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陳揚兵,遂寧安居人,九零後,大學文化,一位年青的探尋者,與我相識於網絡。家族事務多為中老年所為,一個十多歲的孩子,高中學習時期利用閒暇遍訪遂寧老譜,讓人充滿好奇和敬佩!隨著十多年的積累,他儼然成為遂寧陳氏宗族根親文化中一位後起之秀,並藉以舊譜續編族譜,他發來本文,講述老譜五代人傳承的故事,真切感人,祝福他,也祝福他參與編撰的族譜早日刊印梓竣。
遂寧陳氏宗親聯誼會發起人陳代富與陳揚兵,2018年清明會於安居。
遂寧天才公房《陳氏族譜》
━━手抄本淵源、修復簡介
1.作者簡介:
據堂伯名高公回憶,此族譜乃高祖歷炳公譽錄,前些年辰還能清晰看到其落款,經與現存民國辛未年即1931年仲秋月之望歷炳公書並撰的家譜(主要記載石坎溝始祖今聰公後裔信息)字跡進行對比,如出一轍;而族譜中關於太祖能發公的贊文「憶祖之德…書銘譜牒」落款為「曾孫炳誌述贊」;關於天祖遠春公的敘文「公淳厚人也…難以枚舉矣」落款為「男炳請敘」;關於高祖歷炳公的傳記則是採用第一人稱「吾自幼而肄業…子孝孫賢耳」均顯示族譜乃高祖歷炳公譽錄。
歷炳(1868-1949),字明齋,號炳麟,派度靈;幼而肄業,壯而持家,克紹書香,尚不忘夫庭訓,創辦私塾《一化齋》,成全子弟,修勤諸學,精擅文學,代寫各級文書,每遇訪察,則悉心接待,鄉人敬尊為「明齋先生」,晚景惟冀,子孝孫賢,壽至耄耋。有自傳一篇,為其父遠春公、其曾祖能發公各立傳記一篇。
其父遠春公(1848-1888),字松亭,號子宜,清國學生。附歷炳公作傳:「公淳厚人也。天姿磊落,賦性英明,幼而雞窗勵志(註:「雞窗」古指書室),積學能文,屢試未售,遂入太學;有徳重成均之選,至若風規卓犖(「犖」同「榮」),與物無忤(「忤」同「逆」,不順從。此處寓為不同他人),其口碑載道,難以枚舉矣」。
其曾祖能發公(1800-1890)。附歷炳公作傳:「憶祖之徳,創造基業,克勤克儉,田連遷陌,棟宇輝煌,潤身潤宅,排難解紛,鄉黨欽悅,撫育孫曾,訓誨諄切,歌詠麟趾(留下很多美好稀少的文章),壽至耄耋,徳澤未報。」
陳揚兵在安居清明會上講怎樣搜集資料。
2.修譜時間:
族譜前講到「…嗣 能發公復置業於石坎溝…因民國鼎革浩劫(即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至於今四十餘年…義門遺風近守者…後五服易忘…恐數典忘祖…焉重修…」;(釋義供參考:民國初動亂至今,已近四十餘年,陳氏本為謹守禮義之風,歲月流逝,五服易忘,恐數典忘祖,豈不失先祖厚望之心嗎?重修族譜應適時而為,後世裔孫當銘記)根據族譜上記載的最晚具體時間為歷炳公第三子代明公的長子善良公生於民國丙寅年(即1925年)四月,而1931年的家譜記載較族譜後期最早新增男丁為其次子代榮公次子善培公生於1933年;據此可推測此族譜譽錄年代大約為1925年到1931年。
3.譜書布局:
譜書全文由歷炳公毛筆譽錄,為線裝宣紙右開本;單張長約37釐米、寬約26.5釐米、紙張對摺,共計135頁(現存,具體損壞張數未知,最少十張以上),譜書厚約5釐米,分卷首與世系兩大部分。
4.族譜記載:
第一部分卷首:主要記載兩次修譜、本次譽錄時的譜序,分別是本次譽錄(損壞嚴重)、雍正甲辰年、乾隆甲辰年,陳氏歷代源委綜序,家訓,班行(即字輩),宦績,參修戶名居址,詠重修族譜七言律一,服孝圖六幅:依次為本宗九族五服正服之圖、妻為夫族服圖、妾為家長族服之圖、出嫁女為本宗降服之圖、三父八母服圖、夫族服圖,另有祠堂圖四幅:分別為湘新化縣、黃楊山、圳上、錫溪四地祠堂,修頭人名含通戶、智戶、琳戶;。
