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本次應浙江紹興家譜館郭歡裕館長邀約,來此與紹興各個姓氏修譜的宗賢們交流分享「尋根修譜」經驗。趁便將演講文稿整理並編寫〝族譜中常見的謬誤〞專題,其內容系以臺灣新竹郭氏修譜之經驗,舉例說明在尋根修譜之見聞與心得。筆者不才,文章內容有諸多錯誤與疏漏,期望各位宗賢能不吝指點,則筆者後續尋根修譜的交流分享行動將更有意義;同時也期望藉此次的經驗傳承與信息共享,對於各姓英傑於尋根修譜時能有推波助瀾之效。在我(以下筆者將以第一人稱自述)開始報告之前,先向各位簡單介紹郭氏傑出人物——唐代中興名將郭子儀。郭子儀(697~781),華州鄭縣人,今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郭子儀在武則天的年代,以武舉入仕從軍,累遷至朔方節度使。他平定安史之亂,重整大唐河山,受封為代國公,晉升中書令,最廣為人知的是他受封為汾陽郡王。唐代宗時,平定僕固懷恩叛亂,又在敵我兵力懸殊(30萬:1萬)的危急時刻,做出以單騎退回紇,這個留傳千古的史實,成功化解唐朝滅亡的危機,接著率軍大破吐蕃,朝廷賴以為安。德宗尊崇郭子儀為尚父,並加封太尉。郭子儀享年八十五,諡忠武。子儀公一生富貴壽考、繁衍安泰、哀榮終始,是中國歷史文臣武將中唯一富貴壽全、功德圓滿的人物,更是我們郭氏後裔做人處事的典範。圖一,郭子儀畫像
唐朝長安皇宮內的凌煙閣,是懸掛功臣畫像的閣樓,相傳這張就是凌煙閣內的郭子儀畫像(圖一),目前這張畫像存放在故宮南燻殿。小時候讀到有關郭子儀故事時,我的老爹曾說我們是唐代中興名將郭子儀的後代,當時我並不以為意,只認為老爹是攀龍附鳳、隨口說說而已。直到1989年老爹返鄉探親,帶回一本四川資中郭氏族譜[1],翻閱其內容,果然我們家族是郭子儀後裔。我的老爹於2011年羽化登仙,我於整理老爹生平事跡時才認真閱讀族譜,希望在族譜中能為老爹一生填上光榮的一頁。在開始學習家族文史,也就是學習郭氏文史之時,我認識了浙江省台州市仙居縣的郭昇平宗長。郭昇平宗長號南山,在他的書房掛有一幅親自撰寫的書聯「在文史通衢學步、于氏族長河溯源」,以此表達其獻身氏族文化的決心。我於2013年滿60歲退休,隨後立即投入「郭氏源流、尋根問祖」實踐考察活動。從此為查證家族世系、澄清族譜遺誤,我多次前來大陸尋根,走遍歷代祖先的居住地,拜訪各地宗親與祠堂,廣泛收集譜牒資料,積極研究郭氏文史。這些年來歷經正本清源,承前啟後,於2015年創建電子版《臺灣新竹郭氏汾陽堂老仙家譜[2]》,如今則積極地在各地交流「尋根修譜」經驗,努力地在傳承譜牒文化這個領域,貢獻個人的研究成果與心得。兩年前我在杭州認識了紹興家譜館郭歡裕館長,今(2018)年8月與歡裕館長在太原郭氏祖祠落成大典又見面了,歡裕館長當時邀約,要我來紹興與大家交流、分享尋根修譜經驗。歡裕館長做事積極,才三個月就促成了今天的這場經驗分享與交流。有些家譜中攀附、杜撰的現象較為突出,因而家譜被指稱是「天下最不可信之文籍」。家譜良莠不齊,有些宗族為了抬高門第與敬宗收族,往往諱其所出,或以先祖託名為帝王列侯、攀附顯貴;或以編造世系、杜撰官爵,於是附會出顯赫的家族世系背景。譬如,我在開始研讀四川資中郭氏族譜時,起先以為父親帶回家的族譜,是祖先以司馬遷寫史記的嚴謹規格來撰寫的族譜。認為族譜的內容是金科玉律,若是看到任何訊息只要與自家族譜內容有牴觸,我都想要查證一下,想要捍衛自家族譜的權威性。但是,漸漸的我發現其實四川資中郭氏族譜內容有太多的誤植筆誤、太多的訛以傳訛、太多的真偽難辨之處。由於長期在工程界做事,事實求是的工作習慣令我下定決心,要儘量改正錯誤、務實修譜。今天來這裡與各位宗賢交流,舉出臺灣新竹郭氏修譜時發現的一些謬誤,就是要向大家說明,修譜時對於世系,應遵循「信以傳信,疑以傳疑」這種史家遣法的原則,要詳加考辨,讓後世子孫了解真相。希望經由這種改變,可以漸漸地消除家譜是「天下最不可信之文籍」這個惡名。案例 1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誤導郭子儀前幾代祖先的世系新唐書[3]是北宋歐陽修、宋祁、範鎮、呂夏卿等人合撰,是記載唐代歷史的紀傳體史書。新唐書的宰相世系表,這一部分實際出於呂夏卿之手。它記載方式為:每個姓氏之前,先述姓源,再分房表列各個世系。各個姓氏排列,是以拜相先後為順序,直到唐末。南宋洪邁於《容齋隨筆[4]》中評論:「《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皆承用諸家譜牒,故多有謬誤……歐陽公略不筆削,為可恨也。」(可推測,洪邁認為當年歐陽修沒有協助呂夏卿編輯宰相世系。) 因此,《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記載郭子儀的前幾代祖先,甚至後幾代子孫,自然也不例外,就發生了一些錯誤。幸好,最近幾年的研究以及出土的墓碑,澄清、修訂了這些錯誤。早年信息傳遞沒有現代這麼方便,所以各家族譜在記載郭子儀之前的世系,各有不同的表述。圖二,郭子儀祖先之世系
