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文化 || 族譜四種常見格式,哪一種更適合現代修譜呢?

2021-02-28 濰水于氏春秋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傳播正能量

在編修族譜的時候,有一項最核心的內容——血緣資料庫,也就是世系表,需要用簡單明了的方式記載下來,以方便後人查看。

從有族譜開始到現代,總共發展出四種常見的族譜格式

歐式、蘇氏、寶塔氏、牒記式

下面我們一一來分析下,不同族譜格式的記載方式

歐式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創立的,也可以叫瓜藤氏或垂珠氏。

如上圖所示,歐式世系表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間無橫線連接,全部用豎線串連,圖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

優點:宗法關係一目了然,親疏易辯。

缺點:只是簡單排列宗法關係,沒法詳細敘述個人信息。

蘇氏世系表是由北宋文學家蘇洵創立,又叫做「雁行氏」

蘇式的特點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橫行,五世一表,用起來很方便。蘇式中,每個世代人名左側都有一段生平記述,介紹該人的字、號、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 藏地、功績等。

缺點:親疏難別。

顧名思義,就是將世代人名像寶塔-一樣,由上向下排列。

優點:家庭成員的親疏、血緣關係表現得非常明了。

缺點:當家族發展到一定程度,就無法將世系在一張紙上畫出;

而且由於各支系子嗣多寡不一,難以保持圖譜整體.上的均衡,

容易給人一種比較凌亂的感覺,另外寶塔式圖譜在附記履歷時由於篇幅有限也受到較大的限制。

不用橫豎線連接世代人名間的關係,而是純用文字來表述這種關係。

每個人名下都有一個相關的簡介。牒記式家譜類似於每位家庭成員的簡歷彙編,其起源大約是源於歐式圖譜,大致相當於歐式圖譜後面的傳記部分。

優點:世系固定,依次分明;且較節約紙張。

缺點:上下代之間查找不太方便。

族譜主要的格式是這四種,但為方便記錄和後世查看,格式也一直在不斷變化,而且相互融合,形成了古典歐式、蘇氏、歐蘇混合以及適應現代人閱讀習慣的現代格式。

在族譜網官方網站上,呈現了主要的四種族譜格式。

不僅有清晰的世系排列,還有每個人的詳細介紹

這裡展示其中的兩種

也可以看出,這裡的蘇氏跟傳統的蘇氏有所不同,祖輩是從下往上排列,祖輩信息比較簡略。

歐蘇混合(四種)

此譜式採用世代分格,五世一表,直系長輩居上方,每個世代人名左側都有具體記述,介紹該人生歿葬、功名職位、重大事件、配氏等。

既容易辨別親疏,又能同時方便地查看某人的詳細資料。

現代格式(四種)

