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出現一些思維謬誤,即我們認為自己的一些想法很正確,但實際上是錯誤的。今天知宛就列出幾個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思維謬誤,來幫助你對周邊生活建立更正確的認識。
01「因果倒置」謬誤
「因果倒置」謬誤是一個很常見的思維陷阱,指的是對於兩個互相關聯的現象,錯誤地把它們之間的原因與結果弄顛倒。
上高中的時候,語文老師跟我們說過這樣一段話:「如果你想考上名牌大學,那就去想名牌大學的學生是什麼樣的,然後按著這個標準去努力。」
當時我特別不理解,直到上了大學之後,看了許多書籍,才明白當年語文老師是正確的。
《小狗錢錢》中有這樣一個觀點:成功的人往往想像著他們實現理想的情形,從而產生強烈的渴望,讓他們盡一切可能尋找實現的機會。
這個方法的確有效,以前的我總是想著怎樣成為一個寫作大佬,覺得每天要寫那麼多文章真的太難了,但後來明白了這個「因果倒置」謬誤,開始去想一個寫作大佬每天肯定要寫作,覺得這是應該付出的,心裡也就不再抱怨,而且每天想自己是個大佬真的特別開心,不僅自信心增強,執行力也得到了提高。
02「滑坡謬誤」
「滑坡謬誤」指的是對方看一件事不順眼,可是這事情本身又找不出大問題,所以他就把這事推向極端,來突顯其中的壞處。
很多人覺得內向性格不行,將來要吃虧。小時候許多多親戚就對內向的我說:「你這麼不愛說話,將來可怎麼辦啊? 」當時聽到這些話的時候,我雖然沒有說什麼,但心裡很害怕自己的將來,也越來越討厭自己。
不過長大之後,我漸漸知道世界上內向的人有很多,特別是《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 》讓我知道,內向性格也有優勢,很多世界名人都是內向的,這讓我的自信心大漲,也明白小時候親戚們的話只是「滑坡謬誤」,他們覺得內向性格不行,於是推向極端,誇大其壞處。
03「分解謬誤」
「分解謬誤」是偏見的根源,也就是把整體的屬性直接「分解」到個體身上。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分解謬誤」很常見,我們經常會對某些職業或群體有著偏見,比如認為教師是性格開朗的,職場新人往往被認為是沒有能力的,江南的人被認為是性格溫婉的,但實際上是不正確的。
我們喜歡把屬於群體的標籤安在個體身上,是人類的惰性所致。當我們要了解一個人時,如果可以把他歸到某一類,就會省事很多。
但是不同的家庭環境、教育背景、人生經歷下,人各不同,這種「分解謬誤」往往難以真正了解他人。
這三種思維謬誤你中了幾種呢?歡迎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