圖三,宰相世系表·華陰郭氏
其實郭子儀前幾代祖先,可以很輕易的從《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的華陰郭氏(圖三)這一頁整理出以下這個世系排列:郭進→(空白)→履球→郭昶→郭通→敬之→子儀。最近幾年信息較為發達,我們一些研究郭氏文史的宗親,在參考《元和姓纂[5]》、《郭子儀廟碑[6]》、《郭敬之碑[7]》、《郭榮碑[8]》、《郭敬善墓誌[9]》等文獻資料後,已經修訂了宰相世系表中的內容,改寫成以下這個世系:郭智→郭進→履球→郭昶→郭通→敬之→子儀。2016年有一位湖南張家界的郭泳宗親,他提出一個推論,他的推論受到研究郭氏文史宗親的一致肯定。推論中首先是郭子儀廟碑中敘述家世淵源為:「周王季之後,虢叔之裔,遠祖孟儒,曾祖昶,祖通,父敬之。」接著是郭子儀父親郭敬之的廟碑,碑文由書法家顏真卿撰寫,內容經郭子儀親自審閱,其中寫道:「履球生昶,昶生通,通生敬之。」因此在郭敬之、郭子儀父子二人的廟碑中,確認了五代人物:履球→郭昶→郭通→敬之→子儀。接下來是以《元和姓纂》這本書的內容,來修訂《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內容的錯誤。元和姓纂寫道:「子儀為榮父叔進之後;進曾孫通。」(古文中父叔,就是叔父、父親的弟弟。)若是依照《元和姓纂》所寫〝進曾孫通〞,那麼就剛好是郭進、郭履球、郭昶、郭通,這四代人物。《宰相世系表》寫道:「同州司馬徽,徽弟進」說明郭徽、郭進是兄弟。郭進的下面是一格空白,再下一格才是郭履球,這個意思是郭履球是郭進孫子。但是《元和姓纂》的「進曾孫通」這句話,間接地指出郭履球是郭進兒子。我們推測,《宰相世系表》這一格空白是錯誤的。郭進與郭履球應該是父子,而不是祖孫。最後再依據出土墓碑與《宰相世系表》,可以推論出郭智是郭子儀的六世祖。《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寫道:「後魏同州司馬徽,徽弟進。」郭榮碑寫道:「祖父智,父徽。」郭敬善墓誌寫道:「曾祖智,祖徽,考榮。」從以上三項,可推論郭智是郭徽、郭進兩兄弟的父親。也就是說,郭智是郭子儀的上六世祖,是我的五十代祖先。是我家族一代一代往上追溯,可以往上追溯1500年,沒有間斷的祖先。案例 2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誤導郭子儀後幾代子孫的世系此案例是以江西麻岡廣國公(郭暉)世係為例來說明《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是如何誤導郭子儀的後幾代子孫,以及郭子儀的後幾代子孫的墓碑出土對於世系如何澄清。郭在徽的兒子是郭暉(湖南張家界桃源郭氏族譜記載:郭暉,字伯陽。南遷卜居吉州廬陵六十二都麻崗。仕南唐為金紫光祿大夫。薨,追贈上柱國、廣國公。葬廬陵六十三都儒行鄉大豐塘紫雲觀前。北宋呂蒙正,撰有神道碑。)這位郭暉我們尊稱他為廣國公,他是江西麻岡郭氏的開基始祖,後裔子孫約有超過一百萬人,大致散布在江南地區及四川,這些郭氏宗族歷代修譜都是參照這個世系,我的祖籍四川資中的郭氏族譜也是參照這個世系。圖四、鳳棲原郭氏家族墓地群
近幾年有一些相關墓碑出土,因為墓碑是當代人記當代事。我們認為這些墓碑內容的準確性高於《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以就據以修訂我們家族祖先的世系。西安市長安區杜陵鄉政府附近,於2010年在一個地名為鳳棲原的地方,發現郭氏家族墓地群(圖四)。鳳棲原郭氏家族墓地群發現數十座的郭氏家族墳墓,自隋代郭榮開始,一直到五代十國時期的郭在巖,綿延10個世代,約300餘年。我的祖先郭曖與昇平公主(他夫妻二人就是戲曲打金枝故事的主角)、郭釗與夫人沈素、郭仲恭與金堂公主,他們祖孫三代六人的墓碑都是最近幾年在此地被挖掘出土,墓志銘均已公開發表。從鳳棲原地理位置的航照圖(圖五)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西安市的都市發展已經擴及到鳳棲原這個地方了。也就是因為都市發展,鳳棲原郭氏家族墓地群,在最近幾年陸續被挖掘出來了。圖六,鳳棲原郭氏家族墓地航照圖