為適應現代人的閱讀習慣,從左向右排列祖輩世系,既方便閱讀又容易查找。

歐式、蘇氏、歐蘇混合以及現代四種族譜格式,沒有明確的優劣之分,也不一定非要選出那種最好的,就看那種格式更適合族譜的記載和編修。

圖文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科譜 | 家譜族譜製作的格式有哪些?
    家譜族譜編修製作,都要仔細研讀參考老譜書,從中可以考究到譜書在編修的重要信息,也是延續本宗族家譜文化的紐帶,
  • 修譜的意義在哪?年輕人,你們應該要懂!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股重要力量,家譜記錄了一些家族的發展和經歷。為什麼近幾年就連小學生的寒暑假作業,都會和修家譜掛鈎呢?這背後的道理,意義重大,或許是中國民族文化傳承的再一次崛起。為什麼要鼓勵年輕人修譜?其實想知道這個答案,一點都不難,看修譜的意義在哪,就可以知道。不管是修家譜,還是修族譜,它們的意義無非就是以下幾點:第一,為了追根溯源,須追遠,追真。所以要有系統的修。
  • 關於戴氏數位化修譜工作開展的倡議
    家譜是一種記錄宗族世系和血緣的史書,也是一部記述子孫世世代代的家史。在中華5000年的歷史長河裡,恐怕沒有一種書像家譜那樣時間之久遠,影響之廣泛了。家譜之所以會具有這樣神奇的力量,完全是源於溶於血脈,銘記於心的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尊祖敬宗的優良傳統。近年來社會安定,人們的物質生活普遍提高,對於精神層次的追求更加迫切,家族觀念也隨之增強。線裝書、繁體字,如果你對族譜的印象還停留在此就「OUT」了,古老的族譜早就與時俱進跨入數字時代了。
  • 【重磅文章】族譜中常見的謬誤:以臺灣新竹郭氏修譜經驗為例
    【關鍵詞】尋根修譜、家族世系、譜牒、誤認祖先、墓碑出土、世系謬誤與澄清、輩分排行。緣起 本次應浙江紹興家譜館郭歡裕館長邀約,來此與紹興各個姓氏修譜的宗賢們交流分享「尋根修譜」經驗。趁便將演講文稿整理並編寫〝族譜中常見的謬誤〞專題,其內容系以臺灣新竹郭氏修譜之經驗,舉例說明在尋根修譜之見聞與心得。
  • 華夏五千年的姓氏源流宗族文化,每個人和它都有關,放在這裡永遠不會丟失!
    華夏兒女們製造了生產工具、經歷了絲綢之路,以至於現代的高科技水平!「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百善孝為先」……註定了中國人的思念之情情深意重,都根深蒂固著一種落葉歸根的情懷,也許兒時的你充滿了好奇與想像,跑出去了,可當你走遍了,玩累了,終有一天你會驀然發現,不管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心裡早已有了「歸宿」的概念。所以龍之傳人的辛勤勞動,遠走他鄉,四處奔波!
  • 體例完整的家譜必須有哪些格式?
    修譜一百問,每天學點修譜知識。這裡是華人家庭檔案館——中華傳統文化之旅修譜篇第8站。修譜常識,一部體例完整的家譜,大致應有以下24項:一般稱為族譜、家譜、家乘、家志、家傳、通譜、統譜、譜錄、譜牒、世牒、世譜、世家、世典、宗譜、支譜、房譜、祖譜、故譜、合譜、譜傳、真譜、私譜、本書、族系、族講、石譜、系譜等。
  • 八十二年前手抄陳氏族譜(歷代真傳實錄)
    譜牒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明的特有現象。為了保護族譜文化承傳,專家學者正在呼籲「中華家譜」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此,每個中華民族的子孫,不管你是否正在著手或打算編修家譜,了解一些家譜知識都是必要的。
  • 族譜中嗣子、祧子、繼子、養子的含義
    但如果簡單地說給別人做兒子,為什麼還要用這些不同的稱呼呢?01、嗣 子這個稱號是從古代開始的,原來指宮廷或者官宦之家為繼承官位或者權力之人的稱謂。嗣子用於族譜中,主要是指某男人一生沒有結婚而導致膝下無子,亦或結婚成家只生育女兒而沒有男丁。
  • 宗譜與族譜、家譜、支譜稱謂涵義
    宗譜在使用上其實有著更具體的用法:即整個家族成員是單一的先祖繁衍而來,比如一個譜上的族人均有一個共同的一世祖。那麼譜就可以叫宗譜。宗是一個敬詞,所包含的意義表達對同一祖先的敬意。當然,這種由單一祖先所繁衍的族群,也可以用族譜。
  • 遂寧天才公房《陳氏族譜》簡介
    隨著十多年的積累,他儼然成為遂寧陳氏宗族根親文化中一位後起之秀,並藉以舊譜續編族譜,他發來本文,講述老譜五代人傳承的故事,真切感人,祝福他,也祝福他參與編撰的族譜早日刊印梓竣。遂寧陳氏宗親聯誼會發起人陳代富與陳揚兵,2018年清明會於安居。
