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上面「中華馮氏網」免費訂閱!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馮」,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中華馮氏網」 再點擊「關注」,即可成功加入中華馮氏大家庭。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馮氏文化,傳播馮氏正能量。
族 譜 序
四川大學副教授 德育教研室副主任
馮永德
族有譜,國有史。國史,朝復一朝,以記興衰、發展;族譜,「諸之百家」無不公認。譜敘其祖源流衍,昭穆世次。氏族史與民族發展史、地方志史和國家歷史,都是人類社會寶貴遺產。它對弘揚民族文化,促進精神文明建設,提高民族愛國熱忱,都具有重大作用。
我雖然是鄰水籍人,青年時期離家在外,對家鄉又是特別吾族整個歷史知之極少,今昔展閱一大又疊馮氏族譜資料,覺得頗有價值。這是經過許多熱心家族事業的族人艱苦努力和無私奉獻年取得。在新續譜諜即將出世之際,家鄉族眾委我重任,確難推卸,僅寫一點感受,以鑑後人。
新的譜諜問世,是一件艱巨而又繁重的工程,苦在當代,功在千秋。年少的及未來之子孫,要深知我們的祖先之來龍去脈,父子相繼,代代相傳,以至今日之不易,也可以深思自己處在何位置?欲能奮發圖強,讀書育人,使更多的為國為民、為人類社會多作貢獻,出類拔萃。這就是我的一點期望。
譜志包括了有史以來可考的年有馮氏人物,良莠俱陳,只寫實而不評論,著眼於血緣關係,不以政治分野。乃是作者辛勤筆耕,秉筆直書,沒有刪去任何一個曾經有過劣跡的歷史人物。希望族人理解,其目的是尊重歷史。
這本譜,是以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運用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如實系統地記述馮氏族史和現狀。認真做到法古而不泥古,繼承又有創新。它準確地反映出我族的歷代精神和特徵,古今兼備。雖然並不完美盡善,畢竟為馮氏族人提供了一部可借鑑的比較完整而系統的文獻。它有存史、育人和鑑前啟後的作用。「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比較老譜更加完整,基本上把上川始祖萬武之後裔,一代一代理順世次,概括了各個分支譜的全貌。惟願它能喚起族人,代代傳頌,永駐春天。
我這個久居外鄉的鄰水人,與故鄉相距千裡之遙,本不敢發言,但又說了這麼多話,一是回贈族人的厚愛,二是完成故鄉族人對我的殷殷囑託。
但願我氏族中,在未來的歷史長河裡,同心協力,艱苦努力,奮發圖強,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以較快更好地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各類英才,為馮氏族人爭光,為人類社會作貢獻。這就是我的願望。
續 修 敘