圖七,鳳棲原墓地考古調查圖
在鳳棲原郭氏家族墓地航照圖(圖六)左上方圈起來的是2010年因工程開挖發現有古墓,消息傳到考古單位後,實施搶救性質的考古調查(圖七)。後來證實這是郭子儀長子郭曜的墳墓,郭曜墓地的東側還發現有郭在巖的墳墓,郭在巖墳墓的東側又發現有郭子儀六子郭曖與昇平公主的墳墓。這幾座墓地都有很明確的經緯度坐標。當墓碑出土後,發現有些碑文中的世系與《宰相世系表》不一樣。郭曜墓碑於2010年出土,郭曜墓誌[10]寫道:「郭曜有子曰銳、曰鉾、曰鏈、曰錡」。在四川資中郭氏族譜寫道:「郭鋒是郭曜兒子,郭鋒一名錡」。雖然「郭鋒一名錡」這種寫法違背常態,但是與郭曜墓誌中的內容衝突不大,可以認定郭鋒就是碑文中的郭錡。接著郭錡墓碑於2012年出土,郭錡墓誌[11]寫道:「郭錡有二子,長曰璹,次曰珙」,其中竟然沒有「郭㻌」。依據當代人記當代事較為準確的原則,《宰相世系表》內容就受到質疑了。這就引發廣國公(郭暉)後裔的許多推測,因為他們的族譜世系在郭鋒、郭㻌之後是郭端夫、郭在徽,接著是郭暉。2014年郭在巖墳墓於郭曜墳墓的東側被挖掘出來,郭在巖的墓碑出土後,其內容震驚了廣國公(郭暉)的後裔。郭在巖墓碑[12]全名是「晉故承務郎守耀州富平縣令太原郭公墓誌」,其中有關郭在巖家世淵源寫道:「郭在巖,耀州富平縣令。其先并州太原人也,唐汾陽王、尚父五代之孫。兄,鴻臚少卿在徽。次兄,潁州司馬在微。父,滄州乾符縣令諱重。祖,光祿少卿諱師簡。曾祖,東都河南府福慶縣令諱鎔。」從郭在巖的墓碑可以看出家族世係為郭子儀→…→郭鎔→師簡→郭重→在巖。郭在巖的墓碑中,很特殊且罕見的寫出他的兩位兄長,長兄是鴻臚少卿郭在徽,也就是廣國公(郭暉)的父親,另一位是潁州司馬郭在微。一般的墓碑很少有記載死者的兄弟,郭在巖的墓碑則碰巧是一個特例。郭子儀有八個兒子(曜、旰、晞、昢、晤、曖、曙、映),其中第三個兒子是郭晞,郭晞有十個兒子(鈞、鋼、煉、鉷、銶、鍅、鏶、鎔、鑲、錫),其中第八個兒子是郭鎔。這些資料都可以在《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查到。郭在巖墓碑出土之前,廣國公(郭暉)後裔的世系很普遍的都是曜公派下,而且沒有例外,因為《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就是這樣記載。然而2014年郭在巖墓碑出土,江南地區及四川的廣國公(郭暉)後裔世系也要跟著修訂。不過,還是有一些廣國公(郭暉)後裔的家族,不能接受此事,至今依然沿用族譜中的世系。修訂前:子儀→郭曜(長子)→郭鋒→郭㻌→端夫→在徽→郭暉修訂後:子儀→郭晞(三子)→郭鎔→師簡→郭重→在徽→郭暉我有一位湖南的宗親好友,前幾年完成了湘潭中湘金霞山郭氏點頷堂十修族譜的主修工作,這份族譜涵蓋的郭氏宗親人數超過5萬人。郭在巖墓碑出土時,他們新修的族譜才剛剛發行。這位湖南宗親說:「新修族譜發行的喜悅,因郭在巖墓碑出土,就像是被潑了一身冷水,真是無奈之至。」四川資中郭氏族譜於1938年重修,修譜的依據是1733年由湖南寄來的郭氏舊譜以及入川後之抄譜,將1714年遷入四川以後,所繁衍四川資中萬字溝世系以及分支舞雩坳世系的後裔納入其中。我在研讀族譜時常聯想當年祖先的故居地,現在是否還有族人居住,於是就試著在網絡上以輩分排行搜尋。輩分排行是家族的印記,四川資中郭氏族譜內頁第一頁是本族的續世二十言:「同人大有,履謙中孚,克紹遠圖,文蔚道載,乃曰鴻儒。」果然在網絡上看到在四川資中族人遷出之地的湖南貝溪有這個輩分排行,並且湖北利川、江西麻岡也有這個輩分排行。接著就是查看湖南貝溪的郭氏宗親,有沒有我的族人。2013年有一天我在中華郭氏網站看到一位新會員郭甜甜,她的出生地是湖南省郴州市桂東縣沙田鎮。我就時常向她詢問有關桂東貝溪的事情,並請她介紹桂東貝溪的宗親。郭仲是甜甜的英文老師,有一次我與郭仲在QQ中交談,我說:「顏叟公是我的先祖,他開拓貝溪。我的祖先在貝溪居住了13個世代,之後才遷往四川資中。」透過郭仲,我找到了2001年參與桂東貝溪郭氏修譜的郭人欽宗長,郭人欽宗長年紀大不會電腦,我又改與郭人欽的女兒郭小飛聯絡。2013年6月3日我終於拿到了湖南桂東貝溪郭氏族譜[13]。接譜成功,當然要前去聯親祭祖。2013年9月我前去湖南桂東,與貝溪地區之族人聯誼。