  • 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化:中國宗族文化,祠堂的修建意味著什麼?
    在先秦時期,古人就對宗族做出描述,如《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的描述:「召穆公思周德之不類,故糾合宗族於成周而作詩」。由此可見,很早時期,宗族已經出現。隨著時代的發展,宗族不斷發展壯大,但有的脫離了本地,遷移到其他地方,他們的族譜上,依舊記載著祖先。但在宗族上,也有一些特殊情況,異姓中,他們同宗不同祖,合姓中,他們同宗不同祖,同姓中,他們同宗不同祖。
  • 修譜時,族人募捐的錢,都花在哪裡了?
    他們在編修族譜之時,利用職務之便,侵佔公款,用族人籌集的錢吃喝玩樂,有些宗親還從中私自拿回扣,對於修譜一事,卻選擇應付了事,造成家譜上漏洞百出,不僅愧對祖先,還貽害家族後輩。但真正為家族做貢獻的宗親還是有很多的,他們不畏困難,廢寢忘食,專心編修家譜,把家族之大事扛在肩上,最後還不會辜負族人的厚望。
  • 宗譜、族譜、家譜、支譜稱謂涵義有什麼不同
    宗之下有因分衍或遷徙等形成一個族體,族體之下的基本單位是家,所以冠用「族譜」名的譜牒應是某宗下的一個新開闢的族體。族譜不是一個完全的宗族譜系,它只記述了這個宗族部分後裔。例:某支遷某地形成一個族體,它的譜系則是族譜。從整體意義上,它構不成一個完整的宗族體系,所以族譜既不同於宗譜也區別於家譜。古釋:「有夫有婦然後為家。」又「家,謂一門之內」。所謂家譜,狹義地講應是一直系內的本家之譜。
  • 舊時的小家譜是什麼,應該從哪輩寫,有什麼講究?
    家譜應該從哪輩寫的問題,說範圍寬就很寬,說範圍窄也就很窄,主要是我國古代家譜的類型很多,講起來比較複雜。家譜又稱族譜。一般認為家譜和族譜的意思是相同的,家譜就是族譜,族譜就是家譜。但是,在民間實際上語境的運用上,兩者還是有一些細微的差別。族譜涵蓋的範圍要大於家譜,就像家族大於家庭一樣。
  • 在家就可以修雲族譜啦!
    他們不知道自己祖父母的名字,更不知道自己屬於族譜中的哪支哪房。所以,修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最傳統的修譜方式,莫過於毛筆手抄,一般由本家族文化人執筆。後來有了專業的譜師,幫助各個家族整理家譜,或者由家族自己整理。
  • 臺灣郭謙賢宗親【尋根修譜】專題報告
    【尋根修譜】專題報告    很榮幸得到郭氏文化研究院之邀請參加2016年12月10日在杭州的成立大會,並於大會中發表專題報告
  • 科大衛:祠祭背後的王朝禮儀與地方宗族
    有別於以往大多數學者基於政治史視閾的考察,科大衛的講座聚焦於地方社會的禮儀信仰變遷,基於他多年來在華南等地從事田野調查的收穫,及以往相關研究的積累,試圖以「大禮議」中幾位支持明世宗的中間人物在各自故裡立祠修譜的相關事跡為線索,結合對其著述的研讀,探討王朝禮儀的變革對地方宗族祭祀制度的影響。並由此及於宗族的形成發展、族譜修纂的內在動因等相關問題。本次講座由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王振忠教授主持。
  • 陳姓宗族史上的「十大文化」陳家人都要看看
    舜帝文化成為陳姓宗族的傳家至寶。    (二)祖地文化是陳姓宗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我們的根在哪裡?」這是海內外舜裔共同關注的首要問題。考其聖祖舜帝、得姓始祖陳胡公滿的故裡、國都和陵園,至今猶存,歷歷在目,此乃是陳姓的祖地文化,是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產,為後人尋根竭祖提供真實的依據。
  • 頒譜時為什麼要按房發放族譜?
    房派的含義古代,同一血緣關係共居一處為家族,而以房為單位分居散處外地,則成為宗族。房支與家族沒有血緣關係之別,只有親疏之分。究其原因,一是因為古代耕種地不足,而人口卻在逐年增加,長此以往,家族負擔加大,無奈之下,就會分房,讓一部分族人到外地另謀發展。
  • 四川廣安鄰水馮氏族譜錄
    志、史、譜都是人類社會的寶貴文化遺產,都具有重大作用。孫中山云:族譜記述中華民族,由宗族團聚擴充到國家民族團結,這是中國人才有的良好傳統觀念,應妥加利用。1958年3月,毛澤東中央成都工作會議上講:「搜集家譜,族譜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也可以為人文地理提供寶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