編修宗譜,華夏各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氏族有譜,猶地方有志,國家有史,名人之有本記、世家、列傳。國家史、地方志,不記不編,不知興衰、發展之由。氏族譜志,同樣不續不敘,則為人父、子、孫者來自何處,不識其源,而亂世次,如侄不識叔、史不知弟,遇若途人而混戰,故珍珍斯譜,以永其傳。百家姓譜史聚沙成塔,集成地方志史,民族發展史料。志、史、譜都是人類社會的寶貴文化遺產,都具有重大作用。
孫中山云:族譜記述中華民族,由宗族團聚擴充到國家民族團結,這是中國人才有的良好傳統觀念,應妥加利用。1958年3月,毛澤東中央成都工作會議上講:「搜集家譜,族譜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也可以為人文地理提供寶貴資料。」1961年11月,國家檔案局、文化部發出通知中指出:「關於協助編好《中國家譜綜合》,是我國寶貴遺產中亟待發掘的一部分,譜諜蘊藏著大量有關人口學、社會學、民族學、經濟學、人物傳記、宗教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資料,它不僅對開展學術研究有重要價值,而且對當前某些工作也起著重大作用。」正確地認識、理解編修譜志,是光大譜學,絕非是灌輸延承封建意識、助長風水迷信、變相宣傳血統論。它是一門研究新時期社會科學的科學。
馮氏,乃中華民族中的一大姓氏,僅鄰水地域而言,數百年來系望族之一。而吾族譜諜早在清代嘉慶七年馮愷思譜成,到了光緒元年才印出木刻本。隨後各支族也在不同時期復錄了譜諜,均是手抄本,而且傳抄中有誤。可見先祖譜敘之艱辛。這些老譜離今雖有二三百年,但讀起來,仍覺興奮,頗有價值,它畢竟是先祖留下來的寶貴遺產,時過千秋,其內容也早已成為歷史的陳述了。在漫長的歲月裡,經過朝政更迭,人丁繁衍、遷徙,宗支演變,有的斷代失考,不知祖名支脈。迫切急待續修一部新的、比較完整和全面綜合性的新譜。若無視「搶修」毫無疑議,族史將永遠斷代失考。此次修譜難度雖大,但都是吾族一項跨世紀的工程,既光榮而艱巨,我等知難而上,立誓修譜,敬獻餘力。
由是觀之,續修譜志之重要、緊迫,基於尊祖敬宗傳統,旨在光大馮氏族譜文化,有益於上傳下教,了解馮氏的發展史。繼八九年馮氏部分族人在清明節祭趙氏祖墓時,眾族盼望續修新族譜的要求下,九龍特生、子清、國華及城北宗友、柳塘詩榮等熱心之士,欲先修譜,但終歸一地或幾支之譜,難恬始祖發源之全貌。先覺者世宗與詩榮商確並舉薦宗銀出面,召集城區馮氏族士代表會議,於一九九七年七月組建《鄰水馮氏族譜編委會》(前身為籌委會),並相繼設立專職編輯人員。在各鄉、鎮的境外鄰近縣建立34個聯絡網點,聯絡員90多名。在編委會統一指揮下,眾志成城,同心協力,不計得失,共商良策。將近二十個月在境內三山兩槽及周邊群縣,爬山涉水,搞嚴寒酷暑,走院串戶,採集資料,訪古問今,並向省、縣外族人發函聯繫,均受到族人熱情支持和參與。
馮氏宗族,歷代仕宦、名流源源不斷,人才輩出,老譜多有記載。而續譜重在盡力理順入川始祖發源各支脈世系;選錄近代聞人,記述現代志士、英才和從事各項事業的後起之秀,以為後來者借鑑。
