之下有因分衍或遷徙等形成一個族體,族體之下的基本單位是家,所以冠用「族譜」名的譜牒應是某宗下的一個新開闢的族體。族譜不是一個完全的宗族譜系,它只記述了這個宗族部分後裔。例:某支遷某地形成一個族體,它的譜系則是族譜。從整體意義上,它構不成一個完整的宗族體系,所以族譜既不同於宗譜也區別於家譜。
  • 中國最罕見的姓氏,只有湖南獨有,人口僅300,族人卻想改名換姓
    由於古中國和現代中國文化的連續性,姓氏的傳承自然也從未間斷。 而在幾千年前,我國主流姓氏僅只有「姬、姜、姚、媯、姒、嬴、姞、妘」這些上古8大姓氏,到了宋朝那會,已經有《百家姓》出現了,到了明朝,《千家姓》裡已出現了1594個姓氏。一直到今天,我國見諸於文獻的姓氏已經達到了5662個,而這些姓氏,絕大部分都是上古8大姓裡衍生出來的。
  • 濃濃魂牽鑄根脈 ——孟氏族譜(代序)
    我很樂意為他族譜代序,一則過去我們同為一個大隊,雙方相距3裡路,人不親土親,雖年齡有差異,又都在外奉公,常年經月各自忙碌,促膝交心少,卻心有靈犀一通,遇事方顯真情;二則同為孟姓,一筆寫不出兩個孟字,雖未考究同宗世系,然素以「家道」相稱,由是兩家走動頻繁,溯源先輩交好至今,故鄉黨、鄉親、同孟情感熾烈恆久,斷無推託之言,唯恐才疏學淺,誠惶誠恐,弗能達意。遂殫精竭慮,盡能而為之。
  • 【重磅文章】族譜中常見的謬誤:以臺灣新竹郭氏修譜經驗為例
    直到1989年老爹返鄉探親,帶回一本四川資中郭氏族譜[1],翻閱其內容,果然我們家族是郭子儀後裔。我的老爹於2011年羽化登仙,我於整理老爹生平事跡時才認真閱讀族譜,希望在族譜中能為老爹一生填上光榮的一頁。在開始學習家族文史,也就是學習郭氏文史之時,我認識了浙江省台州市仙居縣的郭昇平宗長。
  • 族譜中嗣子、祧子、繼子、養子的含義
    嗣子用於族譜中,主要是指某男人一生沒有結婚而導致膝下無子,亦或結婚成家只生育女兒而沒有男丁。若此男將自己親哥親弟的兒子,在雙方協商好的情況下,將自己的嫡親血侄立到自己名下,成為自己的兒子,此兒子不再為親生父母所有,並擁有繼承自己所有的財產。這裡特別要注意的是,嗣子一定只能是自己的嫡親血侄,不能為旁系族裡的其他晚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