第二部分世系:主要記載天才公曾孫均美、均賢兩公後裔,賢公裔因位於譜尾損壞較重,其中尤為重要的是記載了遷川族人落業何處、遷徙分散路線、子孫分布等等信息,對外遷族人尋親尋根,指明了方向,照亮了回家之路。格式採用歐陽修式,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排列,五世一圖,我房世系源流達十一圖42世善字輩,歷代先祖名諱左側有一些生平記述,主要介紹該人的字、號、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子嗣、葬地(包括葬向、碑聯)、功績等;
經與安居現存印版《陳氏重修族譜》進行對比,其在譽錄印刷內容的基礎上一是糾錄後期核稿改正之處,二是抄錄後期族人用毛筆添寫內容,三是補錄吾房遷川始祖有凰公至今聰公世系,詳寫吾房遷石坎溝始祖今聰公後裔信息。對後期修補《陳氏重修族譜》起到輔助作用,尤其是卷一中距譽錄序最近一次修譜序《陳氏重修譜序》落款--乾隆甲辰年 月 日 嗣孫 諱鳳書 題,對確定重修譜年限提供了很大的參考價值。
附錄譜中所載遷川族人有:均美房:天衡公(遂寧龍虎溝)、聖宣公(遂寧劉家壩、東禪合石溝)、應習公(樂至縣仁義鄉藍家灣)、之祿公(遂寧石鐵溝、石梯溝)、有萬公(安嶽縣楊家溝、遂寧雷家溝)、有詞公(安居響灘子、乾田壩)、應見公(安居西關口、油榨溝、桂花溝、高坎河雷石壩)、有璧與之禮兩叔侄(安居空洞山、射洪太和鎮)、應璦公(樂至仁義鄉藍家灣、鳳尾溝)、有鳳與有凰兩兄弟(安居楊家壩今東禪黃家壩、安居石坎溝、空洞山)、有華公(遂寧下安裡楦河堰李子灣)、知利公(川銅羅壩、遂寧龍虎溝張家灣)、知秩公(安嶽白果灣、安居高椅灣)。
5.族譜流傳:
由歷炳公於1925年到1931年譽錄,傳至其次子曾祖代榮公;榮公(1896-1960),字榮昌,號鳳麟,繼承衣缽,教書育人,時事弄人,一介寒孺,飢歿於大躍進,留下孤兒,傳譜至其三子善玉公;祖玉公(1941-1985)從小體弱多病,為治病不得不變賣家中西宅,不幸撒手人寰,留下孤兒寡母,譜交由其妻林氏桂紅保管。
祖妣陳門林氏桂紅(1941-2006),44歲夫因病歿,守孀勵志,勤勞持家,撫養子孫,承其祖訓、虔誠精心保管歷炳公傳下來的家譜與族譜,為防譜書被蟲蛀、黴變、遺失、信息洩露,常將其放置於穀倉中,現在翻閱過程中還能時常見到不知何年的稻穀,同時每年農曆六月六也會進行曬譜,時常引得路人駐足觀看,看的不僅是家族文化的傳承,亦是書法的欣賞,常為鄉鄰羨慕和敬仰。
不知何年,族譜「消失了」。還記得小時候善友么公經常提起,祖妣那有一本族譜,族譜上畫有祠堂圖、寫有家規家訓等等。從那時候開始,我就對這本族譜產生了極大的好奇心,想要看到它,想知道我的祖先從哪裡來,為什麼每年的春節與除夕、清明節到來時,本溝、石佛溝、金堂院子…等各地的陳姓同宗,都會齊聚在我家屋後圓坡兒那裡的墳燒香磕頭,祭拜,聽聞是祖墳,他是誰?他的父母又是誰?葬在哪?…也時常聽說有人到家中來請譜書,聽說是家中有紅白事、寫香火之類用以參考的;奶奶於2006年因病去世後,家譜由其二子家父(名)瑤保管;瑤公1973年生辰人氏,12歲喪父,為減輕家庭負擔,不得不放棄學業,四處謀生,為人耿直坦率、孝悌忠信、倍受尊敬,夫妻恩愛,龍鳳雙全,皆學業有成,母慈子孝,我深受其家族文化薰陶,無奈家父學識精力有限,於2016年將家譜交由我整理研讀,並囑託距上次修譜已90餘年,歷經三代實為不孝,希望我能利用空餘時間續修譜書,以承先志,而族譜依舊處於「消失」階段。