遵循歷史唯物主義原則,本著「以史為鑑、以史育人」的宗旨,辯證對待前輩「睦宗族,正人倫、端風化、敦孝悌」的傳統觀念,刻意在理順馮氏近代、現代血緣關係基礎上,採精擷萃,認真發掘家族深遠悠久的歷史淵源以及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報國為民的奉獻精神,使之留存譜諜,激勵族人奮進有為的功能。這樣,才能不負時代對我們這一代續修譜志的要求和眾望。
續編這本新譜,本著現代要求,以橫排豎寫,述而不論,貫通古今兼顧的原則。史料廣泛徵集,反覆考證,重在事實,去浮詞,擇要錄取,文語力求通俗。對老譜生、難、繁字和夾漢字,以簡化注釋,便於閱讀。全譜共分六章十節,除附錄外,加前序、續修敘和後記。在研讀二十一本以上老譜的基礎上,對其篇章作了精粹錄用,以保存先祖的文風遺著。缺乏資料而又無從考實和不達列譜條件之名人,只好割愛。尚希相關族仁原囿和鑑諒。
世系一章,載始祖萬武后裔四世應春、應龍、應禎三房開支至現代二十八世及柑子太和、石滓六角丘世系。由於篇幅有限,絕大部分祖名未記載生辰和卒世時間及葬地。附此註明,以備後考。
聯宗合輩一章,墊江高豐、黃沙、龍風及倒水橋、馮家堡、馬廊邊等支族,在近幾年先後聯宗,按鄰水八十字輩合輩序輩,將其合譜記要載入本譜。基本上川東地帶達到了統一。
本譜的修成,參與者盡心盡力,自覺上無愧於祖先,下能遺澤子孫;為馮氏宗族、為中華民族地方氏族文化集存,做了一件的益的事。但願若干年後,吾族後起之秀再事續修更臻完美。謹以為敘之際,向族內外年有關心、支持並參與編修的同仁、志士,表示誠摯的謝意。
馮氏族譜編委會
姓氏由來及祖籍源流
第一節 姓氏由來
馮氏世系遠派出有熊氏,黃帝之先(即母系氏族)姓公孫,帝母生於姬水,後姬姓派軒轅黃帝故姓姬氏。帝的曾孫高辛氏妃姜嫄生后稷,高辛氏以長子后稷繼位黃帝為周始祖,周武王將他的兄弟畢高公封於當時的馮城(即陝西省興平東南的槐裡),享用那裡物產。傳至十八代孫畢萬,因伐霍有功,仕晉獻公,將馮字去右邊的耳旁,始姓馮(馮字右邊的耳旁等於一個邑字,即地方,古代的古字中右邊的字大都與地名有關,總是省去邑旁後作姓)。此為我族傳根本。
第二節 祖籍源流
畢萬傳後裔馮正乾,世居陝西後移河南(今江蘇淮安市)元慶(今江寧)縣,進士出生,仕任湖廣黃州府(號三楚,古曰荊州領十五府十七州,首府武昌)知府,後升封鄭國公名卿內閣兼管護廷候,朝政變革,自甘安流浸也餘心甚幸,落業湖北麻城縣孝感鄉落安鎮高幹堰大牛角壪,卒葬牛棲山乾山巽向,妣黃氏,餘氏葬左右。黃、餘氏生四子,西漢元帝永光元年生長子馮異,異祖自幼聰慧過人,成年後文武經緯,累著功勳,哀帝(劉欣)時擢穎川(淮陽縣、陳州府)父城(寶豐縣)令淮旭候。更始帝(劉玄)時異祖擢穎川郡(許昌)椽兼五縣,佐光武帝(劉秀)誅滅王莽,帝論功不伐,稱為大樹將軍,建武九年癸已春月發封穎陽侯,率師徵西,次年甲午(公元34年),封夏陽侯,戰記亡陵寢在四川順慶府南充縣景村溝,墓前有牌坊。正乾祖的湖北嫡系後裔馮萬武(字若經),南宋時進士,仕北直真定府(正定市)知府,南宋末大戰,而改官填室西川(今成都)又徙居渝城(重慶)未仕,卒葬府堂後桂花園。妣趙氏益祖攜帶五子皆同萬武祖入川,僅攜帶九四、九五兩子由渝相宅鄰水懷遠(今復盛)鄉寶谷山坎下老虎溝大屋咀落業。鄰水裔人尊為一代祖,趙祖卒葬中咀,享年九十六歲。二代祖九四乏嗣,與趙祖母同墓,妣倪氏葬盧家灣宅後,九五祖既得鄰水,仍往來重慶,卒葬桂花園與萬武祖同墓,妣唐氏高葬中咀與趙氏祖同墓。九五生德盛,盛祖生四代祖應春、應隆、應禎三房開支。在五代彥字輩以下各代繁衍甚廣,散居本境一山兩槽及大竹、西充、渠縣、宣漢、墊江、長壽、江北等群縣。