赫然發現,桂東縣有23萬人口,其中郭氏宗親約有7萬人。這些郭氏宗親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750年前從江西遂川悠富遷來此地的郭堯可祖宗的後裔。湖南桂東貝溪宗親表示,本次聯親是我們家族自從郭世益於1713年徙川分派300年以來,第一次有後裔子孫返鄉聯親祭祖,期望我能提供族譜等資料,日後納入貝溪的再修之族譜。不負桂東郭氏宗親期望,於2017年5月我第二次前去湖南桂東,那一次是應桂東郭氏宗親郭石山理事長之約,前去湖南桂東敦本堂,向當地宗親發表專題,述說桂東敦本堂郭氏的淵源,在那裡把我這幾年的研究成果中有關家族世系淵源,向桂東郭氏族人詳細說明,從西周建國命氏的虢叔始祖,一直說到宋朝末年桂東郭氏的始遷祖郭堯可,並發表「堯可祖世系探究」專題報告與當地宗親們分享。圖八是湖南貝溪郭氏族譜與四川資中郭氏族譜從顏叟公之後的世系對照。族譜中這幾頁,所記錄13代人物有完全相同的內容,一直寫到郭志富以及他的兒子郭世益。在貝溪族譜第97頁寫道:「世益,字舜臣,配黃氏,生四子,徙川。」這位世益公正是四川資中萬字溝世系的開基始祖,四川資中族譜寫道:「郭世益,字舜臣。清康熙甲午年(1714年)由湖南貝溪遷居四川…」其內容詳盡,可以確定兩本族譜寫的是同一人。接譜成功了,這是不是我的尋根問祖就此大功告成?不是的!在詳細閱讀湖南貝溪族譜時,我發現了一件非常令人震驚的事,其中的世系竟然與四川資中族譜不同。四川資中族譜記載郭顏叟的父親是郭五郎,祖父郭大郎。湖南貝溪族譜記載郭顏叟的父親是郭傳道,祖父郭堯可。這兩本族譜的世系不同:四川資中世系是長子郭曜派下:子儀→曜→……→大郎→五郎→顏叟→湖南貝溪世系是六子郭曖派下:子儀→曖→……→堯可→傳道→顏叟→這下子,我拿到湖南貝溪族譜的興奮心情完全消失!起初還想找看看,究竟湖南貝溪族譜是錯在哪裡?我研究四川資中族譜的世系這麼多年了,原本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真實,怎麼突然之間就被推翻了。難道先前研究的家族世系全是一場誤會?我意識消沉了許多天,有時也會找些資料想證明「湖南貝溪族譜世系是錯誤的」,但是深入研究湖南貝溪族譜,發現還可以繼續往上追溯到江西遂川族譜,以及更早的江西符竹族譜。後來有一天,我請教南山宗長,他對於此事的見解是:「族譜世系若有歧異,通常是遷出的一方有問題!」於是我開始探索族譜世系發生歧異的原因。剛才曾說,四川資中郭氏族譜於1938年重修,修譜依據為1733年由湖南傳來之郭氏舊譜及入川後之抄譜。1733年湖南桂東貝溪郭氏重修的這份族譜,到了1938年已經是200年的老舊族譜。我猜想這份郭氏舊譜要打開翻頁可能有困難。所以,四川資中郭氏族譜於1938年重修族譜時,應該是以入川後之抄譜為主要參考依據。那麼入川後之抄譜,可能就是錯誤根源。我推測:當年不知為何,四川資中始遷祖(郭世益)決定修改本族世系。可能世益公取得了一本郭氏族譜,並且將該郭氏族譜與湖南貝溪郭氏族譜之中的世系巧妙的嫁接結合,完成入川後之抄譜。當年(約1740年)知道抄譜事件的人,一致封鎖抄譜時世系嫁接事件這個秘密,兩三個世代之後就沒人知道有抄譜時世系嫁接這件事了。此後只要不去與湖南貝溪郭氏比對族譜,就沒有人會懷疑四川資中郭氏所傳族譜世系的真實性。但是,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世系嫁接時留下一些破綻與線索。我的十世祖世益公,他並不是從自己的上一代來更改世系。若是如此,則這個世系嫁接謎團將無從破解。因為若是這樣修改,後世就無從與湖南貝溪族譜接譜。世益公在修改的本族世系時,保留了他的13代祖先世系,於世益公第14代祖先才更改世系。而這十幾代祖先的世系,如今是四川資中與湖南貝溪接譜成功的關鍵線索。湖北利川有一支郭氏家族,也是湖南貝溪郭顏叟的後裔,他們的祖先由湖南遷四川、再遷往湖北利川。湖北利川郭氏的祖先是郭世興,與我的祖先郭世益是同一輩,他們兩位要再往上追溯12代才是同一位祖先。郭世興有10個兒子,他帶領六個兒子由湖南貝溪遷居四川梁山縣 (今重慶梁平縣),後來其中有兩位又遷往湖北利川。非常詭異且令人玩味的是:湖北利川也有一份抄譜,其世系與四川資中抄譜所嫁接的世系完全相同,包括無中生有的關鍵人物(郭大郎、郭五郎父子)也有的相同傳記。經由我的牽線,湖北利川郭氏於2014年與湖南貝溪郭氏取得聯繫,並已修正其世系。住在四川成都都江堰的郭履文宗親,1941年出生於四川資中。