2017年左右在堂伯名高公家,看到了善友爺口中的那個畫有祠堂的族譜,原來其暫時保存在大公善德家,後來公去世後,堂伯恐其遺失,故藏之;2019年堂伯見我整理族史,遂將家族珍藏譜書交由我研讀和修補。
註:明高公,生於1946年,一生教書育人,榮傳山鄉,遂寧安居區石佛村小學校長退休,2008年自發倡議族人募捐、組織對位於坡上的太祖能發公墳墓進行修繕維護,墳墓前方砌以約3米高石壘以防滑坡,修以拜臺,石梯約30餘步;擔任2017年川中地區首卷敘事性家譜試行本《陳氏族譜》副主編、文書兼本支總負責人。
6.族譜修補:
2017年第一次見到族譜,看到上面的內容我驚喜不已;猶如時光穿越,一代傳一代,瓜瓞衍綿,根深葉茂,昨天今天明天…從譜書寫成至今,九十餘年來,歷經十年文革浩劫,東躲西藏,保存下來實屬不易,由於時間久遠,社會環境和保管人變更等各種原因,族譜前、後部分已損壞嚴重,中部頁面則邊角磨損嚴重,十分痛惜。為讓家族文化繼續傳承,讓高祖歷炳公的嘔心㕸血之作代代相傳,計劃開展修復工作,經與遂寧萬源公後裔顯超祖(同於我房遠字輩)、陳氏資深研究專家祖軍宗親、堂伯名高公等等宗賢及相關修復機構負責人諮詢、交談,最終決定採取宣紙、漿糊自行修補。
時值2020庚子鼠年,華夏神州大地遭遇新冠病毒,響應國家號召,積極居家防疫,從一月開始挑選、採購宣紙、漿糊、竹刀、毛筆…等等,二月底從川中遂寧返回山西侯馬市後,著手開始整理資料,從前到後挨拆每一頁並清理雜質、灰塵…將至掃描、製作文檔,以便記錄原樣、後期對照、排序;一張張譜頁經展平、刮壞紙、剪補紙、噴水、履平、刷漿糊、貼補紙、毛刷貼合、翻面貼合、反面晾曬、對摺後按先後順序疊放、並壓上大米麵粉等進行壓平,最後裝訂成冊,前後歷時一月有餘,耗材漿糊5罐2000餘ml,A3宣紙200餘張。
為切實保護古籍,修補後譜頁按前後順序掃描製作PDF文檔,並通過查找同治十二年天才房《陳氏續修族譜》、1931年曆炳公書並撰的《陳氏家譜》、民國二十四年《陳氏源公九修族譜》資料互為參照,對掃描件進行查漏補缺,並列印兩套宣紙複印件族譜用作日常翻閱,老譜用樟木盒收藏,以饋後世賢達。
老譜修復完畢,上誥祖宗英靈,下啟後世子孫,裔孫(揚)兵不才,竭誠以付,缺限尚遺,難以復初,祈懇宗祖寬容,願吾房子孫,弘揚祖德,爭取早日藉以此藏本修復、糾合族眾、續添新篇、修成族譜,望宗祖保佑,吾族定能早日找回遷川後散落各地的家人,以慰歷代先輩及思念族人的宗親們夙願,同根共興,為復興中華傳統文化努力!
此為小子多年尋根溯源,對《陳氏族譜》和其他族譜參照,又歷宗賢長輩淳淳教誨於心,修復我族藏本後,內心鬱結對先祖一份深深的崇敬之情,化於筆端之作,多有不妥之處還望宗賢們指正。
高祖歷炳公嫡玄孫(揚)兵謹書
2020年庚子歲五一節於晉國古都零六生活區寓中
老譜原件:歷炳老祖寫的傳記
明齋先生家譜譜序落款
手繪祠堂圖
修復後的《陳氏族譜》
附本文作者簡介:陳(揚)兵,男,1996年生,湖師範管理學學士,現從事國防後勤裝備保障工作,任團支部書記,時常組織參與公益活動、富有責任心。從小受家族文化薰陶,宗族觀念強,曾先後多次前往遂寧船山、湘新化、安化等地尋親尋根。經過不懈努力於2019年4月在湘婁底新化圳上參加陳氏天才公十一修族譜動員大會時與祖籍地對接成功;同時也協助川遂寧安居等周圍陳氏上源不清的宗親查詢祖籍,空餘時間收集老譜資料研讀、借鑑,現為遂寧天才公後裔譜委之一。
歡迎關注《巴蜀姓氏》,立足川中、輻射巴蜀,以點滴講述身邊你我他,期待您的賜稿。