炎、黃緣由考
湖南、湖北省有個大湖,叫雲夢澤,南邊叫夢澤。相傳古代少典之子軒轅(黃帝)和神農(炎帝)兩人追戰蚩尤,蚩經不住炎、黃兩支部落攻打而被俘全部人、馬、財既而潰敗。
為了慶祝勝利,軒、神商議,由軒帶人動手築窯,神帶人砍柴做飯。由此軒的人築窯而滿頭都沾滿黃泥,神見了軒的模樣笑說:「你這個軒,乾脆叫黃帝好了」。神的人由於煮飯,而滿身和臉被燻烤成紅赤色。軒也發笑了:「你這個神莫笑我,你呀,乾脆叫炎帝」。
又有說,火、黃是熊國少典一父異母所生兄弟,而後各領部落,其間有分爭戰。此時由蚩尤討伐,炎帝戰敗而投靠史長軒轅典帝合圍殲蚩尤。由此在中原大地出現聞名的炎、黃兩大部落的華夏民族,也就是中華民族的歷史淵源。
史記《王帝木記》說:「黃帝乃熊國君少典之子,因母附寶生典帝軒轅於丘,居於姬水之濱,附寶氏之美人稱美姬,故制姬姓。
而神農炎帝的生母神相貌奇異,不多為少典國君所喜愛,故將神農、嬌氏置於姜江之濱,故炎帝以姜為姓。
黃帝敗蚩尤(黎族)之後,統一了中華,立下了不朽功勳,佔了絕對統治地位,黃帝軒轅親自察訪各地,發現古代部族園騰,黃河一帶有人建設有熊部族的「熊」為圖騰,被黃帝否定了,要以「龍」為圖騰。所以後人稱黃帝為龍的傳人的說法。
史記載:黃帝三十而婚,有妻四,又說有六。原妃嫘祖和次妃嫫母功勞最大,發明植桑巢絲織布,人民逐漸擺脫了以樹葉、獸遮體的原始生活。
黃帝還命倉頡造文字,上古時代人們都是「以繩打結記事」,隨著時代推移,生產發展,推動了人類由愚昧向文明發展過渡的歷史。
還相傳黃帝有二十五子,其中有十四人得姓,就是被封國君,建立新的氏族,後這些氏族和其他氏族融合遍布各地,繁衍子孫。因此,黃帝被除數世代子孫尊為中華民族的始祖,銘刻中國人的心中。
昭穆世次
國家有史,地方有志,族之的譜。族譜以序昭穆,昭穆能明,則家派無得而混戰。則人知其所出,知其所出則尊祖,知其之祖則愛已慎身修行積德,自不容以不謹亂世敗倫,由家族團結擴展到民族聚結,乃華夏之良好傳統。欲加尊愛,以永其傳。
以下是統一字輩後的排列:
萬九德應彥 如文尚振秉
廷元繼舉士 天開學大成
賢達喬宗永 仁聖克志平
宏才長能育 時兆泰和春
積慶昭先志 貞修懋爾行
連榮增秀髮 立本任芳聲
肇澤綿嘉錫 延祥際宇新
流光世濟美 俊選會昌明
(一)原遺字輩:
萬九德應彥,如文尚振秉,廷元繼舉士, 奇建克治新(後五個字未用,按新敘字輩起用)。
(二)明朝後期由湖北移民傳入字輩:孟宗傳慶永,惟安道有昌,克忠廣弘志,象光景泰春(存不用)。
(三)字輩一度出現混亂狀況:始祖馮萬武南宋末年(1279)入川居渝赴鄰,後裔按原遺字輩不亂,至元末(1369)年間第八世尚字輩以後,從第九世振字輩起至十五世士字輩,字輩就有些含混,如:四世祖應春的長房彥章(居大竹江水一帶)的後裔支譜上,第九世振字輩變成「世」,接下是秉、加永元再興、榮貴福祿安(有的是榮貴學大成或天開學大成),賢達喬宗裕.彥清、彥才、彥秀三房(大部分鄰水九龍一帶)後裔基本上是按原遺字輩排列的,但也有一些錯亂,如:有的將九世「振」字輩改為「正」字輩,十三世「繼」字輩改成「立」字輩,十四世「舉」字輩變成「啟、舉」字輩不等。