他家族與我家族的祖先,在1714年遷往四川時是兄弟二人,當年兩兄弟各自帶著家眷一起遷徙。履文大叔於2010年重修四川資中郭氏族譜,重修時是以四川資中1938年重修的郭氏族譜為依據。我於2014年11月在雲南拜訪親戚時得知此事,立即寄一份我編寫的家譜給履文大叔。郭履文於2015年再度重修族譜,並聲明2010年重修族譜因世系誤植作廢。經查證澄清家族世系後,我重新製作臺灣新竹郭氏汾陽堂歷代祖宗牌位(圖九),其中從1500年前的祖先郭智到先父履煋公,有49代連續不間斷的世系。但是這其中的郭仲恭→郭瞿,就有世系中仍待澄清的疑點。郭仲恭及金堂公主墓碑於2012年出土,保存大致清晰,墓碑局部破損。墓志銘內容仲恭有10字、金堂公主有20字因破損無法辨識,墓志銘均已發表。郭仲恭墓誌[14]寫道:「郭仲恭 (814~844),字德卿,郭釗五子。唐文宗開成二年仲恭尚金堂公主,會昌四年(844年)八月廿一日寢疾,享年31歲,贈殿中監。」郭仲恭在我們家族世系中,是一位關鍵性的人物,因為他的兒子郭瞿是家族的南遷始祖。從唐書、郭釗墓誌[15]可拼湊郭仲恭過世時的相關訊息:「仲恭是郭釗最小的兒子,仲恭17歲時父親郭釗過世(830年)。大哥仲文於仲恭29歲時過世(842年)。二哥仲武,鴻臚寺主薄。三哥仲禮,衛尉卿。四哥仲詞是郭釗的嫡子,世襲太原郡公,尚饒陽公主。」郭瞿的後裔有超過百萬人,我們可以在許多郭氏族譜看到其中明確記載:「郭瞿,字原明,父仲恭。」郭瞿是五代十國期間吳國的中丞公,以他的身分地位及逝世時的情況,郭瞿逝世時應該會有墓碑及墓志銘。但是我們在史書裡面找不到墓志銘文,而郭瞿的墳墓沒有經過考古挖掘,不知是否埋有墓碑。因此,郭仲恭與郭瞿的父子關係,除了族譜與文獻中的郭瞿傳,目前沒看到其他相關證據。這張瞿公的畫像(圖十),是取材於江西符竹郭氏族譜。族譜中最早有郭瞿記載,是宋朝董洙在至和二年(1055年)撰寫的吉水郭氏族譜序[16],寫於瞿公死後120年。其次是虞允文於宋朝紹興十九年(1149年)撰寫的符竹郭氏族譜序[17],寫於瞿公死後200年。再其次就是汪澤志於宋朝淳佑十一年(1251年)撰寫的〝中丞公行實[18]〞(相當於是郭瞿傳記),寫於瞿公死後300年。現在回頭來看看於2012年出土的郭仲恭及金堂公主墓碑。郭仲恭墓誌是他的三哥郭仲禮,請路綰撰寫,墓誌記載郭仲恭有女三人,未記載有子。郭仲恭逝世後,金堂公主寡居了31年,金堂公主墓誌由李轂撰寫。墓誌記載金堂公主有子二人,女三人,長子曰繢,次曰元鐬。一般說來,墓誌內容必然是由主事的人邀請名家撰寫,郭仲恭過世時主事的人,應該是他的夫人金堂公主。若是金堂公主不想在郭仲恭之墓志銘中提到有郭瞿這個兒子,則該墓誌自然無郭瞿的相關記載。從出土的郭仲恭與金堂公主墓志銘[19],可以知道兩位的出生年份。推算唐文宗開成二年,郭仲恭(24歲)尚金堂公主(26歲)。有可能郭仲恭在此之前已經成婚,有子郭瞿(庶出),但非出自金堂公主。而當時26歲的金堂公主推測可能是「二婚」,這有失皇家體面,是故避而不書。仲恭於31歲(844年)英年早逝,其後事必定由金堂公主主事,郭瞿未見於其父墓誌,就不難理解了。金堂公主歿於乾符二年(875年),享年64歲。查金堂公主碑文:「次子元鐬倜儻多智略,弱冠升朝。」估計郭元鐬於金堂公主逝世時年約20歲許。再查《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太子家令郭繢為郭曜房下曾孫輩,通事舍人郭元鐬為郭暎房下曾孫輩。」可推測郭仲恭過世之後,金堂公主陸續從郭子儀後代中,過繼比郭仲恭小一輩的郭繢、郭元鐬二人為子。因此金堂公主墓志銘自然不會記載郭瞿其人。以上探討了郭仲恭、郭瞿父子關係的疑點,引用的資料有史籍、墓碑及族譜。郭仲恭、金堂公主墓誌內容與郭氏族譜記載不同,推論主因是瞿公非出自金堂公主,庶出。對於這些疑點,我認為應遵循「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的原則,詳加考辨,讓後世子孫了解真相。同時,我也衷心期盼能儘早有相關的事證發表,以佐證郭瞿身世,澄清疑慮。案例 5 :大畫家郭熙與祖先郭熙同名在族譜中被誤植麻岡宗派始祖廣國公郭暉有一曾孫,名郭熙。其世係為:子儀(1世)→……→郭暉(7世)→郭軒(8世)→郭靖(9世)→郭熙(10世)。四川資中及綿陽兩地之郭氏族譜均寫道:「郭熙(946-1011),字和父,宋東觀察使,素以詩畫稱,山水尤為著名。」另外還有一位同名的郭熙(1023-1085),字諄夫,河南溫縣人,北宋畫家,其畫作以山水寒林著稱。著有《林泉高致》山水畫論著,在畫論上提出高遠、深遠、平遠的三遠法。