四世祖應隆遷大竹龍安裡,而大竹的支譜敘應隆遷墊江,墊江的支譜載:由於輾轉,前六世只知入川祖馮萬武,其餘祖名失考。其譜敘字輩是:金榮德驛友、天舜景文元,萬世學大成、賢達喬宗永..譜上有金字輩,但無祖名,將榮字輩排在萬武祖後列二世。
四世祖應禎的後裔(散居豐禾、復盛、石永、興仁及鄰城周圍甚廣)。又分三譜:長房彥文一脈(稱一甲)譜上的字輩是從第九世、十世振秉二世為「良、伯」,以下排序是「守從明一國、天開學大成、賢達喬宗永.」,二房彥貴祖的後裔(稱七甲),從十世秉字改為「興」,以下排序是:加友良朝廷、貞開學大成、賢達喬宗永.三房彥成祖的後裔(稱九甲),基本上是按原遺字輩,只有個別字因音同字不同而誤用,如七世「文」字輩變為「為」,九世振字輩變為「政」、或「正」,十世秉字輩變為「興」。
錯亂的原因主婪是:(1)連年戰亂加瘟疫,人丁減少,有的東奔西移,老譜遺失無從考,有的後來只憑口傳而敘。(2)梁山人命案,官府將同名同姓的拿解問罪,故分三譜。(3)戰禍平靜後,當朝為了安民,一是再次移民,二是號召外奔的回籍,以插佔土地為業減稅等政策。從此人丁繁昌,居徙遙遠,無時會晤,各支脈重新敘譜排輩。
(四)合族統一字輩修正情況:清康熙四十六年三月,大竹縣彥章祖後裔馮貴德(號懋官)赴鄰水拜趙氏祖(上川祖母)墳之際,與族紳天從(號永吉,貢生)、國琪(號以德,歲貢)、志章(號子程、舉人)、懷貞(號際泰,貢生)、士襄力(號養素,貢生)、會一(號遠升)及天雄、天朗、天敘、敘安等聚於復盛寶谷山(馮氏發源地),與會集議:謂屬一祖脈傳,未免相疏,以一甲(彥文祖後裔居住地)支譜的天字輩(天顯奇一,即原遺字輩後五個字的第一個字奇)為始,下接取新敘的天字輩,即天開學大成,賢達喬宗永。。。。。。至時兆泰和春和字章祖起草的吉慶昭先志至俊選會昌明後四十字輩,依次取之,庶無錯亂之弊。
民國十六年(1927),馮梓榮在鄰水城馮氏宗祠自治會上提出:原字輩:「仁壽克中存」,其中的壽字原本是聖字,當時不能用,恐犯朝廷而用壽;中存兩字與先祖的成字或宗字雖字義不同,其字聲相似,恐年久混淆,應改為治平二字;鴻(有的譜寫成洪或英)才長南毓,應更改為宏才長能育。赴會代表拍手通過。
上列字輩錯亂,經過先祖的苦心慮浸推敲統一定立起來,沿著譜輩取世無疏,爾疆接見,位屬公孫叔侄史分明。鑑於個別地域已經用了永與裕、聖與壽、中存與治平的字輩,則接世系推算。
附:先祖字輩譯文
先祖制定的馮氏字輩,以五言詩句組成,數百年來代代相傳,至今已用到近三十世,現將全詩大意譯於後:
「很多品德高尚而又有才學的人,以他們的才德文墨能夠掌握和振興時政。只要朝廷不斷薦賢用能,而最高權力者又積極興學,那麼這些人,一經學習就會有偉大的成就,在我馮氏宗族裡具有高尚德行和才華的人會永遠存在的,憑著他們的德育智能,是完全可以振興和服務於人類社會。若我馮氏族中長期不懈地培育出德才兼備的人才,他們將時時預示著定能染出安泰祥和的春天來。」
全詩中心意思:說明我馮氏祖先希望和鼓勵後嗣子孫努力讀書,把自己培養成德才兼備的人,為馮氏宗族爭光,為人類做貢獻。
二十三世孫 石永鎮喬榮意譯
時年七十二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