他的傳世名句:「春山如笑,夏山如滴,秋山如妝,冬山如睡。」《早春圖》(圖十一)是郭熙的代表作,繪於宋神宗熙寧5年(1072年),現收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蘇軾有詩讚郭熙云:「玉堂晝掩春日閒,中有郭熙畫春山,鳴鳩乳燕初睡起,白波青嶂非人間。」只要從二人的生卒年份,就可以區分二者不是同一人,但是早年信息沒有現代這麼發達。因此大畫家郭熙與祖先郭熙,就在族譜中被誤認為是同一人。我看過有好幾份郭氏族譜,在記載麻岡宗派郭熙時,就會有「題和父秋山平遠圖」這首蘇東坡贈詩。(圖十二)其實,蘇東坡的這一首詩的名稱是〝郭熙畫秋山平遠〞,只要查閱蘇東坡詩集都找得到,以下為詩文完整正確之內容。另外,還有一位詩人郭祥正(字功父),在四川綿陽的郭氏族譜誤將這位詩人認為是郭熙。(四川綿陽郭氏族譜寫道:郭熙,字功父。) 郭祥正,北宋詩人。字功父,一作功甫,自號謝公山人、醉引居士、淨空居士、漳南浪士等,太平州當塗(今安徽省馬鞍山市當塗縣)人。皇佑五年進士,歷官秘書閣校理、太子中舍、汀州通判、朝請大夫等,雖仕於朝,不營一金,所到之處,多有政聲。一生寫詩1400餘首,著有《青山集》30卷。他的詩風縱橫奔放,酷似李白。這位郭功父與蘇東坡兩人在詩畫上互有唱和,以下第一首詩是郭功父觀看蘇東坡的畫作雪鵲而寫的一首詩。第二首及第三首詩則是蘇東坡對於郭功父贈詩的唱和。圖十三,石堂抄錄功父詩
圖十四,石堂抄錄蘇東坡詩
我有一位四川綿陽的宗親好友,他擅長書法,經常書寫一些詩句送人。由於四川綿陽的郭氏族譜將郭祥正(字功父)與祖先郭熙(字功父)誤認為是同一人,因此石堂宗長特別喜愛書寫郭功父與蘇東坡唱和詩文。圖十三石堂抄錄功父詩、圖十四石堂抄錄蘇東坡詩,這兩幅字帖就是綿陽的宗長贈送給我的。另外,梅堯臣寫的這首〝採石月贈郭功父〞,也是四川綿陽這位宗親好友特別喜愛抄錄的詩文。因為這首詩有提到詩仙李白與郭子儀的生死之交,以及對於郭功父的讚譽。梅堯臣(1002-1060),字聖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被譽為宋詩「開山祖師」。與歐陽修為摯友,同為宋詩革新推動者。晚年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圖十五,石堂抄錄梅堯臣詩
說實在,我很欣賞四川綿陽這位宗長的書法,但是因為這幾幅書法中,隱含了錯認祖宗的元素。還有這位宗長書寫的這些詩文內容,與原作內容有不少的差異,所以我至今都沒有將這幾幅墨寶裱裝懸掛。《陔餘叢考[20]》書中寫道:「世俗好與同姓人認族,不問宗派,輒相符合,此習自古已然。」這本書的作者趙翼(1727~1814),字雲松,號甌北,江蘇陽湖人。乾隆進士,授翰林院編修,辭官還家後,著書立說。此書中有兩則追認祖宗的故事,一個是李唐自以為出老子,因此高宗李治於乾封元年(666年)追號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並以《史記•老子傳》升於列傳之首。李唐追認老子為祖先,這個案例我們不討論。在此我要講的是發生在郭姓的案例,《陔餘叢考》寫道:郭崇韜以汾陽王郭子儀為遠祖,西徵日,路過河中,祭汾陽墓,哭甚哀。我們先看看郭崇韜的生平。郭崇韜(865~926),字安時,代州雁門人。五代十國時期後唐的宰相、名將、軍事家、戰略家,歷仕兩代三主。郭崇韜奇襲滅梁以謀議佐命之臣功居第一,賜鐵券,恕十死。後唐同光三年(925),郭崇韜為招討使,率軍六萬伐蜀。前蜀滅亡後不久,郭崇韜遭李從襲等宦官及神閔敬皇后連手構陷,杖斃而亡,其五子全遇難,兩孫子倖存。 五代史[21]《晉書•郭崇韜傳》寫道:「當崇韜用事,自宰相豆盧革、韋悅等皆傾附之,崇韜父諱弘,革等即因他事,奏改弘文館為崇文館。以其姓郭,因以為子儀之後,崇韜遂以為然,其伐蜀也,過子儀墓,下馬號慟而去,聞者頗以為笑。」《唐書33 列傳9 郭崇韜傳》寫道:「崇韜服勤盡節,佐佑王家,草昧艱難,功無與比…同列豆盧革謂崇韜曰:「汾陽王代北人,徙家華陰,侍中世在雁門,得非祖德歟?」崇韜應曰:「經亂失譜牒,先人嘗雲去汾陽王四世。」革曰:「故祖德也。」因是旌別流品,援引薄徒,委之心腹;佐命勳舊,一切鄙棄。舊僚有幹進者,崇韜謂之曰:「公雖代邸之舊,然家無門閥,深知公才技,不敢驟進者,慮名流嗤餘故也。」及徵蜀之行,於興平拜尚父子儀之墓。」這就是在五代史的晉書、唐書列傳中所記載「郭崇韜拜郭子儀」認錯祖宗、拜錯太公的歷史笑話。另外,在司馬光編著的《資治通鑑[22]》其中卷第273(年份是924~925)有這一段文字:崇韜位兼將相,復領節旄,以天下為己任,權侔人主,旦夕車馬填門……豆盧革、韋說嘗問之曰:「汾陽王本太原人徙華陰,公世家鴈門,豈其枝派邪﹖」
崇韜因曰:「遭亂亡,失譜諜,嘗聞先人言,上距汾陽四世耳。」
革曰:「然則固從祖也。」崇韜由是以膏梁自處,多甄別流品,引拔浮華,鄙棄勳舊。
有求官者,崇韜曰:「深知公功能,然門地寒素,不敢相用,恐為名流所嗤。」
由是嬖倖疾之於內,勳舊怨之於外。
這段文字大意是說:在郭崇韜權傾朝野的時候,同事豆盧革向他獻媚說:「汾陽王郭子儀是太原人,後來遷移到華陰,大人您世家在雁門,離華陰不遠,和汾陽王大概有些關係吧。」郭崇韜明知查無實據,但卻順水推舟地說:「亂世之中家譜不幸丟失,我曾經聽先人們說汾陽王是我們四世之祖。」豆盧革接著說:「難怪大人如此英武多謀,原來是汾陽王的後代。」從此,郭崇韜就以郭子儀的子孫自居。郭崇韜這樣妄自攀附祖宗,那也就罷了。但是,郭崇韜還要求別人的出身也要是世家望族才有資格當高官。他派人審查官員們的門第,一旦發現門第不高,輕者革職,重者還要治罪。從而得罪了一大批沒有世家門第的官員。有些功臣要求升職,他便酸溜溜地說:「我非常了解你,知道你很有才幹,但可惜你家世有點寒酸,我不敢提拔你,否則就要讓名流恥笑了。」由於以門第看人,郭崇韜喪失了一些老臣的支持,並且受到排擠。郭崇韜在這方面不得人心,落得後來雖有免死金牌,依然被宦官及皇后連手陷害,杖斃而死,還在史書中留下誤認祖宗的臭名。在江西遂川及湖南桂東的郭氏族人於1765年合修一本悠富君輔合修郭氏族譜,當時郭子儀的第33代嗣孫郭立盛為族譜撰寫序文,就引述了這個典故。我們來看看郭立盛的這個悠富君輔合修郭氏族譜序文[23]:古者,有國史而無家譜。徵文獻,考制度,紀盛衰,詳世代,胥於史。按之,自司馬遷作帝紀,述世家,而後之刊族譜者宗焉。…慨自世系不明,仕宦之家往往更相通譜。然源流既遠,無從稽核,徒以勢利相傾,聲華相附,致使尊卑凌夷,名分倒置。甚至棄自出之淵源,認別派為嫡宗,其弊有不可勝言者,此郭崇韜之所以誤拜汾陽也……
「郭崇韜拜郭子儀」之事被寫到《資治通鑑》《晉書•郭崇韜傳》《唐書33 列傳9 郭崇韜傳》《陔餘叢考》以及郭氏族譜等書籍之中,也就成了讀書人都知道的典故。郭崇韜若是死後有知,一定後悔當初不顧宗派,冒認汾陽。 最後,我們來看一個很特殊的案例,這個案例是因為對古文的斷句不同,而有完全不同的解釋。《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對於郭氏起源,有這麼一段文字(圖十六)「平王求虢叔裔孫序封於陽曲號曰郭公」,以往對於郭氏起源的斷句如下:郭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封文王弟虢叔於西虢,封虢仲於東虢。西虢地在虞、鄭之間,平王東遷,奪虢叔之地與鄭武公,楚莊王起陸渾之師伐周,責王滅虢,於是平王求虢叔裔孫序,封於陽曲,號曰郭公。「虢」謂之「郭」,聲之轉也,因以為氏。太原郭氏宗親於今(2018)年8月18日舉辦太原郭氏新建祖祠落成拜祖大典,地點在山西省太原市陽曲縣。新建祖祠有兩個殿堂,前殿為子儀公殿,後殿為序公殿。就在太原郭氏宗親舉辦新建祖祠落成拜祖大典之際,有一位郭氏宗親(他是某郭氏網站長,安徽人)發表文章寫道:「筆者通過多年研究史料,從沒有發現有一個叫虢序、或是序公的人存在。這一問題一直困擾著筆者,後來通過翻閱《新唐書》古籍,才從根本上認識這一問題。」他認為歷史上並無(虢)序這個人,這是斷句造成的錯誤。這位宗親將《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這句話,斷句為「於是平王求虢叔裔孫,序封於陽曲,號曰郭公。」再引徵《毛傳》: 「序,緒也」。「序」通「緒」。以及詩經《爾雅》: 「敘,緒也」。得出一個看法:「序」與「敘」同義。於是,這位宗親說:斷句錯誤,以訛傳訛,憑空杜攥出一個虢序、序公「號曰郭公」。太原那邊序公殿都蓋好了,這位宗親卻在此時說道:「歷史上並無虢序這個人。斷句錯誤,憑空杜攥出一個虢序、序公。」這當然會引起許多宗親的注意,於是立即有宗親舉證反駁,認為歷史上確實有虢序存在,四庫全書的《路史•國名記[24]》有提到虢(郭)國的起源(圖十七),歷來的虢國有西虢、東虢、南虢、北虢。除了東西南北虢國,還有一個夏陽:「夏陽,序之封,晉滅之」。這個序,就是虢序,號曰郭公。綜合以上,總共提出了七個案例,在此總結一下。前面所提的案例,有好幾個與《新唐書》中的謬誤有關。看一下《新唐書糾謬[25]》這本書。此書是宋代吳縝於紹聖元年(1094年)撰寫,由胡宗愈呈表朝廷,刊行於湖洲。這本書將《新唐書》中的謬誤,分列為二十門:以無為有、似實而虛、書事失實、自相違舛、年月時世差互、官爵姓名謬誤、世系鄉裡無法、尊敬君親不嚴、紀志表傳不相符合、一事兩見而異同不完、載述脫誤、事狀重複、宜削而反存、義例不明、先後失序、編次未當、與奪不常、事有反闕、事有可疑、字書非是。《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之所以會有這些謬誤,其根源是《新唐書》編纂中參用《元和姓纂》與其他史料,於記敘整合時發生矛盾。而《元和姓纂》乃是諸家行狀,行狀則多本於六朝以來譜牒舊說,反映唐人附會、偽冒名門之陋習,而宰相世系表因循之。所以述唐以前姓源、世系,考之諸史,每有抵誤。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新唐書》修纂時紀、志、表、列傳由多人執筆,於成書前未盡劃一。尋根修譜過程中,遭遇了這麼多的情況,在此我要提出我個人尋根問祖的心態,與各位分享。尋根問祖要有嚴謹求實的心態,不預設立場,「行於所當行,止於所可止」。一切從實際出發,積累有關資料,身體力行,務實考察,正本清源。不論祖先有無光榮顯耀的身世,依然是我的祖先。我們身上流淌的是先祖傳下的血脈!最後,還是要再強調:修譜時對於世系,應遵循「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的原則,詳加考辨,讓後世子孫了解真相。參考文獻
[1]《四川資中郭氏族譜》郭大章等編修,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
[2]《臺灣新竹郭氏汾陽堂老仙家譜》郭謙賢編著,2015年。
[3]《新唐書》北宋歐陽修、宋祁、範鎮、呂夏卿等編著,1060年(嘉佑五年)。
[4]《容齋隨筆》南宋洪邁編篡,1200年(慶元六年)。
[5]《元和姓纂》唐太常博士林寶奉詔撰成,812年(元和七年)。
[6]《郭子儀廟碑》,全稱《唐故汾陽郡王尚父郭公廟碑銘並序》唐中書舍人高參撰,786年(貞元二年)。
[7]《郭敬之碑》,又名《郭氏家廟碑》,全稱《有唐故中大夫使持節壽州諸軍事壽州刺史上柱國贈太保郭公廟碑銘》唐顏真卿撰寫,764年(廣德二年)。
[8]《郭榮碑》,全稱《隋故右候衛大將軍蒲城侯郭恭公之碑(?-614)》,選自《唐代墓誌彙編續集》,摘自《隋郭榮碑考釋》作者李子春,1957年發表於《考古通訊》期刊,北京科學出版社出版。
[9]《郭敬善墓誌》,全稱《大唐故郭府君墓志銘(?-624)》,選自《唐代墓誌彙編續集》。陝西省博物館現藏碑石。
[10]《郭曜墓誌》,全稱《大唐故銀青光祿大夫守太子少保兼判詹事府事上柱國太原郡開國公贈太子太傅郭府君墓志銘並序》唐杜黃裳撰,783年(建中四年)。
[11]《郭錡墓誌》,全稱《唐故太府少卿上護軍賜緋魚袋太原郭公墓志銘並序》唐李虞仲撰,819年(元和十四年)。
[12]《郭在巖墓誌》,全稱《晉故承務郎守耀州富平縣令太原郭公墓誌》後晉殷希甫撰,943年(天福八年)。
[13]《湖南桂東貝溪郭氏族譜》郭人欽等編修,2001年。
[14]《郭仲恭墓誌》,全稱《唐故駙馬都尉將作少監贈殿中監郭公墓志銘並序》唐路綰撰,844年(會昌四年)。
[15]《郭釗墓誌》,全稱《唐故撿校司空兼太常卿贈司徒郭公墓志銘並序》唐李虞仲撰,830年(大和四年)。
[16]《吉水郭氏族譜序》宋董洙撰,1055年(至和二年)。
[17]《符竹郭氏族譜序》宋虞允文撰,1149年(紹興十九年)。
[18]《中丞公行實》宋汪澤志撰,1251年(淳佑十一年)。
[19]《金堂公主墓誌》,全稱《唐故金堂長公主贈涼國大長公主墓志銘並序》唐李轂撰,875年(幹符二年)。
[20]《陔餘叢考》清趙翼撰,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
[21]《五代史》,摘錄其中《晉書•郭崇韜傳》、《唐書33 列傳9 郭崇韜傳》宋薛居正等奉敕撰,974年(開保七年)。
[22]《資治通鑑》宋司馬光受詔撰,1084年(元豐七年)。
[23]《悠富君輔郭氏族譜序》清郭立盛撰,1765年(乾隆三十年)。
[24]《路史•國名記》宋羅泌撰,1165~1173年(幹道年間)。
[25]《新唐書糾謬》宋吳縝撰,1094年(紹聖元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